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230
-
230
-
230
-
230
-
230
-
230
-
2302013-10-17外來物種可能導致洪災?
所含的化學物質更會污染土壤?
這些你知道嗎?
更令人驚奇的是 手機APP竟成外來種剋星!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人類交換資源頻繁,後遺症之一是本地的弱勢資源恐怕會被國際強勢產品所取代,最近大家擔心的服貿協議就是其中之一。其實不只是貨物,人和物種也面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台灣有十大外來種,從最早引進的福壽螺,還有小花蔓澤蘭、布袋蓮到紅火蟻等,現在早已經落地生根,造成生態和經濟上的損失,甚至侵犯到原生種的生存空間,弱勢的純種動植物很可能有滅種危機。
美國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所在地華盛頓州也有同樣困境,政府發現外來種植物正大幅入侵,於是州政府、國家公園、NGO以及志工學者聯合作戰,他們的武器是衛星定位及公民參與的地理資訊系統,透過研發智慧型手機,APP隨時隨地進行辨識,這是一場混種危機,看他們如何進行純種保衛戰。
第31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302013-10-11追蹤狂犬病
回到一個世紀以前的日據時代
來看看台灣的狂犬防疫史
立法院這個會期最重的是通過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同時還有包含服貿協議、年金改革等43項列為優先法案待審,此外還有排隊等了好幾年的的法案更不計其數,就拿動保法來說,農委會希望透過立法規範,讓民眾必須為飼養的寵物節育,也不可以棄養,明年元月起將要求犬貓進出公共場所一律得戴上施打疫苗的頸牌。
其實早在一個世紀前日據時代就有這樣的規範。獨立特派員在狂犬病疫情發生後,持續觀察防疫工作,也同時往前溯源,試著連結起台灣狂犬病防疫史。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找出當時的報紙書刊,發現不少有關狂犬病的翔實報導,當時發行量最大的日日新報上就記載,1909年台北西門街上有貓也感染狂犬病,咬到人,有人因此死亡。那時候政府就提出打疫苗、戴口罩、徵犬稅來抑制狗的數量,更重要的是,當時台灣已經有自製疫苗的能力。
台灣光復後為了防疫,總共施打17萬劑以上的疫苗。我們也找到光復後第一線防疫人員杜爾祥,他是當時省衛生處唯一的獸醫師,在人力很少的情況下,跑遍三百多個鄉鎮。在平靜五十幾年後,狂犬病捲土重來,他認為是空窗期太久,防疫鬆了,才讓病毒又有可趁之機。
獨立特派員做了這樣歷史的回顧與研究,是要提醒大家:人類的防疫從來就不容鬆懈。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農委會未來將推動送養專案,結合免費施打狂犬病疫苗以及絕育補助等措施,減少流浪動物,多管道做好防疫工作。
第31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230
-
2302012-09-06今年颱風特別多,蘭嶼就在這次天秤颱風的侵襲下,
前山兩個部落遭到重創,但是他們也發揮了驚人的重建力量。
今年颱風特別多,蘭嶼就在這次天秤颱風的侵襲下,前山兩個部落遭到重創,但是他們也發揮了驚人的重建力量。蘭嶼有三千人口,除了靠觀光,達悟族人都以捕魚維生,拼板船是他們的工具,從來他們都是大家一起上山砍材造船,也一起出海捕魚,互助是一種傳統,連收割芋頭,誰家有婚喪喜慶左鄰右舍都會來幫忙,因此當碰上兩百年來最大的風浪,沒受災的人都主動幫忙受災戶清理家園,包括才一天的工夫就打撈乾淨開元港被打沈的船隻,也才兩天就搬走路上的大石頭。
獨立特派員風災過後第一時間登上蘭嶼,我們看到從本島送來太多的物資,但當地人最欠缺的其實是資金: 一艘拼板船造價150萬,全島一百多條只倖存四十艘。
第260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302011-03-01走設計需要創意,年輕人常有創意,
但要當飯吃或者要得到更多舞台都不是一時衝動可以成全。
在國際間這是一條專業的路。
有夢很好,但怎麼實現?
有人覺得政府應補助他,您覺得呢?
二月18號到23號,英國倫敦正在舉行今年秋冬時裝展。來自台灣新銳設計師陳劭彥的作品參與靜態展出,這是他第三次在倫敦時裝週展出作品。對許多台灣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可能會很羨慕陳紹彥能夠參與國際時裝週的盛事。
不過,時裝展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動態性的走秀,費用動輒百萬元,陳劭彥參與的靜態性展出,至少也要花費40萬元,這些經費都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對很多正要嶄露頭角的年輕設計師來說,需要的是伯樂的及時支持,而不是在他們靠自己打出天下後的錦上添花,這也是台灣文創法如何厚植軟實力一大挑戰。
第18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羅盛達 -
230
-
230
-
229
-
229
-
229
-
229
-
2292017-03-23台灣偏鄉有很多弱勢孩子,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資料,有五成五的偏鄉老師,得幫孩子籌下學期的學費。超過三成六的偏鄉孩子放學後沒有直接回家,在外遊蕩成了「偏鄉遊童」。
「偏鄉遊童」中,有將近一半需要自理晚餐,有一餐沒一餐幾乎成了常態。偏鄉弱勢孩子除了生活貧窮,學習貧窮的狀況更令人擔心,有一成的孩子認為自己只能讀到國中畢業。
不過在東部地區有地方團體,看到孩子除了物質匱乏,長期缺乏關愛才是最大的問題,因此他們透過共食,課後輔導等不同的方式,幫助孩子的課業及生活,甚至讓孩子下課後有另一個溫暖的家,同時也教導孩子要懂得回饋,幫助他人,這份來自愛的生命教育,是偏鄉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第438集
文字:王惠敏 / 攝影:張智龍 -
2292017-03-23還有一群老當益壯的候選人,他們是台灣選舉史上的紀錄保持人,比毅力,比決心他們不輸給年輕人,年紀最大的是九十歲,最年輕也有八十歲,他們在台灣選舉中無役不與,雖然屢戰屢敗卻永不放棄。
這三位候選人,一位是投入高雄市立委選舉的林景元,已經選三十次了,主張油水電要大降價;一位是選四十年立委的方景鈞,人稱方大俠,主張大中小學、幼稚園學雜費全免;還有一位是曾經跟柯文哲、連勝文PK選台北市長的趙衍慶。
為了堅持選下去,有人把房子、土地都抵押了。 論年紀,他們最老;論理想,他們的政見也不輸人; 論國會改革,他們對立法院的亂象也有意見, 今年仍然希望可以在三百多位候選人中突圍,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第43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2292017-03-22台灣地狹人稠,再加上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使得房價長期居高不下。興建社會住宅是很多候選人選舉時的口號,然而從25年前訴求居住正義的無殼蝸牛運動以來,台灣社會住宅的比例到現在卻只有百分之0.08,居住正義成效低落。
看看其他先進國家,在荷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住宅是社會住宅,歐盟平均14%、美國6.2%,保障居住權不只是口號或選舉支票,而是真正落實的行動與政策。政府的腳步太慢,三年前,伊甸基金會索性在台南市自己買下一棟樓,做為社會住宅,專門租給老人、身障者以及中低收入戶,裡頭的設施與服務,好到讓附近居民都想搬去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棟台灣第一個由民間自己經營的社會住宅。
第42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29
-
2292015-03-09很多國家都進入了老年國度,臺灣再過六年高齡人口就將占五分之一,可以預見銀髮商機龐大,其中包括輔具市場。美國統計,42%的老人都需要使用。可是像助走器、電動代步車、移位機等大多不便宜,因此各國都在推租借服務。
各縣市包括台北市最近開始有輔具租賃服務,每個月花三千元就可以租到一台電動代步車,而且有專門的回收站,二手輔具經清潔消毒後,可以循環給下一個市民免費租用,真好,物盡其用。
不過,獨立特派員到一些縣市鄉鎮查訪的結果,輔具業務都是外包,資源沒法整合,倉庫裡經常堆放著滿新的器材,電瓶放著放著就會壞掉,只好年限到了等著報廢,讓很多需要的人反而求助無門。其實輔具的再利用不但有必要,維修服務還能提供工作機會,學到蹲下來為人服務,幫大家省錢,利人利己。
第388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2292014-02-11你知道台灣當前甚麼活動最夯嗎? 路跑!
它取代了單車,成為最火紅的全民運動。去年一整年,台灣各地大大小小的路跑就有256場,算算平均兩天就有一場,逢周末假日,一天甚至有五六場同時登場,五花八門,像彩色路跑、紅酒路跑、Hello Kitty、殭屍路跑..遍地開花,吸引許多人因為好奇好玩陸續加入。
和五年前相較,路跑人口成長百分百,竄升為台灣人最愛的運動前三名,有四分之一的運動人口選擇慢跑做為平日的休閒興趣,有人甚至上了癮,每周都問人: 你要去哪路跑? 為什麼短短兩三年台灣人瘋路跑? 以舉辦場次來算,我們已躋身全球舉辦馬拉松總數前十名,以密度來算全球第一,但我們是否具備了成熟的馬拉松文化? 獨立特派員在過去半年參加了不下十場路跑活動,有最深刻的觀察和分析報導!
第334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 -
2292012-10-11生命總在轉彎處會發現新的機會,
八八風災讓許多人曾經陷入困境,
但如今,他們早已不是災民,而是全新重生的農民。
今年的颱風季總算過去了,對公路工程人員來說卻是忙碌的開始,因為從莫拉克風災之後,連續幾年豪大雨不斷,山區道路一坍再坍,就拿南橫來說,本來要搶通的便道,卻在一個月前經跨部會會議評估,公路局束手無策,得歸零重新選線,選出來之後還要環評、興建,至少10年後才會通。沒了公路,不要說農產品,老人就醫、年輕人就業就學都很困難,怎麼辦呢?
這又回到老問題,為什麼八八災後原住民雖然搬到永久屋,卻始終想回山上?他們不回山上能做什麼?堅持原本的生活方式,害怕改變或對自己沒信心,可能是主要原因。獨立特派員長時間觀察,發現已經有人在改變,當認知到山上回不去了,未來不能只靠傳統技能過活,就只有改變生活方式和態度,重新學習,才能走出新的路,不必繼續靠災民這兩個字等著領補助。
第265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229
-
2292012-07-1112年國教討論聲音不斷,比序原則公平性也備受爭議,
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會成為12年國教的白老鼠,
教改是否幫助孩子提升競爭力,還是替教育帶來更多問題?
最近大家老在談論台灣競爭力下滑,今年經濟成長下修可能只有2.5%,人才是未來的隱憂!其中最讓家長和教育專家失掉信心的是12年國教!過去為了痛惜孩子惡補,背了沈重的大書包,一再教改,免試被當成目標,在這樣的目標下,12年國教採比序原則,比才藝、比幹部任期、比志工表現,引起很多專家學者反對的聲浪,家長更用實際的行動,趕緊送孩子進私校,表達對十二年國教的不信任。為什麼連一個工人之家寧可勒緊腰帶,也要拿出半個月的收入讓孩子唸私校?
第25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292012-06-26
-
229
-
228
-
228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