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
-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新冠病毒抗體密碼
武漢肺炎全球流行以來,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人確診,70多萬人死亡,而台灣從4月12日最後一例本土病例確診後,四個月來,除了境外移入,沒有再新增本土案例,台灣真的就從此沒有本土病例了嗎?
過去一兩個禮拜以來,陸續出現疑似武漢肺炎的的隱形感染者,感染源又從何而來?到底社區存在多少無症狀感染者?以及確診者身上的抗體有沒有保護作用,會不會消失?都有待更多追蹤與科學證據提出解答。
為了釐清這些問題,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衛生局、彰化基督教醫院、中研院合作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是國內第一個大規模血清抗體調查計畫。設定的調查對象是五大高風險族群,包括十幾位確診者。由台大公衛學院提供抗體檢測試劑,彰化衛生局找出受試對象抽血,透過有系統的血清檢驗,可以反映疫情的樣貌。
獨立特派員從六月中第一場抽血檢測,就開始記錄,目前已完成大約三、四千人,初步檢驗發現有1~2%受試者,呈現陽性反應。在五大類族群中,有四類族群都有人驗出抗體陽性反應,證實的確有些非典型或無症狀感染者漏接的案例存在。
但是對於初步報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未來研究結果出爐再做參考,並強調「中央追求是風險可控,社區裡有潛在的無症狀個案是可以預期」,跟公衛學界看法,各有見解與堅持。
第65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
醫療公衛攝影:張智龍
家是最好的病房
台北都蘭診所由醫師、護理長跟具有長照背景的專業人士一起組成,目的是為了發展出台灣在宅醫療的原形。
台北都蘭診所的所長張凱評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一般診所投入在宅醫療,累積許多個案需求的照護經驗。透過這些實務累積知道:要做好在宅醫療,醫療、長照及社區其他資源的連結,必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目前台北都蘭照顧個案中,有癌症患者,另外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屬於中風失能者,也包括罕見疾病患者,老人、年輕人、小孩各年齡層都有。診所還提供「在宅諮商」與「預立醫療諮商」。
由於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日本目前有所謂的在宅全時段管理費,台灣則是相關制度與給付尚未完備。為了儘早運作出都會型在宅醫療的模式,台北都蘭診所將成為全時段支援在宅個案的診所,專心發展在宅醫療。
第61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 -
司法人權攝影:周明文
撤回之後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逃犯條例草案後,香港反送中運動是否產生任何化學變化呢?
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影響,香港人一向十分重視法治,過去即使進行抗爭也非常反對暴力。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是過去香港人集會遊行、示威抗議時所秉持的原則。
不過這次反送中運動卻使他們已經無法再信任政府,當示威民眾覺得退無可退,抗爭行動也越來越激烈。即使現在特首林鄭月娥已經宣布撤回逃犯條例草案,但每週末還是有許多抗爭衝突活動。
政治不穩定,進而影響商業環境與活力,目前已有資金逐漸撤離香港。加上不少香港人對日後香港是否還能保有獨立性失去信心,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想轉往其它地方發展。面對香港未來種種不確定因素,也令香港人內心有很大的矛盾與糾結。
第61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邊界異域-拉達克三個傻瓜之後
1974年以前,拉達克因為軍事地理位置被孤絕於世界之外,1974年開放觀光後,世人開始有機會親近這個最後的世外桃源。不過拉達克雖然美景壯麗,生態環境卻相對脆弱,全球暖化造成居民仰賴的冰川雪水減少,水源成為拉達克嚴重的困境。
另一個更致命的危機是電影《三個傻瓜》風靡全球後,拉達克湧進大量各國及印度本地的旅客,替拉達克的環境及發展帶來極大的壓力。從傳統文化的保存延續、生態保育的維護,到市容景觀的劇烈改變,《三個傻瓜》之後對拉達克帶來的衝擊與質變,恐怕是當初拉達克人遠遠想不到的。環保生態與觀光發展間的角力與拉扯,是許多國家面對的兩難,拉達克也不例外,來看看拉達克的美麗與哀愁。
第59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前瞻的代價系列報導:體檢交通攝影:鄭仲宏
前瞻的代價-高雄軌道
-
教育系列報導:在勞動之外,更清晰的移工面貌!
看見南國的聲音:越南四方報
-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卓越大賞】百年祕境三貂嶺
電視新聞報導獎全台唯一公路到不了的祕境–三貂嶺火車站,今年剛好一百歲了。沿著鐵道發展的三貂嶺曾經繁華,以往被稱為平溪線上的綠光寶盒,經歷過19世紀前人穿山越嶺墾拓,以及20世紀煤礦開採時的工業發展,21世紀的今天,山城間的聚落累積厚實的自然與人文風采。
當年礦場撤出後,人口減少,而今,聚落原居民多半年事已高,年輕一代則出走在城市生活。這個位於北台灣、典型的非都會區域,平時僅20多人在此生活,似乎是個快要被遺忘的小鎮,其實正有好幾股新的活力正在升起。美麗純樸的小鎮迎接著新舊住民交織的火花,也面臨著發展觀光帶來的種種挑戰。童話般的山林小鎮,該如何保留樸實風貌,兼顧觀光發展?
第83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羅盛達 -
-
-
-
-
-
醫療公衛攝影:張智龍
微光英雄
從五月中疫情升溫以來,全台確診人數的高峰時刻,防疫第一線人員都乘載著巨大的壓力,每天確診民眾的運輸北中南各地超過百趟,醫護及消防人員早已不堪負荷,多靠民間團體如逢甲大學侯勝宗教授成立的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動員組織防疫車隊,挑起護送確診者的重責大任。
從5月26日起,他們已經載送近四千名確診的個案平安返家,成為防堵社區疫情擴散的守護者。防疫司機,身著全副防疫重裝備,在夏日高溫中,總是汗流浹背而溼透的衣服,忍耐著無法進食與如廁的不便,接送著陽性確診者前往檢疫所、或返家隔離的高風險工作。
這波疫情已見曙光,是這群充滿愛心、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阻擋住瘟疫傳播的可能破口,在疫情黑暗期,以一盞盞微光,照亮民眾回家的路。
第70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張智龍 -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五月風暴 疫苗SOS
台灣過去一年在防疫上的成效,全球有目共睹,不過這次疫情連環爆,是否因為太過輕敵,也未能在出現破口時立即掌握先機,不只好幾個社區發生群聚感染,也讓好幾家醫院的醫護人員首當其衝。
全球防疫進入第三波之後,施打疫苗成為關鍵,現階段來說,台灣只進來30萬劑左右的AZ疫苗,全國施打率還不到總人口的1%。隨著感染源不明個案愈來愈多,加上國產疫苗最快在七月才能申請緊急授權,這段空窗期防疫怎麼調整,非常重要。
其中已經影響或未來可能威脅台灣的變異病毒株,要怎麼知己知彼,制敵在先?由中研院成立的新冠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不只分享世界資料,並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的資料,分析120萬筆以上的病毒基因序列樣本,變異病毒主要仍是第六型。究竟有哪些變異株更具傳播力?
第69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進入百年強震週期!如何防災與因攝影:袁宏書
115年預警
最近地震頻傳,幾乎沒幾天就有地震,尤其是4月18日發生在花蓮壽豐鄉的規模6.2地震,連台北都感受到它的威力。
台灣過去每三十至四十年,就會發生一次災害型的地震。我們要帶您特別注意的是梅山斷層,梅山分別在1792及1906年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兩個地震相隔114年,而且都是規模7以上的地震。而今年距離上一次1906年的梅山地震已經屆滿115週年,是否有百年再現週期,開始進入警戒期,學者跟相關單位,都在密切關注梅山地震的發展。
梅山斷層早期叫梅子坑斷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花了大概三十年的時間,透過不同的調查,確定梅山活動斷層長度,並劃定它的地質敏感區範圍,最寬部分就有三百公尺。
而梅山斷層經過的中正大學,除了創校之初成立全國唯一地震研究所,最近地球環科系老師,又在雲林古坑到嘉義竹崎之間的麓山帶,擺了密集的地震儀,用來收集地震資料,並找出地震可能活動模式,以了解孕震帶在哪裡,好做地震防災、減災的準備。
第69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空中防疫日記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游牧日常
最近印度、中國在拉達克煙硝四起、邊界衝突不斷,在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為了專心防疫,兩國才進行和談。
而在這個邊境,有一群特別的大地之子游牧民族,他們世代在這個海拔四千多公尺的荒野大地逐水草而居,生活環境非常艱困,一頂帳篷及放牧的牛羊就是他們全部的家當,生活簡單,內心純淨、自在知足。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更是拉達克豐富文化的重要底蘊之一,他們在這片遼闊大地放牧的高原山羊,是被稱為軟黃金Pashmina的頂級羊絨,市場價值不菲。不過現在因為氣候變遷,游牧民族賴以為生的水草近年有了劇烈變化,冬天太熱,夏天太冷,寒冬冷冽的氣候及夏天缺水幾乎成了游牧民族的致命危機。
獨立特派員採訪團隊在拍攝的過程中,使用空拍機拍攝羊群,不到一會兒時間,立刻就有印度軍方到牧區關切。原來軍方在游牧民族的羊隻身上裝了隱形監視器,用來監視敵情,連牧羊人都不知道有這些間諜羊的存在,邊界軍事的敏感危險可見一斑。
另外,游牧民族近年面對牧區環境日益惡劣,許多人開始選擇放棄游牧生活,同時希望下一代能接受現代教育後,能過更好的生活。這些現代化與游牧生活平衡的兩難,讓拉達克特有的游牧文化正逐漸消失。他們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
第651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
公共安全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日本消防—救助篇
隨著社會及環境氣候的快速變遷,各種公共安全或天然災害層出不窮,面臨最大挑戰的是第一線救災的相關人員,尤其是消防隊的打火弟兄們真的非常辛苦,也造成這幾年基層消防員改革聲浪不斷。
1947年日本公布消防組織法,消防體系正式脫離警察部門,成為獨立的行政機關。70年來隨著組織規模的發展,分工也越來越專精,在原有的消防基礎下,救助與救護也有了劃分。也就是說,在台灣消防員一個人得身兼消防、救助和救護三個工作,但在日本卻是救助、消防、救護三組人的專業分工。
尤其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後,讓日本對救助領域越來越重視,不少地方政府在原有的救助隊伍外,成立特別的救助部隊,這些特殊的救助部隊肩負各種不同的特殊任務。獨立特派員要帶您到日本的東京和橫濱,看兩支特殊的救助部隊,他們如何訓練與運作。
第571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
-
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征戰北極圈 芬蘭的抉擇
俄烏戰爭後,長期保持中立國的芬蘭和瑞典決定加入北約組織,經過快一年的時間,芬蘭在4月4日正式成為北約第31個會員國。
芬蘭已經連續六年蟬聯世界最快樂國家的冠軍,不過芬蘭和台灣很像,都與軍事強權比鄰而居,芬蘭與俄羅斯有長達1300多公里的邊界,更和蘇聯有過兩次慘烈的戰爭。
芬蘭成為北約生力軍,象徵北約東擴,更讓北約深入北極圈,有更大的影響力。北約和芬蘭的這個抉擇會讓和平越來越近?還是漸行漸遠?
確保國家安全的同時,芬蘭也不忘在科技發展與人性服務間繼續前進,距離北極圈最近的城市奧盧,成為6G科技城的火車頭,這股創新能量更帶動服務設計的蓬勃發展,讓芬蘭人享受科技的同時,人性需求也能被細膩的照顧。
第79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