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科學新知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光桿菌屠蟎記
-
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荔枝不開花
-
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植物醫師出診中
-
全球脈動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聖嬰再臨 都市發燒
大家一定覺得今年夏天特別熱,不只台灣,全世界都被熱浪延燒,很可能將迎來史上最熱的一年。從四到六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已經出現偏暖的現象,全世界的氣候專家都預測,今年底到明年初,全球將迎來聖嬰年。
聖嬰現象雖然是已經存在百年的氣候自然現象,但加上全球暖化的影響,各地都可能出現極端天氣。今年夏天從歐洲到美國、中國、印度都已經出現熱浪,中南美洪災也打亂了農業生產。對台灣而言,聖嬰年如果有颱風侵台,強度可能都偏強,而且聖嬰也可能讓冬天偏暖、明年春雨變多。
就在全球可能因為聖嬰迎來最暖一年時,台灣升溫的狀況已經超越全球,尤其是台北盆地,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都市中心體感50度已經是日常,而且有越來越往郊區擴散的趨勢。我們該如何提早做好準備?
第812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
2023-02-15土地環境
粉古早味
說到蓮藕粉這個古早味,大家想到的產地可能是台南白河。不過您可能不知道,嘉義牛斗山農民製作純手工藕粉歷史悠久,到現在已經超過四十年。二十年前,洗藕粉的戶數曾經高達數十戶,隨著時代變遷,這項純手工產業目前只剩下六戶。
做藕粉繁瑣耗時,得經過清洗、榨汁、瀝渣、洗粉、沉澱、抓沙,曝曬等程序。當許多藕農不再看好,卻有兩戶農家能傳承到第三代。
年輕一代遵照阿嬤的古法做出純正藕粉,雖然無法大量生產,卻因著這分用心而溫暖的古早味,受到老饕的喜愛,曾經銷售到香港和日本。
但是這兩年受到疫情、俄烏戰爭影響,造成全球肥料上漲、基本時薪也上漲,加上極端氣候嚴重衝擊作物生產量,傳承三代的兩戶農家該怎麼突破內外環境夾殺,將流傳半世紀的粉古早味永續經營下去?
第788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 -
2022-12-21青年世代
藕傳人
嘉義縣民雄鄉的牛斗山村,早年盛產蓮藕,八○年代村民幾乎都種植蓮藕,當時耕地面積和種植人口都位居全台第一,也曾經外銷日本和香港,對村民來說,挖蓮藕就像採金礦一樣!
一雙「老鷹手」是老農辛勤的印記,當時尚未機械化,農民長年徒手挖蓮藕,造成一雙手扭曲變粗,如同鷹爪一般!但是牛斗山蓮藕的榮景只停格在過去,失去外銷版圖之後,再加上國內市場價格不穩定,很多農二代都不想繼承這項辛苦的傳統產業。種植人口從一百多戶減為27戶,耕地面積也從一百多公頃減為五十公頃不到。
當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近幾年來,卻出現許多新住民第二代投入蓮藕產業,讓在地產業得以繼續維持下去。年輕的新住民二代踏入一條少有人願意走的路,充滿挑戰和艱辛,他們該怎麼突破現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第781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 -
-
-
2022-07-13土地環境
減肥時代
幾個月以來物價不斷飆升,通貨膨脹率已經創十年來最新高,民眾紛紛抱怨荷包瘦了!而造成通膨危機的關鍵之一是國際肥料價格上漲。
延燒兩年的疫情,加上今年的俄烏戰爭,導致國際原物料進出口受阻,今年國際肥料價格已攀升到四成以上,嚴重衝擊農業,也連帶引發通膨危機,讓農民和消費者都苦不堪言,大家也開始反思農業該如何走向未來?
嘉義青年楊智凱創辦蚯蚓農場,利用廢棄物養殖蚯蚓,生產蚓糞土有機質肥料,希望以推動「循環農業」的方式,來幫助農業「減肥」,降低農民對肥料成本的負擔。
而在南部也有一位女農因應肥料危機,改用蚓糞土取代一般化肥來經營農場,他們運用年輕人的新思維,希望在這波全球肥料之役,帶給農業轉機。
第758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張煥宇 -
-
-
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不一樣的蔬菜箱
今年在新冠疫情第三級警戒期間,大家都盡量減少外出,網路購物成為消費主流,其中蔬菜箱意外成了疫情期間最熱賣的商品,許多電商平台紛紛搶進,推出各式各樣的方案。其中有些比較特別,跟一般電商平台不同,他們是由農民合作社自己推。
這些農民合作社以往都只是把菜送到批發市場,這次之所以會做蔬菜箱,是因為先前五月學校停課,很多中南部蔬菜產地,原本要供給學校營養午餐的菜,突然銷不出去,只能將大部分的菜倒到田裡,還好蔬菜宅配在防疫期間大受歡迎,經過調整,蔬菜箱也幫他們創造新的商機。
不過,疫情打亂了蔬菜產地產銷模式,除了農業合作社,也有年輕的農村團隊,他們想幫地方農民拓展通路,於是發揮自身網路行銷專長,一起幫農民賣菜,卻沒想到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問題。
第71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土地環境攝影:鄭仲宏
在家種菜
疫情期間吃得健康且安全,成了家庭重要大事,既然有時候買不到蔬菜箱,或有棄單或延遲的問題。傳統市場買菜,東挑西揀增加風險。超市賣場的包裝蔬菜供不應求。選擇外送餐食則還要外加成本,也未必一定安全。
這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一舉數得,新鮮安全。種菜過程也對心情平靜大有幫助,採收時更有成就感。因爲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型態,「可食地景」再次在各國風行。不過在家種菜怎麼種得對、種得好、種得快樂?
在家種菜,也有不少細節,否則農民不會有靠天吃飯的挑戰與無奈,農業生產因為氣候變遷難度增加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成為疫情下的社會趨勢。許多國家更積極推廣,發現在家種菜有多重好處,從個人療癒身心,到增進親子家人關係,還有學習生活新知,甚至到裝備環境,與農業經濟政策的公民素養,都和在家種菜有關。
獨立特派員以大家都認為容易種植的地瓜葉為例,來做一個基礎栽培實驗,看看在家種菜是不是像大家想像般那麼簡單。
第711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缺水如何解?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水荒農慌
-
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世界金牌 屏東可可
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巧克力 ,不過我們吃的巧克力大部分都從國外進口。近年來台灣也有種植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而且台灣巧克力到國際參賽,還常常得獎。像今年的ICA世界巧克力大獎亞太區競賽,就由屏東縣政府主辦,14個國家參賽,台灣巧克力業者就拿到超過一半的獎項,其中屏東更拿到7面金牌 35個獎項。
屏東大部分的可可樹都是種在檳榔園 ,以前檳榔價格好,曾經被視為綠金,不過吃檳榔對身體健康不好,政府鼓勵轉作。
18年前有農民託朋友從印尼帶回可可種子嘗試種植,花了8年時間才研發成功將可可做成巧克力。這幾年屏東巧克力種植的人越來越多,已經超過200公頃。屏東成為可可故鄉的同時,卻也 因為生產成本高,面臨產業發展瓶頸。
第67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
食品安全攝影:周明文
非洲豬瘟風暴何時了
《非洲豬瘟風暴何時了》
非洲豬瘟在中國持續失控,台灣現在防堵非洲豬瘟可說是全面繃緊神經,防疫工作也進入新的分水嶺,不只全國民眾收到警報簡訊,政府更祭出重罰。從12月18日開始,只要從疫區例如中國或近三年有發生非洲豬瘟的國家帶豬肉製品入境,第一次罰款就高達二十萬元,再犯更是重罰一百萬,第三次也是一百萬,以此類推。
台灣養豬產業曾經因為口蹄疫重重摔了一跤,非洲豬瘟更是第一次進入亞洲國家,沒有疫苗可打,致死率百分之百,病毒又可以藏匿好幾年,等於是世紀黑死病。其實從元月開始,也就是口蹄疫拔針半年,全國豬隻體內已經沒有抗體,考驗期正式開始。偏偏又遇上非洲豬瘟虎視眈眈,面對雙重壓力,農委會已經開始盤點中央到地方防疫人力不足時,要如何補齊。
還有廚餘養豬如果不禁,要怎麼萬全準備?獨立特派員記者要帶我們到兩岸民眾往來頻繁的最前線金門,看金門這個高風險區的重點區,要怎麼防疫才不會失守。一起從進入金門開始,看中央到地方如何持續打這場防疫戰。
《那一年,口蹄疫最前線》
防疫如作戰,是現在各界努力防堵非洲豬瘟的心情。然而在21年前台灣爆發口蹄疫情時,第一線執行口蹄疫撲殺工作的國軍弟兄們,口蹄疫卻是他們心中永遠的最痛,許多人更因為撲殺過多病死豬得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獨立特派員攝影記者鄭仲宏退伍前就經歷了這場風暴,他現身說法當年沈重的回憶,也希望不要讓21年前的災難再來一次。
第57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
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鄭仲宏
城市蜂行
-
-
政治經濟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走進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