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台海新常態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裴洛西台灣行/隱形的戰場
【裴洛西台灣行】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2日旋風訪台,繼1997年美國眾議院議長金瑞契之後,裴洛西是本世紀美方來台最高層級。在中國的反對聲中,他不但來到台灣,拜會總統府、立法院、企業界,甚至還跟來自中港台的人權人士見面。
裴洛西在總統府直言,美國不會背棄對台灣的承諾,不但讓此行程成為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更挑動了中國敏感的神經。裴洛西才剛走,中國就展開軍事演習,台海危機迅速增溫,一系列對台灣的經濟制裁,也讓產業措手不及。到底裴洛西這趟台灣行,對台灣而言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未來又將造成那些影響。
【隱形的戰場】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國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事實上,這幾年兩岸間的角力攻防有一個隱形的戰場交火激烈,使用的武器是看不見的資訊,其中包含大眾所熟知的認知作戰。接下來的報導要帶您了解,認知作戰如何發揮以及透過哪些媒介滲透。
第762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醫療公衛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快篩怎麼了
-
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族群創生-小島話擺暝
每年元宵節,馬祖四鄉五島會舉行祭祀酬神的擺暝祭典,張燈揚旗、迎神繞境、設供燃燭、食福祈安,是當地人心中比過年圍爐更重要的節日。已經登錄為全台第21個國家級重要民俗的擺暝文化祭,今年在北竿塘岐村重現了睽違14年的「送狀元船海疆巡安」海祭習俗,傳承文化的努力頗有成效。
不過,距離北竿南方30公里,目前人口僅剩兩三百人的東莒島,因為受到人口外移以及國軍裁撤影響,擺暝祭儀近年遭逢傳承的困境。
在東莒,有一個在此地深耕數年,成員絕大部分由外地人組成的大浦plus計畫團隊。他們如何學習在地文化,與當地居民建立信任?如何以自身專長為島嶼帶來新的思考方向?而當地居民又是如何看待外來力量對家鄉文化產生的影響?讓我們帶您一塊兒來了解。
第747集
文字:尹雯慧 / 攝影:羅盛達 -
-
-
-
2021-11-03食品安全
植物肉的是非題
近幾年,植物肉創造了一波波的新話題。這些看起來和一般肉品沒有兩樣的植物肉,其實都是由植物性蛋白、油脂及蔬菜所組成的。許多名人推廣,打著無基改、植物蛋白、與肉一樣營養又好吃的形象,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這種未來肉,成了時尚代名詞。
植物肉不只在素食圈造成話題,更讓許多葷食者有意嚐鮮,口感、味道與動物肉的擬真程度越來越相仿,現在的植物肉,能變化出豐富的中式、西式美食,增加人們日常飲食的選項。
尤其這兩年的疫情帶動了肉品漲價,人造植物肉在疫情下,變得搶市,更有本土肉品大廠加入戰局、研發植物肉產品,台灣的餐廳和超市也都能買到這些植物肉產品。
從糧食短缺的角度或疫情影響,植物肉對整體市場及消費者的誘因似乎不小,但這些多樣化的人造肉應用,與真肉的營養有什麼差異,又如何避免過多的添加物確保健康需求?吃素真的能和救地球劃上等號嗎?
第72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
深入瞭解聽到植物肉(Plant-Based Meat),你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是素料、是仿肉的拉絲感、還是逼真多汁的漢堡?
近幾年來,植物肉創造了一波波話題,國際知名「植物肉」品牌,例如:比爾蓋茲、李奧納多投資的超越肉類(Beyond Meat)、以素食牛肉堡產品打響知名度的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根據亞洲人的飲食文化和烹調習慣研發的OmniPork新豬肉,現在在台灣的餐廳、網路商店或零售門市都能買到。
打著無基改、植物蛋白、與肉一樣營養又好吃的形象,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這種未來肉,還成了時尚代名詞。植物肉不只在素食圈造成話題,更讓許多葷食者有意嚐鮮,口感、味道與動物肉的擬真程度越來越相仿,現在的植物肉,能變化出豐富的中式、西式美食,增加人們日常飲食的選項。
其實,這兩年的疫情帶動了肉品漲價,人造植物肉在疫情下,變得搶市,更有本土肉品大廠加入戰局、研發植物肉產品,除了融入中西式餐廳菜單,更推出冷凍料理包,在家就能享用新奇的植物肉。
從糧食短缺的角度或疫情影響,植物肉對整體市場及消費者的誘因似乎不小,但這些多樣化的人造肉應用,與真肉的營養素有何差異、如何避免過多的添加物?吃素真的能救地球嗎?
植物肉的味道、口感與色澤,愈來愈像真肉,擁有仿肉類肌纖維束的結構,但少了肉類的缺點。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指出關鍵就在油脂與膽固醇。他說明:「飽和的油脂會比較少,大家都知道動物性油脂很多都是飽和的。再來是膽固醇,肉會有膽固醇,但是植物沒有膽固醇,所以他會感覺到吃植物肉是比較健康的。」
植物肉的原料來自各種植物蛋白,種類與比例是關鍵。食品公司協理溫昭凱表示:「新一代的植物肉從來源方面就開始做調整,它的來源可能就是更精緻的分離蛋白、濃縮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甚至鷹嘴豆跟其他的植物蛋白類。」
植物蛋白本身沒有味道,有了仿肉的拉絲感之後,調味更是重點。食品公司總經理詹金和坦言:「植物肉裡面會有很多的添加,尤其是素食業裡面,過去可能管制沒那麼嚴,現在食安的問題,管制越來越嚴。」
人們的飲食除了填飽肚子,還有美味可口的期待,添加物的存在,是個兩難的議題。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直言:「所以就看消費者,他很害怕添加物,又不想吃肉,他就只能直接吃黃豆。」
色、香、味俱全的植物肉,讓吃素不再是一種犧牲和妥協,還能對環境友善。 食品公司總經理詹金和解釋:「畜產業會造成滿多碳排放的問題,植物肉可以彌補這一塊的缺失,可以讓環境更好,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趨勢,而且是國際性的趨勢,植物肉不是取代動物肉,植物肉是多一項選擇。」
畜牧業需要大量天然資源,加上可預見的糧食危機,選擇植物肉真的與友善地球劃上等號嗎?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的想法是:「地球暖化也不能完全說就是畜牧業,完全吃植物地球就不暖化,我覺得不可行。現在養豬、養動物也可以很環保,有很多精準營養、少排放臭氣,畜牧業現在做這一塊做得非常的多。」
植物肉的質地與外觀,已與動物肉相差無幾,除了熱量較低,脂肪與蛋白質跟真肉相近,不過鈉含量卻明顯偏高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解釋這個現象:「用好的原料取代紅肉,非常健康,只是因為後面加了不該加的東西、太多的糖、油、鹽,為了要好吃等等,結果要健康反而不健康。那怎麼辦?要吸收營養學、健康意識之外,盡量少油少鹽,是最基本的原則。」
追求美味與保持身體健康經常是兩難的選擇,植物肉不含膽固醇的特性,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但大部分植物肉已經過度調味,它的營養價值高最主要還是回歸日常飲食的均衡搭配。
到2050年,全球的人口預計上看90億,肉類供應明顯跟不上人口成長,比爾蓋茲提出要解決非洲饑荒就要用植物蛋白的論點,是因為植物蛋白成本低,而且夠營養。
植物肉是食品加工技術成熟的產物,除了能增加一天三餐的飲食樂趣,在個人營養需求、逼真的仿肉口感、少吃肉以減少碳排放的環保訴求下,如何做到均衡飲食,兼顧食品的機能性與美味,符合「醫食同源」的概念:重視食物本質、建構健康又愉快的飲食日常,是你我都要思考的課題。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進入百年強震週期!如何防災與因攝影:袁宏書
從老虎計畫開始
最近幾個月,民眾應該常常從手機上的APP,收到地震警報,地震多數來自花東,甚至7月14日,花蓮一天就多達40震。國人也在擔心,是不是大地震的前兆,但是一天40起地震,已經是最高紀錄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今年4月18日,花蓮壽豐發生規模6.2的地震,讓大家虛驚一場。壽豐地震第二天,獨立特派員團隊跟著中央大學來到花蓮,記錄他們如何在木瓜溪與壽豐溪之間,擺了66部的地震觀測儀器,持續追蹤壽豐地震的餘震。
66部地震儀器,觀測22天,能追蹤到多少資料和地震呢?其實過去五年來,已經有地震學者,在全台灣布設過1100個臨時地震站,這個計畫的起點是從九二一地震後,台美合作的老虎計畫開始。
目前這1100個臨時地震觀測站,有超過五百部的地震儀器,就擺在東部,長期對東部,進行密集地震站的布設,與資料的收集。每一個地震站,就像一部接收器,收集到的資料就像X光片,除了可以了解地底下的地體構造,也能解釋東部地震帶分布的成因。
第71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
-
社福弱勢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在爺奶的愛裡,長大
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一個安穩的家,但有些不那麼幸運的孩子,因為原生家庭有著種種問題,成為失家兒,他們往往被安排進入寄養家庭安置,讓他們至少有個安全正向的成長環境。
台灣實施寄養家庭制度30多年,當初成為寄養家庭的家長們,已經逐漸年長,甚至到了寄養家庭家長不得高於65歲的限制,必須放棄資格。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青壯年一代大多晚婚,或正為經濟打拚,成為寄養家庭的意願偏低,使得寄養家庭戶數近年來有下降的窘境。
新北市社會局在2019年底,取消65歲的限制,讓銀髮族也能投入寄養家庭的行列。新制上路,是否能幫助更多的失家兒,又可能造成哪些疑慮?該如何解決呢?
第655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
醫療公衛系列報導:台灣的抗疫之路攝影:周明文
抗疫最前線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升溫,剛結束的清明連假,台灣各個旅遊景點大爆滿。指揮中心指揮官表示,國人連假出遊聚集的情況比想像中嚴重,引發疫情疑慮。
而隨著確診及返台入境者增加,目前全台居家檢疫及隔離者近五萬人,最近更頻傳居家檢疫及隔離者違反規定外出的情形,有人出去買東西,也有人外出談生意,還有人跑到夜店,或是到網咖打電動。
目前很多縣市為了執行居家檢疫服務工作,都成立居家檢疫關懷中心,除了執行每日電訪,還設置了關懷專線,協助獨居的居家檢疫者送餐或是倒垃圾,每天四處來回奔波,相當辛苦。
而除了這些站在第一線的防疫人員,醫院裡的醫護人員,他們內心的壓力更大,不只工作,還有更多是來自家人的擔心。武漢肺炎疫情已經是全球大流行,台灣社區感染兵臨城下,防疫人力問題是我們接下來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第64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全球脈動系列報導:半島和與平文字:婁雅君攝影:黃政淵
川金會
美朝領導人川普及金正恩,6月12日終於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的會面。性格鮮明的兩位領導人從對嗆到坐上談判桌對話,就如同金正恩自己所說的:「世上很多人會把川金會視為科幻電影的虛構場景」。
不過川金會真實實的發生了,這兩位最佳男主角,從握手,一對一單獨會談,到幕僚加入的擴大會議,共進午餐後簽署文件。川普承諾對北韓政權的安全保障及建立新的兩國關係;金正恩則重申板門店宣言,承諾完全去核化。未來兩國將致力找回戰俘及戰時失蹤人員遺骸。
川普和金正恩的歷史性破冰,牽動的不只是美國及北韓兩國政治情勢,還有整個東北亞的區域和平。向來以發展核武為主要籌碼的金正恩是否真的願意自廢武功?未來川金兩人的互動,還有南韓及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會讓這場川金會的效應不斷發酵下去。
第54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黃政淵 -
-
-
-
-
-
-
-
司法人權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傾聽・兒少性侵
-
-
-
-
醫療公衛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邊境開放的難題
上個月初,南非出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命名為Omicron,並列為高關注變異株,接著許多國家都對南非及周邊國家發布旅遊禁令,變種病毒的出現為疫情發展投下許多變數,也讓各個剛開放邊境的國家突然手忙腳亂。
而因應春節返鄉潮,12月14日開始,入境台灣也將展開春節專案,除了一律隔離14天之外,如果家裡同住者有打滿兩劑疫苗,或者入境者本身也打了疫苗,就可以選擇10+4或者7+7方案,住完防疫旅館後回家隔離,不過同住者也必須快篩,並且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不能到人潮聚集處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這項新措施不但考驗入境者跟同住者能不能遵守規定,也是台灣邊境政策的試金石。到底面對多變的疫情,台灣要打開國門必須有哪些條件?又該如何降低社區感染風險?
第727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特有種的奇蹟
台灣出現越南走私肉品的破口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危機處理,暫時擋住了非洲豬瘟。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全國有62萬多頭的黑毛豬,屏東縣就占了30萬頭,在台灣還沒有發生口蹄疫之前,一年外銷日本的黑毛豬就有幾百萬頭,台灣原生種黑毛豬的優勢在哪裡?我們要帶您到屏東,看看一位科技人轉進畜牧業後,如何利用新思維,將台灣原生種黑毛豬創立品牌,與國際競爭。
另外,農委會在全國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後,宣布10月1日起,養豬規模在200頭以上,有許可執照者,可以繼續使用廚餘養豬,但是不到200頭的養豬場,繼續禁用廚餘,植物性殘渣除外。除了鼓勵小的廚餘場改餵飼料之外,也可以擇規模升級或者退場。但是這樣的風險管控,引發質疑,真的可以百分之百擋住非洲豬瘟嗎?如果全國難以禁用廚餘,為什麼養豬頭數接近全國三分之一、160萬頭的雲林縣可以做到呢?
第72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異鄉 疫鄉
全球防疫由下半場決定勝負,去年五月之前,英國政府圍堵防疫錯失機會,足足花了1243億英鎊,在處理新冠肺炎危機。
雖然上半場英國災情慘重,但是在下半場防疫策略上,英國則是領先者,不只英國首相強生親自操盤購買疫苗,英國投入相關研究與快篩,就有一百億英鎊之多。
一直今年七月初,英國十八歲以上,打過一劑的公民已達86%,打完兩劑也有64%。英國雖然每日感染人數仍在上升,不過他們相信疫苗接種率,使感染病毒的人數和重病患者住院治療人數已經脫鉤,有足夠信心可望在7月19日全面恢復後疫情社會的正常生活方式。
一起來看看英國的經驗,同時還有和台灣鄰近的韓國、越南及印度等國,他們目前施打疫苗的策略和成效又是如何?
第70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