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
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從埤塘到地下宮殿
-
-
-
土地環境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永續台灣
【機會與挑戰】
聯合國曾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約是五十億人,會居住在城市裡。而大量人口群聚的地方,代表的是地球資源會被大量消耗。為了避免地球資源耗竭,2015年,聯合國正式啟動了「永續發展目標」,確保現存人口的環境、社會、經濟方面,健康發展的同時也不犧牲未來世代的環境,這樣的目標,已經成為各國都市發展的趨勢。
反觀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是地區高度都會化的結果,我們也正走入資源枯竭的窘境。面對永續城市這個大議題,台灣的現況如何?又有什麼樣的優勢和挑戰呢?
【親水迷思】
受到永續城市的影響,台灣不少沒落的角落,經過重整,得以重生成為都市新亮點。台南的河樂廣場就是個例子。它的原址是過時的商圈,經過市府重新規劃,鹹魚翻身,成為觀光客的打卡熱點。只是,號稱親水公園的河樂廣場,卻和國際間討論的親水公園概念,相去甚遠;台中的綠川也有類似的盲點,原因在哪裡?
【循環與再生】
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大都市或小地方,正在朝永續城市精神的方向發展。即便只是一件小的事情,或一個小改變,就可以讓整個地區變得不一樣。
就像台南官田區,有全台最多的菱角產量,本來農業廢棄物菱角殼,成為頭痛的地方垃圾,後來透過區公所的巧思,將菱角殼燒製成可以賣錢的生物炭–菱殼炭。不但解決了汙染,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還有桃園中壢的老街溪,原本惡臭惱人,人見人嫌,後來縣政府依循自然的生態工法,整治有成,恢復了老街溪原有的生命力。現在的老街溪,成為帶動當地人文文化的母親之河。
第686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桃醫危機最前線
造成全球大流行的武漢肺炎,過了一年,不但沒有降溫,疫情反而更加複雜而嚴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一月下旬,武漢肺炎的確診人數已經來到1億2百多萬人,死亡超過220萬人,疫情何時終止仍是未知數。
在防疫策略與成效上,向來被視為模範生的台灣,也在相隔八個多月,再添一名死亡病例,累計國內有八人死於武漢肺炎,九百多人染疫,其中本土病例占8%。
2021年1月12日,首位醫師確診後,造成院內群聚感染,甚至傳播到了社區,它是台灣第二起醫院群聚感染事件,而且是發生在防疫上扮演重中之重的部立桃園醫院。部桃不只收治疑似、確診病患最多,也是從武漢肺炎流行以來,就一直被賦予要守住國境、醫院、社區三道重要防線的責任醫院,卻反而在這波疫情中受創最重。
被確診的兩名醫師、四名護理師,他們目前狀況如何?更值得注意的是,部桃群聚感染的十九個案例中,其中有十一例,都曾經至少有一次採檢是陰性,但又確診,甚至有護理師採檢到第四次才確診。
為了搶救部桃,指揮中心與桃園市政府從1月12日開始,啟動了四個階段的應變方案,是否能夠防止疫情擴大呢?
第6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
-
2019-10-30醫療公衛
腎病王國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洗腎人口在今年創新高,位居全球之冠。根據健保署公布的醫療費用支出統計,107年國人洗腎人口已增加到9萬人,洗腎患者一年花掉健保513億元,位居健保支出第一位。
醫師表示,人口老化,以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控制不佳,是造成洗腎主因。不過良好的健保、醫療制度提升了洗腎病人的存活率,讓台灣和日本一樣成為全球洗腎人口最多的前兩名。
台灣完善的醫療制度,加上編列的洗腎預算如此寬裕,似乎是洗腎病人的福音。但其實不然,台灣仍有一些地區因為種種原因,讓腎病患者得為了活下去,每天努力地奔波著。
這次獨立特派員記錄兩個台灣偏遠的地區:北台灣最遙遠的後山之一復興區,和離島澎湖。來體會當地的腎病患者,每天是如何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到達透析中心來洗腎。
第620集
文字:鄭青青 / 攝影:謝孟甫 -
-
公共安全文字:婁雅君
敬鵬和那些失效的管理
2014年的高雄氣爆,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對照這次桃園敬鵬工業大火,一樣的問題再度上演。同樣都是企業的製程管理不當,讓消防人員在進行救災的同時,暴露在不明的危險當中。同樣遺憾的,這次也造成消防人員的死傷。每年燒一座PCB廠的說法,顯示了這個產業在製程上,存在極大的風險。
當企業靠著工廠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應該在製程安全管理上,付出對應的成本。否則一旦發生事故,人員死傷、環境汙染等後果,卻是由整體社會承擔。企業自主管理,已經無法被這個社會所信任。高雄氣爆一年後,高雄市通過自治條例,要求業者的相關設備,必須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的檢測。敬鵬大火,除了人命的犧牲、環境的汙染的代價,能將我們的工安,往前推進一步嗎?
第54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