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178
-
178
-
178
-
177
-
177
-
1772017-03-23去年十月,歐盟執委會針對台灣非法漁業的情況,列入黃牌警告名單當中,眼看著半年觀察期即將屆滿,四月之前,台灣能不能從警告名單中除名,還是會面臨接下來的紅牌經濟制裁,得看相關部門的監管系統和法令是否改善。
一旦祭出紅牌,歐盟將對台灣進行經濟制裁,影響所及,不只是大約五億元產值的水產品,還包含周邊的倉儲、運輸、補給等產業鏈。漁業署研擬遠洋漁業條例做為回應,但還沒通過行政院審議,就傳出歐盟對內容,有不同意見。
鄰近的韓國,也曾經列為黃牌警告名單。他們進行一連串修法、改善監控管理系統、縮減船隊規模,一年的時間,就從警告名單中剔除。而台灣能不能擺脫非法漁業的惡名,已經進入倒數計時。
第438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177
-
177
-
177
-
1772011-05-21住在台灣的趙慕鶴老先生今年一百歲,
天天騎腳踏車買菜上下樓,
進行這些四、五十歲或五、六十歲的人做的生活瑣事。
這又是怎麼回事?
我們看到芬蘭為了延緩老人失能,推出專業設施而且還有物理治療師定期帶領老人活動,希望很有計畫而精確的進行體能活動,以保持獨立自主行為能力,減少意外事故風險。但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做才能在老年身體靈活健康呢?
來看一個沒這樣做也很健康的例子。這個例子到底是例外還是從專業學理來看,也可以讓我們學到一些功課呢?住在台灣的趙慕鶴老先生今年一百歲,我們知道許多人活到不要說一百歲,光是七八十歲就已經走不動要助行器的大有人在。可是趙慕鶴現在還在天天騎腳踏車買菜上下樓,進行這些四五十歲或五六十歲的人做的生活瑣事。這又是怎麼回事?
第197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177
-
177
-
177
-
1762017-03-27連續兩週我們要來檢視新政府的年金改革政策,辛苦工作半輩子後,能不能享有尊嚴自在的退休生活,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年金制度正是打造退休生活的社會安全網之一。
然而台灣的年金因為不同職業別的計算制度及複雜的歷史時空因素,現在面臨了從2020年開始就可能陸續破產的巨大財務危機。台灣的年金改革,過去兩任總統不曾缺席,只是被質疑肥大官、瘦小吏,肥貓、領雙薪等問題都沒有解決,改革只是局部,財務、資訊無法全部公開透明,以致於難以得到國人的信任,腳步無法前進。
年金改革是國家永續政策,也要照顧公民落實世代正義,因此新政府上台後,積極召開年金改革會議,然而不同族群,立場不同,年金改革委員會代表比例,外界也提出了些質疑,凝聚共識真的不容易,來看記者李瓊月、李金龍的報導。
第45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1762014-09-16今年是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25週年,25年來無殼蝸牛已經是第二代了,人數有增無減,超過七十個民間團體發起巢運,10月4日要號召萬人夜宿全台房價最貴的台北市仁愛路帝寶門口。高房價已經是台灣民怨之首,也促使提供便宜租金的社會住宅政策成為年底選戰候選人爭取選票的主要政見,尤其雙北市長的參選人,相繼喊出要蓋公共住宅青年住宅,還在興建地點以及租金多少上競相喊價,但是真的能讓房價合理化?能解決青年住屋問題嗎?
去年新北市推出第一起青年住宅,只提供十一戶,台北市以老國宅改成的公營住宅,要租給年輕家庭,年底才能搬進去,供需比較之下仍然僧多粥少。來看看幾年下來,政治人物的競選支票兌現了多少? 比較亞太地區社會住宅數量: 香港29%、新加坡8.7%、日本6.1%,我們不到1%嚴重不足。記得過去總統選舉、五都選舉,政治人物都說要讓青年安居健全房市,匆匆推出A7等平價住宅案,不過都是以出售為主,還不見得便宜。為甚麼我們的政策始終停留在興建的思維上?台灣租屋市場估算每年一千兩百億以上,租,最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管理辦法以及專業服務,確實比蓋棟新的來得困難。這次進化的巢運,是否真能扭轉高房價,獨立特派員會持續報導。
第36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1762013-11-21你以為歌仔戲沒落了? 那你就錯了!
一群追戲族追追追 搶位子 送禮物
在戲棚腳看見最炙熱真誠的臺灣活力。
在我們的現實環境裡充滿不信任、不安全和不真實感,但是來看看這個地方:廟口、野台卻還保有純樸本色。很多人以為從最早的楊麗花,到現在的明華園,台灣歌仔戲沒落了,知名的劇團寥寥可數,但其實,當前的臺灣歌仔戲並非完全慘澹經營,也不是只有一家明華園。有的的確没落,觀眾寥寥可數,卻也還有許多正臻成熟階段,尤其在南部,幾家本土戲團平常演民戲堅持面對觀眾,一年裡也一定準備一場大戲進劇場,企圖心十足,他們帶動一波波追戲風潮,戲迷往往得花一整天坐火車來看戲,還要搶位子,他們大方貼賞金、送飲料送禮物。獨立特派員就帶大家來到戲棚腳,看最炙熱真誠的臺灣活力。
走一趟秀琴歌劇團的戲棚腳,您還會說歌仔戲都沒觀眾了嗎? 我們發現,只要劇團用心,演員賣力演出,就越能引起台下觀眾共鳴。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北部的另一個劇團,不同於秀琴的傳統演出,他們試著融入舞台劇、崑曲和時代元素,在劇本上做多元而大膽的創新,挑戰禁忌話題。
文化是社會現象的呈現也是心靈上的解藥,很多社區大學現在也都開了歌仔戲的課程,不管你是學戲還是單純看戲,其實機會很多,還有的是免費的酬神戲。只不過要有心理準備,別以為沒什麼人看而姍姍來遲。
第322集
文字:劉伯姬 / 攝影:陳宇範 -
176
-
176
-
176
-
176
-
176
-
1762011-04-09三鶯居民,住在國宅裡,可是有20戶都繳不起房租,最多的,積欠了高達20多萬元的租金。
這一群當初被政府安置進來的河川地原住民,現在面臨了甚麼樣的難題呢?
三年前,台北縣政府強制拆除境內的河川地部落,引起了許多抗爭和衝突。當時,縣政府打算將這些居民,安置到三峽的隆恩埔國宅。不過,在拆除了三峽的三鶯部落之後,當時的縣長周錫瑋,緊急喊停,並承認強迫原住民入住國宅的政策並不適當。不過,已經有一部份的三鶯居民,在拆遷過程中,搬進了國宅。三年後,還有21戶的三鶯居民,住在這裡,可是有20戶都繳不起房租,最多的,積欠了高達20多萬元的租金。這一群當初被政府安置進來的河川地原住民,現在面臨了甚麼樣的難題呢?記者婁雅君紀岳君帶我們一起來關心他們的處境。
第19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紀岳君 -
176
-
1752014-07-15日本福島核災震撼了全球,也是許多國家核能政策的轉捩點。
目前、福島核一廠的狀況還沒完全控制住,仍然有很高的風險。就在上個周末7月12號清晨,福島外海又發生規模6.8的地震、引發小海嘯,再度讓各界捏了一把冷汗。而在福島核災發生以來,當地不少居民陸續離開家鄉,來到台中定居的昌子一家人、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這場突如其來的災變,拆散了他們的家庭、也打亂了原本的人生規劃。
來台灣兩年,昌子母女一次又一次走出來,參加活動,描述她們的福島經驗。公視特派員在三月初採訪時,福島縣兒童確定或疑似得到甲狀腺癌的有74人,到了月底、數字就變成89人。昌子母女現在更積極地提醒世人,不要步上福島的後塵。
我們沒有北歐國家的條件,能找到最安全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也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幫人家處理核廢料,如果學德國丹麥要做非核家園,電價就得多四倍,在一連串抗爭過後,我們需要的是理性思辨。
第35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175
-
1752010-01-21台灣目前的導盲犬數量大概有30隻,但是視障朋友卻有6萬人,這樣的比例顯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每隻訓練完成的工作犬,都是經過一層層的篩選和淘汰,牠們的個性非常溫和,但很多時候,視障朋友使用導盲犬,還是會遇到阻礙。導盲犬協會呼籲大家,如果在路上遇到工作中的導盲犬,千萬不要餵食、不要干擾,當然,也不要排拒牠們,這樣才能讓牠們能夠更專心工作,幫助視障朋友。
視障人士就算有了導盲犬,還是會碰上不肯諒解的明眼人。其實不只他們會遇到這種行動上的不方便,許多坐輪椅的朋友出外旅遊,也經常要大歎行路難。在下週的節目,我們一起來看看,台灣推行無障礙空間這麼多年,還有哪些要改善的地方。 請看記者許儒安、劉士湘的報導。
第133集
文字:許儒安 / 攝影:劉士湘 -
1742013-04-11蚵仔故鄉種小麥,
融會上中下游,
高品質抵抗進口低價品,
開啟台灣雜糧復興運動。
台灣人講究美食也很為我們的美食自豪。就是因為食物有太多種選擇,已經改變過去以米為主食的習慣,現在我們每年進口120萬噸小麥,超過稻米,但也正因為如此,如果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國內吃的東西包含麵包麵條都會跟著漲,所以在提高糧食自給率的考量下,除了鼓勵復耕稻作,現在也有人種起了小麥,就像靠海的嘉義東石居然還是有機的小麥,這邊風大,地也不怎麼肥,但早在日治時期就有人種過,這是一種可以粗放的作物,五年前,這裡開始重新建立一個小麥共和國。
雖然現在產量只有全年進口量的九牛一毛,但面對未來極端氣候,能保住小麥的品種及栽培技術,非常重要,還在逐步擴充生產規模當中。為什麼量這麼少,價格又比進口高出三倍的台灣小麥能敗部復活?
第29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 -
1742011-03-17日本核電事故要疏散方圓二十公里的人,但台灣有小學就在核電廠旁,而且附近還不只一個核電廠,請問要跑去哪裡?
我們要來回顧「獨立特派員」,在2008年報導的核四議題。台灣發展核電已經三十幾年,而「核四」堪稱建廠最久、也是爭議最大的核電廠,原來政府承諾要運轉的時間,也已經跳票了,到現在核四都還在試運轉中。
現在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08年中總統大選的時候,我們報導貢寮人,怎麼看核四,也採訪了,靠核電廠最近的國小「澳底國小」,怎麼看待未來核四就跟他們的讀書聲相伴的生活;還有為什麼貢寮人要用他們的青春歲月、用鏡頭,來記錄核四跟反核四運動;現在我們就先從一項小鐵人競賽開始看起。
第18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余榮宗 -
174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