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AdminAdmin | 2021-08-11土地環境攝影:鄭仲宏
在家種菜
疫情期間吃得健康且安全,成了家庭重要大事,既然有時候買不到蔬菜箱,或有棄單或延遲的問題。傳統市場買菜,東挑西揀增加風險。超市賣場的包裝蔬菜供不應求。選擇外送餐食則還要外加成本,也未必一定安全。
這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一舉數得,新鮮安全。種菜過程也對心情平靜大有幫助,採收時更有成就感。因爲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型態,「可食地景」再次在各國風行。不過在家種菜怎麼種得對、種得好、種得快樂?
在家種菜,也有不少細節,否則農民不會有靠天吃飯的挑戰與無奈,農業生產因為氣候變遷難度增加時,在家種植可食植物成為疫情下的社會趨勢。許多國家更積極推廣,發現在家種菜有多重好處,從個人療癒身心,到增進親子家人關係,還有學習生活新知,甚至到裝備環境,與農業經濟政策的公民素養,都和在家種菜有關。
獨立特派員以大家都認為容易種植的地瓜葉為例,來做一個基礎栽培實驗,看看在家種菜是不是像大家想像般那麼簡單。
第711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x 213 -
AdminAdmin | 2021-08-04藝術文字:婁雅君
花磚而生
💡請開啟CC字幕/Please turn on closed captions/CC字幕をオンに切り替えてください💡
《花磚而生》紀錄片官方網站 ► https://tile.innews-pts.tw/
花磚,向來不是建築殿堂上的主角,卻總是那麼的耀眼。百年的老屋和花磚,在城市更新的速度下,大量快速地消失。
位在嘉義的台灣花磚博物館,收藏了超過五千片花磚,卻是上百棟老屋遭到拆除的結果。博物館不只是靜態地展示花磚,也在老屋拆除時,協助屋主將花磚保存下來,讓她有朝一日能再回到老屋身上。
本則紀錄片歷時兩年的拍攝期,記錄下老屋拆除和花磚的保存、也記錄了花磚如何再次回到老屋,這段有意義的旅程。
同時我們也跟著花磚背後所隱藏的身世密碼,去探訪她的來處和起源。追溯瓷磚的歷史,是如何跟隨著貿易、戰爭殖民和移民的腳步,傳播到各地。
花磚在世界各地有許多愛好者,大家不約而同地重新復刻百年前的工藝,甚至再生。台灣也在2018年開始,設計一片屬於台灣的花磚。當代的技術原料和百年前大不相同,要如何重現花磚風華?新時代的花磚,又是什麼模樣?請跟著紀錄片一起走進,花磚從破壞、保存到再生的復興之旅。
花磚(マジョリカタイル)
建築において、主役になったことはないが、その輝きは、いつも人々の目を惹きつける。
百年以上の歴史を持つ家屋と、そこに装飾された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は、都市再開発が進むにつれて、速いペースでどんどん消えていく。
嘉義の「台湾マジョリカタイル博物館」には、五千枚を超える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が集められている。しかしそれは、百軒以上の古い家屋が取り壊された結果でもある。博物館では、静的に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を展示するだけでなく、古い家屋が取り壊される際、所有者と協力し合って、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保存にも力を入れ、いつかまた、建物でその輝きが見られることを願っている。
こ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は、二年間にわたって撮影を行い、取り壊された古い家屋、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保存、及び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が、再び建物に戻る道のりといった。意義ある“旅”を記録している。
それと同時に、マジョリカタイル誕生の秘密にも迫り、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はどのように生まれたのか、その起源を探る。タイルの歴史を辿ることにより、それが貿易や戦争、植民地支配、及び移民を通し、世界各地に伝播されていくプロセスを解き明かす。
世界中にたくさんのマジョリカタイル愛好家がいる。偶然にも、百年前の伝統工芸を復刻する動きが各地で見られる。さらに、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を新しく創り出す試みもなされている。
台湾においても、2018年頃より、台湾ならではの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設計が進められている。現代の技術や原料は、百年前のそれとかなり異なっており、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美しさをどのように再現するのか?また、新しい時代の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は、どのような姿を現すのか?この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と共に、マジョリカタイルの破壊から、保存を経て、再生へといった“復興の旅”に出かけよう。
Tiles have never been the lead in the temple of architecture but it shines dazzlingly. Hundred-year-old houses and tiles, vanishing rapidly under the city renewal.
The Museum of Old Taiwan Tiles in Chiayi collects over 5 thousand pieces of tiles. It’s the result of tearing down hundreds of old houses.
The museum does more than just static displaying the tiles and also helps the owners to preserve the tiles, while the old houses are being pulled down. Hoping that one day, the tiles would be reunited with the old houses.
This documentary has taken two years, filming the demolishing of old house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iles, it also recorded how the tiles went back to the old houses.
This meaningful journey, this documentary also took us to the story behind the tiles and in seeking her origins and sources. Sorting the history of tiles, how they followed the footsteps of trading, wars, colonization, and immigrants to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enthusiasts around the world.
That has been coincidentally starting to revive, even to regenerate, the hundred-year-old craft. From 2018, Taiwan has also begun to design tiles that belong to Taiwan.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are different from hundred years ago.
How to revive the glamour of tiles? And what should the new age tiles look like? Please follow this documentary through the destruction, preservation, and revival of the tiles.
第710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其他x 297 -
AdminAdmin | 2021-07-28醫療公衛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疫苗的難題
雖然從7月27日起,疫情警戒從三級降為二級,但疫情變化莫測,仍然不能掉以輕心,現在全台各縣市持續如火如荼展開新冠肺炎疫苗的施打。
不過近兩個月,為了提高疫苗覆蓋率,讓國人盡快產生免疫力,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佈的各項接種措施又快又急,疫苗施打如何兼顧防疫與正義,更是天秤兩端的難題,也因此產生不少亂象,而疫苗數量分配的公式,更是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和質疑。
從疫苗施打分類的第一類民眾開打後,各縣市就遇到不少挑戰,他們怎麼解決問題,才能讓往後各類別的第一劑接種,以及第二劑的施打流程更順暢?而疫苗分配的公式,又可以怎麼滾動式修正呢?
第709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x 276 -
AdminAdmin | 2021-07-28醫療公衛攝影:張智龍
微光英雄
從五月中疫情升溫以來,全台確診人數的高峰時刻,防疫第一線人員都乘載著巨大的壓力,每天確診民眾的運輸北中南各地超過百趟,醫護及消防人員早已不堪負荷,多靠民間團體如逢甲大學侯勝宗教授成立的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動員組織防疫車隊,挑起護送確診者的重責大任。
從5月26日起,他們已經載送近四千名確診的個案平安返家,成為防堵社區疫情擴散的守護者。防疫司機,身著全副防疫重裝備,在夏日高溫中,總是汗流浹背而溼透的衣服,忍耐著無法進食與如廁的不便,接送著陽性確診者前往檢疫所、或返家隔離的高風險工作。
這波疫情已見曙光,是這群充滿愛心、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阻擋住瘟疫傳播的可能破口,在疫情黑暗期,以一盞盞微光,照亮民眾回家的路。
第70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張智龍x 235 -
AdminAdmin | 2021-07-28司法人權
數位時代,言論自由嗎?
過去,我們總擔心媒體報導不公正,影響民眾的判斷;網路時代,看似多元,但社群平台也成為另類的媒體總編輯,掌握資訊通路,成為影響民眾認知的關鍵角色。
根據統計,台灣人最普遍使用的社群網站,前三名依序為臉書、Instagram、Twitter。臉書身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社群媒體,每個月擁有1900萬的活躍用戶數。
不過,臉書是一個深受「同溫層」現象侷限的園地。許多人的關心事件或角度多半來特定社群或自媒體塑造的印象和立場。例如最近大家都很關心的疫情、疫苗,在自己看得到的動態上,很可能只會有類似的觀點。
數位時代,人人都有發言權,但是言論自由,真的受到保障嗎?當今的年輕世代,如何看待數位世界的言論自由、又是如何看待各社群平台的演算法、突破同溫層呢?
第70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x 177 -
-
-
-
AdminAdmin | 2021-07-14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醫院財報下的祕密
醫院財報下的祕密特別報導,深入探討在台灣健保制度下,醫院必須在醫德與營運的兩難中找到平衡的困境。一般人都會以為醫院賺的錢應該都來自醫務收入,但其實在台灣很特別,醫院最主要的盈餘是來自業外收入,像是醫院委外經營美食街和停車場所收的租金收入。
台灣的健保便宜,給付給醫護人員專業技術的費用並不高,醫院在醫療本業經營困難,於是醫院買藥賺藥價差,而自費項目更是很大的重要財源。
醫院營利以藥養醫、以醫材養醫,這些都因為健保目前還是以論件計酬為主,醫院盈餘則必須要靠醫師多做業績,或者是為病人創造更多自費需求來維持。造成大醫院靠美食街、停車場和自費項目賺錢,而偏鄉醫院經營則越來越辛苦的現象。
醫院的設立除了私立醫院以及社團法人醫院具營利性質,其他像公立醫院,還有財團法人醫院都是屬於非營利性質。醫療財團法人是由捐助人,捐助一筆財產,而其在捐贈以及醫院營運時已享有很多稅賦減免,因此必須具有公益性。
台灣醫療財團法人目前有53家,全台19間醫學中心,有14間是財團法人醫院。但是,醫改團體根據醫院歷年財報分析發現,台灣一些財團法人醫院與母企業集團的關係交易十分密切,有的透過承租的方式,有的是利用捐款,還有是去購買並持有母企業的股票,使一些財團法人醫院儼然成為財團的小金庫。
第70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283 -
-
AdminAdmin | 2021-07-07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變種病毒來襲
世界衛生組織在七月初示警,全球已經進入非常危險時期。Delta變種病毒蔓延到98個國家,並持續突變,預計九月會成為主要流行病毒株。
台灣五月爆發的本土疫情方興未艾,又面臨Delta變種病毒來襲,屏東一下子出現十三名確診案例。本土傳播鏈能否成功阻絕,邊境能否守住,讓台灣爭取更多的時間,拉高疫苗施打率,一旦爆發疫情,才能降低重症和死亡率,避免今年五月時醫療不堪負荷的慘況。
台灣還有很多人在等待第一劑疫苗,但是面對Delta變種病毒,必須要施打兩劑才能拉高保護力,採購疫苗,不只是眼前的課題,更是往後數年都必須要做好的準備。
第706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鄭凱文x 246 -
AdminAdmin | 2021-07-07醫療公衛攝影:周明文
基層診所國家隊
近日台灣確診的病例數頻頻創新低,疫情持續往下,除了是因為民眾戴口罩,勤洗手之外,政府的全面擴大篩檢,也才使得原本蔓延擴散的疫情漸漸獲得控制,快篩站政策發揮很大功能。
不過疫情剛升溫時,雙北地區的篩檢人力嚴重不足,各大醫院都已經調不出人力,後來都是靠一群基層診所醫師,他們在台灣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自願投入支援社區篩檢工作。
過去,政府的防疫策略太偏重在醫院,大醫院既要照顧病人,又要負責民眾的篩檢以及疫苗接種的工作,負荷量當然大。
在全世界高度關注,新一波Delta印度變種病毒的挑戰時,台灣也需要採取不一樣的防疫策略,為了加速找出社區隱藏感染源,台灣也已經開放居家快篩,民眾可以在藥局或超商購買快篩試劑,不過家用與醫用快篩有什麼不同?要怎麼用?以及該注意哪些事情呢?
第706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261 -
AdminAdmin | 2021-07-07醫療公衛攝影:袁宏書
異鄉 疫鄉
全球防疫由下半場決定勝負,去年五月之前,英國政府圍堵防疫錯失機會,足足花了1243億英鎊,在處理新冠肺炎危機。
雖然上半場英國災情慘重,但是在下半場防疫策略上,英國則是領先者,不只英國首相強生親自操盤購買疫苗,英國投入相關研究與快篩,就有一百億英鎊之多。
一直今年七月初,英國十八歲以上,打過一劑的公民已達86%,打完兩劑也有64%。英國雖然每日感染人數仍在上升,不過他們相信疫苗接種率,使感染病毒的人數和重病患者住院治療人數已經脫鉤,有足夠信心可望在7月19日全面恢復後疫情社會的正常生活方式。
一起來看看英國的經驗,同時還有和台灣鄰近的韓國、越南及印度等國,他們目前施打疫苗的策略和成效又是如何?
第70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