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新策科技 | 2022-05-18科學新知攝影:袁宏書
追尋百年地震足跡
今年3月23日跟5月9日,台灣發生2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其中規模6.7的玉里地震,是繼921地震之後,排名第4強度的地震。
獨立特派員之前曾報導1906年的梅山大地震,發生至今已經116週年。而台灣近代史上,造成死傷最嚴重的,是發生在1935年4月21日的「新竹–台中地震」,又叫作屯子腳地震或墩仔腳大地震,規模7.1,總計造成3千多人死亡,房屋受損不計其數,如今也已經屆滿87週年。
為了讓國人了解地震的無情與可怕,改制前的台中縣政府,透過出版《墩仔腳大地震老照片特集》,詳細記錄了1935年的大地震,對中部民眾的影響。
最近中央氣象局也說,台灣不排除進入地震活躍期。而回顧台灣過去百年地震史,規模7以上的地震,到底發生多少次?獨立特派員帶您一起追尋這些百年地震的足跡,來看看我們獲得什麼樣的經驗,對未來台灣地震的防範與預測又能有什麼幫助。
第75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x 458 -
-
新策科技 | 2022-05-11醫療公衛文字:婁雅君
健保調漲有理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台灣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將上升到2.3%。在萬物齊漲的此刻,我們的健保部分負擔原訂於5月15日開始調漲,除了重大傷病和低收入戶不受影響外,屆時民眾到大醫院看病,荷包的支出將會很有感。
醫改會預估,這波調漲受影響最大的族群包含急重症、邊緣戶,而高齡和慢性病患者,將是受影響人數最多的族群。健保署預估,一名慢性病患若是到大醫院看診,包含看診、藥品和檢查,一年的費用將會比在基層診所多2到3千元。這類患者平均可能看2到3個科別,一年下來將是一筆可觀的費用。健保財務年年虧損,制度面有哪些問題?連續調漲保費和部分負擔,有道理嗎?
第74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劉建邦x 317 -
新策科技 | 2022-05-11科學新知文字:林珍汝攝影:賴振元
台灣火箭快飛
太空時代已經來臨,去年底台灣第一個國家級的科研火箭發射場,在屏東縣牡丹鄉的旭海村誕生,儘管地方還有少數疑慮,這個發射場還是透過當地原住民部落會議通過了。
第一次火箭發射原本要在5月3日登場,不過正好遇上東北季風報到,強烈的風雨一度讓發射延後,最後因為系統出問題而取消。
這個火箭發射團隊是由陽明交通大學的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組成,他們研發的是可以導控飛行方向的混合式火箭,如果成功將是領先全球的研究,而帶領著個計畫的,正是人稱火箭阿伯的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火箭背後的故事,還有它未來將對台灣太空產業產生哪些影響。
第749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x 513 -
新策科技 | 2022-05-11藝術攝影:周明文
屋頂上的藝術家
大家到廟裡拜拜,是否曾經注意過廟宇的屋頂,通常都會有些色彩繽紛的裝飾藝術,像是神仙人物或是神獸花鳥,用來呈現宮廟的莊嚴和氣度,這些建築裝飾就是剪黏。由剪黏師傅站在屋頂施作,將破碎的陶瓷碗片或玻璃剪成需要的形狀,再一片片黏貼到模型上。
因為太過耗時費工,現在許多廟宇都改由機器大規模生產的裝飾來取代手工剪黏,使這項傳統工藝越來越少見。不過當一些古蹟廟宇或歷史建築需要修復時,還是必須找有名的師傅採用傳統剪黏。
在台南市的葉明吉,家傳三代,都是有名的剪黏匠師,葉家作品風格細膩精緻,最大的特色就是人物神韻的掌握;另外還有一位國寶匠師陳三火,他擅長以敲代剪,再按照敲破的花瓶紋路堆疊拼貼,隨緣創作,作品獨特之外,更獲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保存者。
第749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575 -
-
-
-
-
-
新策科技 | 2022-04-27土地環境攝影:羅盛達
族群創生-小島話擺暝
每年元宵節,馬祖四鄉五島會舉行祭祀酬神的擺暝祭典,張燈揚旗、迎神繞境、設供燃燭、食福祈安,是當地人心中比過年圍爐更重要的節日。已經登錄為全台第21個國家級重要民俗的擺暝文化祭,今年在北竿塘岐村重現了睽違14年的「送狀元船海疆巡安」海祭習俗,傳承文化的努力頗有成效。
不過,距離北竿南方30公里,目前人口僅剩兩三百人的東莒島,因為受到人口外移以及國軍裁撤影響,擺暝祭儀近年遭逢傳承的困境。
在東莒,有一個在此地深耕數年,成員絕大部分由外地人組成的大浦plus計畫團隊。他們如何學習在地文化,與當地居民建立信任?如何以自身專長為島嶼帶來新的思考方向?而當地居民又是如何看待外來力量對家鄉文化產生的影響?讓我們帶您一塊兒來了解。
第747集
文字:尹雯慧 / 攝影:羅盛達x 444 -
新策科技 | 2022-04-20醫療公衛文字:李婕綾攝影:張智龍
確診 在家中
最近疫情升溫,連續幾天確診案例都破千例以上,不少民眾周遭也開始有親友確診或被匡列的消息,所幸大部分確診案例都是輕症。不過確診數上升,也讓很多人開始思考或準備,如果自己確診或匡列該怎麼辦?
4月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居家照護草案,確定輕症確診者可以在家隔離的防疫方針,目前已經有超過十個縣市開辦「輕症在家」。
不過台灣輕症在家的措施,無論是隔離天數或解隔離規定都較新加坡及韓國等鄰近國家嚴格。帶您一起看看,台灣以及周遭國家新加坡及韓國輕症在家的相關政策,還有當與確診者同住時,有哪些注意守則。
第746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x 600 -
-
-
新策科技 | 2022-04-13能源問題攝影:周明文
金屬世紀爭奪戰
您家裡不用的手機或家電都怎麼處理呢?台灣人每年購買手機大約540萬支,回收率只有5.2%。不過這些手機裡都含有貴金屬,估計每回收1000支手機就能提煉出46公克的黃金、275公克的銀,以及其他稀有金屬。
繼煤炭世紀和石油世紀之後,人類在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21世紀也被稱作是稀有金屬世紀。高科技產業需要大量仰賴稀有金屬,像我們手機之所以能滑,關鍵就在玻璃的面板有一層透明的導電薄膜,也就是銦,而銦在全球的可開採蘊藏量只有11000公噸,以近幾年開採量來算,再過10年可能就要開採枯竭。
今年俄烏戰爭爆發,許多金屬價格都持續飆漲,其中鈀金的價格現在比黃金還要貴,而鋁、銅、鎳等金屬價格更創下了歷史新高,使得全球供應鏈大亂。台灣的電子產業發達,如果能加以有效回收這些金屬,即使工業廢料或是電子垃圾其實也能變成一座座礦山。
第745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x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