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SystemAdmin | 2013-07-25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人權在風裡
「投入社會運動當中
社會實踐當中去尋找你的夢想」
─中國維權人士 陳光誠
司法是為了主持正義維護人權,但法律如果無法保護人民,甚至侵犯人民權益怎麼辦?大陸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不是學法律的,卻為了要幫村民、殘疾人士爭取權益,自學法律,曾經透過上訪,讓殘疾人士減免稅收,讓外地人和北京本地人都可以免費坐地鐵,被稱為赤腳律師。後來因為對外國媒體披露政府對一胎化強制墮胎這些不人道行為,而被軟禁,甚至以其他罪名關了四年多。
去年,他從家鄉躲過重重的監控逃了出來,後來到了美國紐約大學,三個星期前他來台訪問,呼籲年輕人從社會運動中去尋找自己的夢想。陳光誠說,人權應該像水跟風一樣自由,他雖然看不見,卻呼吸到、感受到、觸摸到台灣的自由氣息,立法院裡院外的推擠抗議,在他來說,都是台灣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正一步步恢復的民主和人權。
第30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230 -
SystemAdmin | 2013-07-18教育攝影:賴振元
畫出高牆外
一幅幅寫實的畫作
記錄獄中不為外人知的一面
林文蔚透過畫筆
繪出對監獄制度的反省與質疑
亦重啟對於人權與法治的省思
一般人對監獄的刻板印象,大多來自戲劇或是電影,不過逼真的情節多少帶著誇大的成份,至於真實的監獄是個甚麼樣?一般人是很難接觸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在宜蘭監獄有一位管理員,林文蔚,兩年前他在值勤時看到服刑中的十大槍擊要犯詹龍欄,在他面前跑步,他隨手拿起筆,畫下了這個場景,開啟了他用畫畫紀錄不為人知的獄中人生。透過作品,也傳達他對監獄管理及人權教育的深刻省思。一起來看林文蔚眼中的監獄風雲。
林文蔚做了13年前的獄卒,畫起獄中人與物至今欲罷不能,他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告訴大家,在高牆裡的真實世界。
第304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x 222 -
SystemAdmin | 2013-07-18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烙印1958
儘管與世隔絕、環境惡劣
也無法阻撓大涼山上痲瘋村
旺盛的生存意志與生命奇蹟
大自然的力量驚人,但是人往往也有強大的生命力。上個星期獨立特派員深入大涼山,帶大家看到了另一個你無法想像的世界,半個世紀前,中國政府將一群痲瘋病患統統趕到深山裡,形成大大小小800多個痲瘋村,為的是要讓他們與世隔絕、從此消失。
那裡氣候嚴寒他們一無所有,經歷了最苦難的生活,但諷刺的是,他們不但沒死,還蓋了房子、建了村子、養起了雞鴨牛羊、種起了喬麥、土豆、白蘿蔔,最後還生下孩子。
是誰最早發現了他們,讓他們回到世界? 那是宗教的力量! 就跟台灣一樣,當初痲瘋病人無人聞問,沒人敢接近,是修女神父把需要帶進去,把重病的人帶出來。
今天獨立特派員要繼續帶您走入大涼山的痲瘋村,看到生命的奇蹟,一個殘疾的人手沒法張開,卻有辦法3天做出一雙鞋子,那裡到處都是小孩子,好多,雖然髒卻各個蹦蹦跳跳,這就是生命力。
鮭魚為了產卵洄游,用盡全身力量跳躍,穿過激流逆流而上;痲瘋村的人成天沒事,種地之外養孩子,但是他們還都活著。稍待一會兒馬上回來,要帶給您另一種活著的力量!
第30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257 -
SystemAdmin | 2013-07-18教育攝影:羅盛達
大壩‧河殤 鬼斧神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帶走累積近半世紀的大壩淤積物
讓老一輩才見過的沙灘重現
也讓艾爾華河流域重生
蘇力颱風剛過,它又急又快帶來超大雨量。台灣就是這樣,水資源看似豐富,卻在極短時間內就沖刷入海一切還給大自然,人類過去以為用工程就能建設並改善人居環境,但是這一百年看下來卻往往徒勞無功,還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彌補人定勝天這種觀念和作為的錯誤。
上個星期獨立特派員報導了美國華盛頓州艾爾華流域拆除大壩的現況,今天要繼續分析為什麼拆除兩座大壩需要四年的時間?因為拆大壩最大的挑戰來自多達3000萬立方米的土石淤積物,如果用卡車一車一車運出去,得花非常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工程專家在成本效益及鮭魚生態復育多重考量下,決定以四年時間分階段拆除,讓艾爾華河流域本身的能量將這些土石淤積物沖刷下去,也就是讓大自然當搬運工。
不過和大自然合作並不容易,專家必須精密計算拆除大壩的時間,同時持續不斷進行監測,獨立特派員特別跟著監測小組溯溪攀岩,走遍艾爾華流域的上中下游,來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怎樣重新刻劃愛爾華河流域的新面貌。
看到大自然掙脫人類的束縛重新奔放的過程,真的讓人震撼動容! 台灣也有很多束縛自然的工程,在氣候急遽變遷的今天,我們理解到要謙卑的和大自然共存,其中得學到的一課就是借力使力,善於利用自然的力量。
第304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219 -
SystemAdmin | 2013-07-11教育攝影:周明文
隱形的部落
涼山州彝族自治區
17個縣19個痲瘋村
讀書是改變山中孩童命運的唯一方法
而是誰為彝族的孩子們
建設一條希望之路?
在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曾經有人因為得了痲瘋病被刻意遺棄在大山大水阻隔、沒水沒電、任他們自生自滅、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他們在這裡又相互結婚生子,五十年來沒有戶口。十年前台灣一個記者張平宜偶爾跟著神父到了當地,看到孩子的無辜,於是開始將愛心資源一點一點的帶了進去,把原本一間只有一個代課老師、從來沒有畢業生的小學重建起來,如今已經成為一所正規學校,他們甚至長途跋涉到五百里外的其他五個痲瘋村去說服家長讓孩子來念書,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個學生!
今年開學前夕,獨立特派員跟著大營盤的老師走進大涼山中的冕寧縣稗子田村,過去它就跟所有的麻瘋村一樣,是一個沒有村名的隱形村落,留在大山裡的孩子不是種田,就是出外打工,完全看不到希望,2005年澳門利瑪竇教會來蓋了一所陽光小學,雖然出現曙光,讓這裡告別幽靈村的歷史,變成一個行政自然村,但即使這樣,孩子還是走不出去,他們世界只有山。還好,兩年多前大營盤向這裡招手,如今有27個孩子願意走出去,到大營盤唸中小學。在孩子出發前夕,我們隨著老師家訪的腳步,了解彝族父母們的想法,還有孩子的問題。路已經開出來了,彝族的孩子是否真能走得平順呢?
第30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199 -
SystemAdmin | 2013-07-11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大壩‧河殤 鮭魚返鄉
建壩容易 拆壩難
耗時四年
分隔鮭魚群的兩座大壩終於拆除
百年來在壩底徘徊的鮭魚
也隨之洄游歸鄉
美國印第安克拉拉姆部落的祖居地─艾爾華河上的兩座大壩終於進行拆除。蓋的時候就是個大工程,要拆更困難,考驗工程人員的技術和創新思維,由於經費限制和生態復育考量,兩座大壩得花四年的時間分階段來拆,但令人振奮的是,曾被兩座大壩隔絕棲息地的鮭魚群,竟然在拆除的第一時間時就老馬識途的重新游回他們睽違一世紀的原生地。
這是鮭魚的天生本能,很神奇: 孵化完成的小鮭魚會順流而下游到大海裡成長,18個月後,成年的鮭魚自動由一種神祕的力量驅使,從出海口逆流而上要回到原生地產卵! 同時,原本被淹沒在人工湖中的部落祖靈地也重見天日! 跟著獨立特派員來看鮭魚返鄉
第30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241 -
SystemAdmin | 2013-07-11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大壩‧河殤 勇士部落
「當鮭魚消失的時候,就是世界的盡頭」
艾爾華河的大壩拆除了
也再次讓當地的印地安民族
得以重拾祖靈地的精神與信仰
又到了夏天午後會下豪大雨的季節,雖然台灣年降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是因為地形關係,加上人口稠密,每個人分到的水資源只有全球平均的七分之一,所以小小台灣有110座水庫,但是問題來了,水庫過去解決了民生用水甚至幫助台灣經濟發展,但是豪大雨沖刷下來的泥沙也讓水庫壽命縮短,以1964年興建的石門水庫來說,只剩28年壽命,但是淤泥已經有一億噸,如果要清除恐怕得花運費一千億,估計砂石車連結起來可以繞地球七圈,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20年前全世界的工程師和環保人士就在檢討水壩的功與過,當初蓋一座水庫建一個大壩花了浩大的工程,但到頭來卻造成環境的傷害,甚至年限到了有安全上的隱憂,因此人類開始拆壩行動。
美國印第安部落有句古老傳說:當鮭魚消失的那一天,就是世界的盡頭!在華盛頓州艾爾華河流域,是印地安克拉拉姆部落世居的地方,兩千多年來,每年都有族人賴以為生的鮭魚30萬條上上下下迴游。但是在百年前蓋了大壩後,鮭魚只剩下三千條,印地安人神聖的祖靈地也被淹沒了,就在他們的傳說快要成真之前,華盛頓州立法通過,兩年前拆除位於國家公園裡的兩座大壩,想讓艾爾華流域回復原始生態,讓鮭魚群回到睽違一世紀的家鄉,也讓印地安人重拾他們的精神文明,這是擁有八萬座水庫的美國,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經歷了20年政治角力和地方對話,可以說是工業和生態拔河的最佳案例。來看獨立特派員深入拆壩現場的觀察報導。
第303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x 273 -
SystemAdmin | 2013-07-04政治經濟攝影:張智龍
翻轉漁村
嘉義東石以蚵仔和漁產聞名
但當地只剩老年人
外籍媳婦成為現代青蚵嫂
如何透過休閒產業創造新契機?
且看東石如何翻轉漁村
暑假到了,想去哪裡玩呢,嘉義東石這幾年一直努力在發展休閒產業,他們設計各種套裝行程,帶遊客坐觀光漁筏,出海採蚵,或是到漁塭拋網捕魚,享受現撈現煮的樂趣。
東石是蚵的故鄉,海岸線14公里是重要的經濟命脈,這裡有全台灣最大的外海養殖蚵棚,蚵的產量佔三分之一以上,可是和台灣其他農漁村一樣,十幾年來人口大量外流,我們以前常說的青蚵嫂,現在只剩下從國外嫁來的媳婦,以及一群六、七十歲的老阿嬤。
政府努力推動農村再生計畫,究竟能為東石帶來甚麼轉機?
第30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x 245 -
SystemAdmin | 2013-07-04國防軍事
金門無雷島
古寧頭大戰留下來的地雷
帶給金門人無限傷痛
雷傷者們的無奈
除雷大隊的心酸
有誰能了解呢?
2013年最新登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公布了,包括我們的鄰國:日本的富士山,以及北韓代表高麗文化,在西元918到1392年,當時是高麗王朝首都的開城。被選為世界遺產是每個國家的光榮,富士山已經努力了21年,一旦被肯定代表維護古蹟文化成功,我們呢?
當然也很想、也在努力,就拿金門戰地來說,從熱戰打到冷戰,五十年,給當地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民國81年雖然解除戰地政務還給老百姓平靜的生活,但埋藏在沿岸兩百多處十多萬顆地雷卻始終是當地人的夢魘,過去總聽到有誰誤踩地雷或死或傷。
七年前台灣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要求政府排雷,就在上個月六月份完成了,這將是金門戰地文化邁向申遺之路的一項必要工作。全球目前約有47萬雷傷者,金門有多少?數字並不清楚,能獲得補償的也不多。歷史的受害者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
第302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李金龍x 163 -
SystemAdmin | 2013-07-04政治經濟攝影:鄭仲宏
誰的土地誰的家
拉瓦克住民在公有地居住50年
面臨政府開發
外界的介入讓情況更顯複雜
土地與居住權利如何解套?
是誰的土地?又是誰的家?
台灣最近幾年各地都陸續發生所謂迫遷問題,不只台北市的文林苑都更事件,早年更有大漢溪畔三鶯部落、撒烏瓦知部落的反拆遷抗爭,近年,從苗栗大埔事件、南苗市場停車場問題,以及今年台北市華光社區的拆遷案,很多很多,原因各有不同,卻都是居民訴諸抗爭手段,學生和社運團體加入,讓抗爭程度升高,普遍博取媒體關注。
在南台灣的高雄,最近也有一樁城市原住民抗議搬遷事件,他們在公有地上住了50年,以前沒人管,後來因為市府要開發,希望他們搬到國宅,但是要交房租,也有人住得不習慣,於是又成了迫遷話題,引起學生的同情與關注。獨立特派員記錄了一段過程,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呈現事實,讓大家深思究竟迫遷問題該怎麼解決?
第302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244 -
SystemAdmin | 2013-07-01政治經濟文字:李婕綾
金磚上的奇幻旅程
政權改變
緬甸有如重新發動的火車
金磚上的窮國
如何擺脫貧窮?
國土面積是台灣的19倍,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50%,不但林業資源豐富,還蘊含豐富玉石及寶石等貴重礦產,甚至擁有石油及天然氣等天然資源,完全符合地大物博的概念。這幾個條件講的是東南亞第二大國緬甸。
雖然具備剛剛提到的各種先天優異條件,但是在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統計中,2011年緬甸平均每人所得只有1325美元,在東南亞國家中敬陪末座,這個結果與緬甸內部長達半個世紀的軍事獨裁有關。
在過去的50年當中,緬甸內部紛亂難平,先有軍政府的奪權專政,後又有一連串對於境內各族群的強勢鎮壓,其中包括排華運動以及與少數民族的武裝鬥爭,而近年更因為軟禁民運領袖翁山蘇姬,以及由僧侶引發的袈裟革命,都讓緬甸長期壟罩在鎖國以及貧窮的陰影中。
不過這個國家,卻在2011年有了戲劇性的改變,軍政府將政權轉交給溫和開放的政黨,現任總統登盛也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開放政策,緬甸就像一部重新發動的火車積極想在東南亞國家中嶄露頭角。
挾著豐富天然資源以及充沛勞動人口的優勢,緬甸確實引起全球矚目,包括台灣商人也躍躍欲試。從去年以來,已經超過50個台商考察團進入緬甸積極布局。獨立特派員從幾個月前就規劃這趟採訪,眼看著旅館價格往上飆高,機票一位難求,終於帶回第一手觀察。來看看這個國家的美麗與矛盾。
第301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賴秉寰x 253 -
SystemAdmin | 2013-06-13食品安全
逐夢世代 蔬食魔法師
堅持在地食材
冰箱剩菜也能成佳餚
蔬食魔法師
做出一道自己的路
台灣有47萬尼特族: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不去接受輔導。其中25到35歲失業率12.7%,他們到底在想甚麼?未來的台灣能交棒給他們嗎?今天的逐夢世代或許會給你一些答案。主計處公佈5月份外食費用,跟去年同期比,漲幅1.66%,是2年來最低,恐怕是受了毒澱粉事件的影響,有七成的人減少外食,但是要怎麼自己動手做呢?有個年輕男生要教大家怎麼用在地的或僅有的食材簡單料理,他就是小岡。小岡唸餐飲,但卻不想進入現在最夯的主流市場─餐飲業當廚師,反而選擇打工式的幫人辦桌,而且做的都是蔬食,他很想教現在不做飯的婆婆媽媽們重拾廚藝,和家人一起吃飯。
他的生活用品都是DIY,周圍的朋友也都不在某某公司上班,有的搞個人工作室,有的是背包客到處打工換生活,他們號稱失業一族。小岡說,他們只想過緩慢的生活,聽自己的心跳,做自己的主人,物質對他們從不是問題。
第299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賴勳毅x 202 -
SystemAdmin | 2013-06-13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再搏一下馬祖
博奕公投通過
是否將使馬祖變臉?
獨立記錄原始風貌!
如何搶下人潮、錢潮?
看馬祖怎樣搏自己的命運!
台灣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尋找搶救經濟的藥方,去年馬祖舉行博弈公投之後,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要蓋觀光睹場的離島,讓馬祖一下聲名大噪,公投通過之後,還有許多法令要解套,其他離島也在觀望,五月初行政院終於通過了觀光賭場管理條例草案,在等立法院審查。馬祖因為長期軍管,使它仍然保有最天然的觀光資源,不過也因為它的交通長期受限,成為發展觀光的最大致命傷。馬祖到底會不會因為博弈而有所改變呢?獨立特派員正在進行影像紀錄!現在就先把年初,我們特別選在馬祖最冷的季節重回螺蚌山的觀察和大家分享。
螺蚌山是賭場預定地之一,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每天退潮時候附近的居民都會去撿海產,一年四季不同,冬天是紫菜,夏天這個季節是蚌和螺,不知道這個地方如果真的開發了會變成甚麼樣,所以我們趕快記錄下它原有的美麗。
馬祖自從去年博弈公投後確實有人口回流的現象,很多都是想找尋觀光的商機,連江縣政府也極力推動北竿到黃岐通航,而且最快就在今年年底,但對岸究竟能帶來多少人潮和錢潮?看馬祖怎樣搏自己的命運。
第29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267 -
SystemAdmin | 2013-06-13政治經濟攝影:賴振元
魚兒不見了
海子捕魚處處受限
漁業傳承出現斷層
當老船長漸衰
年輕人不再回
馬祖還剩下什麼?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又往下調,只有2.4%,算起來從2002年起我們經濟已經停滯了十年,大家都很悶,難道除了倚靠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產業,台灣就沒有可以利用的資源了嗎?
獨立特派員帶您從我們最實際踩在我們腳下的土地和環境來看,良田被荒廢,廣大的漁場也在萎縮,不只之前發生菲律賓海巡槍擊小琉球漁船的南海,北邊─國之北疆的馬祖也如此。因為有福建閩江出海帶來的豐富有機質,又有洋流經過,自古以來,馬祖附近六千平方公里的海域一直是重要的漁場,曾有黃魚故鄉的美名,當時漁民靠著捕撈黃魚,一夜致富的故事比比皆是。但過渡捕撈,加上大陸漁船炸魚,漁源漸漸枯竭。在早期兩岸對峙軍事管制年代,漁民出海捕魚處處受限,漁業人才出現斷層。
當老船長凋零,年輕人不回來也不再出海,馬祖還剩下甚麼?
第29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x 267 -
SystemAdmin | 2013-06-06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懸崖邊的堅持
放棄律師之途
甘為樂青
為弱勢走天涯
什麼事可以讓一個人願意堅持八年,這八年來,從馬市長追問到馬總統,還跑遍行政院、立法院、文建會、衛生署、捷運局,雙北市政府,都只是為了幫台灣最弱勢的一群—樂生療養院的老院民爭取居住正義與安全,這就是我們今天逐夢世代人物何欣潔。
台灣每一個世代,都會出現年輕人,因為有熱情懷抱夢想,集體投入當時的一個運動,從八○年代的三月學運,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國會全面改選到要求修正大學法、廢除刑法第一○○條等,到了21世紀「搶救樂生療院院運動」又是另外一個典型代表,成為時間最久、參與學生人數最多的運動,還因此有了樂青這個名詞。何欣潔就是樂青的代表人物。從19歲一腳踏進樂生,到現在27歲了,
這是一個人的青春黃金期,有人忙著談戀愛有人去遊學有人急著找工作,但何欣潔卻和樂生院民一起度過,因為他說:樂生的狀況一直都處於需要被搶救的狀態。
從原本甚麼都不懂,到後來把理想變成執行力,帶領一群年輕人,學會結合各方面資源,用宣傳和行銷爭取社會認同。過去的學運是對抗威權體制,現在台灣已經很民主,青年學生開始關心環境、土地、弱勢族群,他們成了現代社會改革的力量。
第29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