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院再會吧
串流平台衝擊電影票房,全台戲院掀歇業潮
結論先講
人手一機時代,當串流平台訂閱人數大增,也影響到人們觀影習慣。上電影院的風氣,逐漸式微,台灣不少社區型的老電影院,甚至一天賣不到幾張票,面臨經營危機。半個月前,台北梅花數位電影院熄燈;而二個月前,台南全美戲院也歇業了。台灣的老戲院,面臨了什麼困境?該何去何從呢?台南全美戲院 一甲子的風華與滄桑
您上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是什麼時候呢?隨著時代改變,人們休閒有越來越多元的選擇,電影院的生意已經大不如前。

全美戲院的故事始於二戰後,富商歐家在此蓋了全成第一戲院,建築三層樓、仿巴洛克式風情、牆面美學獨特,鑲有融入在地文化的石雕。時至民國58年,戲院易主。全美戲院第二代經營者吳俊漢表示,電視的興起,戲院好像是一個夕陽產業,因此想要要轉手。
新東家吳氏夫妻,改名為全美戲院;當時,台南的戲院林立、競爭激烈,風氣也保守。不過吳俊漢說:「戒嚴時期,那時候電影的精彩度不好,有時一部電影兩個小時,有時七剪八剪剩下一個多小時,有一段時間電影的市場就慢慢走下來。」
1971年,在生意一蹶不振之際,吳氏夫妻索性把全美戲院轉型為二輪電影院;一張票6塊錢,觀賞兩部片的低價策略,力挽狂瀾,成功吸引大量年輕族群;國際知名電影導演李安,也曾是熟客。
串流平台崛起 你有多久沒去電影院了?
歇業後,戲院廳內冷清了下來;延著放映廳中央走道往上走,頂端是放映室。超過50年的膠捲放映機,和一旁現代數位放映機並列。時光軌跡在老式空調系統上,劃出鏽蝕痕跡,厚厚的油垢與灰塵堆堆疊疊,猶如逐漸沉澱的光陰。而歷史悠久的觀影廳,空間簡樸彷彿時光停留;而片光零羽的設備,凝視過老顧客們的青春,為他們無數個午後及黑夜,開啟異國之窗。
隨著年代變遷,老戲院也面臨市場的各種考驗;新型戲院林立及網路興起的那些年,吳俊漢得親自開宣傳車,上街攬客。在業者的努力下,全美戲院在當時生存了下來,直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吳俊漢說:「在110年的時候,我們面對一個警訊,空蕩蕩的觀眾席,甚至一天只賣四張票,那種失落感是很大的。」全美戲院歷經70幾年的淬鍊,仍不敵全球市場結構快速改變,2025年3月,終究熄燈。
吳俊漢認為,串流的攻擊,才是真的是非常大的打擊,隨時隨地、不受時空的限制,這樣的情況之下,戲院的競爭力很薄弱,甚至有些客人可能忘記了戲院的存在。
文化部觀察出,受疫情後觀影習慣改變和串流平台崛起等大環境因素影響,全球的電影院市場,皆面臨人口流失問題;台灣整體總票房,原本每年約有新台幣100億規模,至疫情期間大降一半,剩約 50 億。
電影院面臨歇業潮 老戲院如何轉型?
受到重擊的電影市場,恢復緩慢。如今,電影院已不再是人們見識世界的少數窗口;而全美戲院的電影手繪看板,在歇業後仍高掛著,成為人們想像力的窗口,不少老顧客會駐足欣賞。

手繪看板師傅薛景陽表示,手繪強調是顏色,海報看不清楚的話,就會把它畫得清楚一點,包括光線、影子、色彩,會把它變化得比較漂亮。相較電腦製圖的看板,薛景陽轉繪的看板,場景色彩變得鮮明,人物表情也鮮活,多了些詩意和想像空間,呼應著電影院這個夢工廠。但隨著全美戲院歇業,台灣的電影手繪看板,也將走入歷史。
時代變了,老戲院的價值,也正在改變。全美戲院能否再次轉型成功?經營者正嘗試各種方式,例如外借場地供電影拍攝場景,或不定時開放參觀。未來,全美戲院也將透過舉辦各種活動,讓人們再次走進來。
其實,電影院正面臨歇業潮;早在2013年,繁榮屏東夜市後方的「國寶影城」,就走入歷史。再到2023年底,有90年歷史的彰化台灣大戲院,公告休業。隔年2024年8月,台南真善美戲院停業。到了今年更為明顯,2月新竹市最後一家二輪電影院「新復珍戲院」也退出市場。
疫後,民眾需要有更強的誘因,才會進電影院看電影。文化部觀察到,在這波市場萎縮的難關中,業者正重新思考經營策略;所以電影院也嘗試以各種觀影體驗,來吸引觀眾重返戲院。像是近兩年動畫和演唱會電影的票房成績亮眼,也有經典電影重映的趨勢。
電影院謝幕中,人潮散場;但它傳播文化、歡樂和創造夢想等價值,將持續發酵,直到它重生。等它再次開幕時,會有什麼樣的新風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