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科學新知攝影:袁宏書
恆春半島 孕震密碼
我們上個月追蹤已經115週年的梅山大地震,是否會有百年再現期。今天則要帶您到恆春半島,跟著中央大學追震小組,了解為什麼學界要在恆春半島周邊,布設199個地震觀測站。
這199個地震觀測站分布在恆春半島,有145站最多,其他分布在小琉球、屏東平原、台東還有蘭嶼及綠島等地,構成臨時密集的地震監測網。其中蘭嶼、綠島都是以環島方式,在島上四個角落放了地震儀器,來搜集離島的地震資料。
因為恆春半島周邊有四個主要的活動孕震帶,過去地震觀測站比較少,這199個臨時觀測站,除了可以彌補這方面的資料之外,最重要的是核三廠臨近恆春活動斷層,但是恆春斷層的型態及活動特性,過去資料有限,必須藉由地球物理方法了解地底下構造,了解它的潛在風險。
第70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
-
-
-
政治經濟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核廢何從-芬蘭永久處置場
天氣越來越熱,台灣的能源及用電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台電核一廠的一號機,去年運轉執照已經到期,下個月二號機也到期,未來幾年核二及核三廠,運轉執照也都快要到期。不論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否能夠達成,台灣核廢料要怎麼處置,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北歐的芬蘭,這個人口只有550萬的國家,現階段能源有25%來自核能發電,而且還要再增加兩個核電廠。芬蘭從1983年開始,計畫興建用過核燃料的永久處置場,這個核廢料的永久處置場就位於核電廠地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從地表到這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得開車花上將近二十幾分鐘的時間,高階的核廢料也就是使用過的核燃料棒將會被放到這個用銅做的膠囊容器中,周圍再填充膨潤土。這個處置計畫將讓用過的核燃料長眠十萬年,目前已經進入最後施工,預計2024年開始處置核燃料。
第599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政治經濟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庶民影像搶救戰
科技發展快速,保存影像的方法也隨著時代變遷改變。從以前的影片膠捲、照片、到不同格式的錄影帶,成為人們保存生活記憶的重要方式。但因為新科技不斷出現,當舊的播放工具被淘汰時,很多珍貴的影像就被塵封在家中的一角,幾乎被遺忘。
進入數位時代後,這些家庭錄影帶因為沒有放映設備被丟棄,或是因為發霉脫磁無法觀看,但它們卻也是保存民間生活方式和庶民歷史的重要紀錄。
獨立特派員記者要帶您來看,一場搶救錄影帶的大作戰正在展開。一群有心人試圖從家庭,從個人出發,傳授大家如何修復家庭錄影帶的技巧,當這些差點被丟棄的錄影帶被修復重新放映時,找回的不只是珍貴的家庭歷史與記憶,更是忠實呈現台灣民間生活的影像百寶箱。
第563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花火之後
台灣各個離島的發展這幾年來因為博弈公投引發許多關注,資源相對缺乏的離島到底有哪些選項,才能永續發展?
澎湖是台灣水上活動的度假天堂,去年澎湖縣政府為了刺激冬季旅遊,推出遊客消費券,在全台各地觀光不景氣的時候,去年旅遊人數仍達到115萬,創下歷史新高。
澎湖地方政府不斷以辦活動,例如花火節,來衝高旅遊人數的方式拚觀光。但是在各家旅行社削價競爭下,也嚴重影響澎湖旅遊品質,況且離島的水資源及能源都相當寶貴,一味衝高旅遊人數,對島嶼的永續發展來說,是很大隱憂。
這幾年,一些地方人士也不斷思考島嶼承載量的問題,他們認為小島觀光必須走精緻路線,才能真正對地方有幫助,而不是不斷消耗地方資源,對島嶼環境與文化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
第55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
司法人權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身分難題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今年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中指出,因為衝突、迫害等因素而流離失所的人數,在2016年高達6560萬人,不但比2015年增加了30萬人,人數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台灣不是沒有難民來台尋求庇護,2002年行政院研考會就決議要建立難民庇護制度及制定難民法,2005年提出難民法草案,整部難民法只有17條條文,是一部相當迷你的草案,2016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
不過到現在難民法一直沒列入優先法案,遲遲未能三讀,也讓來台尋求庇護者無法有法源依據得到居留或幫助。 過去來台尋求庇護的大部分是中國或西藏人士,最近幾年國內人權團體發現,尋求庇護的歐亞非面孔增加了,不過因為法令的限制,救援工作反而比過去更難進行。
第525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缺水如何解?系列報導:前瞻的代價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前瞻的代價-汪洋中的未來
台灣每次颱風或豪大雨來襲,淹水就成了許多縣市的最痛。都市水患已經是近年來全世界的治水難題。城市中的不透水鋪面也就是柏油路面,一旦遇到強降雨,短時間內會產生大量的地表逕流,等到排水設施也無法負擔時,這些所謂的內水,就是造成都市淹水的主因。
不過近年來有一種海綿城市的概念,不斷被提及,而透水性鋪面,就是海綿城市其中重要的一環。在汐止有一條一百多公尺,被稱為會呼吸的道路。道路上的孔洞,能將雨水排到道路下的礫石層,再進入土壤層,儲存起來。
整條路沒有排水溝,卻安然度過了今年6月2號的強降雨,完全沒有淹水。近年來豪大雨越來越頻繁,該如何與遽變的年代共處,前瞻計畫的治水思維,需要納入更多彈性的思考。
第50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科學新知文字:林珍汝攝影:張智龍
無人巴士在台灣
-
-
-
2023-05-31醫療公衛
豬瘟拔針之後
台灣已經從口蹄疫區除名,也成功擋住非洲豬瘟,目前只剩下傳統豬瘟尚未根除。豬瘟存在於台灣超過半個世紀以上,最後一個案例是在民國94年。
農委會從110年開始推動三階段撲滅豬瘟計畫,包括擴大環境與疫情監測,與產業界進行風險溝通等。今年1月1日起肉豬與種豬分階段停打豬瘟疫苗,7月1日開始全國停打豬瘟疫苗,全國531萬頭豬隻全面拔針。如果沒有再發生案例,農委會預定從113年6月開始,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台灣成為豬瘟非疫區國家,台灣豬肉可望進軍國際市場。
但是拔針之後,才是風險的開始,農委會將擴大疫情監控範圍,一旦有案例發生,也已經備好補償方案。加上豬瘟疫苗是國產疫苗,不必仰賴進口,台灣撲滅豬瘟計畫能不能成功,這一次相當關鍵。
第80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許中熹 -
2023-04-12教育
退潮
少子化衝擊全國私校生存,尤其私立高中職首當其衝。目前已經有十幾所停招、停辦。而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國共有19所私立高中職學生人數不到一百人,面臨退場危機!
教育部制定的「私校退場條例」去年上路,希望能為私校退場建立完整機制。直到今年2月,已經有11所私立高中職,因為財政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學務運作,列入「專案輔導學校」,限期兩年改善,否則將強制停招、停辦。
而從已經停招、停辦或列入專輔的學校名單來看,多數位處於偏鄉地區,凸顯少子化浪潮,讓偏鄉私校更加陷入辦學困境。獨立特派員深入一所被列為專案輔導學校的嘉義縣私立中學,來看他們如何面對生存危機?校長和老師該怎麼找到解方,繼續走下去?
第796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 -
-
-
司法人權攝影:袁宏書
防疫缺口下的身影
台灣疫情經過108天之後,終於在8月25日這一天,首次沒有本土案例,雖然是好消息,不過台灣要回到五月前的生活可能還不是那麼容易。回想五月中旬,在疫情最艱困的那段日子,受到衝擊最大可能還不是一般民眾,而是在防疫上,有不同需求的不同障礙者,他們無論在食衣住行、甚至就醫、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衝擊。
包括一下子被抽掉的人力支持,造成生活、就醫困難。必須戴口罩的規定,造成腦性麻痺者的生活困擾。影響聽障者跟別人的溝通。對視障者來說,到處都有的實聯制,以及台北捷運環狀線,在六月下旬試辦的引導杖方式,都沒有考慮到視障者真正的需求。這些都讓不同障礙者擔心,如果疫情反覆升溫,甚至萬一升高到四級,政府有一套超前部署的方案來協助他們嗎?
第71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游牧日常
【黃金旅程】
印度、中國的邊界拉達克,這個化外邊境地區常因煙硝四起、衝突不斷受到矚目。但在這個地方,有一群特別的大地之子游牧民族,他們世代在這個海拔四千多公尺的荒野大地逐水草而居,生活環境非常艱困。一頂帳篷及放牧的牛羊就是他們全部的家當,生活簡單、內心純淨、自在知足。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更是拉達克豐富文化的重要底蘊之一,他們在這片遼闊大地放牧的高原山羊,是被稱為軟黃金Pashmina的頂級羊絨,市場價值不菲。不過現在因為氣候變遷,游牧民族賴以為生的水草近年有了劇烈變化,冬天太熱、夏天太冷,寒冬冷冽的氣候及夏天缺水幾乎成了游牧民族的致命危機。
【荒野呼喚】
中印邊界的拉達克是軍事重地,稍有風吹草動,兩國的軍方都會異常緊張。獨立特派員的採訪團隊在拍攝的過程中,使用空拍機拍攝羊群,不到一會兒時間,立刻就有印度軍方到牧區關切。原來軍方在游牧民族的羊隻身上裝了隱形監視器,用來監視敵情,連牧羊人們都不知道有這些間諜羊的存在,邊界軍事的敏感危險可見一斑。
另外,游牧民族近年面對牧區環境日益惡劣,許多人開始選擇放棄游牧生活,同時希望下一代接受現代教育後,能過更好的生活。這些現代化與游牧生活平衡的兩難,讓拉達克特有的游牧文化正逐漸消失。他們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
第685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藝術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跨界文創–台灣妖怪與超級電腦
20世紀初,從英國引入文創產業這個名詞後,近20年來,台灣也不斷嘗試讓既有的文化加值,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近年努力推廣的目標與願景之一。「文創」一詞充斥在你我周遭,但究竟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年文創又有什麼樣新的趨勢及意涵?
我們來看看台灣妖怪文學遇上超級電腦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台灣妖怪學近年蔚為潮流,小說、桌遊、電影,如雨後春筍以多元樣貌出現。妖怪,串連民俗、文學、科技、動畫藝術,加速了文化跨系統的整合與創新。妖怪風潮讓當代藝術跨域整合,透過數位科技、動漫、插畫,成為「妖言惑眾」的顯學。充滿生猛氣息的台灣妖怪,吸引了跨領域、跨技術的人才。台灣鬼怪如何以文學為基礎,串連國網中心的超級電腦、算圖農場,再結合動畫藝術,產生多元創新。
第67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羅盛達 -
-
藝術攝影:羅盛達
跨界文創–台灣妖怪與超級電腦
20世紀初,從英國引入文創產業這個名詞後,近20年來,台灣也不斷嘗試讓既有的文化加值,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近年努力推廣的目標與願景之一。「文創」一詞充斥在你我周遭,但究竟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年文創又有什麼樣新的趨勢及意涵?
我們來看看台灣妖怪文學遇上超級電腦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台灣妖怪學近年蔚為潮流,小說、桌遊、電影,如雨後春筍以多元樣貌出現。妖怪,串連民俗、文學、科技、動畫藝術,加速了文化跨系統的整合與創新。妖怪風潮讓當代藝術跨域整合,透過數位科技、動漫、插畫,成為「妖言惑眾」的顯學。充滿生猛氣息的台灣妖怪,吸引了跨領域、跨技術的人才。台灣鬼怪如何以文學為基礎,串連國網中心的超級電腦、算圖農場,再結合動畫藝術,產生多元創新。
第64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羅盛達 -
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防疫決戰點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的確診人數仍在持續上升,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七萬例,死亡人數更直逼兩千人。台灣目前有二十多個確診案例,其中已經確診死亡的第十九例白牌車司機,一家四人感染,成為疑似社區感染的警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徹查感染源成為關鍵重點。
而目前除了擴大台灣本土的檢疫範圍外,台商包機及日本橫濱鑽石公主號上的台灣民眾也是另一個焦點。鑽石公主號上已經有四百多人確診,成為中國境外的最大感染源,尤其郵輪上的特殊隔離狀態,在隔離期滿後,要如何將船上的民眾安全接回台灣,都是防疫的大挑戰。
而武漢肺炎會延燒到什麼時候?是現階段大家最關注的議題。WHO的顧問隆吉尼警告,情況可能會更加惡化,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可能受到感染。這個說法乍聽之下像是危言聳聽,但是國內的防疫專家蘇益仁也認為,將來的疫情變化,不在於那些已經被確診和隔離的人,而在於那些輕症甚至是無症狀者。一旦全球解除邊境管制,這些看似不具威脅的人,將成為最佳的病毒傳播者,這也是2019新冠病毒最難防範的地方。
第63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 -
政治經濟文字:邱惠恩
政治人物開箱
網路時代,影響層面既深又廣。今年的總統立委大選,候選人打選戰的方式以及民眾檢驗及觀察政治人物的管道,也因此和過去完全不同。
根據調查,台灣上網人口約有2千萬,每人每天上社群網站的時間平均2小時,而且超過一半的人看的是影音內容。因此經營社群媒體成為政治人物的重點工作,嚴肅拘謹的政治人物透過逗趣的影片,甚至跟YouTuber網紅合作,展現可愛、搞笑的一面,一邊形塑親民形象,並藉此討論政見政策。
在這些社群影片中,政治人物搞笑親和的一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關乎國家民生的政策呢?有認真說明嗎? 獨立特派員要檢視政治人物的社群影片,是否真正對選民達到傳遞政見的效果,而政治人物網紅化,對台灣民主政治又有哪些影響?
第629集
文字:邱惠恩 / 攝影:袁宏書 -
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香港終局之戰
香港爆發主權移交後最大規模的反送中示威抗爭,9月4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正式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不過對於這個遲來的撤回,香港人並不滿意,因為從6月9日百萬港人上街遊行,要求撤回草案以來,三個多月的時間遊行從百萬人到兩百萬人,從和平理性到如今武力升級,港府始終不為所動。
在每個週末的抗爭中,最令人遺憾的是警民多次發生嚴重衝突以及街頭激戰,造成香港社會嚴重撕裂。早在七月遊行時,群眾就已經重申五大訴求,在抗爭運動不斷升級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卻只接受其中一項。面對世界強權的威嚇,香港人選擇站在最前線爭民主護自由,這是他們用血和淚打的一場仗,更被很多港人視為是決定香港未來命運的終局之戰。
第61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政治經濟文字:李婕綾攝影:黃政淵
罷工之後
今年六月底長榮空服員展開長達17天的罷工行動,創下多項台灣航空工運史上的紀錄。雖然罷工行動最後在勞資雙方各有退讓的情況下落幕,然而罷工結束,是不是真的代表勞資雙方就能回歸原來的職場生活?
今天我們要帶您觀察,從2016年華航空服員發動台灣航空史上第一次罷工事件,雖然只歷時三天事件就結束,不過三年來這起罷工事件其實餘波未平。根據工會分析,罷工之後,工會幹部最常被懲處的理由是開記者會、工會活動以及網路發言,這使發動罷工的勞工們面臨不少挑戰與壓力。
不過其實勞方擁有勞動三權,也就是團結權、團體協商權及爭議權,可以爭取自己應有的勞動權利。到底勞資雙方應該如何互動?一起看看罷工之後,三年來華航勞資雙方發生了哪些事?
第608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黃政淵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民生之必需,基礎建設學問大!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美麗新後巷
-
政治經濟攝影:黃政淵
來去沖繩玩公園
這幾年沖繩成為台灣人的觀光熱點,用幾個數據帶大家看看這股沖繩熱潮。去年沖繩旅遊總人數將近有958萬人,超越了美國夏威夷,而269萬的國際遊客中,又以台灣人最捧場。去年有81.3萬人次造訪沖繩,佔了近三成,其次是中國及韓國的遊客,約佔20%,再來是香港的遊客佔了9%。而在三成的台灣遊客中,有一半是家庭旅行,為什麼這麼多爸爸媽媽帶小孩去沖繩玩,他們衝著的是沖繩的公園。
沖繩的公園遊戲場,有超長溜滑梯,有巨大的彈跳床,高度更是台灣公園遊戲場的好幾倍樓高,而且各有造型與地方特色,吸引不少人一而再,再而三重複造訪。根據沖繩縣政府調查,台灣遊客平均一人消費超過8萬日幣,台灣人一年在沖繩的總消費額高達614億日圓,折合台幣也將近166億的觀光財。沖繩公園的魅力在哪?為什麼台灣的年輕父母特地帶小孩出國,去玩國外的公園?
第575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