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AdminAdmin | 2017-07-25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口蹄疫大作戰
端午節以來豬肉供不應求,豬價雖然上漲,但最高價格也受到限制。不過您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大家不敢買也不敢吃豬肉嗎?民國86年3月,台灣爆發口蹄疫,豬價一夕崩盤,短短的時間就有五分之四的縣市被波及,豬肉賣不出去,豬農叫苦連天。
口蹄疫是屬於微小核醣核酸病毒科的一種,看起來有點像高爾夫球,只會感染偶蹄類的動物,病毒在豬隻的潛伏期從一天到一兩個禮拜不等,一旦發病,每天以排四億顆的病毒量,隨風及空氣傳播,吸了感染的母乳,會造成小豬急性死亡。感染的豬隻會在口、鼻、蹄冠和趾間產生水泡、脫蹄等症狀。
現在口蹄疫二十年了,台灣卻還沒有從疫區除名,為了了解這段歷史,我們找到了二十年前發生口蹄疫的源頭,也採訪了當年參與防疫與檢驗口蹄疫的第一線人員,以及深受其害的豬農。透過他們的回憶,讓口蹄疫風暴的輪廓愈來愈清楚。
第50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93
-
AdminAdmin | 2017-07-18體育攝影:周明文
舉起金牌路
第29屆世界大學運動會8月中即將在北台灣舉行,國內許多具有潛力的新生代舉重選手,也將在這裡見真章。台灣的舉重,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蔡溫義拿到第一面銅牌,佔有一席之地後,開始有更多的女性選手投入舉重世界,並在國際比賽上展露光芒。
在舉重界有超人之稱的陳葦綾,他身高只有150公分,體重不到50公斤。國中時期由田徑轉進舉重,靠著苦練、愈挫愈勇及永不放棄的信念,在舉重世界舉起一片天。今年3月,國際舉重總會傳來好消息,2008年北京奧運48公斤級的舉重金、銀牌得主,藥檢呈陽性反應,將由銅牌得主陳葦綾遞補金牌。
對於這個遲來八年的北京奧運金牌肯定,陳葦綾一如以往的低調,以平常心看待。他除了持續自我訓練,還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培訓學生及年輕選手,甚至走入原鄉。過去因為自己土法煉鋼,多次受傷,膝蓋還開過幾次刀。如今他要把從舉重學到的功夫跟體悟到的心得,用來幫助學生避免重蹈覆轍,希望年輕選手的運動生命可以長長久久。
第50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97
-
AdminAdmin | 2017-07-18政治經濟
桌遊玩政治
年輕世代如何對政治與歷史產生連結與興趣?我們在今年2月份製作《白色返校日》專題,介紹《返校》這款遊戲,如何運用戒嚴時期和台灣味元素,引起年輕世代對歷史的認同感與反思。今年適逢解嚴30週年,我們追蹤引起青年們熱潮的桌遊。
所謂「桌遊」其實就是指不用插電的桌上遊戲,原本都由歐美產製進到台灣,但近幾年台灣自製桌遊也受到矚目,尤其是關於台灣政治歷史的題材,更是引發許多熱烈迴響。桌遊以帶點趣味惡搞的方式,翻轉嚴肅的政治歷史事件,像是黨國教育或是選舉制度,讓年輕族群藉由玩遊戲產生更多對自己所生活土地的高度興趣。
第505集
文字:文字:韓瑩 / 攝影:其他x 87
-
AdminAdmin | 2017-07-18科學新知文字:林珍汝攝影:張智龍
無人巴士在台灣
人工智慧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最近台大水源校區,一項無人巴士接駁試乘的計畫,吸引不少民眾注意。這輛來自法國的無人小巴,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露面,6月也曾經在高雄市的駁二碼頭亮相,未來在台北市及高雄市的街頭,甚至還有實際道路的試營運計畫。
到底無人巴士利用的是什麼技術?無人巴士安全嗎?坐起來感覺如何?相信不少人都很有興趣。這輛無人小巴有六個座位、六個站位,以固定的速度及路線行駛,如果出現障礙,車上配備像眼睛般的3D光達,就會讓車子自動停止。這個無人巴士會為台灣的運輸系統帶來哪些改變?甚至在無人車的產業鏈中,台灣有什麼切入角度呢?
第505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張智龍x 113
-
SystemAdmin | 2017-07-11醫療公衛系列報導:精障者易受歧視,各方支援就業之路!
精障解碼
台灣的精神醫療雖然進步,但由於健保給付的問題,使精神科醫療大樓越蓋越多,都偏重住院治療,而不願積極投入病人的社區復健,更別說協助就業。因此即使病人的病情好轉,大部分精障者還是退縮在家,長期憂鬱病情一再復發。
而有的家庭甚至把照顧責任推給醫院,有些人在精神科慢性病房一住就是十幾年。在國外先進國家,他們對精障病友是以個案為中心,從病人發病、復健,甚至於就業,透過長期陪伴與支持系統,一步步協助他們重新回到社會上。而唯有這樣,精障病友才不會被他們家庭和社會一直視為沉重的負擔。現在台灣也有機構和醫院朝這樣的目標努力,希望協助精障病友有機會走出被禁錮的人生。
第504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李金龍x 84
-
SystemAdmin | 2017-07-11政治經濟系列報導:逃離迫害,難民的漫漫流亡路系列報導:無聲香港攝影:黃政淵
香港回歸20年-香港遺民
英國殖民香港156年,在佔領初期,英國人利用在亞洲另一塊殖民地-印度,以殖民地管殖民地的方式,派駐印度人到香港擔任軍人及警察維護治安。後期香港經濟起飛,大興土木的階段,又有大批巴基斯坦人湧入香港,從事勞力工作並落地生根。
當中國接管香港,推動全面中文化政策時,這些只會講廣東話卻看不懂中文的南亞族裔,不僅更難謀生,他們的下一代透過教育翻身的機會也更加渺茫。
另外,外來人口多元的香港也因為免簽證措施,目前有一萬多名難民滯留香港。但是申請庇護程序冗長,平均要等待十年才能順利到第三國生活,他們的存在也成了香港政府的難題。
第504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x 134
-
-
-
SystemAdmin | 2017-07-04政治經濟系列報導:無聲香港攝影:黃政淵
香港回歸20年-拆那邊界
中國與香港,透過深圳河這道地理防線區隔,遙遙相望。過去香港是繁榮進步的代名詞,但二十年來,反倒由深圳逐步佔上風,高樓林立,成為摩天大樓最多的中國城市。反觀另一側的香港,因為禁區開發限制,保留濕地漁塘,放眼望去,仍是一方綠地。
隨著中港融合,邊界範圍從殖民時期的2800公頃縮減至400公頃。而且從2003年開始,深港37公里的防線,陸續開放了6個關口。路通財通,大批水貨客進香港搬貨,文化差異擾民舉動,引發香港人的不滿。
另外,「跨境就學」這個特殊群體也持續增加,在今年攀升到最高峰,每天有近三萬名學童進出深港兩地,關口像是校門口。當制度促使兩邊越靠近時,人的衝突也越多。而對香港人來說,他們視中國如遠親也如近鄰,心中始終有道警戒線。
第503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x 120
-
-
AdminAdmin | 2017-06-27醫療公衛系列報導:毒品成癮容易,戒治難
毒癮迷蹤
台灣毒品越來越氾濫,由於第三、四級毒品,像K他命、FM2價格便宜,即使吸食被抓也沒有刑責,有些年輕人喜歡週末假日聚在旅館裡辦毒趴。
更可怕的是現在有很多包裝精美的新興毒品,以咖啡包、跳跳糖或餅乾的方式引誘中輟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染毒。這些新興毒品都是藥頭為了降低成本,混合多種毒品再加上一些添加物,比如將碎玻璃磨成粉末加進毒品,對吸食者身體傷害很大。
為了有效解決毒品問題,行政院以四年一百億的經費強力宣示反毒。但政府毒品防制多偏重在毒品查緝,這只會使得毒品越來越貴,毒品加料情況越來越嚴重。其實要根本解決毒癮問題,必須從了解這些毒癮少年、少女做起。
第50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李金龍x 103
-
-
SystemAdmin | 2017-06-27政治經濟系列報導:無聲香港攝影:黃政淵
香港回歸20年-前途2047
今年7月1日,香港脫離英國殖民156年統治,主權移交中國,實施「一國兩制」屆滿二十年。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除了人民能繼續保有西方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與中國各省區最大的不同、特別行政區有行政長官領導自治、有代議的立法會、獨立司法系統、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香港移交二十年的系列報導首先要帶您從歷史了解香港問題。香港如何從一塊殖民地,一躍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五十年前香港發生了六七暴動事件,整整延續半年才平息,港英政府警覺建設香港的重要性,從此改善施政,中英雙方也加速香港未來歸屬的談判腳步。一位喜愛研究香港歷史的中英混血青年,踩著單車重回六七暴動事發現場,說出他對香港的觀察。
同時,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前,中英雙方對香港前途走向的談判細節,也在三十年後的今日,官方機密檔案公開解密一一曝光後,一群香港年輕人,知道他們錯過以被殖民者身分參與決定香港發展的機會。他們從史料中抽絲剝繭,重返談判現場,想要爭取在2047年與中國坐下來談二次前途命運的可能。
第502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x 133
-
AdminAdmin | 2017-06-20醫療公衛系列報導:毒品成癮容易,戒治難
無間
行政院長林全宣布將在四年內投入100億經費反毒,可見毒品氾濫已經成為不可迴避的議題。日前台灣高檢署召開了「新世代反毒策略」研討會,法務部長邱太三表示,台灣的毒品發展已經來到了一個新世代的情境。
而檢察總長顏大和說,2016年檢察機關處理毒品的案件,大約6萬多件,因案被羈押的有2萬7000人,占整體人犯的五成,這還不包括因為毒品而引起的刑事案件。
毒品的戒治和重回人生軌道有多少的誘惑和挑戰?李惠仁導演花了四年時間,記錄藥癮者由家人陪同戒治毒品的生活歷程。在節目當中,我們要透過幾位吸毒者的生活日常,試著理解他們難以擺脫的吸毒路徑。
不論是戒治分監或者是教誨志工都非常看好已經服刑7年的編號3648應該會是一個成功的戒毒案例。我們除了持續追蹤編號3648的出獄後生活之外,也要帶各位看另外一位出身於書香世家的毒癮患者。看他如何逃學、混幫派然後陷入毒品的深淵。
對毒癮患者來說,要擺脫毒品,最重要的就是一定得離開原有的吸毒路徑,包括藥頭、毒友、獄友、環境以及當初吸毒的情境。否則只要再碰到一次毒品,所有的反應和記憶會立刻被召喚回來。還好徐肇成認識了台北市聯合醫院的護理師郭蕢瑩,他們相識、相愛、相互扶持,同時還有了愛的結晶。只不過從無間地獄爬回來的人卻常常四處碰壁,他們要面對哪些挑戰呢?
第501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x 97
-
AdminAdmin | 2017-06-13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請醫師到我家
最近居家醫療、在宅醫療成為一種趨勢,目的是為了翻轉病房,找回醫病關係最初的原點。台灣的在宅醫療起步較晚,現階段以照顧高齡、失能的成年人為主,小兒科還沒有受到重視。
反觀日本早在18年前就開始注意到重症孩子,以及接受居家呼吸照顧兒童的需求,這幾年來大力推動小兒科在宅醫療。
雖然台灣還未跨出一大步,但是十年前已經有民間非營利組織NPO、基金會走在政府前面。他們請來剛從國外回來的呂立醫師,還有在國內一直倡議的呼吸治療師楊玲玲,開始走訪接受居家呼吸照顧兒童的家庭,提供協助與專業諮詢。透過他們的協助、家長全力配合,有的孩子甚至八年不曾住院。
台灣確實有一群有特殊需求的兒童,他們需要跨專業、跨領域整合的在宅醫療照護,有了專業協助之後,在家裡一樣可以把照顧水準做得很好,讓孩子可以快樂過生活。目前兒童在宅醫療醫師雖然很缺乏,但是台灣已經看到這個需求,下一步要怎麼推動?
第50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