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
土地環境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台灣好久不見
隨著新冠疫情趨緩,世界各國紛紛開放邊境,行政院也宣布,分兩階段開放國境。9月29日起,入境台灣恢復免簽,機場PCR採檢也將改成發放四劑快篩。如果實施順利,最快10月13日開始,就會進一步取消原本入境後居家隔離3天、加上4天自主防疫的3+4規定,可望放寬到0+7,等於是入境不用再居家隔離了。
因應國境開放,桃園機場已經開始模擬,未來旅客大增之後的動線。而從9月12日開始,從美、加、紐、澳、歐洲入境台灣的遊客,都已經可以免簽證,雖然來台還是得先隔離三天,但有不少旅遊玩家已經提早來台灣踩點。他們發現經歷兩年疫情的台灣有那些改變?疫情過後台灣又應該如何吸引更多觀光客?
第769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長新冠時代來臨
全世界的疫情還未平息,長新冠難題又起。多數後遺症,可以在一到兩個月內緩解。各國目前對於長新冠定義不一,染疫後症狀持續一到三個月以上,都可視為長新冠。今年四月,台灣本土疫情急遽上升,六月開始,各醫院、診所出現新冠後遺症就診潮。台灣今年累計超過430萬人確診,根據英國研究,Omicron BA.2的長新冠比例低於之前的變種,大約9%,估算下來,台灣這一波會有超過38萬人可能有長新冠,人數還會隨著疫情繼續上升。
健保署去年底推動康復者整合門診計畫,提供一站式服務,全國有106家醫院執行,占全台醫院兩成二,這樣的涵蓋率難以掌握新冠後遺症的全貌。難以平息的疫情,將會帶來更多的長新冠患者,對我們的醫療和國民健康,可能造成難以估算的負擔。
第75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 -
科學新知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台灣火箭快飛
-
-
-
2022-01-19攝影:周明文
落難急救站
一般人生病、受傷會到醫院治療,而家中的貓狗也有寵物醫院。不過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動物卻因為人類過度開發,棲地被道路切割破碎,導致牠們常有發生車禍的意外,另外,人類的陷阱也是造成野生動物受傷的主要原因。
野生動物的救治,目前由政府委託設置的收容中心總共有六個,但都位在北中南地區,生態資源相當豐富的花東,之前一直沒有任何專門收治野生動物的急救站。如果動物受傷,必須長途跋涉才能送到西部治療。
一群原本在屏科大從事野生動物保育工作的朋友,因此決定一起在東部蓋一家醫院,守在動物醫療資源最缺乏的地方,他們目前一年救治超過三百隻野生動物,也多次參與台灣黑熊的救援任務。
第73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公投的是非和選擇
台灣在2004年舉辦第一次公投,不過當時公投設定門檻太高,即使投票結果同意票高於不同意票,也因為投票率沒有過半而遭到否決。因此立法院在2017年通過修法,將提案、連署和通過門檻大幅降低,同時也將公投綁大選明文入法。打破鳥籠之後,2018年公投果然成了公投有史以來成案數最多的一次,而且10個公投案裡有7個通過,不過在這其中也造成一些選務問題,於是公投法後來再修,改成與大選脫鉤。
而在今年的四項公投提案中,由國民黨立委江啟臣發起的「公投綁大選」,提出的理由是公投綁大選能提高投票率,並降低行政成本。然而究竟公投綁不綁大選是否會影響民意表達?除了投票率,公投最大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第72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土地環境攝影:鄭仲宏
在家種菜
疫情期間吃得健康且安全,成了家庭重要大事,既然有時候買不到蔬菜箱,或有棄單或延遲的問題。傳統市場買菜,東挑西揀增加風險。超市賣場的包裝蔬菜供不應求。選擇外送餐食則還要外加成本,也未必一定安全。
這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一舉數得,新鮮安全。種菜過程也對心情平靜大有幫助,採收時更有成就感。因爲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型態,「可食地景」再次在各國風行。不過在家種菜怎麼種得對、種得好、種得快樂?
在家種菜,也有不少細節,否則農民不會有靠天吃飯的挑戰與無奈,農業生產因為氣候變遷難度增加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成為疫情下的社會趨勢。許多國家更積極推廣,發現在家種菜有多重好處,從個人療癒身心,到增進親子家人關係,還有學習生活新知,甚至到裝備環境,與農業經濟政策的公民素養,都和在家種菜有關。
獨立特派員以大家都認為容易種植的地瓜葉為例,來做一個基礎栽培實驗,看看在家種菜是不是像大家想像般那麼簡單。
第711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藝術攝影:袁宏書
李湞吉的色彩人生
-
-
-
-
人物故事攝影:袁宏書
拾荒人・小人物・趙文正
-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抗疫悶經濟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影響層面全球發酵,既深且廣。民眾不敢出門,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觀光與交通運輸業,儘管台灣疫情還在控制範圍內,飯店、旅館的住房率已經掉了三成,甚至五成以上,遊覽車訂單更是跑光光,有業者已經開始放員工無薪假。
而除了觀光、交通產業,受到中國封城的影響,製造業也是重傷。除了中國湖北省至今無法復工,其他復工的城市,也面臨搶人、搶料、搶運具的亂象,預估台商的產能得到第二季才可能恢復五成。
2003年SARS疫情蔓延時,全球經濟損失估計有四百億美元,這次武漢肺炎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可能有SARS的三到四倍。到底這波疫情影響了哪些產業?企業及政府接下來又該做哪些布局?
第635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社福弱勢攝影:周明文
公益變商機
-
-
-
-
土地環境攝影:黃政淵
不塑之道
上個月,環保署預告從明年七月開始,將禁止四大場所提供塑膠吸管,一下子衝擊既有消費習慣,更引起社會正反兩極的討論。不過早從今年元旦開始,擴大限制使用購物塑膠袋政策就已經上路,包括納管所有材質,取消厚度限制以及新增七類場所不得免費提供等。希望讓塑膠袋部分從現在每人每年使用700個,減少到400個,目標鎖定2025年再減少到100個。
另外,台灣回收政策行之有年,不過日前部分縣市的環保局證實,包括薄塑膠與紙容器的回收,其實都是做白工,最後還是進入焚化爐,也引發關注。到底回收業者為什麼不要這些政府說可以回收的東西?而減用塑膠袋的政策,讓業者改提供免費的不織布提袋,又可能產生了哪些不環保的垃圾?
♦延伸閱讀 →回收塑膠,真的再利用了嗎?
♦延伸閱讀 →特派員+《請問你是塑膠嗎》
第555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司法人權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再見‧文萌樓
1997年台灣社會的反廢娼運動,位於台北市歸綏街的文萌樓是當時抗爭公娼的活動據點,不但記錄了城市變遷下的性產業歷史,更是台灣妓權運動的肇發地。2006年文萌樓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成為目前全台唯一與性產業和妓權相關的古蹟。
成為古蹟後,文萌樓的產權依然是私人所有,由公娼自救運動成員組織而成的日日春協會以承租的方式維護文萌樓,同時透過導覽與展示來保存性產業歷史與倡議性別議題的討論。
2011年,文萌樓易主,新屋主提出訴訟要求日日春撤出文萌樓,同時積極讓文萌樓參與都更,雙方因此展開長達六年的訴訟。2017年日日春確定敗訴,也正式撤出文萌樓。不過,日日春並未放棄。撤出文萌樓的日日春,透過哪些方式延續文萌樓的歷史意義?
第528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大鼻遷村行不行
如果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臭味,不知從何而來,恐怕人人都會提心吊膽,但這種心情對住在高雄小港區大林蒲、鳳鼻頭的居民來說,卻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
自從臨海工業區編定之後,大林蒲跟鳳鼻頭居民,就跟重工業、空污綁在一起。在台灣你幾乎找不到,像這樣只有一萬多人,卻被八百支煙囪、五百家工廠三面包圍的聚落。問題是居民住在這裡已經四百年,工業區才來四十幾年,卻造成居住正義、乾淨的天空落空。
已經談了好幾年的大林蒲、鳳鼻頭遷村案,去年11月前行政院長林全來到大林蒲,向居民數十年來承受的污染表達歉意,面對面溝通之後,高雄市政府開始展開遷村意願普查。在15350名受訪居民中,贊成遷村佔89.04%、反對10.96%。至於遷村安置方案,選擇土地,也就是住商建地一坪換一坪的有86.4%、房屋方案9.26%、現金方案4.34%。
不過普查同時,沒有較詳細的遷村計畫說明讓民眾了解,因此在說明會上也有部分居民提出質疑。在這次的遷村議題中,大林蒲、鳳鼻頭的在地年輕人也站出來發聲,不願在歷史關鍵時刻缺席。
第51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無聲香港攝影:黃政淵
香港回歸20年-前途2047
今年7月1日,香港脫離英國殖民156年統治,主權移交中國,實施「一國兩制」屆滿二十年。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除了人民能繼續保有西方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與中國各省區最大的不同、特別行政區有行政長官領導自治、有代議的立法會、獨立司法系統、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香港移交二十年的系列報導首先要帶您從歷史了解香港問題。香港如何從一塊殖民地,一躍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五十年前香港發生了六七暴動事件,整整延續半年才平息,港英政府警覺建設香港的重要性,從此改善施政,中英雙方也加速香港未來歸屬的談判腳步。一位喜愛研究香港歷史的中英混血青年,踩著單車重回六七暴動事發現場,說出他對香港的觀察。
同時,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前,中英雙方對香港前途走向的談判細節,也在三十年後的今日,官方機密檔案公開解密一一曝光後,一群香港年輕人,知道他們錯過以被殖民者身分參與決定香港發展的機會。他們從史料中抽絲剝繭,重返談判現場,想要爭取在2047年與中國坐下來談二次前途命運的可能。
第502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
-
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藍光效應
-
人物故事攝影:羅盛達
漂泊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場認識自己的追尋,今天要帶您來看看兩位作家尹雯慧與Asha的故事。
尹雯慧在完成為期一年的環球旅行前夕,發現自己的父親得了癌症,一直遺憾自己沒有好好跟父親告別的她,在父親過世後,從印度的大吉嶺到邊界的拉達克,踏上一場又一場追尋流亡藏人腳步的旅程。
而原本在法國巴黎學習表演藝術的Asha,則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通靈,她有幾位高靈相伴,成為專職的通靈管道,傳遞高靈的訊息來服務需要幫助的人。不過她的心中對法國,對自己曾經擁有的表演藝術領域難以忘懷,在巴黎聖母院大火後,Asha再次重回她的第二故鄉巴黎,這次高靈們也陪伴著她。
尹雯慧與Asha兩人分別展開的旅程,會對他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衝擊與火花?一起和他們踏上這場心靈的追尋之旅。
第712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
科學新知攝影:袁宏書
恆春半島 孕震密碼
我們上個月追蹤已經115週年的梅山大地震,是否會有百年再現期。今天則要帶您到恆春半島,跟著中央大學追震小組,了解為什麼學界要在恆春半島周邊,布設199個地震觀測站。
這199個地震觀測站分布在恆春半島,有145站最多,其他分布在小琉球、屏東平原、台東還有蘭嶼及綠島等地,構成臨時密集的地震監測網。其中蘭嶼、綠島都是以環島方式,在島上四個角落放了地震儀器,來搜集離島的地震資料。
因為恆春半島周邊有四個主要的活動孕震帶,過去地震觀測站比較少,這199個臨時觀測站,除了可以彌補這方面的資料之外,最重要的是核三廠臨近恆春活動斷層,但是恆春斷層的型態及活動特性,過去資料有限,必須藉由地球物理方法了解地底下構造,了解它的潛在風險。
第70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