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許一個減農藥的未來
-
2022-12-21青年世代
藕傳人
嘉義縣民雄鄉的牛斗山村,早年盛產蓮藕,八○年代村民幾乎都種植蓮藕,當時耕地面積和種植人口都位居全台第一,也曾經外銷日本和香港,對村民來說,挖蓮藕就像採金礦一樣!
一雙「老鷹手」是老農辛勤的印記,當時尚未機械化,農民長年徒手挖蓮藕,造成一雙手扭曲變粗,如同鷹爪一般!但是牛斗山蓮藕的榮景只停格在過去,失去外銷版圖之後,再加上國內市場價格不穩定,很多農二代都不想繼承這項辛苦的傳統產業。種植人口從一百多戶減為27戶,耕地面積也從一百多公頃減為五十公頃不到。
當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近幾年來,卻出現許多新住民第二代投入蓮藕產業,讓在地產業得以繼續維持下去。年輕的新住民二代踏入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充滿挑戰和艱辛,他們該怎麼突破現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第781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 -
-
2022-07-13土地環境
減肥時代
幾個月以來物價不斷飆升,通貨膨脹率已經創十年來最新高,民眾紛紛抱怨荷包瘦了!而造成通膨危機的關鍵之一是國際肥料價格上漲。
延燒兩年的疫情,加上今年的俄烏戰爭,導致國際原物料進出口受阻,今年國際肥料價格已攀升到四成以上,嚴重衝擊農業,也連帶引發通膨危機,讓農民和消費者都苦不堪言,大家也開始反思農業該如何走向未來?
嘉義青年楊智凱創辦蚯蚓農場,利用廢棄物養殖蚯蚓,生產蚓糞土有機質肥料,希望以推動「循環農業」的方式,來幫助農業「減肥」,降低農民對肥料成本的負擔。
而在南部也有一位女農因應肥料危機,改用蚓糞土取代一般化肥來經營農場,他們運用年輕人的新思維,希望在這波全球肥料之役,帶給農業轉機。
第758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張煥宇 -
-
-
土地環境攝影:袁宏書
農民退休金的挑戰
目前農委會提出來的農退儲金條例草案,是針對未滿65歲的實耕農,而且是農保被保險人,採自願方式,由農民根據勞工基本工資,選擇1%-6%的存繳比例,而政府則會拿出同額的比例,放進農民退儲金專戶。根據農委會的估算,農民如果以6%,存繳25年,65歲後可以月領的退儲金加上老農津貼,大約是1萬8千元;存繳35年則大約是2萬6千元左右。不過必須有參加的農民才能領這筆退儲金,沒有參加者的農民只能繼續領老農津貼。
至於維持了三十幾年的農保投保金額10200元,保費跟保障都過低的問題,並沒有隨著這次方案的提出進行調整。這個方案提出後,農民參加的意願夠不夠?對農民老後的保障是否足夠?而不讓老農福利津貼落日,未來的財政負擔是否可以長久等問題都需要思考。政府跨出第一步之後,考驗才要開始。
第64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土地環境攝影:袁宏書
農民退休金方程式
怎麼照顧看天吃飯的農民,常被各界關切,目前軍公教、勞工都有可以支領退休金的保險制度,但農民卻只有每逢大選就被拿來當選舉支票的「老農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可以依循。
農民的收入來源,不像一般職業,有固定的薪水,農業更常受到天候影響,收入變得不穩定,加上沒有完善的退休金保障,沒有離農架構設計,讓年輕人從農意願受到影響。
根據農委會統計,未滿65歲的農保被保險人數,近十年來,平均以3.62%逐年遞減,以此推估,15年後,大概只剩下約35萬人。
今年3月農委會已經提出「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這項制度主要針對65歲以下參加農保的農民。但是一般青農、即將屆滿65歲農民、及學者們對退休金制度又有什麼意見呢?
第64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