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
-
-
-
SystemAdmin | 2024-02-21土地環境系列報導:台灣歷年法規倡議與修法進度追蹤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植物醫師出診中
台灣農藥在2022年總使用量超過9000公噸,過量以及不正確的使用,不但造成農藥殘留的問題,長期下來土地也不健康。要改善這個問題,應該從源頭管理。目前,多數農民還是仰賴農藥行的建議用藥,但是沒有經過診斷使用的農藥和肥料,可能無法對症下藥。
防檢署推動的儲備植物醫師輔導農民示範計畫,他們走入田間,診斷後開立處方,不只是對症下藥,也減少了農藥和肥料的用量。協助農民精準用藥,將專業知識帶入務農現場,廣受農會和農民的歡迎。不過,植物醫師法卻還沒有通過,一起來關心植物醫師的必要性和立法現況。
第84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袁宏書x 112 -
AdminAdmin | 2024-02-21人物故事文字:廖怡芬
偏鄉生命力
現代人的生活挑戰及環境壓力,讓不少人苦於憂鬱症及各種身心疾病,不過也有些人,在困境中展現旺盛的生命力。我們要將鏡頭轉向花蓮的偏鄉,看看兩個動人的生命故事。
一位是45度角畫家–金根鴻,金根鴻車禍後癱瘓,原本憂鬱喪志,卻決定咬起畫筆,戰勝命運。他畫出花蓮山海人文的美,不只開畫展,達成了夢想,也受聘為台北長庚醫院的口足畫家,還能幫助其他弱勢。
另一位是幫助許多身心受創孩子的志工老師王李成雲,為許多弱勢家庭孩子憂鬱的小小心靈,提供了避風港。一起來看看他們如何逆轉黑暗、照亮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第840集
文字:廖怡芬 / 攝影:鄭凱文x 93 -
SystemAdmin | 2024-02-07政治經濟攝影:羅盛達
征戰北極圈 冰與火之道
俄烏戰爭即將滿一週年,這場戰爭牽動全球政經情勢,影響之深甚至遠達北極圈。北極圈蘊含豐富的天然資源,是北極熊的故鄉,卻也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效應下,以四倍速度成為全世界氣溫上升最快的地方。
北極熊失去立足之地,但冰封大地融化後出現的北極航道,在破冰船領航下,成了全球強權大國美、中、俄積極部署的征戰地,也讓北極圈的地緣政治產生劇烈的變化。
在這一片我們失去太多,卻仍知道太少的大地上,有人類因為爭奪資源貪婪與衝突的歷史,卻也激起人們強烈保育環境的渴望。包含全球及台灣的科學家們,都在這裡盡一分心力。這片雪白大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和你我都息息相關。
第839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92 -
AdminAdmin | 2024-01-31政治經濟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房價太給力 政策夠力嗎
過往在總統大選前,房價幾乎都處於盤整狀態,但是2024大選前,房價不但沒有下跌,還來到歷史高點。去年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後,不少專家預估,房市將進入修正,但是緊接著推出的新青安政策,讓低迷已久的房市,買氣大增。政府一手打炒房,一手刺激買氣的矛盾政策,讓各界霧裡看花。
台灣房屋持有成本不高,導致囤房越來越嚴重,問題在於課稅基準偏低。囤房稅2.0在這樣的基礎下推出,只會影響四戶以上的多屋族,對囤房和空屋問題,改善有限。台灣房價長年處於不合理狀態,租屋和社宅供給不健全、稅制改革牛步,讓居住問題,越來越嚴重。
第838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袁宏書x 144 -
AdminAdmin | 2024-01-31國防軍事文字:邱惠恩攝影:鄭仲宏
防空避難總體檢
國防部在1月9日下午3點多發布防空警報,內容通知,中國發射的衛星偏離軌道,飛越台灣南部。不過衛星卻用英文Missile,讓人誤以為是飛彈。國防部雖然道歉,但也引發民眾熱議,如果真有空襲,該躲到哪裡?
有一個藍色的人、往地下室走的圖案,就是防空避難的標誌牌。現在的大樓通常都有貼這個標誌牌,但可能很多人搞不清楚標誌牌的目的是什麼?
台灣百年來也經歷過戰爭,防空避難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安全,假設空襲警報一響起,民眾就可前往貼有這個防空避難標誌的場所避難。不過,獨立特派員記者對防空避難制度進行總體檢後,發現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
第838集
文字:邱惠恩 / 攝影:鄭仲宏x 136 -
-
-
-
-
AdminAdmin | 2024-01-17能源問題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德國氫能 運輸篇
邁向淨零排放,台灣訂出要在2050年,達到氫能發電9-12%的目標。氫能對不少台灣民眾來說,仍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能源。我們要把鏡頭轉到德國,這個氫能已經發展數十年的國家,2023年也更新了國家氫能策略,從氫氣生產、進口到運輸,訂出一系列的方法及目標。
現在德國已經有全球第一組營運中的氫能火車,還有各地也都在發展氫能巴士。氫氣這種具有可燃性的危險氣體,一旦洩漏可能產生氫爆,德國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它運用在大眾運輸?加氫站又如何確保安全無虞?還有氫能火車、巴士搭起來的感覺如何?
第836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120 -
AdminAdmin | 2024-01-17能源問題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德國氫能 戰略篇
德國除了將氫能運用在大眾運輸,也要擴大應用到一般民眾的生活中。例如用氫氣來燃燒生熱的熱水器已經問世,現在正在更新原本的天然氣管線,要讓氫氣可以輸送到家戶。德國身為工業大國,也計畫要用氫氣來發電、甚至煉鋼、製造出綠色鋼鐵。
不管是用在民生、交通或工業上,都得用再生能源製氫,才能真正降低排碳,這麼大量的綠氫從哪裡來?德國計畫要從非洲納米比亞、中東阿聯酋及北歐進口五到七成綠氫,本地製氫能量也要提升兩倍。德國的國家氫能戰略,如何將氫能大未來化為具體的執行計畫?
第836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