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3202019-12-18距離2020年總統與立委選舉剩下不到一個月,這次選舉非常特別,共有19個政黨登記,總共提出217位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政黨數與參選人總數都創下歷史新高,不過政黨參選想要得到不分區立委的分配席次,必須跨過政黨票5%的門檻,以2016年立委選舉為例,只有國民黨、 民進黨、親民黨和時代力量四個政黨能跨過門檻獲得席次。
這次在歷經國民兩黨的不分區之亂,很多人質疑現今兩大黨是不是嫌自己的政黨票太多,令選民感到很失望。相較之下,一些小黨在力拼第三勢力的搶攻中,對提名人選比較著重在體現政黨的理念與價值,小黨參選雖然沒有資源,但小黨沒有財團,地方勢力的箝制,以及派系包袱,反而容易吸引很多以往從事社會運動的政治素人投入,但要如何在選舉中得到選民支持,對他們來說可是很大的挑戰。
第62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320
-
3202019-09-18香港爆發主權移交後最大規模的反送中示威抗爭,9月4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正式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不過對於這個遲來的撤回,香港人並不滿意,因為從6月9日百萬港人上街遊行,要求撤回草案以來,三個多月的時間遊行從百萬人到兩百萬人,從和平理性到如今武力升級,港府始終不為所動。
在每個週末的抗爭中,最令人遺憾的是警民多次發生嚴重衝突以及街頭激戰,造成香港社會嚴重撕裂。早在七月遊行時,群眾就已經重申五大訴求,在抗爭運動不斷升級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卻只接受其中一項。面對世界強權的威嚇,香港人選擇站在最前線爭民主護自由,這是他們用血和淚打的一場仗,更被很多港人視為是決定香港未來命運的終局之戰。
第61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3202018-07-09台灣能不能從口蹄疫區除名,進入關鍵時刻,今年7月1日農委會已經宣布全國拔針,換句話說,從7月1日開始,全國的養豬戶,都不准再打口蹄疫苖。
口蹄疫可以說是台灣養豬產業重創及轉型的重大事件,民國86年,口蹄疫尚未爆發之前,台灣一年的在養頭數約1400萬頭,光外銷到日本就有600萬頭,比現在全國的在養規模還大。21年過去,現在全台只剩下539萬頭豬左右,過去的四成是外銷,現在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的豬肉則佔了一成多。
為什麼說現在是關鍵時刻,因為不打口蹄疫苗後的半年,豬隻的抗體沒了就是真正的考驗開始。如果在未來的一年內,也就是到明年6月30日為止都沒有疫情傳出,台灣在後年就可以從口蹄疫區除名,豬肉也可望恢復外銷。過去21年,台灣曾經三次拔針失敗,這次我們準備好了嗎?
現在送到拍賣市場的豬隻都要有健康聲明書,為了預防境外風險,農委會也設了三道關卡。像是在兩岸都有養豬的豬農,從中國返台要間隔一個禮拜才能進入豬場。疫區的外籍移工如果在母國有接觸畜牧場,回台也要有七天緩衝。同時排除疫區觀光客到台灣馬上進入觀光牧場,至少要隔一週,因為口蹄疫會在偶蹄動物之間傳播。另外一旦有重大疫情發生,農委會除了儲備百萬劑的疫苗,也跟日本合作,必要時緊急調派疫苗給台灣,每一個環節真的是防疫如作戰。
第55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3202017-11-06換季了,您是怎麼處理不穿的衣服呢?大多數人會整理打包後,投入街頭巷尾的回收箱。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被我們丟入回收箱的舊衣有一些既定的想像。例如這些自己不穿的衣服會被送給慈善團體為窮苦人寒冬送暖,或是送往遙遠的非洲,而非洲當地孩童穿著台灣學生制服的畫面,一直以來便與公益畫上等號。
但其實舊衣回收在台灣,早已自成一套商業運作模式,真正做資源分配的是環保回收商,他們將舊衣分級,在傳統市場廉價販售,也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早期舊衣還能賣到對岸,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崛起,反倒還成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
利潤不如以往,加上垃圾處理費提高,舊衣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垃圾。這個現象,在都會地區的民眾可能還感受不到,但是在中南部,這幾年已有業者因為不敷成本,決定跟政府毀約,撤掉回收箱,不收舊衣。舊衣變垃圾,將來往哪裡丟?
第51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3202017-08-07
-
319
-
319
-
319
-
3192018-07-24塑膠有便宜、可以重複利用的優勢,卻也有千年不化的缺點,怎麼減少塑膠對人類生活以及環境的危害?提高回收率、改變消費行為、以及尋找替代材料,都是一些正在努力中的做法。
就以最近的吸管禁用政策來說,大家除了熱烈討論怎麼喝珍珠奶茶外,同時也應該思考,禁用當然會挑戰既有習慣,造成一些不方便,但變通選項也不是沒有。例如除了塑膠之外,玻璃吸管、不鏽鋼吸管、還有竹吸管,都是已經出現並已經在使用的環保選擇。
其實國內的研發能量不小,面對限塑政策,創新的因應之道也不少。聽過用稻桿做成的塑膠嗎?這種生質塑膠不摻雜傳統石化原料,取自於大地,最後又可以回歸自然。來看看衝擊人民消費習慣的「不方便」政策下,幾種新的思考。
♦延伸閱讀 →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第555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319
-
319
-
318
-
3182019-07-31高雄的旗山早期擁有「香蕉王國」之稱,民國50-60年的時候,當地香蕉大量外銷日本,盛極一時,不過後來產業沒落,人口也大量外移。
然而從小在旗山長大的王繼維和王繼強兩兄弟和別人不同,他們找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大家一起租地種香蕉,還在農村組了一個樂團取名「台青蕉」,甚至在香蕉園找蕉農開演唱會。從組團到現在他們經常在Live House或是音樂節參與演出,累積近六百場的演唱實力,今年他們推出了新的專輯「種下青春」。
除了愛唱歌,他們也在地方推社區小旅行,經常帶都市孩子到香蕉園採香蕉體驗農村生活,十分受到歡迎。後來王家兄弟還在旗山的老街裡開了一間香蕉專賣店,專門研發各種香蕉加工品。十年來,台青蕉用歌聲傳達對家鄉的情感,也用搖滾樂的熱情,展現他們對產業創新的堅持。
第60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黃政淵 -
3182018-10-01上街吧去玩(東京篇)
台灣大街小巷,汽車摩托車來來往往,兩側畫上停車格,還有盆栽或路障違規佔用,路人在邊線水溝蓋上行走,久了,大家已經習慣街道的模樣。不過除了最基本的通行功能,街道其實也是民眾公共活動的空間,所以有街頭遊行、廟會慶典、馬拉松比賽、乃至於商業市集,只要經過申請,都可以合法佔用街道。
如果我們把時光回推到更早的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的童年時光,少不了在家門前的巷道空地玩耍的記憶。只是當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逐漸成為城市的時髦樣貌。現在孩子玩的空間,也跟著受限在學校、運動場、公園等特定空間,或者就窩在家裡打電玩。
2009年,住在英國布里斯托同一個社區的兩位媽媽,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他們挑戰當地政府,提出在特定時間內將社區一條非主要幹道封路,讓孩子在馬路上自由玩耍,獲得熱烈迴響,後來更正式立法。
為孩子爭取道路遊戲權的「街道遊戲」行動,迅速在全英國開展,超過250個團體紛紛響應,甚至延伸到澳洲、美國及加拿大。而亞洲的日本與新加坡,最近幾年也開始「街頭遊戲」計畫。什麼是街頭遊戲?怎麼玩?安全嗎?
獨立特派員要先帶您來看日本東京的做法。從千葉縣柏市,搭快速電車大約35分鐘就可以抵達上野,這裡可說是大東京生活圈的衛星城鎮,每兩三個月柏市就有一場街頭遊戲,在沒有公園,沒有遊戲場的鬧區火車站前進行。看他們如何透過「上街去玩」營造同村共養、世代融合的理念。
上街吧去玩(新加坡篇)
要不要讓小孩上街去玩,大人最在乎的是安不安全,而政府封路的首要考量,還包括髒亂與秩序。在新加坡亂丟垃圾會被罰新幣1000元,折合約台幣23000元,如果破壞公物甚至塗鴉,除了兩倍罰金之外,還要坐牢三年。這樣一個強調嚴刑峻罰的國家,卻在這幾年許可民間組織舉辦過上百次的封街遊戲。
這上百次封街遊戲背後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新加坡跟台灣一樣,面臨少子化的國安級問題。2017年全球生育率排名最低的國家,就是新加坡,台灣相差不遠,排名倒數第三。除了實質的經濟補助與青年夫妻購屋優惠,新加坡政府在去年,也是最近一次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裡,特別強調要落實育兒家庭的支持性措施。最近幾年,新加坡大幅度翻新公園遊戲場、開放封街活動,減輕父母親帶孩子出去玩的壓力,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好,搶救生育率。
♦延伸閱讀 →把街道封起來,讓孩子瘋一下,行不行?
第565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318
-
318
-
318
-
317
-
317
-
317
-
3172020-06-03
-
317
-
317
-
3172018-05-11KBS(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直譯為韓國放送公社,或稱韓國國家電視台),是韓國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國營電視台,地處首爾市區汝矣島,園區幅員遼闊,其中在新館一樓大廳,有一區展示著1983年製播的《尋找離散家屬》節目。
比起經典韓劇《冬季戀歌》,或是向全球推廣K-POP的《音樂銀行》來說,《尋找離散家屬》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但對KBS來說,這個節目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絕非是憑藉收視率或知名度而存在。
《尋找離散家屬》原是一個為韓戰停戰30年週年而生的特別企畫,預計製播紀念性的一集。當時韓國影視產業環境與台灣相似,大部分的民眾收看KBS、MBC與SBS三大無線電視台,這個特別節目亦一如往常,按照安排好的節目表,準時在6月30日晚間10點15分放送。
這是一個現場直播的節目。攝影棚裡參加錄影的觀眾,全是因韓戰與親人失去聯繫的離散家屬,他們坐在底下,手上拿著一塊紙板,上面標示姓名、現在住處、與僅存且已知的失聯對象資訊。由現場主持人介紹離散家屬,透過棚裡的電話連繫確認是否為失聯對象,並直播聯繫上親人的一刻。
「我是不是在理髮院?」
「對,沒錯。」
「分開那天是不是陰天?」
「對,沒錯。」
「哥哥啊!」
住在濟州島的妹妹與在大田市的哥哥,一在南一在北,兄妹倆失散多年且早被領養人改名換姓,久別重逢終於相認,抑藏在心中30年的情感找到出口,他們的眼淚潰不成堤。這是《尋找離散家屬》節目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故事,當參加錄影的觀眾,真的透過節目找到親人,也讓其他正在尋尋覓覓的離散家屬,燃起一線希望。
「當時電視台大樓外一直延伸到對面的汝矣島公園廣場,人山人海到處都是人,民眾在建築物外牆上貼滿手寫的尋人啟事,還有人用木板寫尋人啟事掛在身上,希望引起媒體注意。」製作人池炯旭說。
顛沛流離的境遇,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悲歡離合不是戲劇演出,而是真人實事發生在眼前的實況直播,感動不少人。《尋找離散家屬》帶來超高收視率,引起廣大迴響,說轟動國際也不為過,當時美國總統雷根也提到他看了節目很有感觸,並呼籲北韓當局執政者:「讓因為戰爭分裂的家屬相聚,讓你的人民能在這個節目上出現。」
「當時家家戶戶都在開著電視,很多人跑來說,他們在找家屬。」
邊幸哲當時是現場攝影師,我請他回想當年的景況,他說了幾句便開始哽咽。
「就算是要熬夜,也希望多為一位離散家屬找到親人。」邊幸哲說,那時所有工作人員幾乎卯足全勁,日以繼夜不間斷地工作,回應觀眾。
直到精疲力盡,因為許多人在等答案。
「什麼叫累?疲憊的感覺已被汝矣島外廣場人潮淹沒,療癒家屬心中的痛比什麼都重要。」
從6月30日播出第一集,到11月4日下檔,《尋找離散家屬》連續直播138天, 介紹了53536個家庭的離散故事,協助10189名家屬找到親人。除了尋人啟事的指標意義,戰後出生的年輕一代也因為看了節目感同身受--即使戰地停火多年,但埋藏在上一輩心中的遺憾,卻是忘也忘不掉的痛苦。
2015年,KBS資料檔案室整理《尋找離散家屬》節目相關資料,包括節目資料帶、製播工作單、手寫看板、紀念唱片、重逢照片等等共20522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
「一個韓國的電視節目,跟世界有什麼關係呢?」當時負責申請的資料檔案室專員李珉知說,申請時他們反思這個問題:因戰亂造成顛沛流離的人類悲劇,易引起共鳴,但要成為人類共同記憶遺產,就必須強調保存的價值。
「在美俄對峙的冷戰氣氛下,南北韓關係也時常出現擦槍走火的緊繃狀態,因為這個節目,雙方紅十字會代表出面協調,於是在兩年後的1985年,有了首次的離散家屬見面會。」李珉知補充說明,除了是啟動見面會的觸媒,《尋找離散家屬》也影響了政府施政,地方政府將離散家屬資訊列表,公務員進一步協助民眾聯繫,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初,最大規模的尋人節目,最終能獲選登錄為世界記憶遺產的決定因素。
「每一個國家都曾有過戰亂,但沒有一個電視節目如此詮釋戰爭的痛苦。」李珉知進一步解釋UNESCO的評選意見,《尋找離散家屬》雖不是第一個入選的影視資料,但相較於紀錄戰亂紛爭下人性對立的殘忍,一個民族因政治問題的分裂造成多大影響,韓戰無疑是給全世界最大的警惕。
4/27兩韓峰會後,雙方領導人允諾在2018年8月15日重啟離散家屬見面會,但若一如既往或按慣例辦理,比例式抽籤,並不能滿足互通往來的需求,遑論探親祭祖等進一步的人道關懷政策。
「像韓戰這樣的事情,真的不要再發生了。」即使已是35年前的工作,邊幸哲想到當時景況還是忍不住落淚。他說,因韓戰分隔兩地的人民超過一千萬,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經歷過這段痛苦且仍在世的老人越來越少,活著的人七十歲以上超過一半,再沒有更進一步的開放政策,見不到最後一面的老人,終將抱憾離世。
「幾年前我們已向兩邊政府提交一個計劃,在非軍事區(DMZ)或平壤都可以,蓋一個離散家屬博物館,一二樓做一個讓離散家屬可以隨時碰面的場地,常態開放,可以由我們來做。」
這是邊幸哲對半島和平許諾的願望。
採訪當天,我們踏入當年錄製《尋找離散家屬》的攝影棚,工作人員調燈、移動道具,為下一個節目準備。那些座位依舊如新,但35年前,參與錄影的觀眾們啊,你們都找到家人了嗎?
第543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3172018-05-02距離柬埔寨首都金邊450公里遠的奧多棉芷省的偏鄉村落得然伴。2012年之前,沒有乾淨的水源,沒有電,也沒有學校,道路崎嶇不平,整個村子只住了650個家庭。後來非營利組織DPC創辦了得然伴小學,但因為資源有限加上居民生活貧困,孩子的輟學率居高不下。
後來台灣家扶中心從2016年開始協助認養學校裡的五百位孩子,讓孩子們能有制服穿,老師有上課的教材及課本,同時提供師生早午餐,讓孩子們能重新回到校園穩定就學。除了認養,還有許多方案,例如幫收入不穩定的家庭開設農業培訓課程,讓父母改善耕種技術增加收入,更能全心支持孩子受教育,一起來看這所偏鄉小學從無到有的故事。
第54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317
-
317
-
3172017-03-27近期房屋稅調漲,引發多方熱議,前行政院長陳冲說房屋稅違憲違法,前任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緊接著也投書媒體,形容房屋稅的調漲,其實很謙卑。
相關業者不斷拋出稅額暴增的例子,像是有的酒店一年要上繳1.3億的稅,另一棟豪宅,房屋稅調漲了7倍,從原來的38萬,調高到270萬。因此有聲音說,房屋稅不利都更,更不利房市。一般民眾擔心,會收到上萬元的稅單。
其實一般民眾無須太過擔心,多數縣市只針對這幾年新建的房屋,調整稅額,舊屋根本沒有影響。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新成屋、豪宅等建築。30年沒有調漲的房屋稅,在引發多方討論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除了調漲稅基之外,也應該適度修正房屋稅條例的公平性。
第46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3172017-03-27每年平均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而當颱風還在海上時,因為海上沒有實際觀測資料,目前只能靠衛星來推估颱風強度及暴風圈大小,經常產生誤差,將強烈颱風判斷成中度颱風,首當其衝的就是必須決定是否要上班上課的各縣市首長們。過去放不放颱風假都被罵翻天的情況屢見不鮮,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更精準的颱風資訊呢?
「飛進颱風眼」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最近幾年,氣象局雖然跟科技部旗下的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合作例行性的追風計畫,但受限於噴射機的安全性,只能繞颱風的外圍飛行,暴風圈內的資料一樣蒐集不到。
颱洪中心從去年開始,引進一款來自澳洲的無人飛機,進行密集測試。希望透過遙控的方式,在今年颱風季成功穿越暴風圈,飛進颱風眼,讓颱風的預報及防救災體系,都能夠掌握更多資訊。
第462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