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3642023-03-08土耳其上個月連續發生芮氏規模7.8跟7.5兩個強震,這個世紀強震提醒大家地震地質調查的重要性。以美國的地質調查局USGS為例,除了編制人力具相當規模之外,也有許多重量級學者進駐,針對美國進行詳細的地質調查,這次USGS對土耳其地震所發表的調查,被各國地科界廣泛引用,證明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反觀台灣的地質調查所,目前只有七十幾位人力編制,現在還面臨要和礦務局整併的命運。目前經濟部已經將組織改造方案,送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等待審議,也引發台灣地質、地科界關切與憂心,擔心兩單位一旦整併之後,未來的定位與功能如果不清楚,可能產生扞格。
台灣雖然幅員不大,但是地質、地層構造的複雜程度,卻是全球數一數二。加上台灣地震、天然災害多,所有調查都必須隨著環境變化與災害發生不斷更新。地質、地科學者他們擔心的是什麼?把地調所與礦務局整併,對台灣未來發展真的可長可久嗎?
第79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642021-08-25最近幾個月,民眾應該常常從手機上的APP,收到地震警報,地震多數來自花東,甚至7月14日,花蓮一天就多達40震。國人也在擔心,是不是大地震的前兆,但是一天40起地震,已經是最高紀錄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今年4月18日,花蓮壽豐發生規模6.2的地震,讓大家虛驚一場。壽豐地震第二天,獨立特派員團隊跟著中央大學來到花蓮,記錄他們如何在木瓜溪與壽豐溪之間,擺了66部的地震觀測儀器,持續追蹤壽豐地震的餘震。
66部地震儀器,觀測22天,能追蹤到多少資料和地震呢?其實過去五年來,已經有地震學者,在全台灣布設過1100個臨時地震站,這個計畫的起點是從九二一地震後,台美合作的老虎計畫開始。
目前這1100個臨時地震觀測站,有超過五百部的地震儀器,就擺在東部,長期對東部,進行密集地震站的布設,與資料的收集。每一個地震站,就像一部接收器,收集到的資料就像X光片,除了可以了解地底下的地體構造,也能解釋東部地震帶分布的成因。
第71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642021-08-11今年在新冠疫情第三級警戒期間,大家都盡量減少外出,網路購物成為消費主流,其中蔬菜箱意外成了疫情期間最熱賣的商品,許多電商平台紛紛搶進,推出各式各樣的方案。其中有些比較特別,跟一般電商平台不同,他們是由農民合作社自己推。
這些農民合作社以往都只是把菜送到批發市場,這次之所以會做蔬菜箱,是因為先前五月學校停課,很多中南部蔬菜產地,原本要供給學校營養午餐的菜,突然銷不出去,只能將大部分的菜倒到田裡,還好蔬菜宅配在防疫期間大受歡迎,經過調整,蔬菜箱也幫他們創造新的商機。
不過,疫情打亂了蔬菜產地產銷模式,除了農業合作社,也有年輕的農村團隊,他們想幫地方農民拓展通路,於是發揮自身網路行銷專長,一起幫農民賣菜,卻沒想到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
第71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364
-
364
-
364
-
3642018-12-27《八千億博未來》
根據朝野角力後的版本,前瞻建設一共有七大項目,包含城鄉建設、水環境、軌道、數位建設、綠能、改善少子化及食安建設,不過這七大領域到底有沒有前瞻性?能不能改變台灣人民的生活都倍受外界質疑。獨立特派員從各個領域實際檢視這個攸關全台未來的法案,首先就從這八年八千億的特別預算看起。
《綠能本色》
根據台灣的條件,太陽光電和離岸風力是最主要的兩大方向,其中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而離岸風力要達3GW,綠能可說是前瞻基礎建設的重要工程。其中要在台南高鐵特定區蓋一座沙崙綠能科學城,就佔了綠能經費的四成。究竟這座綠能科學城最主要是做什麼?台灣要發展綠能重要關鍵在哪裡?前瞻綠能計畫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問題呢?
《我們要捷運》
這次前瞻建設中,新竹市也提出環線輕軌的計畫,而在基隆到台北之間,還計畫引進國外結合傳統鐵路既有路線的Train-Tram系統,到底這些系統要怎麼蓋?可不可行?還有蓋了之後養不養得起恐怕才是最需要關心的重點。
《高雄軌道》
前瞻計畫通過後,高雄將有更多軌道建設推動。總體來說,高雄已經有兩條捷運。正在施工的有輕軌,未來還有捷運往北延伸與黃線。究竟高雄現在如何規劃?已經營運的高捷又帶來哪些啟示?
《水的明天》
在前瞻計畫中的水環境建設,總共超過2500億的經費,包含水與發展、水與安全、水與環境三個大項。不過仔細檢視這些項目,大多仍屬於基礎建設,社會所期待的前瞻性項目,反而編列的不多。如何透過政策鼓勵再生水發展,將為下一個世代的水資源找到解答。
《汪洋中的未來》
台灣每次颱風或豪大雨來襲,淹水就成了許多縣市的最痛。都市水患已經是近年來全世界的治水難題。不過近年來有一種海綿城市的概念,不斷被提及,而透水性鋪面,就是海綿城市其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豪大雨越來越頻繁,該如何與遽變的年代共處,前瞻計畫的治水思維,需要納入更多彈性的思考。
第578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 -
3642017-08-29獨立特派員記者走訪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四個國家,觀察蔡英文總統去年上任後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成效如何。首先我們要帶您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均所得站上一萬美元,是東協經濟圈人均所得僅次於新加坡、汶萊的國家。
這股消費實力我們要帶您透過新興的電競產業來一窺究竟,過去愛打電動玩具的孩子都會被老師家長罵荒廢課業,不過現在打電玩不再沒出息。根據分析,2017全球電競人口數達到1.9億,有6.69億美金的經濟產值,電競也將成為2022年中國杭州亞運的比賽項目。這麼大的商機台商豈能缺席,馬來西亞電競市場正在火熱起飛,而台灣的電腦廠商居功厥偉,我們就從電競產業開始,來看馬來西亞在東協經濟圈的商機與挑戰。
第510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3632023-03-01台灣的洗腎率高居世界第一,洗腎者有一半都是因爲糖尿病引起。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資料顯示,全球有5.37億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在台灣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有250萬人,如果再加上屬於糖尿病前期的500萬人,等於全台灣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體內血糖都高於正常值。
有研究發現,亞洲人因爲基因關係,罹患糖尿病的機率的確比歐美還要高,最令人擔憂的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沒能控制好血糖,就像身體大小血管長期泡在糖水裡,很容易產生許多併發症。
很多人都以為高血糖是因爲甜食吃太多,其實現代人飲食多偏向高熱量,容易造成體內囤積過多脂肪,也是造成糖尿病的主因。如何從飲食及生活型態來翻轉台灣人的糖尿病危機?
第79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363
-
363
-
363
-
363
-
363
-
3632019-01-24數位社群媒體興起,越來越多人少看電視新聞,上網或行動裝置成為重要的觀看管道。不少傳統媒體以強化衝突、戲劇性,或者增加災難犯罪的報導來留住觀眾。這樣的策略不一定有效,卻讓新聞媒體的報導品質日益低落,丹麥公共電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憂心,並提出建設性新聞學的採訪製播方式,希望媒體不要只丟問題,還要能探討怎麼改善問題。這種理念引起全球許多媒體共鳴。來看丹麥公共電視如何用新理念呈現新風貌。
我們曾介紹過發起建設性新聞學的丹麥如何從觀念及創新做法改變媒體生態,對社會做出貢獻。這股風潮也引發認同理念的媒體追隨。同在北歐的芬蘭,和台灣、日本並列世界前三個老化最快的國家。芬蘭公視的記者決定除了調查報導問題,還要更深入介入,他們發動安養機構改善計畫,結果在不增加開支及人力的條件下改善照顧品質,更擴散至其他城市造福長者和照顧者。
我們曾介紹過芬蘭公視記者發動甄選安養機構的改善計畫,以建設性新聞學的理念深入介入議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事實上他們還將這樣的理念延伸到教育改革的議題上。芬蘭有幾位老師發展激勵學習,雖然一開始不被看好,但芬蘭公視持續追蹤現場教學的發展過程,讓芬蘭公視成為全國教改的觀摩平台。
第582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3632018-08-28台灣是美食天堂,不過享受美食之餘,被浪費的剩食現在也成為另一個嚴重的議題。
日前有超商加盟業者抗議,因為總公司要求超商貨架上要時常保持商品充沛,強制規定進貨數量。再加上食品安全法規定,過了有效期限的食品,不能贈與或再販售,導致許多賣不出去的食物被迫丟棄。台灣每一年光從超商丟棄的食物就大約有70億元,量販超市一年則有40億。
另外根據環保署數據顯示,去年台灣廚餘量已經超過55萬公噸,平均一天的廚餘量大約有1510噸,如果用標準20公噸的大貨車,大約需要75輛的貨車才裝得下。到底這些食物的浪費能不能有效被節制?有些地區積極以食物銀行或是社區冰箱來挽救剩食數量,做法與成效如何?
第560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362
-
3622022-05-11
-
362
-
362
-
362
-
362
-
362
-
3612023-04-05
-
361
-
3612021-09-29去年十月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現在幾乎90%的確診案例都與Delta有關。中研院新冠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早在今年二月就已經注意,並做深度的解析。已經攀升到最高峰的Delta,究竟還會影響多久?是否持續變異?監測網也在密切觀察它的動向。
新冠肺炎2019年底流行以來,人類一直在跟變幻莫測的變種病毒作戰。世界衛生組織才在九月初,將變種的病毒株B.1.621,正式命名為「Mu」,並列入需要留意的名單中,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被WHO監控的的變種病毒株名單中,「R.1」竄出來,「R.1」 目前已經出現在37個國家,累計感染個案超過一萬例,美國就佔了五分之一。全球累計到九月底,即使打了快58億劑的疫苗,碰到變種病毒,還是只能苦苦追趕,見招拆招。
第71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61
-
361
-
361
-
3612019-06-05天氣越來越熱,台灣的能源及用電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台電核一廠的一號機,去年運轉執照已經到期,下個月二號機也到期,未來幾年核二及核三廠,運轉執照也都快要到期。不論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否能夠達成,台灣核廢料要怎麼處置,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北歐的芬蘭,這個人口只有550萬的國家,現階段能源有25%來自核能發電,而且還要再增加兩個核電廠。芬蘭從1983年開始,計畫興建用過核燃料的永久處置場,這個核廢料的永久處置場就位於核電廠地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從地表到這個四百多公尺深的隧道中得開車花上將近二十幾分鐘的時間,高階的核廢料也就是使用過的核燃料棒將會被放到這個用銅做的膠囊容器中,周圍再填充膨潤土。這個處置計畫將讓用過的核燃料長眠十萬年,目前已經進入最後施工,預計2024年開始處置核燃料。
第599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電視類、國際新聞報導獎
林珍汝、賴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