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嶄露頭角,文創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
黃郁婷 | 2025-08-13土地環境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老弱偏鄉防災韌性
八月初,西南氣流帶來超大豪雨,受重創的民眾,有不少還是七月中度颱風丹娜絲的受災戶。尤其西南部沿海如嘉義縣布袋鎮、台南市七股區,及高雄市部分地區,都受到強風、暴雨、暴潮與海水倒灌等多重災害。台南、嘉義更有1.6萬戶民宅屋頂,先被颱風掀翻,還來不及修復,又遭逢豪雨肆虐,至今都只能蓋著帆布。
這些受災戶,不少是人口結構老化的偏鄉,多是老弱同住、老老相依、甚至是獨居老人,導致地方自主防災的動員力和能量都不夠。面對極端氣候,未來很可能有超越過去紀錄或人力所能應對的、更大規模的災情。這些老弱偏鄉,該如何自主防災?
第915集
文字 萬真彣 攝影 黃政淵x 769 -
-
SystemAdmin | 2025-08-06國防軍事文字:萬真彣攝影:黃政淵
全民防衛中
最近避難包話題熱燒,連美國在台協會都在社群媒體發文推廣。避難包到底要放什麼?有什麼應該注意的重點?成為討論的話題。然而避難包背後更大的議題,其實是全社會韌性。
上個月漢光演習,首度納入城鎮韌性演習,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想定情境是台海發生戰爭,台電、中華電信等關鍵基礎設施如何正常運作;甚至大賣場、市民活動中心也參與演練,目的是台灣在戰時,能像烏克蘭一樣,保持社會運作。不過我們發現,民眾居家附近最基本的防空避難所,卻還沒有做好盤點與管理。
第914集
文字 萬真彣 攝影 黃政淵x 395 -
-
SystemAdmin | 2025-07-30全球脈動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穩定幣 金融貨幣戰爭
最近大家應該經常聽到穩定幣三個字。一直以來虛擬貨幣和實體經濟,猶如兩個平行世界。七月中,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了穩定幣創新與監管法案,也就是俗稱的天才法案,為穩定幣立下首部聯邦專法,也為加密金融開啟新篇章。美國期待,透過穩定幣相關法案,主導加密金融規則,延續美元霸權。
然而,穩定幣是否真的穩定?以今年六月上市的穩定幣發行商Circle為例,錨定法幣、中心化的發行,獲得市場的青睞。但是穩定幣在區塊鏈上流通,相關的監管、對各國貨幣主權、實體金融帶來哪些影響,仍有待觀察。唯一確定的是,穩定幣即將掀起一場金融革命。
第913集
文字 婁雅君 攝影 袁宏書x 517 -
SystemAdmin | 2025-07-30政治經濟文字:廖怡芬攝影:劉建邦
大缺工襲台 – AI緩解人力荒?
台灣在少子女化,和後疫情時代的影響下,面臨全台大缺工的挑戰,其中製造業與服務業缺工最嚴重,AI實體機器人就成了替代人力的解方。最近各種機器人,已經在餐飲業的前台、後台運作,民眾應該都不陌生;甚至教育現場、醫療院所、銀行等金融機關,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而台灣的機器手臂,也已經在製造業、半導體業的工廠裡取代勞工,真人和AI協作時代已經來臨,甚至有部分行業的人力,將直接被AI取代。這時候,政府或企業能不能輔導勞工的AI能力,趁機降低工時、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多贏,就是社會轉型的重要關鍵!AI的興起,究竟是協助緩解人力缺口,還是會顛覆過去,讓勞工工作與生活陷入恐慌?
第913集
文字 廖怡芬 攝影 劉建邦x 363 -
-
-
SystemAdmin | 2025-07-23科學新知文字:尹雯慧攝影:羅盛達
冷能革命在台灣
台灣夏天一年比一年還要熱,極端高溫的天氣常態化,加上生活環境、社會與產業發展的需求,使得空調產品的使用,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不過,你知道嗎?在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中,冷氣設備與冷媒的碳排占比為7%,如果氣溫持續上升,預計2050年將增長3倍。空調裝置容量越大,產生的碳排也越大。
過去台灣大型空調的製冷系統冰水機,多仰賴國外進口,製造技術掌握在美、日大廠手中。近年工研院攜手國內廠商,開發製造出一款低碳磁浮離心冰水機,大幅降低消耗功率,節電率超過45%。
第912集
文字 尹雯慧 攝影 羅盛達x 571 -
-
-
-
SystemAdmin | 2025-07-16科學新知文字:邱惠恩攝影:周明文
北海道太空港
由於太空領域涉及國安與資安的自主性,因此多數先進國家都傾力投注資源。獨立特派員橫跨2500公里,來到日本北海道太空港,這裡有全日本唯一一個開放海內外單位使用的多功能太空基地。
這個基地有一條長1300公尺的跑道,可以在這裡做大氣球施放的實驗、無人機以及飛機等水平發射的太空實驗,也有大家熟知的垂直火箭發射基地。 有意思的是,太空港位在北海道大樹町,這個小城鎮只有5400人,如何建造跟營運動輒新台幣數十億元的太空港呢?日本有哪些寶貴的發展經驗可供台灣借鏡呢?
第911集
文字 邱惠恩 攝影 周明文x 444 -
-
SystemAdmin | 2025-07-09醫療公衛文字:張筱瑩攝影:賴振元
尋找失智之鑰 腦庫
在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13人就有1個人失智;80歲以上更是每5人就有1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但對很多腦神經疾病依舊束手無策。為了解開人腦複雜的神經網絡,世界先進國家致力發展腦科學,不過先決條件是要有可供研究的人腦組織。
全球至今有超過150個腦庫,而台灣過去要做研究,只能向國外申請腦組織檢體。但不同族群基因變異不同,疾病風險也不同,台灣需要有自己的腦庫。2023年台灣終於在台大醫學院成立第一個腦庫,研發藥物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像小腦萎縮、漸凍症及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第910集
文字 張筱瑩 攝影 賴振元x 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