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AdminAdmin | 2020-11-25人物故事文字:婁雅君
一座島嶼 一座城
在金門這座小島上,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洋樓建築,這樣一座饒富閩南文化的小島,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西式洋樓呢?
其實早在一個世紀之前,金門因為移民的出洋,帶回許多現代化的物質和文明,是一個相當全球化的地方。
民國初年,金門25所小學中,只有兩所是公立學校,其他都是由華僑所興建。它曾經和兩千公里外的新加坡,有過緊密的連結,新加坡是金門人移民最多的國家。隨著時空的變化,歷經戰爭的隔閡,兩地之間的移民在1950年代終止,但是在兩地之間,仍處處可以追尋那段過往的交會。
第67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其他x 231 -
AdminAdmin | 2020-11-18政治經濟
泰國新世代系列報導
【泰國新世代覺醒】
泰國從七月開始爆發一波又一波的學運浪潮,在曼谷街頭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抗議。我們要將鏡頭轉向泰國首都曼谷的民主紀念碑,這個民主紀念碑是1932年暹羅政變時,為了紀念泰國從帝制變成君主立憲所興建的,象徵泰國的西化及獨立民主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在民主紀念碑建立之後,泰國就真的民主了嗎?
今年七月到現在,學運領袖及大批的抗議群眾不斷在民主紀念碑集結,他們的訴求是總理帕拉育下台、修憲及進行王室改革。值得注意的是,登高一呼的示威領袖都是年輕學生,這些泰國的新世代力量如何在獨裁政權下覺醒,民主思想的種子又是否能在泰國遍地開花。
泰國的抗議從學運擴大成為全民運動,改革對象更衝破底線,直指過去禁忌的王室改革議題,這彷彿讓泰國過去隱晦不可說的包袱一次被掀開,也讓2020的學運示威抗議成為泰國歷史的轉捩點。
【泰國:國際人的烏托邦】
泰國特有的王室及佛教文化,讓這個國度的人民有著親切和善的特質,更有著微笑王國的美稱。泰國的多元文化和豐富的地理景觀不但是全球旅客最喜歡造訪的國家之一,近年更因為快速的國際化,成為亞洲最大的外籍工作者聚集地。
有人說泰國是國際旅人和國際工作者的烏托邦,因為生活費比起亞洲其他大城市,只要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不到。不過在這樣看起來CP值超高的國家生活及工作,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泰國性別平權發展】
去過泰國旅遊的人,大概都認為泰國是LGBTQ族群的天堂,因為他們有很多變裝皇后秀,也有許多跨性別的工作者,不過泰國社會真的有大家想像中這麼開放嗎?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19年12月公布一份報告,指出泰國雖然以包容 LGBTQ族群著稱,不過實際上LGBTQ族群仍面臨各界的歧視及汙名化,而在法律上真的能保障的性別平權相關權益更相對不足。
這也讓許多泰國人羨慕,台灣能在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究竟泰國的性別平權發展現況如何?距離真正的性別平權還有幾步之遙?
第673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x 205 -
AdminAdmin | 2020-11-18社福弱勢攝影:袁宏書
看見伯拉罕裡的幸福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來臨,長照模式也不斷翻轉創新。中部的達觀部落,有個以照服員為核心的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伯拉罕在泰雅族語裡面,有烤火、互助、興旺的意思。這裡有一群人,為大甲溪及大安溪畔,需要照顧的長者建立可以社區共生的家。
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的主要推動者是林依瑩,他從台中市副市長的職務離開後,不只實際接受照服員的訓練、取得證照,2018年底開始到大甲溪、大安溪部落展開對談。他一方面到現場累積第一線照服員的實務經驗,一方面開始結合部落有意願者,共同催生伯拉罕共生長照基地。
現在這裡照顧的個案有九十幾人,他們努力實驗各種照顧模式,包括:一天多次的走動式照顧、重症返家、高復能照顧、空間美學規劃、共生照顧。讓這裡就像部落的生活中心點,以一個社區共生的力量存在。
第67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259 -
-
AdminAdmin | 2020-11-11社福弱勢攝影:周明文
浪浪在找家
過去,台灣對流浪動物一直是以捕捉撲殺,來解決大量流浪犬貓的問題。2017年政府實行「零撲殺」政策,使台灣成為繼印度後,亞洲第二個實施零撲殺政策的國家。
現在零撲殺政策上路快四年,很多縣市的公立動物收容所都已經面臨超收的困境。根據農委會的資料顯示,台北市的超收率竟然高達226% 。在相關配套不足下,公立動物收容所嚴重超載,而民間到現在也還沒有任何一間合法的收容所,讓大家很難知道這些流浪犬在私人狗場是否有被妥善照顧,或是飼養環境是否合適。
面對這些困境,政府對私人狗場至今沒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與監督機制,即使有民間動物收容所想申請合法,也是困難重重。除了土地使用分區的問題,還有建照申請等,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金錢,對有心人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第67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251 -
AdminAdmin | 2020-11-11藝術攝影:袁宏書
以塗鴉之名
一位靠自學噴漆畫,找到成就感及舞台的女孩陳若欣。今年22歲的陳若欣,他說自己17歲前的人生,幾乎沒有快樂的回憶,直到17歲自學噴漆畫之後,開始在南台灣各個景點擺攤,以表演噴漆畫、販賣噴漆畫、介紹自己而受到矚目。
這半年多來,他從噴漆畫轉到塗鴉,挑戰過各式形式、主題,最高、最難的紀錄,他一個人獨自畫了20個貨櫃,還爬上二、三樓層高的鷹架作畫。他邊作畫,邊在社群媒體拍片分享,希望給跟他同樣年齡,在學校覺得自己邊緣、找不到定位、有同樣困擾的學生一些鼓勵,讓他們知道,只要願意,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風景。
第67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201 -
-
-
-
-
-
AdminAdmin | 2020-10-28土地環境攝影:周明文
世界金牌 屏東可可
很多人都很喜歡吃巧克力 ,不過我們吃的巧克力大部分都從國外進口。近年來台灣也有種植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而且台灣巧克力到國際參賽,還常常得獎。像今年的ICA世界巧克力大獎亞太區競賽,就由屏東縣政府主辦,14個國家參賽,台灣巧克力業者就拿到超過一半的獎項,其中屏東更拿到7面金牌 35個獎項。
屏東大部分的可可樹都是種在檳榔園 ,以前檳榔價格好,曾經被視為綠金,不過吃檳榔對身體健康不好,政府鼓勵轉作。
18年前有農民託朋友從印尼帶回可可種子嘗試種植,花了8年時間才研發成功將可可做成巧克力。這幾年屏東巧克力種植的人越來越多,已經超過200公頃。屏東成為可可故鄉的同時,卻也 因為生產成本高,面臨產業發展瓶頸。
第67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24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