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634
2021-03-03從去年12月開始,已經有超過130幾個國家,採取疫苗防疫,但是疫苗分配,仍只集中在幾個大國。截至二月中旬,七大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等,施打的疫苗數量就占了大約45%,但這些國家人口僅占全球總人口的10%。
不過二月中旬,由世界衛生組織領軍的COVAX平台,把COVID-19疫苗運抵非洲加納,讓加納成為第一個收到來自COVAX配送的國家之後,不只為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跨出歷史性的一步,更象徵全球推廣疫苗防疫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疫苗分配不均,另一個大家關切的焦點是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接種AZ、輝瑞、莫德納疫苗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包括一般副作用出現的頻率,還有嚴重過敏反應、死亡調查事件的監測資訊,提供給國人了解。有關嚴重過敏反應部分,三支疫苗發生率在百萬分之2.8至18.8之間,目前並沒有發現因為打疫苗而導致死亡的事件。
第68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634
-
633
-
633
-
633
2021-10-27台灣出現越南走私肉品的破口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危機處理,暫時擋住了非洲豬瘟。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全國有62萬多頭的黑毛豬,屏東縣就占了30萬頭,在台灣還沒有發生口蹄疫之前,一年外銷日本的黑毛豬就有幾百萬頭,台灣原生種黑毛豬的優勢在哪裡?我們要帶您到屏東,看看一位科技人轉進畜牧業後,如何利用新思維,將台灣原生種黑毛豬創立品牌,與國際競爭。
另外,農委會在全國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後,宣布10月1日起,養豬規模在200頭以上,有許可執照者,可以繼續使用廚餘養豬,但是不到200頭的養豬場,繼續禁用廚餘,植物性殘渣除外。除了鼓勵小的廚餘場改餵飼料之外,也可以擇規模升級或者退場。但是這樣的風險管控,引發質疑,真的可以百分之百擋住非洲豬瘟嗎?如果全國難以禁用廚餘,為什麼養豬頭數接近全國三分之一、160萬頭的雲林縣可以做到呢?
第72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633
-
633
2014-02-11連續幾天全台被寒流籠罩,又濕又冷,相較之下南部氣溫暖和一些,尤其恆春墾丁一年四季氣候宜人,去年墾丁觀光人次720萬,這麼多人把附近的旅館民宿都住滿了,年底,一場會議讓部分區域暫停營業四個月的悠活度假村,再度復活,這又是一樁就地合法案嗎?
悠活渡假村佔地1.5公頃,距離珊瑚礁潮間帶不過30公尺,每年夏天410個房間一房難求,營業額五億,去年五月被人翻出舊帳,指出14年前未環評先營業引起爭議,被勒令部分停業。四個月後有條件通過環評,這條件是三年內污水零排放,這讓緊鄰珍貴海域資源的飯店業者今後更有理了。
目前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旅館民宿369家,未完成營業登記的超過八成,墾管處和政府究竟要怎麼處理? 怎樣對其他業者交代? 墾丁遊客即將上探一年八百萬,未來如果拿不出明確管理辦法,不但社會公平正義無存,寶貴的自然資源也將受到空前挑戰。
獨立特派員在大家吵鬧完之後,繼續追蹤報導。
第334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632
2024-06-26現今台灣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高達600萬人,超過全台灣的四分之一。在現代,很多人即使實際年齡到了60歲,身心卻仍保有40歲的活力。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提出「壯世代」的想法,來泛指台灣嬰兒潮世代,三到五年級的人,希望翻轉社會對高齡長者的負面想法。
獨立特派員要帶大家來看,壯世代如何重新打造生命的第二春。七十歲的王德志在退休後,回到峨眉鄉祖先的土地,不僅復耕荒廢的茶園,還找到創業的動力。他花了十年學習種茶、製茶,做出有感情的家鄉茶,讓大家喝出健康和美好。
在嘉義也有三位女性,在年過半百之後,以創意的裂織理念,編織女性創業的夢想,也找到自己的價值。他們是如何突破年齡的限制,創造出屬於壯世代的第二春?
第858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 -
632
-
632
-
632
-
632
-
632
-
632
2017-06-13最近居家醫療、在宅醫療成為一種趨勢,目的是為了翻轉病房,找回醫病關係最初的原點。台灣的在宅醫療起步較晚,現階段以照顧高齡、失能的成年人為主,小兒科還沒有受到重視。
反觀日本早在18年前就開始注意到重症孩子,以及接受居家呼吸照顧兒童的需求,這幾年來大力推動小兒科在宅醫療。
雖然台灣還未跨出一大步,但是十年前已經有民間非營利組織NPO、基金會走在政府前面。他們請來剛從國外回來的呂立醫師,還有在國內一直倡議的呼吸治療師楊玲玲,開始走訪接受居家呼吸照顧兒童的家庭,提供協助與專業諮詢。透過他們的協助、家長全力配合,有的孩子甚至八年不曾住院。
台灣確實有一群有特殊需求的兒童,他們需要跨專業、跨領域整合的在宅醫療照護,有了專業協助之後,在家裡一樣可以把照顧水準做得很好,讓孩子可以快樂過生活。目前兒童在宅醫療醫師雖然很缺乏,但是台灣已經看到這個需求,下一步要怎麼推動?
第50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631
2023-03-08土耳其上個月連續發生芮氏規模7.8跟7.5兩個強震,這個世紀強震提醒大家地震地質調查的重要性。以美國的地質調查局USGS為例,除了編制人力具相當規模之外,也有許多重量級學者進駐,針對美國進行詳細的地質調查,這次USGS對土耳其地震所發表的調查,被各國地科界廣泛引用,證明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反觀台灣的地質調查所,目前只有七十幾位人力編制,現在還面臨要和礦務局整併的命運。目前經濟部已經將組織改造方案,送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等待審議,也引發台灣地質、地科界關切與憂心,擔心兩單位一旦整併之後,未來的定位與功能如果不清楚,可能產生扞格。
台灣雖然幅員不大,但是地質、地層構造的複雜程度,卻是全球數一數二。加上台灣地震、天然災害多,所有調查都必須隨著環境變化與災害發生不斷更新。地質、地科學者他們擔心的是什麼?把地調所與礦務局整併,對台灣未來發展真的可長可久嗎?
第79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631
2020-01-221974年以前,拉達克因為軍事地理位置被孤絕於世界之外,1974年開放觀光後,世人開始有機會親近這個最後的世外桃源。不過拉達克雖然美景壯麗,生態環境卻相對脆弱,全球暖化造成居民仰賴的冰川雪水減少,水源成為拉達克嚴重的困境。
另一個更致命的危機是電影《三個傻瓜》風靡全球後,拉達克湧進大量各國及印度本地的旅客,替拉達克的環境及發展帶來極大的壓力。從傳統文化的保存延續、生態保育的維護,到市容景觀的劇烈改變,《三個傻瓜》之後對拉達克帶來的衝擊與質變,恐怕是當初拉達克人遠遠想不到的。
環保生態與觀光發展間的角力與拉扯,是許多國家面對的兩難,拉達克也不例外,來看看拉達克的美麗與哀愁。
第631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631
2019-06-12芬蘭核廢永久處置場所採用的多重障蔽處置法雖然是由瑞典研發,但相較於鄰國芬蘭的處置庫已經接近完工,至今瑞典政府卻還沒有通過建造處置庫的執照。因為瑞典有比芬蘭更複雜的審核體系,而且核能政策多年來搖擺不定,在九○年代剛開始選址的時候,民間也出現激烈的抗爭。
這些特點跟台灣的處境很像,不過瑞典核廢處置公司及政府,以公開透明的態度來進行溝通。核電廠甚至拿出高達6.5億台幣的建設基金,鼓勵自願設置處置庫的地方來競爭。甚至每年都會在地底450公尺深的地下實驗室舉辦馬拉松比賽,讓民眾從地底跑回地表,為的就是希望讓民眾更了解實驗室的工作及核廢料處置的旅程。這些做法能夠獲得民眾的信賴嗎?
第600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電視類、國際新聞報導獎
林珍汝、賴振元 -
631
-
630
-
630
2019-08-07今年六月底長榮空服員展開長達17天的罷工行動,創下多項台灣航空工運史上的紀錄。雖然罷工行動最後在勞資雙方各有退讓的情況下落幕,然而罷工結束,是不是真的代表勞資雙方就能回歸原來的職場生活?
今天我們要帶您觀察,從2016年華航空服員發動台灣航空史上第一次罷工事件,雖然只歷時三天事件就結束,不過三年來這起罷工事件其實餘波未平。根據工會分析,罷工之後,工會幹部最常被懲處的理由是開記者會、工會活動以及網路發言,這使發動罷工的勞工們面臨不少挑戰與壓力。
不過其實勞方擁有勞動三權,也就是團結權、團體協商權及爭議權,可以爭取自己應有的勞動權利。到底勞資雙方應該如何互動?一起看看罷工之後,三年來華航勞資雙方發生了哪些事?
第608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黃政淵 -
629
2021-12-08全球暖化造成極地冰川快速融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在努力解決的課題。台灣的地科界在11月下旬,首度將他們在北極圈進行跨領域地震站布設、觀測到的第一手冰震資料在波蘭舉行的「國際極地研討會」 發表分享,也成為研討會關切的焦點。
這次的冰震研究,是中央大學地科院與波蘭哥白尼大學在北極進行的第一次跨領域合作。過去到北極圈進行研究不難,但是在全球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 這支台灣的北極探險隊,是如何通過一關又一 關檢疫考驗,橫跨7707公里,挺進北極圈?
台灣這次在波蘭極地研究站周圍的兩條主要冰川,擺了38部地震儀,進行22天的地震資料觀測,不僅對極地研究站,長期進行冰川水文、水位變化、冰川快速退縮,提供過去沒有的第一手監測數據外,也讓台灣到北極進行地震、冰震的研究跨出重要一步。
第72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629
-
629
2019-06-05天氣越來越熱,台灣的能源及用電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台電核一廠的一號機,去年運轉執照已經到期,下個月二號機也到期,未來幾年核二及核三廠,運轉執照也都快要到期。不論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否能夠達成,台灣核廢料要怎麼處置,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北歐的芬蘭,這個人口只有550萬的國家,現階段能源有25%來自核能發電,而且還要再增加兩個核電廠。芬蘭從1983年開始,計畫興建用過核燃料的永久處置場,這個核廢料的永久處置場就位於核電廠地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從地表到這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得開車花上將近二十幾分鐘的時間,高階的核廢料也就是使用過的核燃料棒將會被放到這個用銅做的膠囊容器中,周圍再填充膨潤土。這個處置計畫將讓用過的核燃料長眠十萬年,目前已經進入最後施工,預計2024年開始處置核燃料。
第599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電視類、國際新聞報導獎
林珍汝、賴振元 -
628
-
628
2021-07-28 -
628
-
628
-
628
-
628
-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