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
-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進入百年強震週期!如何防災與因攝影:袁宏書
從老虎計畫開始
最近幾個月,民眾應該常常從手機上的APP,收到地震警報,地震多數來自花東,甚至7月14日,花蓮一天就多達40震。國人也在擔心,是不是大地震的前兆,但是一天40起地震,已經是最高紀錄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今年4月18日,花蓮壽豐發生規模6.2的地震,讓大家虛驚一場。壽豐地震第二天,獨立特派員團隊跟著中央大學來到花蓮,記錄他們如何在木瓜溪與壽豐溪之間,擺了66部的地震觀測儀器,持續追蹤壽豐地震的餘震。
66部地震儀器,觀測22天,能追蹤到多少資料和地震呢?其實過去五年來,已經有地震學者,在全台灣布設過1100個臨時地震站,這個計畫的起點是從九二一地震後,台美合作的老虎計畫開始。
目前這1100個臨時地震觀測站,有超過五百部的地震儀器,就擺在東部,長期對東部,進行密集地震站的布設,與資料的收集。每一個地震站,就像一部接收器,收集到的資料就像X光片,除了可以了解地底下的地體構造,也能解釋東部地震帶分布的成因。
第71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翻轉病房–維揚的使命
-
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醫材上限風暴
-
社福弱勢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在爺奶的愛裡,長大
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一個安穩的家,但有些不那麼幸運的孩子,因為原生家庭有著種種問題,成為失家兒,他們往往被安排進入寄養家庭安置,讓他們至少有個安全正向的成長環境。
台灣實施寄養家庭制度30多年,當初成為寄養家庭的家長們,已經逐漸年長,甚至到了寄養家庭家長不得高於65歲的限制,必須放棄資格。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青壯年一代大多晚婚,或正為經濟打拚,成為寄養家庭的意願偏低,使得寄養家庭戶數近年來有下降的窘境。
新北市社會局在2019年底,取消65歲的限制,讓銀髮族也能投入寄養家庭的行列。新制上路,是否能幫助更多的失家兒,又可能造成哪些疑慮?該如何解決呢?
第655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土地環境攝影:袁宏書
農民退休金方程式
怎麼照顧看天吃飯的農民,常被各界關切,目前軍公教、勞工都有可以支領退休金的保險制度,但農民卻只有每逢大選就被拿來當選舉支票的「老農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可以依循。
農民的收入來源,不像一般職業,有固定的薪水,農業更常受到天候影響,收入變得不穩定,加上沒有完善的退休金保障,沒有離農架構設計,讓年輕人從農意願受到影響。
根據農委會統計,未滿65歲的農保被保險人數,近十年來,平均以3.62%逐年遞減,以此推估,15年後,大概只剩下約35萬人。
今年3月農委會已經提出「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這項制度主要針對65歲以下參加農保的農民。但是一般青農、即將屆滿65歲農民、及學者們對退休金制度又有什麼意見呢?
第64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攝影:袁宏書
移工防疫之鑰
面對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各項防疫措施不斷滾動更新,務必要做到滴水不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第32例確診案例,是一位在醫院陪病雇主的失聯移工。也讓大家開始關注,目前在台灣將近五萬的失聯移工,是否會成為防疫破口?
民間關心移工的團體與學者,呼籲政府「不驅離、不處分、重新給予合法身分」,也就是無論移工的身分是否合法,都應該被納入防疫體系之內,讓失聯移工願意配合防疫。
獨立特派員記者訪問失聯移工,有人曾在SARS期間跟著雇主,走過和平醫院封院的風暴,如今也有一群外籍看護工,在這波疫情中,承受著極大的風險進出醫院。台灣目前缺工嚴重,不管是長照或相關產業,都是由71萬的移工補足缺口,有將近五萬名失聯移工,就代表台灣有近五萬名的雇主,非法雇用他們。
如何把這群失聯移工納我們的防疫體系,兼顧長照、農業與各個產業缺工的需求,勞動部應該提出具體辦法,解決移工制度三十年的沉痾,才能把台灣的防疫網補全。
第63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政治經濟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2020台灣的抉擇
蔡英文總統成功連任,並拿下歷屆民選總統最高的817萬票,這顯示了台灣人民捍衛民主自由、抗拒中共文攻武嚇的決心極為堅定。
但不可諱言地,其他總統候選人總共也拿下了600萬票,蔡政府必須正視這背後的民意,謙卑開啟理性對話的空間。而在立法委員選舉方面,也有許多出人意表的結果。
區域立委雖然小黨空間被極度壓縮,但政黨票卻成為將小黨不分區立委送進立法院的管道,例如才成立幾個月的台灣民眾黨拿下了11%的政黨票,成為國會第三大黨。
從選舉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小黨們的第三勢力儼然成形;而世代價值的衝突,似乎也成為決定2020選情的重要因素。
投票之後,民主才開始。選舉結果我們該怎麼解讀?下一屆國會有哪些重大法案等著審議?有哪些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而我們公民可以怎麼做,來進一步監督國會與政府?
第632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土地環境攝影:黃政淵
卓越大賞-舊衣去哪兒
很快就要過農曆新年了,又是除舊布新大掃除的時間。您是怎麼處理不穿的衣服呢?大多數人會整理打包後,投入街頭巷尾的回收箱。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被我們丟入回收箱的舊衣有一些既定的想像。例如這些自己不穿的衣服會被送給慈善團體為窮苦人寒冬送暖,或是送往遙遠的非洲,而非洲當地孩童穿著台灣學生制服的畫面,一直以來便與公益畫上等號。
但其實舊衣回收在台灣,早已自成一套商業運作模式,真正做資源分配的是環保回收商,他們將舊衣分級,在傳統市場廉價販售,也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早期舊衣還能賣到對岸,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崛起,反倒還成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
利潤不如以往,加上垃圾處理費提高,舊衣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垃圾。這個現象,在都會地區的民眾可能還感受不到,但是在中南部,這幾年已有業者因為不敷成本,決定跟政府毀約,撤掉回收箱,不收舊衣。舊衣變垃圾,將來往哪裡丟?
絕大多數,那些被我們扔進回收箱的舊衣,並不是真的破損到不能再穿,它們有可能是過時退流行、穿不下、網購買錯卻沒退的商品。而這些衣服在被燒掉處理之前,都還有一線生機。
如果我們回到購物的初衷思考,確實了解自己的身形優點,精準消費,跟不合適的衣服斷捨離,讓他們進入二手市場再利用,不僅看管自己的荷包,也降低過度消費對環境的危害。或者更精準捐贈給真正有需要的對象,減少回收分類過程的資源重疊。來看幾個修正舊觀念的新做法,如何面對衣櫃裡的大麻煩。
第582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公共安全系列報導:體檢交通文字:李婕綾攝影:黃政淵
普悠瑪出軌記
《普悠瑪出軌記》
10月21日,下午4點50分,從樹林開往台東的6432次普悠瑪列車,在宜蘭縣新馬車站發生嚴重出軌事故。八列車廂,有四節完全翻覆,造成18人死亡、187人受傷,這也是普悠瑪列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起事故。
從2013年2月開始營運的普悠瑪列車,時速最高可以到達每小時150公里,它最大的特色是傾斜式列車,轉彎不用減速,藉此縮短行車時間。目前台鐵有19列列車,每一列八節車廂,因為多使用在東部地區,成為一票難求的返鄉列車。普悠瑪的特色就是轉彎不用減速,但這一次發生意外的普悠瑪列車卻在轉彎時嚴重超速,而且列車配備的自動防護系統,也沒有發揮作用。到底是人為疏失還是列車機件故障?
《台鐵困局》
普悠瑪出軌翻車意外,肇事原因要進行調查確認。然而台鐵長期面對體質不佳造成的管理困境,例如票價過低、營運虧損連連,到2016年為止,台鐵累計虧損已經高達1110.5億,去年的淨損金額也有15.38億。面對財務壓力,台鐵運務量成長,但人事卻不斷緊縮。和民國六十年相比,台鐵員工減少將近一半,人力不足也造成維護風險大增,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真實面對的公共安全問題。
第568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黃政淵 -
公共安全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救災訓練特區
火裡來、水裡去的消防人員,許多人會給予他們「英雄」的稱號,但對他們來說,英雄的代價實在太沉重,在光環背後,消防員其實承擔了巨大的工作風險與深具挑戰的訓練。
為了提升國內的救災能量,消防署在南投竹山設立了訓練中心。訓練中心的規模有109公頃,其中肩負訓練任務的T區更有各種全實境的模擬災害現場。除了消防人員,訓練中心也肩負國軍、特搜、民間救災單位等各種救援團體的訓練任務。
在實際的訓練裡,力求濃煙、能見度低等擬真元素,就是為了讓救災人員可以透過演練,降低實際救災時的風險。一起來看看,在這個亞洲最大的救災訓練基地裡,救災人員要通過什麼樣的訓練和考驗。
♦延伸閱讀 → 特派員+《消防員救災訓練》
第554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司法人權系列報導:逃離迫害,難民的漫漫流亡路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身分難題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今年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中指出,因為衝突、迫害等因素而流離失所的人數,在2016年高達6560萬人,不但比2015年增加了30萬人,人數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台灣不是沒有難民來台尋求庇護,2002年行政院研考會就決議要建立難民庇護制度及制定難民法,2005年提出難民法草案,整部難民法只有17條條文,是一部相當迷你的草案,2016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不過到現在難民法一直沒列入優先法案,遲遲未能三讀,也讓來台尋求庇護者無法有法源依據得到居留或幫助。
過去來台尋求庇護的大部分是中國或西藏人士,最近幾年國內人權團體發現,尋求庇護的歐亞非面孔增加了,不過因為法令的限制,救援工作反而比過去更難進行。
第525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公共安全系列報導:體檢交通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國產車安嗎
一直以來,國產車因為售價和後端維修具有銷售優勢,但是安全性如何,向來也是消費者心中的疑慮。國外因為有NCAP,也就是新車評鑑制度,透過非營利組織,公開車輛的碰撞資訊,讓消費者在選購時,有一定的參考值。反觀台灣只有強制性的碰撞法規,測試結果不公開,消費者無法得知各產品的差異性。
對台灣的駕駛人來說,購買國產車後,當遇上強烈撞擊的意外事故時,自己和乘客的安全到底有沒有辦法確保,並沒有公開透明的科學資訊有所依循。因此有民眾發起公開碰撞結果的要求,繼而有立法委員要求交通部研擬設置NCAP制度。這項制度,不只是提供消費者選車指南,其中許多安全指標,也正面引領車廠和消費者對於安全意識的提升。台灣有設立的可能嗎?
第50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
沙灘車何處去
宜蘭縣的南澳南溪近年盛行沙灘車活動,受到喜愛刺激、徜徉山林的民眾歡迎,但也傳出有業者開挖河床、破壞山林水土,影響生態、造成環境傷害等議題。
五年前,宜蘭南澳的神祕沙灘事故造成五死;今年五月中,中央明定神祕沙灘禁行沙灘車。但河川地常見的沙灘車活動該不該管、怎麼管?現行《發展觀光條例》與《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都沒有沙灘車的相關規範。地方政府相關單位表示:沒有法源依據,難以公告禁止或處罰。
五月底,中央已經擬妥《沙灘車管理指引草案》,在沙灘車「導禁兼施」的原則下,交通部彙整相關法規,針對六大場域,明列沙灘車全面禁止及有條件開放地區,交由地方政府加以管理。
6月10日,政府出動10個單位,啟動聯合稽查。同時強調,整個6月的週末都會全天候稽查、執法取締,當天南澳神祕沙灘的沙灘車業者都暫停營業。
跟著獨立特派員的腳步,一起到宜蘭縣人口密度最低的山地鄉–南澳鄉,看看沙灘車在當地生態與觀光引發的關注與挑戰。
第805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 -
醫療公衛文字:張筱瑩攝影:周明文
文明的憂傷
現代人工時長、生活步調快,經常無法放鬆。長期累積,一旦超過負荷,很容易產生高壓文明病,像是失眠、焦慮甚至憂鬱等。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灣有超過150萬人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還有些人經常頭痛、肩頸痠痛、心悸以及腸胃不適等,經過很多專科檢查都找不到明確病因,很可能是因爲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的身心症。
另外,現在青少年面臨的壓力也比以往多,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在十年內已經增加三倍,平均每一百名死亡的青少年,有五分之一是自殺,其中又以罹患憂鬱症為主要原因。現代人要如何幫助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學習放鬆減壓、強化身體的調節能力,已成為這個世紀現代人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第79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
-
社福弱勢攝影:袁宏書
看見伯拉罕裡的幸福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長照模式也不斷翻轉創新。中部的達觀部落,有個以照服員為核心的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伯拉罕在泰雅族語裡面,有烤火、互助、興旺的意思。這裡有一群人,為大甲溪及大安溪畔,需要照顧的長者建立可以社區共生的家。
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的主要推動者是林依瑩,他從台中市副市長的職務離開後,不只實際接受照服員的訓練、取得證照,2018年底開始到大甲溪、大安溪部落展開對談。他一方面到現場累積第一線照服員的實務經驗,一方面開始結合部落有意願者,共同催生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
現在這裡照顧的個案有九十幾人,他們努力實驗各種照顧模式,包括:一天多次的走動式照顧、重症返家、高復能照顧、空間美學規劃、共生照顧。讓這裡就像部落的生活中心點,以一個社區共生的力量存在。
第67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新冠病毒抗體密碼
武漢肺炎全球流行以來,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人確診,70多萬人死亡,而台灣從4月12日最後一例本土病例確診後,四個月來,除了境外移入,沒有再新增本土案例,台灣真的就從此沒有本土病例了嗎?
過去一兩個禮拜以來,陸續出現疑似武漢肺炎的的隱形感染者,感染源又從何而來?到底社區存在多少無症狀感染者?以及確診者身上的抗體有沒有保護作用,會不會消失?都有待更多追蹤與科學證據提出解答。
為了釐清這些問題,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衛生局、彰化基督教醫院、中研院合作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是國內第一個大規模血清抗體調查計畫。設定的調查對象是五大高風險族群,包括十幾位確診者。由台大公衛學院提供抗體檢測試劑,彰化衛生局找出受試對象抽血,透過有系統的血清檢驗,可以反映疫情的樣貌。
獨立特派員從六月中第一場抽血檢測,就開始記錄,目前已完成大約三、四千人,初步檢驗發現有1~2%受試者,呈現陽性反應。在五大類族群中,有四類族群都有人驗出抗體陽性反應,證實的確有些非典型或無症狀感染者漏接的案例存在。
但是對於初步報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未來研究結果出爐再做參考,並強調「中央追求是風險可控,社區裡有潛在的無症狀個案是可以預期」,跟公衛學界看法,各有見解與堅持。
第65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全球大流行之後
-
-
社福弱勢攝影:張智龍
自立生活運動起點:八王子市
日本推動自立生活運動,已經三十幾年,能有目前的制度與成績,有幾個重要的團體跟關鍵人物扮演重要角色。
位於東京八王子市的Human Care自立生活協會,是領航者,創辦人中西正司是靈魂人物。他不只為日本的自立生活運動寫歷史,為了推動完整的個人助理制度,整整花了二、三十年,讓個助服務從每週兩次、每次兩小時,到2003年終於爭取到一天24小時的個助時數,這是日本自立生活運動的重要里程碑。目前日本也是全世界個人助理制度最完善、最先進的國家。
而爭取交通無障礙的Mainstream自立生活協會,領導人廉田俊二,發起鐵道無障礙活動,前後花了十年,在相關議題活力十足。
而Partner則特別強調跨障別融合,並提供設備完善的體驗室,讓想過自立生活者,做好準備。
夢宙自立生活中心則像一個大家庭,社長平下耕三是浪漫主義者,夢宙是指讓夢想有像宇宙無限大的可能,任何障礙者想要自立生活,夢宙儘可能協助他們實現。
來看看這些不同的團體跟領導人,如何發揮影響力,爭取更完善的制度。
第62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