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SystemAdmin | 2013-07-04政治經濟攝影:鄭仲宏
誰的土地誰的家
拉瓦克住民在公有地居住50年
面臨政府開發
外界的介入讓情況更顯複雜
土地與居住權利如何解套?
是誰的土地?又是誰的家?
台灣最近幾年各地都陸續發生所謂迫遷問題,不只台北市的文林苑都更事件,早年更有大漢溪畔三鶯部落、撒烏瓦知部落的反拆遷抗爭,近年,從苗栗大埔事件、南苗市場停車場問題,以及今年台北市華光社區的拆遷案,很多很多,原因各有不同,卻都是居民訴諸抗爭手段,學生和社運團體加入,讓抗爭程度升高,普遍博取媒體關注。
在南台灣的高雄,最近也有一樁城市原住民抗議搬遷事件,他們在公有地上住了50年,以前沒人管,後來因為市府要開發,希望他們搬到國宅,但是要交房租,也有人住得不習慣,於是又成了迫遷話題,引起學生的同情與關注。獨立特派員記錄了一段過程,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呈現事實,讓大家深思究竟迫遷問題該怎麼解決?
第302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34 -
SystemAdmin | 2013-07-01政治經濟文字:李婕綾
金磚上的奇幻旅程
政權改變
緬甸有如重新發動的火車
金磚上的窮國
如何擺脫貧窮?
國土面積是台灣的19倍,境內森林覆蓋率超過50%,不但林業資源豐富,還蘊含豐富玉石及寶石等貴重礦產,甚至擁有石油及天然氣等天然資源,完全符合地大物博的概念。這幾個條件講的是東南亞第二大國緬甸。
雖然具備剛剛提到的各種先天優異條件,但是在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統計中,2011年緬甸平均每人所得只有1325美元,在東南亞國家中敬陪末座,這個結果與緬甸內部長達半個世紀的軍事獨裁有關。
在過去的50年當中,緬甸內部紛亂難平,先有軍政府的奪權專政,後又有一連串對於境內各族群的強勢鎮壓,其中包括排華運動以及與少數民族的武裝鬥爭,而近年更因為軟禁民運領袖翁山蘇姬,以及由僧侶引發的袈裟革命,都讓緬甸長期壟罩在鎖國以及貧窮的陰影中。
不過這個國家,卻在2011年有了戲劇性的改變,軍政府將政權轉交給溫和開放的政黨,現任總統登盛也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開放政策,緬甸就像一部重新發動的火車積極想在東南亞國家中嶄露頭角。
挾著豐富天然資源以及充沛勞動人口的優勢,緬甸確實引起全球矚目,包括台灣商人也躍躍欲試。從去年以來,已經超過50個台商考察團進入緬甸積極布局。獨立特派員從幾個月前就規劃這趟採訪,眼看著旅館價格往上飆高,機票一位難求,終於帶回第一手觀察。來看看這個國家的美麗與矛盾。
第301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賴秉寰x 29 -
SystemAdmin | 2013-06-13食品安全
逐夢世代 蔬食魔法師
堅持在地食材
冰箱剩菜也能成佳餚
蔬食魔法師
做出一道自己的路
台灣有47萬尼特族: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不去接受輔導。其中25到35歲失業率12.7%,他們到底在想甚麼?未來的台灣能交棒給他們嗎?今天的逐夢世代或許會給你一些答案。主計處公佈5月份外食費用,跟去年同期比,漲幅1.66%,是2年來最低,恐怕是受了毒澱粉事件的影響,有七成的人減少外食,但是要怎麼自己動手做呢?有個年輕男生要教大家怎麼用在地的或僅有的食材簡單料理,他就是小岡。小岡唸餐飲,但卻不想進入現在最夯的主流市場─餐飲業當廚師,反而選擇打工式的幫人辦桌,而且做的都是蔬食,他很想教現在不做飯的婆婆媽媽們重拾廚藝,和家人一起吃飯。
他的生活用品都是DIY,周圍的朋友也都不在某某公司上班,有的搞個人工作室,有的是背包客到處打工換生活,他們號稱失業一族。小岡說,他們只想過緩慢的生活,聽自己的心跳,做自己的主人,物質對他們從不是問題。
第299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賴勳毅x 30 -
SystemAdmin | 2013-06-13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再搏一下馬祖
博奕公投通過
是否將使馬祖變臉?
獨立記錄原始風貌!
如何搶下人潮、錢潮?
看馬祖怎樣搏自己的命運!
台灣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尋找搶救經濟的藥方,去年馬祖舉行博弈公投之後,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要蓋觀光睹場的離島,讓馬祖一下聲名大噪,公投通過之後,還有許多法令要解套,其他離島也在觀望,五月初行政院終於通過了觀光賭場管理條例草案,在等立法院審查。馬祖因為長期軍管,使它仍然保有最天然的觀光資源,不過也因為它的交通長期受限,成為發展觀光的最大致命傷。馬祖到底會不會因為博弈而有所改變呢?獨立特派員正在進行影像紀錄!現在就先把年初,我們特別選在馬祖最冷的季節重回螺蚌山的觀察和大家分享。
螺蚌山是賭場預定地之一,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每天退潮時候附近的居民都會去撿海產,一年四季不同,冬天是紫菜,夏天這個季節是蚌和螺,不知道這個地方如果真的開發了會變成甚麼樣,所以我們趕快記錄下它原有的美麗。
馬祖自從去年博弈公投後確實有人口回流的現象,很多都是想找尋觀光的商機,連江縣政府也極力推動北竿到黃岐通航,而且最快就在今年年底,但對岸究竟能帶來多少人潮和錢潮?看馬祖怎樣搏自己的命運。
第29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30 -
SystemAdmin | 2013-06-13政治經濟攝影:賴振元
魚兒不見了
海子捕魚處處受限
漁業傳承出現斷層
當老船長漸衰
年輕人不再回
馬祖還剩下什麼?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又往下調,只有2.4%,算起來從2002年起我們經濟已經停滯了十年,大家都很悶,難道除了倚靠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產業,台灣就沒有可以利用的資源了嗎?
獨立特派員帶您從我們最實際踩在我們腳下的土地和環境來看,良田被荒廢,廣大的漁場也在萎縮,不只之前發生菲律賓海巡槍擊小琉球漁船的南海,北邊─國之北疆的馬祖也如此。因為有福建閩江出海帶來的豐富有機質,又有洋流經過,自古以來,馬祖附近六千平方公里的海域一直是重要的漁場,曾有黃魚故鄉的美名,當時漁民靠著捕撈黃魚,一夜致富的故事比比皆是。但過渡捕撈,加上大陸漁船炸魚,漁源漸漸枯竭。在早期兩岸對峙軍事管制年代,漁民出海捕魚處處受限,漁業人才出現斷層。
當老船長凋零,年輕人不回來也不再出海,馬祖還剩下甚麼?
第29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x 32 -
SystemAdmin | 2013-06-06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懸崖邊的堅持
放棄律師之途
甘為樂青
為弱勢走天涯
什麼事可以讓一個人願意堅持八年,這八年來,從馬市長追問到馬總統,還跑遍行政院、立法院、文建會、衛生署、捷運局,雙北市政府,都只是為了幫台灣最弱勢的一群—樂生療養院的老院民爭取居住正義與安全,這就是我們今天逐夢世代人物何欣潔。
台灣每一個世代,都會出現年輕人,因為有熱情懷抱夢想,集體投入當時的一個運動,從八○年代的三月學運,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國會全面改選到要求修正大學法、廢除刑法第一○○條等,到了21世紀「搶救樂生療院院運動」又是另外一個典型代表,成為時間最久、參與學生人數最多的運動,還因此有了樂青這個名詞。何欣潔就是樂青的代表人物。從19歲一腳踏進樂生,到現在27歲了,
這是一個人的青春黃金期,有人忙著談戀愛有人去遊學有人急著找工作,但何欣潔卻和樂生院民一起度過,因為他說:樂生的狀況一直都處於需要被搶救的狀態。
從原本甚麼都不懂,到後來把理想變成執行力,帶領一群年輕人,學會結合各方面資源,用宣傳和行銷爭取社會認同。過去的學運是對抗威權體制,現在台灣已經很民主,青年學生開始關心環境、土地、弱勢族群,他們成了現代社會改革的力量。
第29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24 -
SystemAdmin | 2013-06-06政治經濟
南海楚歌
擄船勒贖事件頻傳
漁人出海沒保障
淪為菲船槍下魂
政府魄力在哪裡?
小琉球漁船廣大興號被菲律賓公務船槍擊事件,經過了幾個星期的波折,事情真相終於水落石出了,台菲兩邊的調查團都證實這是發生在雙方重疊的海域上,當時菲律賓海巡至少七個人朝避難的船艙位置射擊,這是我們面對長年以來漁船被菲律賓威脅挾持第一次全面反擊。小琉球到底是甚麼樣的地方,為什麼一個彈丸之地能出了上千名的船長,他們生於貧困,長於風浪,以大海為牧場,居然讓台灣成為全球第三大的鮪釣國。
獨立特派員來到小琉球,探訪船長的故事!他們捕魚都是世代相傳,冒險討海是家常便飯,很多人都有被菲律賓人欺負打劫的經驗,只是近幾年鮪魚數量越來越少,衡量之下,用命換來的代價太大,於是有的船長不再跑遠洋,甚至上岸改行。今年的鮪魚季節過了一半,東港只釣到一百多條,九成的漁船空手而回,但仍有人,像洪石城的兒子還是堅持討海,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
第298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賴勳毅x 20 -
-
SystemAdmin | 2013-06-03教育攝影:鄭仲宏
逐夢世代 張淑蘭
面對惡靈、守護老人
張淑蘭,蘭嶼的守護天使
幾天前高雄醫學院急診室前發生車禍,醫護人員沒有馬上出來急救,被人罵翻了,說他們見死不救,這些外在的批評,加上醫護人員超時工作,自己也在抱怨血汗醫院。今天台灣的醫療環境充滿了無奈和負面情緒,怎麼哪裡還能找到史懷哲和南丁格爾?今天逐夢世代要帶您認識一個長年在偏鄉蘭嶼,被稱為老人的天使—張淑蘭。
講到蘭嶼,一般人聯想到飛魚、核廢料,去那裡就是觀光,但很少人真正深入蘭嶼人的生活、瞭解他們的內心和需要。達悟族人有獨特的文化和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他們把很多未知的事,尤其是疾病與死亡,有著深深的恐懼,歸給惡靈。
在那裡,年輕人多半到台灣工作,也沒有專職照顧老人的機構,生病的老人不讓子女照顧,也不讓外人接近,就寧願躺在屋裡等死。達悟族女孩張淑蘭在返鄉做居家護理工作後,才真正認識自己的家鄉,他拍攝了一部紀錄片《面對惡靈》,讓族人看到殘酷的問題,扭轉許多蘭嶼老人的命運,當地很年輕人深受感動,投入義工行列。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張淑蘭還在蘭嶼持續面對惡靈、守護老人。
第297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28 -
SystemAdmin | 2013-06-03土地環境系列報導:送愛到遠方,台灣國際援助足跡攝影:周明文
達祖的美麗奇蹟
唸書是脫貧的機會
達祖小學復校
讓村民看到了希望
見證了美麗的奇蹟
智慧型手機正夯,在台灣持有率32%,你沒有,好像還真的有點落伍呢,但是調查有七成的青少年睡前必看手機,52%大學生在上課時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文明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就像一些少數民族因為傳統習俗文化,在接受文明的過程中產生偏差,他們來到都市反而迷失了,今天獨立特派員就將深入報導一個在四川一個在蘭嶼的故事。
中國四川涼山自治州都是大山,這裡有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還有其他13個少數民族,其中瀘沽湖遠近馳名,美麗的風景和獨特的人文風情是觀光客的最愛。就在湖畔有一所達祖小學,十多年前一度停辦,孩子因為跨區上學路途遙遠,失學的愈來愈多,幾個來這裡旅行的台灣人看到了,其中包括一個當年才22歲的年輕人林子閎,他們動員當地人一起為達祖小學復校。偏遠的大涼山什麼都缺乏,但重新啟動的達祖小學讓村民看到了希望。2009年,為了一句承諾,林子閎又回來了,並且從此留了下來,把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山裡,尋訪更多失學的孩子。他才三十出頭,為什麼寧願離鄉背井成為遊子?這背後有個動人的故事。
對被邊緣化、落後的大山、偏鄉來說,唸書是唯一脫貧的機會,因此達祖小學復校被視為瀘沽湖的希望工程,去年達祖小學拿到中國最美的鄉村教師團隊獎。不只如此,林子閎還把達祖的愛極大化,成立公益平台,希望在教育醫療方面,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這一趟採訪,獨立特派員除了跟著林子閎的腳步往山裡頭跑,也看到達祖孩子特有的繪畫天份,還有,他們在學東巴文,要知道自己的民族、文化。我們問林子閎為什麼要把這些孩子的責任都揹在自己的身上,他說,只想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機會,做這些工作,讓他的人生更有意義。
第29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42 -
SystemAdmin | 2013-05-24土地環境
農村搞藝術
豬舍大變身 農村再生
農村美術館,你聽過了嗎?
講到美術館,都是一些登大雅之堂的空間,讓人覺得高高在上有點距離,但你聽過農村美術館嗎?
台南土溝是個小農村,十年前一群學生來這裡做社區營造的研究,卻從此離不了,他們和當地村民一起把豬舍大變身,改造成鄉情客廳、畫室和學堂,小小農村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藝術感,讓原本頹廢老化的農村一下子年輕起來,因為文化觀光帶來了遊客也帶來了工作機會,一些年輕人回鄉工作。政府說是十年內要花一千五百億,講了很久的農村再生條例,反而不及土溝村,花了十年經營出來的成果。
第296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x 34 -
SystemAdmin | 2013-05-24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
通用才好住
居住空間新思維 排除障礙
新設計概念 照顧高齡化社會
剛剛看到林君潔的故事,要為林爸爸林媽媽致上敬意,為這個孩子,他們一開始就把家裡改成了無障礙設計,否則大部分的身障者可能終身都被困在屋裡甚至一張床上。其實不只身障者,台灣老人越來越多,老舊的房舍如果沒有電梯、空間狹小,屋子裡可能有更多障礙,老人家一定出入困難,只好成天待坐家裡。隨著進入高齡化社會,居住空間和設施都應該要有新的思維,通用住宅就是從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出發,不論小孩、老人、身障者,都能輕易使用。而這樣的設計概念就藏在你每天生活的細節裡。
第296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x 29 -
SystemAdmin | 2013-05-24教育攝影:周明文
逐夢世代 小巨人大夢想
像是拿到一把鑰匙 裝上了翅膀
打開了通往世界的門 他找到了自己的未來
台灣最近六、七年來,在談到身心障礙者權益時,出現一個新觀念叫「自立生活」。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障別,只要你願意,可以像一般人自己選擇、自己負責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對超過一百萬的身障人口來說,自立生活是基本人權的尊重與提升。
今天逐夢世代就來介紹這位重要的推手。台灣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有111萬人,其中快20萬是重度障礙,可能一輩子要靠別人照顧,但實際上他們不是這麼想,他們要自立生活!唯一先決條件是要建立個人助理制度。從提倡到入法,台灣自立生活制度這幾年長出了一棵小樹苗,推手就是林君潔。君潔是成骨不全症患者,但他不喜歡人家這麼叫他。
從小別人用腳走路,君潔得坐輪椅,一開始求學時曾被學校拒絕,但他從不自卑。大學畢業了君潔決定離開父母的庇蔭,一個人跑到日本參加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領導人才的培訓,他形容像是拿到一把鑰匙,裝上了翅膀,打開通往世界的門,也找到自己的未來。原本要靠家人照顧,他卻跟父母鬧革命,搬出來自己住,甚至幫助其他身障朋友追求更人性化的獨立生活。
小小的君潔哪來這麼強大的力量?來看他的故事。
第29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28 -
SystemAdmin | 2013-05-17社福弱勢
校園重生記
廢校活化重重關卡 搖身一變溫暖的家
台灣少子化 熄燈的學校越來越多 如何讓廢棄的校舍重生?
台灣少子化,十年間小一新生少了34萬,每年都有小學熄燈,像神木國小今年七月就要廢校。全台灣現在閒置的校舍有203所,但只有五間完成活化,其他都成了廢墟,這是因為廢校活化有重重關卡,從地方政府提報到中央,要轉做醫療或社福用途都得經過內政部、衛生署、財政部等一一查核,程序冗長複雜。
日本同樣有少子化問題,但他們把幼稚園和養老院結合,做到老吾老幼吾幼,讓老人快樂,孩子也從小懂得怎麼照顧長輩。獨立特派員走訪了幾間廢校,有不同的收穫: 台東太麻里的多良分校變成老校友回來工作的木工坊,有一百年歷史的田寮國小成為星星兒的家。來看校園的重生!
第295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賴勳毅x 25 -
SystemAdmin | 2013-05-17土地環境系列報導:拚觀光與環境保育的拔河攝影:張智龍
花東守衛隊
地方要賺錢, 一定要蓋飯店?
花東基金四百億該怎麼用, 才能達到永續的目標?
最近墾丁悠活度假村惹出了一堆爭議,營運14年從來沒做過環評,有七成土地兩百多間客房竟然都沒取得執照,有人說這彷彿台東美麗灣翻版,都是財團搶蓋飯店,先建先賺。
但不同的是,美麗灣已經匯聚了民氣,花東有一群人來自台灣各地,長期守護東海岸,今天逐夢世代就來看看這些花東守衛隊。上個月四號,有一群人互不相識,他們在網路上號召,從台東杉原灣出發,沿著東海岸,花了17天徒步到台北,為的是要阻擋財團政府一味的開發風景區,除了美麗灣還有花蓮豐濱鄉的靜浦村。
年輕人比較有理想性,敢衝撞,沒有太多金錢包袱,才能在台灣延續了幾十年,以開發為主要思維的模式下,顛覆傳統。地方要賺錢一定要蓋飯店嗎?其實觀光財多半進了財團手裡,地方居民真正需要的是食衣住行以及教育、醫療這些基本需求。花東基金四百億該怎麼用,才能達到永續的目標?
第29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x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