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SystemAdmin | 2013-09-05教育攝影:周明文
給力大涼山
毒品、愛滋、貧窮
最能代表彝族文化的昭覺被這三個詞彙綑綁著
但這裡沒有被遺忘
許多人用愛心創造了新的印記
在世界各地除了有台商南征北討,越偏遠的地方也越可以發現台灣人的愛心。獨立特派員到四川大涼山採訪痲瘋村,發現有台灣記者張平宜耕耘11年的大營盤學校外,還有一個才30歲的年輕人林子閎,他也在四川走過一個又一個山頭,串連起更多年輕人,當地稱為支教,也就是志工教師,長期接力式的到沒人去的山區教當地貧窮失學的孩子。
五月,在獨立特派員節目中我們報導了達祖的美麗奇蹟,就是這位林子閎,他在四川鹽源縣把一所廢棄多年的達祖小學重建起來,讓瀘沽湖畔的孩子有100%入學率。達祖復校後,林子閎繼續成立達祖公益平台,把這份愛與用心送到大涼山的其他偏鄉。現在就跟著他的腳步到曾經是彝族自治州首府的昭覺,來看看這支美麗的鄉村教師團隊。
昭覺最能代表彝族文化,它也是目前大陸最頭痛的愛滋、毒品與貧窮地區,不同於到國外打工兼度假,有人選擇在這裡留下年輕的記憶。大涼山系列報導今天是完結篇,希望留給大家深刻的印象和省思。
第31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2 -
SystemAdmin | 2013-08-08教育攝影:周明文
一粒種子種涼山
教育的種子如何在痲瘋村落開花結果?
一所學校的誕生 又會面臨什麼困難?
這些困難是阻力還是助力?
熱血記者張平宜在走訪痲瘋村後,發現這個被政策刻意忽略的地方,教育資源相當不足,因此他積極奔走兩岸,在涼山州的痲瘋村裡成立了第一所公辦民住的小學。創辦學校的過程,張平宜走得比其他人來得艱辛,他必須克服用水不足、交通不便、師資不足等問題。
但是,經過張平宜和團隊的努力後,大營盤小學的教學品質已經比其他偏遠學校來得好。在張平宜和團隊耕耘了十年以後,大營盤小學的規模逐漸壯大,不僅增設初中部,現在的大營盤小學更致力於轉型為非痲瘋病人的專屬學校。希望能藉此淡化大營盤學校學生身上的痲瘋村烙印。
另一方面,為了減輕這群孩子與家人分離的痛苦,大營盤學校也為學生開設減壓課,讓這群孩子的負面情緒能有一個傾訴的窗口。最後,我們可以察覺,對這群孩子而言,教育不只賦予他們知識,更讓他們有了實現夢想的能力。
第30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1 -
SystemAdmin | 2013-07-18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烙印1958
儘管與世隔絕、環境惡劣
也無法阻撓大涼山上痲瘋村
旺盛的生存意志與生命奇蹟
大自然的力量驚人,但是人往往也有強大的生命力。上個星期獨立特派員深入大涼山,帶大家看到了另一個你無法想像的世界,半個世紀前,中國政府將一群痲瘋病患統統趕到深山裡,形成大大小小800多個痲瘋村,為的是要讓他們與世隔絕、從此消失。
那裡氣候嚴寒他們一無所有,經歷了最苦難的生活,但諷刺的是,他們不但沒死,還蓋了房子、建了村子、養起了雞鴨牛羊、種起了喬麥、土豆、白蘿蔔,最後還生下孩子。
是誰最早發現了他們,讓他們回到世界? 那是宗教的力量! 就跟台灣一樣,當初痲瘋病人無人聞問,沒人敢接近,是修女神父把需要帶進去,把重病的人帶出來。
今天獨立特派員要繼續帶您走入大涼山的痲瘋村,看到生命的奇蹟,一個殘疾的人手沒法張開,卻有辦法3天做出一雙鞋子,那裡到處都是小孩子,好多,雖然髒卻各個蹦蹦跳跳,這就是生命力。
鮭魚為了產卵洄游,用盡全身力量跳躍,穿過激流逆流而上;痲瘋村的人成天沒事,種地之外養孩子,但是他們還都活著。稍待一會兒馬上回來,要帶給您另一種活著的力量!
第30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5 -
SystemAdmin | 2013-07-11教育攝影:周明文
隱形的部落
涼山州彝族自治區
17個縣19個痲瘋村
讀書是改變山中孩童命運的唯一方法
而是誰為彝族的孩子們
建設一條希望之路?
在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曾經有人因為得了痲瘋病被刻意遺棄在大山大水阻隔、沒水沒電、任他們自生自滅、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他們在這裡又相互結婚生子,五十年來沒有戶口。十年前台灣一個記者張平宜偶爾跟著神父到了當地,看到孩子的無辜,於是開始將愛心資源一點一點的帶了進去,把原本一間只有一個代課老師、從來沒有畢業生的小學重建起來,如今已經成為一所正規學校,他們甚至長途跋涉到五百里外的其他五個痲瘋村去說服家長讓孩子來念書,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個學生!
今年開學前夕,獨立特派員跟著大營盤的老師走進大涼山中的冕寧縣稗子田村,過去它就跟所有的麻瘋村一樣,是一個沒有村名的隱形村落,留在大山裡的孩子不是種田,就是出外打工,完全看不到希望,2005年澳門利瑪竇教會來蓋了一所陽光小學,雖然出現曙光,讓這裡告別幽靈村的歷史,變成一個行政自然村,但即使這樣,孩子還是走不出去,他們世界只有山。還好,兩年多前大營盤向這裡招手,如今有27個孩子願意走出去,到大營盤唸中小學。在孩子出發前夕,我們隨著老師家訪的腳步,了解彝族父母們的想法,還有孩子的問題。路已經開出來了,彝族的孩子是否真能走得平順呢?
第30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2 -
SystemAdmin | 2013-06-03土地環境系列報導:送愛到遠方,台灣國際援助足跡攝影:周明文
達祖的美麗奇蹟
唸書是脫貧的機會
達祖小學復校
讓村民看到了希望
見證了美麗的奇蹟
智慧型手機正夯,在台灣持有率32%,你沒有,好像還真的有點落伍呢,但是調查有七成的青少年睡前必看手機,52%大學生在上課時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文明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就像一些少數民族因為傳統習俗文化,在接受文明的過程中產生偏差,他們來到都市反而迷失了,今天獨立特派員就將深入報導一個在四川一個在蘭嶼的故事。
中國四川涼山自治州都是大山,這裡有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還有其他13個少數民族,其中瀘沽湖遠近馳名,美麗的風景和獨特的人文風情是觀光客的最愛。就在湖畔有一所達祖小學,十多年前一度停辦,孩子因為跨區上學路途遙遠,失學的愈來愈多,幾個來這裡旅行的台灣人看到了,其中包括一個當年才22歲的年輕人林子閎,他們動員當地人一起為達祖小學復校。偏遠的大涼山什麼都缺乏,但重新啟動的達祖小學讓村民看到了希望。2009年,為了一句承諾,林子閎又回來了,並且從此留了下來,把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山裡,尋訪更多失學的孩子。他才三十出頭,為什麼寧願離鄉背井成為遊子?這背後有個動人的故事。
對被邊緣化、落後的大山、偏鄉來說,唸書是唯一脫貧的機會,因此達祖小學復校被視為瀘沽湖的希望工程,去年達祖小學拿到中國最美的鄉村教師團隊獎。不只如此,林子閎還把達祖的愛極大化,成立公益平台,希望在教育醫療方面,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這一趟採訪,獨立特派員除了跟著林子閎的腳步往山裡頭跑,也看到達祖孩子特有的繪畫天份,還有,他們在學東巴文,要知道自己的民族、文化。我們問林子閎為什麼要把這些孩子的責任都揹在自己的身上,他說,只想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機會,做這些工作,讓他的人生更有意義。
第29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x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