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力大涼山
教育
攝影:周明文
SystemAdmin | 2013-09-05
毒品、愛滋、貧窮 <br />
最能代表彝族文化的昭覺被這三個詞彙綑綁著 <br />
但這裡沒有被遺忘 <br />
許多人用愛心創造了新的印記<br />
<br />
在世界各地除了有台商南征北討,越偏遠的地方也越可以發現台灣人的愛心。獨立特派員到四川大涼山採訪痲瘋村,發現有台灣記者張平宜耕耘11年的大營盤學校外,還有一個才30歲的年輕人林子閎,他也在四川走過一個又一個山頭,串連起更多年輕人,當地稱為支教,也就是志工教師,長期接力式的到沒人去的山區教當地貧窮失學的孩子。<br />
<br />
五月,在獨立特派員節目中我們報導了達祖的美麗奇蹟,就是這位林子閎,他在四川鹽源縣把一所廢棄多年的達祖小學重建起來,讓瀘沽湖畔的孩子有100%入學率。達祖復校後,林子閎繼續成立達祖公益平台,把這份愛與用心送到大涼山的其他偏鄉。現在就跟著他的腳步到曾經是彝族自治州首府的昭覺,來看看這支美麗的鄉村教師團隊。<br />
<br />
昭覺最能代表彝族文化,它也是目前大陸最頭痛的愛滋、毒品與貧窮地區,不同於到國外打工兼度假,有人選擇在這裡留下年輕的記憶。大涼山系列報導今天是完結篇,希望留給大家深刻的印象和省思。<br />
<q>第311集</q><br />
文字:<a href="/about"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關於我們">李瓊月</a> / 攝影:<a href="/OQ" title="在本視窗開啟 周明文">周明文</a>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