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2592017-03-27日本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今年7月脫離自民黨參選,成為東京都首任女知事。一上任立即展現改革魄力,宣布原本預定在11月初要進行搬遷的築地市場,因新的豐洲市場還有土壤汙染問題,決定延後搬遷。
但是都政府已經投入龐大經費興建完工,水產業者也投資了高額的冷凍設備,每延一天,對都政府以及業者來說,都是鉅額損失。小池百合子每天受到來自各方壓力,築地魚市最後的命運如何?搬與不搬都是很大的難題。
築地市場除了海鮮的魚貨買賣,還有一處壽司美食區,原本是市場工作人員用餐的地方,因為漁獲非常新鮮,成了各國美食饕客嚮往朝聖的地方。築地壽司有名最主要是因為這裡是美食競逐的地方,客人能夠在這裡吃到並且親身感受日本壽司職人專業的技術,像米飯、芥末和魚片的黃金比例,每家不同。以及捏飯的力道,如何讓醋飯裡含著輕微的空氣感,每位師傅的手感也不一樣。
築地壽司與場內魚貨市場八十幾年來一起成長,命運也息息相關。然而現在是網路時代,很多漁獲都是產地直送,築地批發市場的交易量已經逐年下滑,再加上新的豐洲市場存在很多問題,築地的壽司業者與水產業要如何延續八十幾年的金字招牌,未來是很大的挑戰。
第46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59
-
259
-
259
-
2592015-05-05台北市大稻埕是近代台灣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很多百年歷史低矮破舊的老房子被後來蓋起的高樓包圍,巷道狹小,成為消防安全的隱憂,因此居民都在喊都更,這裡偏偏就坐落著一棟市定古蹟文萌樓,是台灣爭取妓權,性產業去汙名運動的發源地。
但因為產權是私人的,日日春協會是房客,因此長年爭議不斷,今年甚至有居民連署要求廢古蹟,為什麼鄰居容不得文萌樓? 想想看,如果你家隔壁有這麼個女人間,開放觀光導覽,告訴大家這裡過去有小姐為了生活,以肉體換取金錢養家,小孩子問起來,你要怎麼回答?這就是文萌樓四周鄰居反對的另一個理由。
四月底,台北市文化局第一次將文萌樓排進文資會議審查,要求土地所有權人提出管理維護計畫,沒通過,但政府也沒打算徵收,文萌樓處境還是很尷尬。都更、汙名就像揮之不去的兩道陰影。
第396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2592014-09-01
-
2592014-04-01過去要參與社會運動,要拋頭顱灑熱血,現在上街頭遊行示威靠的卻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網路。3月18日晚間當學生攻佔立法院的同時,搶先媒體一步,早在社群網站發布訊息,動員更多人到場參與,並透過行動網路,實況直播現場狀況,接著又集資募款,購買國際媒體廣告,讓這次的黑色學潮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這一波數位時代的革命運動,強調做自己的媒體,不僅挑戰了傳統媒體的發言權,也實現了一種新型態公民運動的可能。透過獨立特派員的觀察,為您還原幾個關鍵時刻,分析對未來公民社會有哪些指標性的意義。
台灣這次學運從活動策劃、現場秩序、感性號召、資源募集到國內外宣傳,都讓人側目,以這樣的行動力和組織力,面對市場開放,台灣年輕人應該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才對。過去二十幾年,台商全球跑透透,不也靠著這樣的耐力讓台灣經濟變得強大嗎?
第341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 -
259
-
2592012-06-27台灣前一陣子鬧出血汗醫院問題,嚴重暴露醫師護士荒,
但其實還有很多基層工作專業技術行業也都鬧人力荒,
社工就如此,是標準的錢少事多離家遠。
台灣前一陣子鬧出血汗醫院問題,嚴重暴露醫師護士荒,但其實還有很多基層工作專業技術行業也都鬧人力荒,社工就如此,是標準的錢少事多離家遠。每次發生高風險家庭新聞事件時,大家都把矛頭指向第一線的社工員,有沒有失職,但很少人了解,社工有多少資源,他們是在怎樣困難的條件下,上山下海,奔波在崎嶇的道路上。
獨立特派員到屏東,深入了解這個有原鄉、偏鄉、離島33個鄉鎮市的地方,有八、九成的第一線社工都是約聘的,而且需要自備交通工具。像今年入圍具有潛力社工新人獎的王靖雯,一個人管一個島:小珫球,揹了上百個個案,大事小事一手包,甚至得充當物資發放的宅急便,她也是半年一聘。本島山地鄉的社工,還有一個人負責五百個低收入戸個案。真的要給他們鼓鼓掌。
第25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羅盛達 -
259
-
2592009-10-02台灣有躲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嗎?從歷史的資料一起來了解當年台灣的情形。前一陣子大家戰戰兢兢提防的H1N1新流感,最近在台灣好像有疫情降溫的跡象。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擔心,北半球從十月開始,要進入第二個爆發潮,而台灣的專家也認為,十月分可能是疫情的高峰期,提醒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其實H1N1並不是第一次造訪人類,1918年引起全球恐慌的「西班牙流感」,就是H1N1病毒造成的。很多人誤以為台灣躲過了那一波大流行。不過其實在那一波疫情當中,台灣總共有八、九十萬的民眾受到感染,死亡人數超過了四萬人。為了讓觀眾了解當時大流行的情況,我們特別去找出將近一個世紀前,媒體報導全台疫情的資料。請大家一起來了解,台灣是如何走過1918西班牙流感的病毒風暴。
第11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258
-
2582019-04-17今年國民年金實施正好屆滿十週年,國民年金從民國97年10月實施以來,目的是要讓25歲到65歲,沒有軍公教或勞農保的民眾,到65歲以後,還有社會保險的基本保障。投保人負擔六成的保費,政府出四成,不過十年實施下來,國保雖然提供了五大給付,但是民眾的實際繳費率只有五成左右。
而今年4月1號就是國民年金十年首期補繳大限,如果首期沒有繳,欠費超過十年的民眾,不只不能補繳、不計年資,連帶也影響給付領取的金額。
不過獨立特派員實地採訪觀察發現,國民年金的問題來自它的設計被視為一種弱弱互保的保險,單靠這個制度,要讓國人獲得一個比較有保障的晚年幾乎不可能。
何況二、三十年後,國民年金的財務會呈現收支逆轉。也因此民間團體與學者呼籲,政府應推動公平的稅制改革,建立基礎年金。這不只牽涉到世代正義,也牽涉到階級的問題,台灣必須及早做準備,並搭配其他的年金改革一起來推動。
第59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258
-
258
-
258
-
2582015-03-30台灣面臨 67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各地水庫都創下了蓄水量新低紀錄。從今年一月以來,各地水庫已經實施了好幾次的人工增雨,民眾可能認為,下一場雨,就能緩解旱象。但其實人為加工的方式,對於雨量的幫助非常有限。
而且在降雨量已經減少的季節,要進行人工增雨,還得看老天爺給不給機會,如果氣候條件不足,是不可能憑空造雨的。因此早期所說的人造雨,說法並不精確。
獨立特派員走訪最缺水的石門水庫,實地拍攝了地面人工增雨的施作情況。和您一同瞭解,人工增雨的作業情形,它的成效其實和一般民眾的想像可能有段差距。也和您一同探討,這樣的抗旱手段,是不是也應該跟著極端氣候一起進行調整呢。
第39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258
-
2582014-11-17現在大家家裡有老人的都懂得可以向縣市政府申請長照服務,但每個地方人力缺口還是很大,取得證照能留下工作的不到四成,哪裡能因應未來直線上升的老年人口?
今天新在地老化系列報導再度來到丹麥,這裡長照制度建立於1947年,七十年來,一年365天全天候提供居家服務。他們的居服中心就像戰情中心 ,將每個要服務的老人狀況像病歷一樣,建檔完整,一天可能有兩三個居服員輪流去服務,因此他們都要排班、交接班,非常有秩序。
台灣居服員訓練110小時,丹麥卻要十四個月,受訓時也有薪水可領。他們有工會,保障權益之外,也很注意工作安全,避免照顧時候又抬又抱而受傷。因為受到尊重,待遇很好,在丹麥是就業人口數一數二的行業。獨立特派員像見習生一樣,跟著當地的居服員一起工作。
第374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258
-
2582014-07-01最新一波的勞工抗爭事件、就是國道收費員安置風波。高速公路從今年起、改採電子收費,結束了長達四十年的人工收費;原有的九百多名收費員、有一半選擇領取五個月的離職補償金,另外一半由遠通協助轉介工作,但他們指控、遠通提供的許多職缺都是看得到吃不到、不符合他們的期待,因此提出國家安置的訴求。
但是這一項訴求、並沒有獲得民眾的普遍支持,有人認為、幾年前政府就告知這是一年一聘的工作、電子收費上路後就會消失,收費員應該早有準備;也有人批評、收費員不去努力找工作、卻想要順勢成為公務員,哪有這樣的道理?
獨立特派員在過去一段期間、跟著失業的收費員夜宿交通部、上凱道、衝國道,慢慢體會出他們希望受到尊重的心情。而就在上個星期,自救會終於跟交通部長--葉匡時會面,達成建立一個專案協商委員會的共識,期待透過協商、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之道。
第354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2582014-01-14立法院這個會期又休會了,趕在休會前農委會提出老農津貼修正案,要將現階段只要年滿65歲,投保6個月的農保就能領取老農津貼的門檻提高到15年,這個案子還是沒有過關。
老農津貼從民國84年開始,每逢選舉一路加碼,從三千漲到七千,領取人數從36萬增為67萬,你覺得可能嗎?離譜的是,農委會去年預算1195億,其中福利及各項補貼就佔了775億,超過六成,嚴重排擠農業建設、技術研發,以及更重要的─輔導年輕農民鼓勵從農。
老農津貼在2007年朝野一致共識下,讓它跟國民年金銜接,本來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加碼喊價的問題,但又在第二年來個政策大轉彎,造成2011年總統大選再加碼。
兩年前,我們到台灣各地訪問農民,了解他們對老農津貼的想法,也問了國民兩黨歷任的農委會主委副主委及政務委員,至今看來,問題還在原地踏步。請看我們的報導。
第33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258
-
2582012-09-13當機動船取代了獨木舟,
當濱海民宿取代了地下屋。
當核廢料面對著飛魚跳躍的碧藍大海,
當古老的達悟族傳說,成了真實的天秤惡夢。
上個禮拜獨立特派員帶您看了天秤颱風重創蘭嶼的災情,然而風災過後的重建卻透露出蘭嶼在傳統與現代間的矛盾與掙扎。馬總統巡視蘭嶼時提出穿西裝和丁字褲的調適方案,不過就和所有原住民族都會碰到的問題一樣,要結合傳統智慧和現代需求真的很不容易。
這次風災中,許多濱海民宿都遭到嚴重損壞,但蘭嶼人住了兩百多年的地下屋卻毫髮無傷,讓許多蘭嶼人思考,老祖先留下的文化智慧是不是該重新被重視 ,過度現代化或是漢化的生活方式真的適合向來崇尚天人合一的蘭嶼人嗎?繼續來看擺盪在天秤上的蘭嶼。
第261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2582009-12-03週六就是第十六屆的縣市長選舉, 因為部分縣市升格為直轄市,今年只有十七個縣市進入選戰,其中有十位縣市長爭取連任,七個縣市將出現新面孔。 近年來媒體的施政滿意度調查推波助瀾,造成了一種現象:縣市長努力向中央爭取經費,做看得見的建設,以獲得「五星級首長」的評價。
但廢省後地方財政收入大幅縮減,幾乎都是靠中央統一分配資源的態勢下,地方建設需求,變成了藍綠兌現競選支票的機會。而有些縣市窮得沒辦法給公務員的薪水,卻照樣舉辦各種節慶、大興土木建設文物館,造橋鋪路的工程不減反增。
本報導帶您從地方政府的負債問題跟地方建設的成效 來觀察縣市首長的施政能力。明年地方政府將舉債三千八百億, 如果沒有中央補助,有十六個縣市連公務員的薪水可能發不出來。
在看縣市長做了多少建設之前,先來看看他們留下了多少債務。
第126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余榮宗 -
2582009-11-26在先前幾則【活躍老挪威】的報導中,我們介紹了因應老化的觀念和政策,事實上在挪威這個老人照顧著稱於世的國家,還有另一個影響老人照顧品質而外界較少介紹的因素。就是該國有許多很有影響力又充滿人味的非營利組織。這些組織不斷按著社會發展和老人的需要, 創造新的社會制度,開發新的社會資源,使許多被忽略的人和需要得到滿足。
接下來我們選擇一些組織和發展的成果介紹給台灣觀眾,包括地方民意機關裡的老人事務諮詢委員會、先進的失智照護中心以及懷舊資源中心。或許這些發展讓我們對於老人服務組織有些不同的想像,一個社會利他型民間組織多或少,是公民社會很好的檢驗標準。
隨高齡社會來臨,民間組織如果呼應社會需要,往往可以發揮可觀的力量。但重要的是,需要花些時間去了解老人的想法和需要。挪威的例子可見,窩心又有意義的活動未必都要花很多錢,而是有熱誠和專業知識為基礎,再加上社會有共識支持。專業知識和社會共識正是我們未來有效運用資源提昇老人生活品質可借鏡之處。這些都還有賴民眾、社政人員、醫療人員與從政者一起努力,把照顧老人真的當一回事。
第125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2582009-10-22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老人多牽涉的資源分配、照顧品質和老年生涯發展議題,都逐漸浮現檯面。
挪威心 • 台灣情:畢嘉士醫師的故事下個月的二十三號是家庭照顧者日。我們將從這週開始,接連一個月為您報導相關專題。與老人相關的政策,包括大溫暖、十年長照、年金,還有長照保險等等,能不能把這個快速老化社會的生活品質帶入更高境界,是大家都應該關注的課題。和台灣一樣是高齡社會的北歐國家挪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運用資源因應日益沈的人口老化現象。
其實人口老化未必都是社會發展的負數,也可以創造許多豐富有去的生活驚奇。獨立特派員的資深記者周傳久、鄭仲宏實地到挪威,觀察挪威因應高齡社會的同時,如何維持人的價值與尊嚴。本周首先要透過一位在台灣服務數十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的故事,看看他為台灣的老人照顧和人性尊嚴的提升,可以帶來什麼啟示。
第120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257
-
257
-
2572017-03-28整個世界的時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在恐懼的總和歐洲的難題系列報導中,我們試圖從巨觀與微觀、 當下與歷史的視角,來深入探討每個時代面臨的不同難題。而人心及政策如何選擇與面對,則是能否翻 轉困境的重點。我們要帶您到奧地利和斯洛伐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難民潮的挑戰。
歐洲經歷過幾次難民潮,特別是1950及60年代,匈牙利十月革命及布拉格之春時,都有大量難民前往奧地利尋求庇護,也讓奧地利安置難民經驗豐富。然而這次敘利亞的百萬難民潮,卻因為歐盟的政策分歧,讓奧地利訂下收容難民上限,甚至派軍隊駐守邊界,徹底挑戰無國界的申根公約。而東歐各國如斯洛伐克反難 民立場堅定,也反映歐洲國家在人道人權和國家利益間的拉扯與矛盾。
第47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