主題分類
-
395
-
395
2013-03-08大膽老兵重返大膽島,
33年前軍旅生活歷歷在目。
義務役換得共患難兄弟,
未來募兵制實行,將如何凝聚這般向心力?
就在兩個星期前,金門縣長宣布將接管規劃大膽島,今年要發包擴建碼頭,預計三年內開放觀光。台灣究竟要怎樣的國防?需要多少駐軍?實施募兵制能打造更好的新國防軍嗎?為什麼很多男生抱怨當兵,想盡辦法要逃兵,但當過兵的卻一輩子忘不了?年輕時短短的當兵經歷,往往回想起來卻是一生中最有意義跟難忘的時光,尤其在外島。政府推動募兵制,是想讓年輕人所謂的不必浪費青春,早點進入社會發展,也減輕國庫負擔。
但過去義務役,因為男生幾乎都要當兵,在同甘共苦中形成一種集體經驗,也得到某種國家認同,以後實施募兵一定會少了這些共同的凝聚力。獨立特派員跟隨33年前的阿兵哥重返大膽島,就充分感受到這種共患難所建立起的珍貴情誼,33年不變,很多人至今引以為傲,津津樂道。
第285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李金龍 -
394
2017-03-27 -
394
2014-07-15這兩天台灣各地飆高溫,用電量激增,但離夏天結束還久的呢?台電預估、今年暑假的用電紀錄將會持續翻新。而在用電量很難降得下來、各界又反對核能的情況下,未來的電力來源要從哪裡來呢?國內外部分人士主張、這個問題或許還是得從如何提高核能安全來解答。
先前獨立特派員播出了無可奈核系列報導,深入正在進行封存的核四、以及即將屆滿除役年限的核一廠。核一目前最緊急的狀況就是、暫時存放廢燃料棒的池子快滿了,必須趕快通過環評、啟用乾式貯存場。核廢料該怎麼處理,一直是各國最頭痛的問題,目前只有北歐的瑞典和芬蘭、規畫完成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因為地點的選擇真的非常困難。公視記者這一次到芬蘭、深入地底下五百公尺,在全長四十公里的坑道當中、帶回第一手的珍貴畫面,帶您一起來看看。
芬蘭對高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置技術、是從瑞典修改而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先建造地下450公尺深的硬岩實驗室、進行各項貯存技術的實驗,整個時間長達十年,未來要使用的零件和作業模式、都是在這裡開發出來。這一些相關過程是首度對台灣媒體開放。主管單位以審慎的態度和紮實成果,贏得芬蘭人民的信任,而面對反核團體的質疑也都坦然面對,為彼此之間營造了相當大的對話空間。這些經驗很值得我們參考。
第356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394
2012-06-14楊逵一生卻是半個世紀給了台中,
包括他的文學創作、社會運動,
如今新化對楊逵所留下來的有形、無形資產,
從地方政府、學校到民間,幾乎是傾全力保留,
那麼台中呢,楊逵的故居殯葬用地卻是被畫為葬用地......
前兩個星期,我們曾報導台灣草根文學家楊逵,在台中東海花園的故居被規劃成殯葬用地的問題,這個星期獨立特派員繼續帶您來到台南新化,楊逵出生地,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土壤,養成了這位對近代台灣有很深遠影響的文學家。1906年出生於台南新化的楊逵,十歲的時候目睹噍吧哖事件,日本軍隊從他家門口經過,參與起義的鄉親跟純樸農民卻被說成是土匪,於是楊逵下定決心要用文學把扭曲的歷史改回來,新化,成為楊逵文學路的一個重要起點。
台灣民歌三十年,民歌在萌芽時期,楊逵也跟民歌手擦出不少火花,很多耳熟能詳的歌詞都是引用他的文字。新化這個五萬人口的小鎮,從地方政府、學校到民間,無不傾全力把楊逵留下來的點點滴滴當成寶。
第24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羅盛達 -
394
-
394
-
394
2009-10-09建築師謝英俊進入災區,提倡自力造屋和受災的村民一起蓋房子。
十年前九二一地震的時候,南投日月潭受到重創,建築師謝英俊進入災區,提倡自力造屋,他把所有建築技術的工法簡化,教災民自己動手蓋房子。十年來,有許多部落,透過自力造屋完成遷村的工作,同樣的模式,也跨海來到中國的四川,讓汶川大地震的災民受惠。
八八水災之後,當政府還在猶豫要蓋「組合屋」或是「永久屋」的時候,謝英俊又進入台東太麻里,和受災的村民一起蓋房子。謝英俊得過許多大型建築的獎項,不過現在,他覺得讓更多弱勢的人也能住得起房子,才是最重要的事。請和我們一起來看這位現代的有巢氏,如何實踐自力造屋的方法和理念
第118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
393
-
393
-
393
-
393
-
393
-
393
-
392
-
392
-
391
-
391
2014-02-04每年過年都會讓人想到寒冬送暖,獨立特派員過去關心弱勢的一群,包含基層的勞工,這些年雖然有了工會有了勞基法保障,失業有失業補助,但他們的工作機會並沒有更好。
17年前台灣曾經發生一波關廠潮,老闆落跑丟下一堆員工,他們拿不到薪資、退休金,只好自立自強組成關廠工人連線,從最早的三百名聯福工人臥軌抗爭,到今天,17年了,還在上街頭,隊伍越來越短。去年有好幾個曾經站在第一線的女工去世了,過年前他們一起團聚吃湯圓,人數也越來越少。目前桃園台中幾個地院先後裁定,當年政府代位求償給這些關廠工人是具有政府國家補償的公法行為,並非一般民事的貸款契約關係,所以將勞委會告這些工人的案件轉移到行政庭。輾轉上訴再上訴、開庭再開庭,這些年屆七十的勞工還能跑幾次法院呢。獨立特派員追蹤報導。
第333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林信辰 -
391
2012-05-11農委會最近接獲大訂單,日本一口氣訂了4百公噸的白米,
在彰化裝貨櫃準備外銷,而這些米是經過嚴格檢驗,品質得到日本的認同。
今年三月,日本311周年,獨立特派員進入東北重災區採訪,看到一向重視生產履歷,以嚴格檢驗出了名的日本農產品,受到海嘯和輻射影響,大量減產,他們的糧商開始轉而向台灣採購稻米,結果彰化縣埤頭鄉的台南11號「雀屏中選」。台灣米能夠通過重重檢驗和把關,進入日本市場的確是一件大事,到底台南11號有甚麼獨到之處?獨立特派員實地觀察,發現除了有一群種稻高手,這批米還得經過591項農藥殘留檢驗,連包裝袋都必須送到曼谷確認沒有含重金屬。一起來看埤頭之光。
第24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90
2013-12-23現在拍電影如果沒有用到3D或動畫合成,好像就落伍了,最被台灣人引以為傲的首推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為什麼老虎、船和榕樹都那麼真實,就是用3D精準的將實物縮小比例,後製合成少年與老虎搏鬥的場景。
3D列印最特出的就是它可以先設計,再印刷製造,這跟傳統製造業的流程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生產一定要先開模,要先做出樣品,從生產線出來的商品在還沒有鋪貨賣出前,還得放進倉庫儲存,這都是成本。3D列印不一樣,在輸出製成產品之前,它只是一個電腦檔案,不是實體商品,等到有人下單,再做也不遲,因此改變了製造者與消費者的關係。在歐美國家,3D列印的生意已經越做越大,不僅製造印表機,販售印表機,也做代印的服務,他們還結合設計美學的力量,把3D列印應用在設計領域,打造品牌商品。台灣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第327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陳宇範 -
390
2013-05-17廢校活化重重關卡 搖身一變溫暖的家
台灣少子化 熄燈的學校越來越多 如何讓廢棄的校舍重生?
台灣少子化,十年間小一新生少了34萬,每年都有小學熄燈,像神木國小今年七月就要廢校。全台灣現在閒置的校舍有203所,但只有五間完成活化,其他都成了廢墟,這是因為廢校活化有重重關卡,從地方政府提報到中央,要轉做醫療或社福用途都得經過內政部、衛生署、財政部等一一查核,程序冗長複雜。
日本同樣有少子化問題,但他們把幼稚園和養老院結合,做到老吾老幼吾幼,讓老人快樂,孩子也從小懂得怎麼照顧長輩。獨立特派員走訪了幾間廢校,有不同的收穫: 台東太麻里的多良分校變成老校友回來工作的木工坊,有一百年歷史的田寮國小成為星星兒的家。來看校園的重生!
第295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賴勳毅 -
390
2013-03-08轉植水稻基因作物不怕水淹,
木瓜也向病毒SAY NO !
要糧缺還是要基改 基因改造到底行不行?
之前獨立特派員曾播出九種戰爭系列報導,告訴您一個印度帶種女人席娃,致力保存原生種子,反對基改作物。基因改造現在在全球蔚為風潮,最大原因就是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90億,糧食生產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因此可以快速增產的基改作物成為解決糧荒的解方。
台灣農業科技和栽培技術一向領先,在基改作物研究上,尤其水稻和木瓜很早就有國際矚目的成績: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吃的稻米為什麼可以泡在水裡,根都不會爛?這是因為水稻有一種耐缺氧的基因,這個藏在水稻基因裡的秘密,直到現在才被中研院院士余淑美揭開,獲得國際科學期刊封面故事的榮耀。如果把這種不怕水淹的基因找出來,種在其他作物身上不是很好嗎?但這就成了有爭議性的基因改造!政府考量潛在風險,從不鬆口,只能實驗不許栽種。
第285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390
2011-03-17「杞人」是該「憂天」吧?
號稱安全的核電不安全了?機率很低的地震海嘯來了?
小小台灣四個核電廠,日本事故之後要怎麼辦?
除了官員在其位說其話,請聽核廠附近居民心聲。
日本經歷規模9的強震之後,現在最大的燙手山芋,變成處理地震、海嘯過後,福島第一核電廠接二連三發生的問題,日本氣象廳甚至預告,如果核廠再爆,輻射塵有可能飄向東京,而國際也表達關心。
日本的核電爆出問題之後,不僅台灣環保團體關切,住在核電廠、疏散範圍的民眾,更是憂心忡忡,除了擔心日本的經驗、會在台灣重演之外,也有很多人憂慮,日本輻射塵會飄來台灣。
就在大家密切注意日本核災的同時,獨立特派員記者李瓊月張智龍走訪了核一、核二、核四廠附近的居民,來了解過去的原能會、台電跟地方政府,在過去的核安演習中,是否加強了民眾的心防,也聽聽日本核變之後,他們想要說什麼?
第18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 -
390
-
389
-
389
-
388
2014-10-06延續25年前第一代的無殼蝸牛運動,上個周末巢運夜宿台北市仁愛路豪宅帝寶前,訴求五大居住改革,包括要求廣建社會住宅與擴大租屋市場。當年帶領十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的李幸長這些老蝸牛,25年後都已經由青年而中老年,他們感嘆政府長年來在住宅和土地政策上沒有太多作為,以至於台北市房價25年間漲了三倍,已經不是年輕人負擔得起的,即使租屋市場也有限。
人生能有幾個25年? 2010年政府曾計畫廣建社會住宅,但是到底蓋了多少?真的能實際解決住的問題嗎?無力跟上房價的民眾還是得用錢,向銀行貸款二、三十年來購買,後來還鬧出A7合宜住宅問題。政治人物老是講無地可蓋,但都市空地或閒置的宿舍都相繼規劃成商業區,寧可BOT,說可以促進繁榮也不願釋出,總把社會住宅擺最後,歷經幾任總統與財政部長都如此。雖然25年前夜宿忠孝東路有十萬人,這次巢運只來了兩萬,不免讓推動都市改革的人感到失望,但他們會堅持下去。不管你是無殼蝸牛或是揹著沉重房貸的有殼一族,每天庸庸碌碌工作,這樣的社會環境很難感受到快樂和幸福吧。
第36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88
-
387
-
387
2013-11-21你以為歌仔戲沒落了? 那你就錯了!
一群追戲族追追追 搶位子 送禮物
在戲棚腳看見最炙熱真誠的臺灣活力。
在我們的現實環境裡充滿不信任、不安全和不真實感,但是來看看這個地方:廟口、野台卻還保有純樸本色。很多人以為從最早的楊麗花,到現在的明華園,台灣歌仔戲沒落了,知名的劇團寥寥可數,但其實,當前的臺灣歌仔戲並非完全慘澹經營,也不是只有一家明華園。有的的確没落,觀眾寥寥可數,卻也還有許多正臻成熟階段,尤其在南部,幾家本土戲團平常演民戲堅持面對觀眾,一年裡也一定準備一場大戲進劇場,企圖心十足,他們帶動一波波追戲風潮,戲迷往往得花一整天坐火車來看戲,還要搶位子,他們大方貼賞金、送飲料送禮物。獨立特派員就帶大家來到戲棚腳,看最炙熱真誠的臺灣活力。
走一趟秀琴歌劇團的戲棚腳,您還會說歌仔戲都沒觀眾了嗎? 我們發現,只要劇團用心,演員賣力演出,就越能引起台下觀眾共鳴。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北部的另一個劇團,不同於秀琴的傳統演出,他們試著融入舞台劇、崑曲和時代元素,在劇本上做多元而大膽的創新,挑戰禁忌話題。
文化是社會現象的呈現也是心靈上的解藥,很多社區大學現在也都開了歌仔戲的課程,不管你是學戲還是單純看戲,其實機會很多,還有的是免費的酬神戲。只不過要有心理準備,別以為沒什麼人看而姍姍來遲。
第322集
文字:劉伯姬 / 攝影:陳宇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