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俄烏戰爭二週年 俄烏戰場上還剩誰?
陳彥婷 邱惠恩 / 採訪報導俄烏戰爭滿二周年,俄烏戰場上還有誰呢?第一線的兵源是兩國的隱患。戰場搖滾區的歐盟在承受動蕩不安的政經局勢中,援烏聲浪已不復往日熱烈。美國援烏法案也卡關國會。俄羅斯的好盟友中國、北韓、伊朗等已形成不可小覷的集團,讓俄烏戰爭不在只是兩國的戰爭。 烏國男性持續面臨是否拋下一切赴戰場的難題。(圖1/獨立特派員) 沒有上戰場的勇氣 2月份的烏克蘭首都基輔只有攝氏兩度,但在獨立廣場,集會民眾仍排成長長人龍,手拿FREE AZOV(釋放亞速營)的牌子,搭配汽車喇叭車,要大家勿忘備俄軍俘虜的烏軍。這是三個月以來第10次集會。 28歲的薩沙也是集會活動一員,他正面對一個難題:有入伍參戰的準備嗎?「我覺得有天我們所有人都要去。」薩沙說。 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烏克蘭政府禁止18歲至60歲男性出境,除非有特殊原因。薩沙便一直留在基輔擔任志工,走訪全國運送人道物資。 但薩沙為何沒去從軍呢?「我沒有懦弱到想離開烏克蘭,卻又沒有前往戰場的勇氣,」薩沙向記者如此坦白,即便他16歲便有醫師開立不適合當兵的證明。 然而,烏克蘭的戰況已經快沒有時間讓薩沙猶豫。2023年烏克蘭春季反攻成效不如預期,今年2月更失去東部頓內次克州的重鎮阿夫迪夫卡,這讓俄軍在烏東漸漸連成包圍烏軍的戰線,也因此烏克蘭宣布從阿夫迪夫卡撤軍。 烏克蘭政府預計再招募45萬至50萬人入伍,徵兵廣告散布在烏克蘭城市各個角落,但成效有待商榷。被爆出的逃役手段五花八門,有人試圖游泳過境而喪命。也有人透過人口販賣門路非法進入他國。甚至政府徵兵辦公室還發生收受賄賂協助逃役等醜聞。 烏克蘭國會正在審議新徵兵法草案。表1/獨立特派員 政府從去年下半年就提出新的徵兵法草案(表1),預計把徵兵年齡下限由27歲降低至25歲,18歲以上者可自願入伍。另外,新增發送電子徵兵通知書來加強監控力道,因此,烏男很難再像過去藉口沒有收到紙本通知書。並且境外烏國男性在大使館處理文件時也需出示軍方登記紀錄。 另一方面,新草案加強逃役者的懲處,例如褫奪駕照、凍結銀行戶頭等。然而,新草案被批侵犯人權,官方因而刪除未在時限內匯報的人禁止房產買賣,以及縮緊殘疾人士入伍標準等。目前草案已一讀通過,內容隨時可能更動。 「現在法律朝令夕改,我怕他們降低門檻,」薩沙表示,如果降低門檻,自己手中不適合當兵的醫師證明很可能等同廢紙。 海外的烏國男性也同樣可能因新草案而被迫回國當兵。「去年12月曾有一波恐慌,很多人大排長龍趕去辦理護照續簽等手續,」薩沙的朋友弗拉德表示,開戰時他人正好在海外,權衡利弊下選擇在國外生活。他表示,政府即使凍結帳戶,海外烏人還是可以另開海外帳戶,「只是我不太想這麼做,因為我只想繳稅給自己的國家。」 面對新徵兵法草案,弗拉德表示,自己與海外的朋友們都認為根本沒起到鼓勵作用,反而引起憤怒,「我們都同意增加賦稅,願意繳更多稅支持國家,但我們不知道這個法令到底要幹嘛。」 仍在戰場的傷兵 仍有烏克蘭傷兵持在前線作戰。圖2/獨立特派員 前線戰場真的很缺士兵嗎?記者前往基輔一家專門製作義肢的復健中心找答案。目前復健中心9成的客戶皆為士兵,大多因為踩到地雷,或被坦克、飛彈擊中而需要截肢。 「命運弄人,不知道為什麼我受傷生還,但同伴卻命喪戰場。」42歲的亞歷山大無力的訴說與同袍天人永隔的殘酷現實。他所待的小隊去年曾在阿夫迪夫卡苦戰,他駕駛戰車運送步兵時,被俄軍坦克炸斷整隻左腿,雖幸運生還並截肢,但終生需要倚靠義肢輔助。 亞歷山大雖人在基輔,卻時常與前線戰友聯繫,也因此更加難受與自責,「因為當你躺在這裡,戰友們卻在寒冬中、戰火下,我很想去找他們、幫助他們,但又明白自己根本幫不了什麼忙。」 當問到前線實際缺兵狀況時,亞歷山大表示不能回應這類敏感問題,但是確實有傷兵仍在前線作戰,「如果只是膝下受傷,有些人都習慣繼續作戰。」亞歷山大就曾被戰友建議復原後可繼續開戰車,「同袍說不需要腳,遙控器就夠了,」講到這裡,亞歷山大露出採訪過程中難得的一抹微笑。 令人心寒的貪腐 嚴重的貪腐帶來的不公平,讓民眾為賣命的前線戰士感到不值。圖3/獨立特派員 雖然新的徵兵法草案還未正式通過,但執法部門明顯加強徵兵力道。例如餐廳、健身房等,都曾發生官員向適齡男子查詢文件且發徵兵通知,此舉形同強迫入伍。相關影片在社交媒體廣傳。 「徵兵辦公室的人來我們餐廳,檢查所有人的文件,凡是符合徵兵年齡且符合條件的人都收到徵兵通知書,」在基輔經營好幾家克里米亞餐廳的凱瑪爾表示,官員「拜訪」的狀況偶爾出現,他展望未來,「這類狀況應該只增不減,所以我們可能招募與訓練更多員工,或者雇用女性代替男性,以此降低職位突然空窗的風險。」 凱瑪爾也身為適齡的徵兵對象,他表示自己準備好隨時赴戰場,「這無可避免,國家需要軍隊是現實,如果不如此做,俄軍就會侵門踏戶。」 「我明白不能撤退,撤軍就代表我們背叛他,」尤莉亞站在兒子謝爾希的墓地前回應記者。24歲的謝爾希自願入伍,去年11月在烏東重鎮庫皮揚斯克作戰時,小隊被敵方無人機突擊,同行兩人重傷、一人被擄,謝爾希與另一同袍不幸陣亡,寶貴的生命在2023年11月3日畫下休止符。 喪子之痛讓尤莉雅差點有輕生的念頭,但為了女兒,他把思念轉化為支持軍隊的力量,近日向兒子所屬的隊伍捐贈無人機。他支持政府加大徵兵力道,但他同時認為嚴重的貪腐帶來的不公平,加上行軍調配制度不完善,在在都讓民眾為賣命的前線戰士感到不值。 「戰爭初期,很多男性離開家園自願入伍。如今,都是被迫帶走。國家的貪腐問題和發生的這些事都很讓人失望。我不明白推動前線士兵作戰的是甚麼,」尤莉亞認為,若要通過反貪腐相關法案,恐怕又要再發動一次有如2013年底發生的「廣場革命」。 美俄總統大選 俄、中、北韓形成類同集團同盟,讓各國處理俄烏戰爭時,被迫將中國、北韓納入考量。圖4/公視 俄羅斯同樣兵源吃緊。為了補強兵源高薪召募古巴人上戰場,甚至腦筋動到來俄羅斯工作的中亞移工。 儘管美歐對俄實施經濟制裁,然而,俄羅斯官員表示,中國與印度已經代替歐洲成為俄國能源的最大買家。其他重要產業也可以從第三地取得,像是台灣的工具機去年就被爆出輾轉透過土耳其與中國轉運至俄國。 中國與北韓不顧國際譴責聲浪,陸續與俄國總統蒲亭會面,成為俄羅斯手上的好籌碼,藉由加深與中國這樣的一個關係,它形成了一個類集團的一個對抗模式,確保美國、歐盟、日本在處理俄烏戰爭相關問題時,被迫去思考中國、北韓等問題,」國防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政策分析員詹祥威分析。 俄羅斯3月份舉行總統大選,詹祥威分析,只要不影響到菁英統治階層跟財閥們的利益,就難以撼動現年71歲的蒲亭的掌權之路,「不管有沒有總統大選都不影響戰爭,蒲亭反而藉由選舉,對周遭的勢力進行忠誠度測試,」詹祥威表示,去年曾出現瓦格納領袖叛變,之後也陸續出現零星反對勢力,藉由選舉可以讓反對陣營現身,進而掃除,重新鞏固政權。 蒲亭續走總統之路幾乎沒有懸念,但是美國11月的總統大選就有諸多不確定性。尤其前總統川普有望捲土重來,代表共和黨參選下一屆美國總統,並且他已經再度展現狂人語錄。 今年2月10日川普遍公開表示,沒有達到協議目標的北約成員國,「我不會保護你們,事實上,我還會鼓勵俄國為所欲為。」 今年1月5日公開演說中則表示:「所有在烏克蘭死去的人本不該發生、以色列本不會被攻擊、我們也不會通貨膨脹、中國也不會對台灣虎視眈眈、北韓對我很滿意,但現在他們不滿意了,拜登是最糟糕的總統。」 詹祥威指出,拜登強調戰略平衡與區域穩定,反觀川普,「不可預測性跟不可捉摸性,是世界各國對川普執政最不放心的地方,如果川普又當選,烏克蘭跟台灣都要特別小心。」 美國參議院在2月13日通過950億美元的援外法案,其中6百億是援助烏克蘭。然而,眾議院是否通過還有得等。 歐盟援烏聲浪不復往日 經過半年協商,2月1日歐盟終於通過4年5百億歐元的援烏基金。圖5/公視 緊鄰戰場的歐盟在戰爭初期援烏聲浪最大。今年2月1日歐盟終於通過4年5百億歐元的援烏基金,333億為貸款,170億無須償還。但此議案從去年6月就提出,過了大半年才通過。可見歐盟援烏聲浪不復從前,主因在於經濟壓力。 全球通膨,再加上接待烏克蘭難民已成為多國財政負擔。德國贏創工業集團執行長庫爾曼去年9月受訪時直言,「德國近年德利於俄國便宜的天然氣,如今情況不再,這重創德國經濟。」歐盟對俄實施經濟制裁,俄國不再提供歐盟便宜的能源,成為歐盟國家難以承受之重。 被生計壓得喘不過氣的法國農民,在拖拉機擺放訴求:我們要用自己的專業活下去。圖6/公視 日益艱困的生計,也點燃歐盟農民的怒火。由於俄羅斯封鎖黑海,烏克蘭大量的農產品轉而從波蘭等地輸出,造成歐盟農產品價格大跌,歐盟還免除烏克蘭的進口配額及關稅。雪上加霜的是,歐盟要求農民遵守日益嚴格的減碳排規定。歐盟農民從今年1月開始,陸續爆發農民駕駛拖拉機示威抗議,原本最挺烏克蘭的波蘭,農民也用拖拉機封鎖烏克蘭重要的對外邊境公路。 這些經濟壓力恐讓基於自我利益考量、不顧全球大局的極右派勢力有機會竄升,左右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大選,削弱援烏力道。 「極右派與保守主義的想法是,遠在幾千公里外的戰爭與我何干?為何要我犧牲油價水電跟稅來支持烏克蘭人打勝仗?」詹祥威表示,在這個關鍵時刻,各國如果放棄援烏之路,「他會向獨裁國家釋放一個訊息,也就是大家都可以為自身的戰略與利益考量而輕易侵略他國,並且不會有懲處跟後果。」
專欄
防空警報一響 你知道該往哪逃嗎?
「防空避難」設施與制度一直是這座不平靜島嶼的標配。理論上,空襲警報響起,民眾可依「防空避難」標誌牌來避難。然而,台灣歷經超過半世紀的富裕和平,這些規範還堪用嗎?獨立特派員對此總體檢,提出五個改進空間:標示管理與宣導待加強、防空洞定位權責不清、國防民防基礎知識待宣導、落實民防演練、防空避難法規需與時俱進。 空襲警報響起,民眾可依「防空避難」標誌牌來避難。圖1/獨立特派員  不平靜的島嶼 台灣一直是一座不平靜的島嶼。 20世紀初捲入世界列強的戰爭中,日治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成為美軍空襲重點之一。二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戰爭陰影如影隨形。「防空避難」設施與制度一直是這座島嶼的標配,包括日治時期的防空洞,一直到近代的大樓地下室。 自民國63年開始,政府針對人口較密集以及發生空襲機率較高的地方,發布「指定建築物附建防空避難設備適用地區一覽表」,規定「適用地區」必須附建防空避難設備。 時至今日,地方政府認為有需求,或者有重要建設,以及人口密度大約一平方公里超過1千人,內政部便會同國防部評估是否劃入適用防空避難設備地區。納入後,該區建築物需依法附建。通常地下室就是防空避難處,常會兼作停車場使用。 建築物完工後,經建管機關審查核發使用執照,警察局或派出所會在該建物貼上「防空避難標誌牌」。圖2/獨立特派員 建築物完工後,經建管機關審查核發使用執照,並在次月15日前將資料函送警察局審核建檔,並在該建築物貼上「防空避難標誌牌」。根據2023年全民國防應變手冊顯示,目前全國共計有89,405處防空避難處所。 因此,若防空警報響起,民眾可依此標誌避難,也可用手機下載警政署APP,點選「防空避難」選項,地圖上會顯示離自己最近的防空避難空間。 然而,自1970年代開始,台灣歷經超過半世紀的富裕平和,防空避難相關軟硬體設備逐漸被人遺忘,不過,發生戰爭的風險及其造成的傷害恐怕不能遺忘。公視《獨立特派員》總體檢防空避難制度後提出5個改進空間。  改革一:防空避難宣導不足 理論上,空襲警報響起,民眾可依「防空避難所」標誌牌前往避難。圖3/民管所 「防空避難」標誌牌是一個藍色小人往樓梯下走的圖示標誌,內政部於2023年6月13日開始推行。舊版標誌則是表格列出避難容量人數。警政署民管所回應,圖示才能讓民眾在最短的時間內,直覺性的看到標誌並依其方向避難。 記者實際觀察,由於北台灣多雨潮濕,部分標誌牌已快脫落。根據「防空疏散避難設施建檔作業要點」規定,標誌要貼在門牌處或明顯位置。實際上,有些貼在牆壁上,並不清楚箭頭指向何處;有的則貼在大門下方,直接被車子擋住。這些現象可向當地派出所反應重新張貼。 除了一般建築物,其實車站也是防空避難所。以台北捷運為例,除了地下型車站屬於「防空避難所」之外,另有14個車站是因應戰爭、防護等級更高,屬於國防部認定的「民防車站」。 根據台北捷運公司提供的資料,民防車站地下一樓的天花板底部裝有防碎鋼板;如果沒裝,頂板厚度就需增加15%,或者設置防爆板,防止炸彈撞擊穿透。車站月台的混泥土牆內部採圓角設計,減少正面撞擊面積。另外,通風井也設置避彈坑,維持通風正常營運。 高雄捷運沒有民防車站,不過只要是地下型車站,都可作為防空避難。 但問題是民眾有留意過防空避難資訊嗎?公視街訪民眾,有些聽過、有些沒聽過,或者不知道有專用的防空避難標誌牌。顯示政策宣導有待加強。 改革二:防空洞定位不清 日治時期全台各處皆建有各類型防空洞,時至今日,權責單位、結構安全等都不清楚。此圖為基隆信二防空洞一隅。圖4/獨立特派員 日治時期,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台灣是美軍空襲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日本人在台灣各處建有各種樣式的防空洞,包括地上型、地下型、山洞型。時至今日,這些防空洞算不算防空避難設備? 基隆市區的「信二防空洞」興建於二戰時期,內部空間約249.1平方公尺,高低差從100公分到3公尺不等,屬於在山裡手工開鑿的防空洞。洞內砌有紅磚之處,原是通到民宅的出入口,顯示日治時期是給一般民眾避難用。基隆市府以城市活化再生的概念整修此處,2023年12月開放民眾參觀,成了市區著名觀光景點。 基隆港另一側的市定古蹟「要塞司令部」,後方也有一個「ㄇ」字型的防空洞。給軍官使用的格局較為「豪華」。圖5/獨立特派員 基隆港另一側的市定古蹟「要塞司令部」,後方也有一個「ㄇ」字型的防空洞,採雙出入口。出入口前設有約2乘2公尺的避難厚牆,阻絕炸彈碎片射入,壁面以矩形石塊疊砌,頂部以抗暴RC版建造。相較手工開鑿的防空洞,這座給軍官使用的防空洞格局確實較為「豪華」。 信二防空洞出入口貼有防空避難圖示,但是打開防空避難APP沒有顯示該區位置。因為根據「防空疏散避難設施建檔作業要點」,只有金門縣與連江縣的防空洞有建檔。導致許多百年前的防空洞根本不知道管理單位是誰。 基隆八堵火車站對面山頭至少五個防空洞,圖中右側的洞口被柵門鎖住。誰在管呢?問了多個單位,皆說不清楚。圖6/獨立特派員 記者前往基隆八堵火車站,對面山頭至少五個防空洞,洞口被柵門鎖住。誰在管呢?八中里里長林浩隆致電給派出所、區公所、該區附近的里長,一致回答:不是我們管、不知道鑰匙在哪。「現在又沒戰爭,哪有防空演習,就算有防空演習,應該都躲在家裡,也不會躲在這裡。但這是歷史,應該要整理出來,」林浩隆說。 防空避難設備在都會區較密集,在非都會區則不然。像是八堵車站附近的八中里,防空避難建築數量屈指可數;反倒有十數個日據時期留下的防空洞。 基隆和平里多達32處日治時期遺留下防空洞,但是符合建管機關認定的防空避難處卻屈指可數。圖7/獨立特派員 基隆和平里更多達32處防空洞。基隆和平里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 洪順發拿著向基隆港務公司借來的鑰匙,打開其中一個防空洞柵門介紹:「這些防空洞是在日治時期就做好的,當初築港時,很多日本人住在這座山」。 和平里是丘陵地,沿路而上,可見到一個又一個柵門鎖住的防空洞,大小不一,歷史皆超過80年。走入洞內,有些路段修有樓梯,牆壁手工鑿痕清楚可見,地板也挖有排水道因應地下水,洞內有好幾個大小不一的避難空間。 洪順發指頭上直徑約60公分的洞口表示,這是連接到另一個防空洞的通道,「從這邊爬上去,上面剛剛好有一個差不多十坪大小的空間。」 和平里所在地基隆球子山,三面環海、一面環山,站在制高點可眺望東海與太平洋,掌握進出船隻。另一側牛稠港與基隆市區盡收眼底,位置險要。如今山上還留有國軍當時的砲台底座及崗哨等設施。 這些將近百年的防空洞結構上是否安全? 主責信二防空城市再生規劃的基隆市都市發展處副處長謝旻成表示,整修前委請新北市的土木技師工做結構安全鑒定,「結構是安全無虞的,可是不能再做過多開發」。 「安全有好幾個層面」,整修信二防空洞的建築師胡靖元指出,由於開放民眾參觀,因此結構上一定是安全。但若以戰爭防護來說,二戰時期的武器彈藥能力多屬爆破型,信二防空洞有一定程度的防護能力,「不過,考量到現代的武器殺傷力程度與攻擊規模,就不能肯定說『安全』」。 這些防空洞不僅權責不明,它們能不能「平時觀光用,戰時避難用」?更重要的是防空洞的所在位置至今仍否具備軍事戰略價值?如果是,又該如何管理?這都是政府待釐清的基礎問題。 改革三:國防民防知識待加強 日本政府給民眾的戰爭避難宣導內容,圖為主、文為輔,說明武器可能造成哪些傷害及該如何避難。圖8/日本內閣官房國民保護網站截圖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攻擊型態益發多元。「導彈可能從陸地、船艦發射,也可能是飛機空襲,」陽明交大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強調,不同的攻擊型態造成的傷害與空襲預警的時間也就不同,「兩岸距離太短,從導彈發射、到台灣偵測並向民眾發布警報,民眾避難時間恐怕只有三四分鐘」。 以俄烏戰爭為例,俄軍以飛彈或火箭等攻擊,因此大部分是建築物牆面受損。如果是以哈戰爭,以色列空襲加薩走廊,整棟建築物被毀掉,人被埋困在建物裡難以救出。「可能要先讓民眾對戰爭可能的形態有基礎了解,才能進一步教導民眾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安全」單信瑜教授解釋。 日本政府給民眾的戰爭避難宣導內容中,說明彈道飛彈擊中目標時,會激起衝擊波強風與飛彈碎片。給孩子的文宣品用語更直白說明,飛彈爆炸後會掀起強烈的風,有可能把人吹走。窗戶玻璃也可能會碎裂、彈飛,因此在家裡也要小心。所有的宣導都以圖為主、文為輔。 相比台灣國防部112年的「全民國防應變手冊」,一樣教導民眾如何避難。然而,文多圖少,難以一目了然。因應飛彈攻擊的篇章只說明儘速遠離及避難,並沒有說明可能造成什麼傷害。 「有人提出『兩牆原則』」,單信瑜教授解釋,建築物受到攻擊時,絕大部分從最外部開始,包括外牆、窗戶等,「因此,人應盡量躲在建築物的深處,多一道牆或阻隔物來保護我們」。 改革四:落實民防演練 高雄西子灣隧道內的防空洞興建於二戰時期,目前由中山大學代為管理,與民間組織合作,在此舉辦防災演練,提升民防意識與韌性。圖9/獨立特派員 與民防相關的萬安演習每年定期操練。然而,演習常被戲稱為演戲,白白錯失宣導防災風險與驗證逃難計畫的機會,淪為另一種紙上談兵。 單信瑜教授指出,台灣都市多高樓大廈,五、六樓以上的人逃到大樓作為防空避難的地下室根本來不及,更不用說行動不便的身障者或年長者。「制定的疏散防災計畫是否有效、需要的時間有多久、容納的人數是多少,這些都需要透過平時演練去證實並調整。」 高雄西子灣隧道內,二戰美軍空襲時,日本人曾修建防空洞,「主要用來存放戰備物資與彈藥,」中山大學研究專員許博珽表示,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兩岸關係緊張,因此擴建成為「高雄港務局戰時指揮部」。 目前,洞內牆壁上仍掛有當時組織各單位的牌子,例如局長室、人事室、會計室、醫務室等,長長的走道兩旁設有座椅,並備有洗手間,還有連接到戶外、近乎80度陡峭的逃生通道與通風井。出入口是將近20公分厚的防爆門,門外為民宅。 防空洞不曾真正啟用過,目前所有權屬高雄港務公司,但它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因此主管機關是高雄市府文化局,由位在旁邊的中山大學代為管理。學校曾與民間單位合作舉辦防災應變課程,在防空洞內模擬救援狀況,「透過這個空間來提升民防意識,增加台灣韌性,」許博珽說。 民眾常認為演習是擾民,「大家可能是充滿了樂觀偏見,覺得災害不會發生,」單信瑜指出,如果民眾對戰爭的風險沒有一定的共識或認知時,無論是何種演習都可能窒礙難行。 改革五:法規與時俱進 烏克蘭學校因為戰爭之故,整修地下室做為空襲避難室,放有床鋪、洗手間等,學生在此可安全的學習。圖10/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政府由於俄烏戰爭之故,重新檢視公共空間的避難設備,尤其是學校。原本堆放雜物的地下室,整修後,放有醫藥包、充足的3C充電裝置、床鋪、暖氣、通風等設備,以及解決生理需求的洗手間與飲水機,有些學校甚至有衛浴設備。設計目標是長時間維持正常且安全的學習環境,並且沒有避難室的學校不能營運。 台灣確實有針對防空避難的硬體規範,包括面積、牆壁厚度與門窗材質等。但只有堅固的硬殼子就夠了嗎?「如果戰期拉長就要考慮生活的問題,包括水、能源、糧食儲藏與通風等,」胡靖元說。 不同的空間,避難需求也可能不同,例如醫院、學校、娛樂場所、車站等,都需進一步思考其避難需求。 有可能發生的災害風險就該警醒,常作準備。 (※邱惠恩 鄭仲宏 羅盛達/採訪報導)
專欄
中東火藥庫爆發,以哈之間為何而戰?
以哈戰爭爆發快兩個月了,衝突持續加劇。巴勒斯坦地區,向來有中東火藥庫之稱,究竟哈瑪斯為何而戰?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長年以來的宿怨又是什麼?台灣能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示與思考? 以哈衝突從何而起? 長年宿怨因何而起? 以色列、哈瑪斯開戰,戰火持續激烈延燒。而以哈衝突的長年宿怨從何而起呢? 時間回溯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列強同情猶太人遭大量殺害,支持猶太人到住滿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181號決議,此刻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分裂為以色列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統治的地區。 但阿拉伯人不同意這樣的土地劃分,以色列在1948年於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宣戰,從此以阿戰爭不斷。 歷經多次以阿戰爭之後,以色列占領了兩塊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土地。一個緊鄰約旦,稱為西岸;另一塊比較小的,在地中海沿岸,叫作加薩走廊。 巴勒斯坦人為了追求獨立建國,長年與以色列發生大小衝突。而這次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的哈瑪斯,就是以加薩走廊為根據地。 哈瑪斯認為以色列強占巴勒斯坦的土地,讓他們的生活彷彿是住在巨大的露天監獄裡,處處遭到以色列的控制,因此多年來常對以色列發動攻擊。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李登科觀察,哈瑪斯經常對以色列採取強硬手段,有時候放火箭炮,甚至突擊綁架以色列士兵。 以色列因此對資源匱乏的加薩走廊,採取各種嚴格的管控措施。 哈瑪斯經過長期的縝密規劃,採取不對稱作戰策略,出其不意突襲以色列。(圖/獨立特派員) 以哈戰況激烈 已有多人喪命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點燃戰火,宣稱為捍衛家園跟人民而戰。但哈瑪斯這次對以色列發動的,卻是大規模針對平民的恐怖攻擊,極其殘忍。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Maya Yaron表示,恐怖分子闖入以色列人的家中,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害他們,他們殺死了他們遇到的每一個人,他們不在乎殺了誰,綁架了誰。 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蘇紫雲分析,哈瑪斯的目的就是激怒以色列,他想要激怒以色列之後,以色列的報復手段,如果是沒有限制的話,就會把所有的伊斯蘭世界拉入戰火,這樣子的話,以色列跟阿拉伯就是永無寧日,甚至希望藉由阿拉伯國家聯合力量,消滅以色列。 以色列遭到突襲後,戰火點燃。雙方戰況激烈,短短兩天內,哈瑪斯對以色列地區,發射至少5000枚火箭炮,以色列則是從陸空兩路空襲加薩,兩天交戰下來已經有1100多人喪命。 以色列揚言殲滅哈瑪斯,集結重兵發動反擊,造成加薩走廊不少無辜人民傷亡。 從以軍快速集結 反思台灣國防戰訓量能 以軍在以巴衝突後的48小時內,就以驚人的高效率,快速動員大約30萬名預備役軍人,準備上戰場。如此強大的動員能量,足以帶給面臨中共軍事威脅的台灣不少啟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認為,可能國軍的後備軍人也可以在48小時內完成21萬人報到,但是問題在於可能需要三、五天,進行臨戰訓練,讓他們再熟悉一下相關武器的操作,去做任務提示。然後再花兩天,去進入戰術位置,同時構築一些工事。所以中華民國的後備軍人,在從報到到進入陣地完成戰備中間,說不定需要五到七天。 台灣後備軍人動員的速度,可能沒有太大問題,但集結後是否馬上就有作戰能力,令人關注。專家建議,要提升作戰能力,教召時的訓練方式和環境,至關緊要。 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韓岡明建議,萬安演習是下午一點半到兩點,只有半個小時,不像以色列,是利用夜間或凌晨來實施這種轉折點演習。它不管是政府機關、民間組織、NGO、宗教,共同來參與演習,讓演習的效果可以更逼真,更能夠符合現況。 以色列國民林雨夢:「我是當過兵的以色列人,我們不想要戰爭,但是我們大家都要瞭解戰爭,因為戰爭這個情況它會隨時發生,每個國家需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林雨夢的話,正提醒了台灣人,面對中共強大的軍事威脅,台灣應該更超前部署,做更多準備,來捍衛我們的家園。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專欄
【記者在烏克蘭5】戰火下城市如常運轉 政治人物責無旁貸
戰爭之下,除了前線,民眾與各行各業都得照常過日子,如何讓整座城市在戰爭威脅下仍然正常運轉,政治人物責無旁貸。經歷大屠殺事件的布查市(Bucha)市長費多盧克表示:「我非常確定除了專業心理輔導外,最好的公民復健就是讓城市恢復市容。」公視於9月13日到9月27日走訪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布查(Bucha)、伊爾平(Irpin)以及烏克蘭第二大城市、東臨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Kharkiv)。除了少數全毀的建物,大部分皆已恢復市容。 城市難見戰火痕跡 圖一,布查發生大屠殺事件,聖安德烈教堂一旁埋有罹難者及其紀念碑。圖/獨立特派員 2022年3月3日至31日俄軍占領布查市,並發生令國際震驚的大屠殺事件,能辨認的屍體數達501具。布查市府員工帶領公視《獨立特派員》記者走訪距離市府路程約5分鐘的聖安德烈教堂( St. Andrew's Churc),金頂白身的教堂矗立不搖,然而建物仍有些許武器攻擊後的破壞痕跡。 教堂左側則是大屠殺事件的部分罹難者的墓園與紀念碑,116位民眾長眠於此,年紀最小四歲。「占領期間,俄軍放任罹難者曝屍街頭,有的長達好幾周,原本禁止我們埋葬屍體,後來不斷協商後,俄軍才允許在教堂旁設墓地,」布查市府員工解釋。 「作為市長,看到一座死去的城市,其中有狗和獸人(對俄軍的蔑稱)隨意活動,這是很難接受的,」布查市長費多盧克(Anatolii Fedoruk)表示,從烏軍收復布查首日,就啟動重建計畫。 城市重建目標是「讓城市不再有俄軍的任何痕跡」。費多盧克表示,「我非常確定,除了專業心理輔導外,最好的公民復健就是重新建造那些被摧毀的住所。」 除了罹難者紀念碑,以及部分等待重建的全毀民宅外,布查市容已陸續恢復。不注意看,很難想到這裡曾被俄軍占領毀壞。 圖二,哈爾基夫市府行政大樓被武器擊中,如今門面已修復,建築後面重建中。圖/外電、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基夫的獨立廣場與市府行政大樓原本被武器擊中,記者到訪時,廣場已修復,市府正面也整理乾淨並重建中。 首都基輔更不用說,僅剩小部分的建物仍呈現廢墟模樣,不留意看,不會將其與戰爭聯想在一起。 甚至每日不分晝夜的空襲警報已成生活的背景音樂,引不起大規模恐慌與騷動。人們照常逛街、遛狗、吃飯與曬太陽。  圖三,在紀念區與廢墟中,總有向日葵相伴,提醒人們永不失去盼望。圖/獨立特派員 不過,城市中處處可見募兵廣告,包括街道看板、地鐵看板、火車上的電視都有。出入城市邊境處也設有軍事檢查哨,尤其東臨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靠近出入口處的2公里處開始,有許多明的、暗的軍事碉堡,以及防止重裝部隊進入的護欄,可說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城市各顧也設有陣亡士兵與罹難者紀念區。這些痕跡都在提醒民眾,殘酷的戰爭還未結束。 然而,在這些紀念區與廢墟中,也總有向日葵相伴,提醒人們永不失去盼望。 稅賦優惠 圖四,餐飲業者表示政府祭出稅務優惠有效降低經營負擔。圖/獨立特派員 「稅務局不會像以前一樣常光顧餐廳,」位於基輔市中心的克里米亞餐廳Musafir老闆凱瑪爾(Kemal)表示,戰爭後,政府祭出稅務優惠,減輕餐飲業者負擔。 同樣位於基輔市中心、歷史悠久的Pervak餐廳經理柳德米拉(Lyudmila)也表示,稅務優惠是很重要支持,餐廳前方的夏季露台座位是政府土地,目前只收象徵性的1赫里夫尼亞(烏克蘭貨幣名稱,簡寫為UAH)。 戰爭初期,部分在地食材供應鏈斷掉,然而當時絕大部分餐廳也停止營業,因此衝擊有限。不過,凱瑪爾指出,一年後部分食材仍無法買到。他指著餐桌上的長米飯說,過往長米絕不會出現在克里米亞的餐桌上,以往皆用短圓的米,但目前買不到,也不知何時能買到。 買得到食材則面臨物價飛漲的狀況,像是茄子,「有時價格甚至比牛排還貴。」凱瑪爾表示,與戰前相比,成本漲了四至五成。柳德米拉則表示,餐廳平均帳單少了約50%。 餐廳人手也因戰亂大換血,許多人逃離國外,目前餐廳大部分的員工皆是新成員。重新訓練也需要成本。餐廳都自備發電機,甚至有避難室。 記者問:「除了稅務優惠外,你們還希望政府如何協助產業?」兩位餐廳負責人一致回答:「不太需要政府幫忙。」他們都了解非常時期,國家傾注全國之力在前線戰事,業者盡量自立自強,並且提供就業機會,讓城市經濟活絡起來。 貪腐使官員稱帝 圖五,這座被戲稱為貪腐博物館的園區,奢糜程度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圖/獨立特派員 整肅貪腐,應該是烏克蘭民眾最有感的話題之一。因為烏克蘭的貪腐,不只貪錢,有時已危及到國家主權。 記者走訪被烏克蘭人戲稱的「貪腐博物館」,原名是「межигір'я」,是當地地名,本是修道院,後成為貴族居住地,再後來,成為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在任時的官邸。 整區140公頃,約五個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園區內潺潺流水、綠蔭環繞。亞努科維奇自住宅邸許多地方都貼有黃金,敬拜室更以琥珀寶石裝飾,相當「榮耀」。 打開寢室窗戶,聶伯河無敵美景盡收眼底。電影室座位的按摩椅是區分男女體形的設計。室外有高爾夫球場等球場,並有動物園,牛羊乳便取自這裡。園區裡頭備有普丁專屬的休息宅邸。 整個園區奢糜的程度,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總價值粗估至少20億美元,經費全搜刮自民脂民膏。本來該拿去建設國家的錢,全進了政客私人口袋。 「實際上政治人物都是為人民工作,但這經常被遺忘,因為腐敗使官員成為國王,人民成為奴隸,」貪腐博物館負責人丹尼斯.塔拉赫科特里克(Denis Tarakhotelyk)指著園區高達三層樓的圍牆說,亞努科維奇以為可以躲在這道圍牆後面。不想當人們為了一個理念、一個價值觀而起義,「他們可以推翻任何東西,任何獨裁。」 亞努科維奇親俄的態度與貪腐的行為,引爆民眾怒火,在2013年底至2014年初集會抗議,爆發廣場革命,亞努科維奇政權被推翻下台。 憤怒的民眾原本要毀掉宅邸,但丹尼斯率領團隊保留下來,「這是犯罪證據,」是毀壞國家根基並彰顯人類無止盡貪婪的證據。 烏克蘭為肅貪,成立國家反貪腐局。今年9月3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宣布,因為貪腐之因,開除國防部長。 政治人物一條心 圖六,烏克蘭選民之聲黨黨魁、議員基拉·魯迪克受訪表示,不分黨派,政治人物一致對外。圖/獨立特派員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2019年,以政治素人之姿獲得73%得票率,從喜劇演員轉行為國家總統。到了2021年底支持率僅剩31%,表現不如預期。直到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澤倫斯基國內外聲譽攀上新高峰,「在俄羅斯全面入侵之前,我們對總統表現持相當批判的態度,然而,戰爭後他表現得很好,」37歲的烏克蘭國會議員基拉·魯迪克(Kira Rudik),是烏克蘭選民之聲(Golos)黨魁,又兼任泛歐自由黨派聯盟(ALDE)副主席,他指出澤倫斯基是一個很好的說故事的人,戰爭開始時,及時告訴國內外社會烏克蘭發生什麼事情,「團結世界各地的人,一起支持同一個目標:讓烏克蘭贏得勝利。」 澤倫斯基自拍影片上傳社群平台說:「聽好,我人在這裡!我們不會放棄武器,我們將捍衛國土。」凱瑪爾認為,這是非常強而有力的訊息,「對我們多數民眾來說相當鼓舞。」 同樣是選民之聲黨與國會議員的安德利.奧薩德丘克(Andrii Osadchuk)表示,烏克蘭國會首次運作日在入侵行動後的3月3日,當時俄軍距離基輔市中心僅20公里,「相信我,戰爭時期國會議員一如既往履行職責並不容易。」 國會議員以身作則,留下與民眾一起面對戰爭,並且一如往常盡本份,回應選民所託,是維持民眾信心的重要基礎之一。 基拉時常飛往國外與各國領袖會面,提高烏克蘭能見度並連結資源協助國內戰事。台灣也是其中一站,2022年6月19日總統蔡英文接見基拉及其訪團。台灣除金援烏克蘭重建城市,也包括戰爭民生物資,例如發電機等。 基拉受訪時一再強調一觀點:非常時期,政治人物不分黨派、一致對外。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專欄
【記者在烏克蘭4】戰地記者 小心成為國家大外宣工具人
當戰地就是自己的國家時,記者面對攸關國家形象的暗黑面,該剖開真相抑或視而不見?曾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人物的《獨立基輔報》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表示:「忠於記者身分、忠於新聞原則、忠於事件事實,」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撼動的新聞室準則。長駐烏克蘭的獨立記者陳彥婷也說:在前線打開眼睛跟耳朵去觀看、去聆聽、去查證,然後還原事件面貌。 意外成為戰時媒體 圖一,《基輔獨立報》戰爭開始頭一周,X追蹤人數從3萬激增至2百萬,成為國際外媒了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圖/截圖自《基輔獨立報》網站 戰地記者在隆隆砲聲中將消息傳遞出去,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對於烏克蘭本土記者而言,「我們報導新聞的同時,自己也活在新聞事件中,」《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Olga Rudenko)快人快語,一語總結烏克蘭記者的獨特的困難之處。 《基輔獨立報》成立的原因是《基輔報》干預新聞自由,解雇一些不服從上意的記者,奧爾佳魯登科與同事另起爐灶,於2021年11月成立《基輔獨立報》。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前三個月。戰爭開始頭一周,X追蹤人數從3萬激增至2百萬,成為烏克蘭成長最快速的英文新聞媒體,也是國際外媒了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 「我們有一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個戰時媒體,我們唯一認為正確要做的就是留下來,繼續報導新聞,」奧爾佳,34歲,率領剛出生的新團隊衝破戰時停水電、砲火與死亡等風險,發表一篇又一篇優質的新聞報導,成為外國媒體瞭解烏克蘭的重要管道之一,也因此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人物。 記者vs.公關 圖二,基輔獨立報的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醜聞。圖/截圖自《基輔獨立報》網站 《基輔獨立報》在2022年8月17日發布一篇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發生虐待、人身威脅,甚至派遣猶如自殺任務等醜聞。11月30日發布另一篇調查報導,揭露國際軍團指揮官被控挪用與偷竊武器,存在貪腐問題。 這些國際軍團是為了烏克蘭賣命打仗的外國志願兵,不只是烏克蘭的戰力之一,亦是國際重要門面。奧爾佳清楚了解其中利害關係,「閱讀我們報導的是那些在國際社會中,負責決定是否提供援助和武器給烏克蘭的人士,這些決定關係到烏克蘭是否能夠自衛和生存,我們明白報導會影響他們的決策。但我們真的不願意因此而自我審查」。 編輯室特別發文說明,傷害國家的是偷竊、貪腐、虐待,而不是新聞報導,記者藉由曝光藏污納垢之處來幫助國家,而非成為國家粉飾太平的大外宣工具。 「儘管身為愛國者,渴望國家贏得勝利,」但奧爾佳強調了兩次,新聞記者不是政府的公關發言人,「忠於記者身分,忠於新聞原則,忠於事件事實,在任何情況下,即便像烏克蘭這樣的狀況,記者也不能成為國家宣傳機器的一部分。」 戰地記者生存之道 圖三,陳彥婷從機構記者轉為獨立記者,常駐烏克蘭採訪。圖/陳彥婷提供 除了烏克蘭本地記者外,也有許多國外記者進入採訪。 陳彥婷,香港人,從事新聞記者7年,目前是獨立記者,自2022年7月開始常駐烏克蘭。若發生國際大事,也會暫離烏克蘭前往採訪,例如2023年9月8日發生的摩洛哥大地震,陳彥婷便前往採訪。 「我來烏克蘭第一件事,我的翻譯跟我講說,開車不用繫安全帶,因為如果有炸彈才可以馬上逃生。」這是陳彥婷的戰地記者生存之道第一課。 沒有媒體機構支援,也不會講俄語與烏語的陳彥婷,為了省錢,有時與其他獨立記者一起合資租車、顧翻譯,甚至也得自行開車闖南走北。 陳彥婷在烏克蘭安頓下來的第一站是緊鄰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州(Kharkiv)、東北邊的薩爾蒂夫卡社區(Saltivka),開車約一小時便抵達俄羅斯邊境,整個社區在戰火下幾乎沒有一棟完好的大樓。 「當時是朋友介紹的,入住前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這個區域很危險,」陳彥婷提供的住宿照片中,住家窗戶被震碎,從窗戶往外眺望,肉眼可見遠方煙硝戰火。陳彥婷帶著公視記者走到民宅16樓屋頂,地面上有很多4至5公分鏽掉的硬物。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是俄軍武器擊中地面後,反彈至屋頂的武器殘骸。 圖四,陳彥婷(右一)與其他記者遇到疑似攻擊型人機時狂奔逃命畫面。圖/陳彥婷提供 居住的地方很危險,前線採訪更是驚險。 陳彥婷提供一段他參與記者團(Press Tour)的影片,影片中有一輛被炸毀的坦克,突然有砲彈聲響,「過了十分鐘,我們聽到頭上有無人機的聲音,因為無人機有攻擊功能,加上我們剛剛去的地方被人炸過,當下立刻認為是俄羅斯無人機。」 陳彥婷提供的影片中可見所有人都「亡命奔逃」,領團的烏軍也不時檢查附近戰壕內是否藏匿俄軍。直到如今大家還是沒搞清楚那架無人機是俄軍還是烏軍。 取材角度上,為了與國際媒體的即時新聞有所區隔,陳彥婷常切入的角度是「後續且長期的影響是什麼」,尤其新聞機構在成本與記者安全的顧慮下,未必會讓記者赴前線,甚至停留時間就跟新聞週期一樣短暫,導致取材角度與豐富度受限,「獨立記者就沒有這些框架,」陳彥婷認為這是獨立記者最大好處,與新聞機構「互補」,給讀者更全面的戰爭面貌。 無法正反報導怎麼辦 圖五,無法同時並陳俄烏雙方說法的新聞報導,如何確保內容接近真相?圖/獨立特派員 陳彥婷原本是香港媒體機構的全職記者,2019反送中後,新聞自由的空間益發限縮,便休息一段時間,2022年3月前往波蘭,加入人道救援志工行列。 期間,陳彥婷看見原本該在自己國家安享晚年的長者,成了流浪他國的難民。他想把所見所聞傳遞出去,決定重拾記者一職,進入烏克蘭報導。 目前俄烏戰爭大部分的報導,難以同時呈現俄羅斯與烏克蘭雙方的視角。身處被認為是受害國家的烏克蘭,再加上無法採訪到俄羅斯說法,報導如何確定能接近真相? 陳彥婷的回復意外的樸實無華:「去打開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去看這個前線發生的是什麼事,聆聽我們的受訪者告訴我們他的故事,然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地確認事實真實性。」 聆聽、記錄、查證,這是學校新聞系都會上的基礎新聞編採原則。 情緒性報導 圖六,眼目所及盡是死亡毀壞,戰地記者如何避免情緒性報導?圖/陳彥婷提供 戰地記者的另一個挑戰是避免情緒性報導。尤其看見自己國家承受戰火毀壞,記者下筆時如何不摻入私人情感? 「看《基輔獨立報》的人不是來看記者情緒性的報導,他們是來瞭解過去與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奧爾佳進表示,已收到讀者對冷靜基調的報導表達讚賞。 獨立特派員觀察,《基輔獨立報》的新聞,無論是標題或內容,確實很少使用表達感受的形容詞,即便是調查報導亦是如此。奧爾佳認為,事件本身已是悲劇,無須記者加油添醋。 陳彥婷則持另一個角度:「記者也是人,要完全抽離情緒是不可能的。然而,正因為記者有同理心與感受力,我們才可以寫出有溫度的文字,才可以拍出有張力的照片。」 面對複雜的戰地情況,兩位受訪記者都沒有提出任何高大尚的道理,反而回歸最基本的新聞編採原則:忠於真相,傳遞真相,沒有權宜之計,也沒有妥協低頭,向著報導對象單刀直入切開,讓所有人都得直視真實,無可迴避。 無論時局如何變遷,每一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新聞記者。 (※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專欄
【記者在烏克蘭1】消防醫護承受戰火 救死扶傷凝視死亡
俄烏戰爭前後,消防與醫護人員任務一樣,然而,在承受敵軍攻擊的當下仍要進行救援任務,風險遽增。消防員身上裝備總重量從原本20公斤增加至40公斤;在斷水斷電的醫院中,醫護人員得救治傷患,甚至自行拖運埋葬屍體。伊爾平市立醫院院長安東.多夫霍波爾說:「一個從未直視死亡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理解死亡是什麼」。 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首日受衝擊最大的,除了戰場士兵外,就是第一線的救難人員:消防與醫護。 為確保救難人員安全,消防員要額外穿上防彈背心,加上原本的消防裝備,總重量從原本20公斤增加至40公斤。圖一/獨立特派員 負重40公斤的消防員 武器發射擊中建物,尤其是民宅,很高的機率會發生大火,因此戰火之下,消防員疲於奔命。 更危險的是,「救援期間敵人並沒有停止射擊,」哈爾基夫州國家緊急救難中心發言人葉夫亨.瓦西連科(Василенко Евген)表示,為確保救難人員安全,消防員要額外穿上防彈背心,加上原本的消防裝備,總重量達40公斤。任務警鈴響起到人車出勤得在60秒內完成。 救難難度也遽增。葉夫亨.瓦西連科指出,往常夜晚救難時,會照亮災區方便滅火與救人。然而,戰爭時期不能使用照明,「因為敵人會砲擊這些地方。」 記者採訪的單位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基夫州(Kharkiv)的國家緊急救難中心。哈爾基夫東邊緊離俄羅斯邊境,市中心距離俄羅斯邊境只有短短50公里,等於是台北市到桃園市的距離。 戰爭期間,救災出勤數約1.5萬次。其中,因為俄軍攻擊而導致火災的出勤數約2500次,全由3500名救難人員共同分擔。「在戰爭開始最初的幾天裡,我們大約20次出動,每次都有受害者,也就是說一天可能有20次出動,」哈爾基夫州消防單位9號副隊長德米特羅·克里莫夫(Керімов Дмитро)表示,救難強度高且密集, 俄軍重創薩爾蒂夫卡社區 哈爾基夫州東北部的薩爾蒂夫卡社區(Saltivka)受戰火重創。社區中幾乎沒有一棟完好的房子。圖二/獨立特派員 記者實際走訪位在哈爾基夫州東北部的薩爾蒂夫卡社區(Saltivka),開車約50分鐘即可抵達俄羅斯邊境,該州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其中。記者走在社區中,眼目所及沒有一棟完好的房子。 一位走在路上、滿頭白髮的奶奶,兩手拿著明顯裝著民生用品的塑膠袋,記者向前攀談。「2月24日開始,我們躲在這棟建築物的地下室裡,26日我的三房公寓所有窗戶都被炸飛,」76歲的他,獨居,唯一的兒子已過世,目前僅靠每月三千元的退休金(烏克蘭貨幣為赫里夫尼亞UAH),以及政府補助被毀房子的2000元租金過活,折合新台幣約4300元,根本不夠付租金,目前僅能住在大樓的地下室,「在我這個年紀還要忍受這一切,太可怕了。」另一位坐在社區公園長椅上的老先生,52歲,他指著前方說:「望著東邊就可以看到飛彈從俄羅斯打過來,昨天也看到,現在沒這麼害怕了。」 坐在公園涼亭與朋友聊天的維多利亞,3月4日緊急撤退,再回來時,昔日乘載歡笑的家園全毀。他帶著記者來到一棟被燒毀的大樓,一層一層的走上12樓,每走上一層,他的抽咽聲就越大。進入被大火吞噬得焦黑又昏暗的室內,他依舊認得出哪間是兒子、母親與父親的房間。「我52歲,本來有一個家,現在卻成了流浪漢,」維多利亞說。 除雷工兵需求急升 清除地雷與未爆彈的雷需求激增。圖三/哈爾基夫國家緊急救難中心提供 薩爾蒂夫卡社區受俄軍攻擊,區內有些許未爆彈,恐將造成二次傷害,因而清除工作相當急迫。由於烏克蘭境內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的地雷與未爆彈,因此國家緊急救難中心除消防部門,也設有除雷小組。 此次戰爭,除雷工兵面臨極大考驗。葉夫亨.瓦西連科表示,「40%的哈爾基夫州,超過120萬公頃的領土曾被占領,結束占領後可能埋有地雷,為了快速排雷,需要大量的工程設備與工兵。」 除了人力需求,救難設備需求也一併激增。葉夫亨.瓦西連科指出,一年內損失了50台消防設備,「其中10台被完全摧毀,有些車輛被敵人偷走,大約40台車輛受損但後來被修復。」 所幸各國伸出援手,從不同國家捐贈超過2百台的消防設備。 百分百自主的醫院 無避難室的醫院,人們只能在走廊休息,相當危險。圖四/安東.多夫霍波爾提供 這場始料未及的戰爭,讓烏克蘭人措手不及,包括醫護人員。「沒有為戰爭做具體準備,因為所有人都相信入侵他國是不被允許的,這是國際社會的常理,」基輔州伊爾平市中心醫院院長安東.多夫霍波爾(Антон Довгопол)說。 伊爾平市(Irpin)位於基輔市中心西側,部分地區曾被俄軍占領。安東.多夫霍波表示,恰逢烏克蘭進行醫療改革第三年,因此醫院有做一個月的醫藥物資儲備,即便如此仍不足以因應戰爭。 「醫療機構必須百分百獨立自主營運,」安東.多夫霍波爾在採訪過程中,不斷強調這一點,因為敵軍攻擊所有基礎設施,包括水、電、通訊、汙水系統等。 「所有醫院的協力廠商都不會一如往常的運作,」安東.多夫霍波爾邊說邊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一則影片,影片中,安東.多夫霍波爾跟同事將車上的屍體搬運到挖好的墓地埋葬,「因為太平間有67具屍體,沒人來帶走他們,消防員、警察、任何人都不會來,只能靠自己。」 另外,各種大量消耗的藥品,包括麻醉藥、抗生素的備用量都要足夠,血液亦是。醫師方面,需要大量的外科、神經科、麻醉科醫師,其他科醫師則協助急診部進行分類、初步評估與判斷傷患。安東.多夫霍波爾也隨身攜帶無線電對講機,網路通訊中斷時,仍能坐鎮指揮。 另一個醫院必須自主的項目是避難設施。部分烏克蘭醫院並沒有地下避難室,或者地下室都拿來裝雜物,「當我們被砲擊時,沒有人躲藏,每個人都留在樓上並提供醫療援助,我可以說,從很多方面來看,我們很幸運能夠完全存活下來,」安東.多夫霍波爾說。 但生命不能只靠運氣。安東.多夫霍波爾認為,醫院建立自主營運的時間只需三個月,但因為戰爭時期太過混亂,醫院花了一年解決。 救難人員凝視死亡的壓力 基輔州伊爾平市中心醫院院長安東.多夫霍波爾從未想過在白袍外穿上軍衣。圖五/安東.多夫霍波爾提供 安東.多夫霍波爾接受記者採訪時相當忙碌,一方面電話接不停,一方面又能有條不紊的回答記者問題。直到記者問:「您一直都很冷靜面對所有狀況跟問題,有沒有哪一刻你覺得快撐不下去了?」安東.多夫霍波爾笑了笑回復:「當醫院營運完全恢復時,我開始無法承受壓力。」 在戰火最猛烈的時刻,大家只有一個想法:活下去。安東.多夫霍波爾表示,90%的醫院員工都返回工作崗位,「他們沒撤離、沒回家,反而來到醫院幫助需要他的傷患。」 然而,當一切都開始步上軌道後,夜深人靜時,「開始回憶過去每一日看到的破壞與死亡,我看過人被坦克、汽車輾過,也看過狗在吃路上的屍體,你的心因為這些湧出的記憶受到重創,以至於你忘了現實。一個從未直視死亡的人,永遠不能真正理解死亡是什麼。這在你生活中留下一個不可逆的痕跡。」安東.多夫霍波爾說。 戰爭期間,哈爾基夫州有28名救難人員受傷、4人殉職、3名工兵殉職。 這些烙印在心中的死亡,消滅不了救難人員的心志。「永遠不可能適應,每次出勤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每個人當然都會害怕、會畏懼;但大家都明白民眾需要我們。我們必須完成這個任務。因為除了我們 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助他們,」德米特羅·克里莫夫說。(※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專欄
【記者在烏克蘭2】綁架烏克蘭公民 俄軍有目的性挑選
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人權組織調查,有些烏克蘭民眾被俄軍有目的性的挑選並綁架。這些「被消失的生命」是戰爭罪的其中一項。全烏克蘭,包括政府與民間單位分頭進行調查戰爭罪,尋找倖存者錄口共。「蒐集所有罪證只為確保一件事:正義或遲或早都會到來。」 圖一,70歲的阿納托利,從沒想過會因為一個影片而被朋友出賣,遭俄軍刑求一百天。圖/獨立特派員 70歲攝影師遭刑求 70歲的阿納托利.哈拉哈蒂(Anatolii Harahatyi)居住在哈爾基夫州東南邊的小鎮。一生工作就是攝影師,受訪時他也拿著攝影機跟Gopro與公視採訪團隊「互拍」,記錄被台灣媒體採訪的時刻。 阿納托利在小鎮有兩個家,一個是公寓,一個是鄉村木屋。鄉村木屋後方種有各式蔬果跟香草植物。一旁放著自己劈好的柴,在屋內拿來燒熱石頭,水一澆,蒸氣上騰,便能在寒冬臘月時享受桑拿。 歲月靜好的日子直到2022年2月24日被俄軍全面入侵的行動打破了。 圖二,阿納托利於自家陽台上拍到俄軍坦克車駛入小鎮,也因此影片受到俄軍綁架刑求。圖/阿納托利提供 2022年2月24日阿納托利於自家陽台拍下俄軍拿著槍坐在坦克車上,一輛接著一輛駛進阿納托利住的小鎮,隨後將影片上傳到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看到影片的朋友都勸告不要上傳。比十,阿納托利認為這只是俄軍一如往常的挑釁舉動,不以為意,直至看到俄軍大舉入侵,才意識到大事不妙,趕緊躲藏。 然而,5月28日俄軍一行8人還是找到他並將其拘禁。期間,他們用電流、電擊槍、棍子、球棒等四種工具輪流刑求他,「他們要我承認我是一名校正手,意思是我把座標、縱隊數量、車輛等資訊報給烏軍,」阿納托利說。 在囚禁期間,俄軍也要求他拍攝頌揚普丁與俄軍的影片,並上傳到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他們要我拍影片說攻擊行動不是俄軍做的,是烏軍轟炸自己製造廢墟,要我讚揚普丁跟俄軍,」阿納托利表示,他拒絕這些命令,因為不能說謊,也不能對不起自己、父母與國家。 直到烏軍挺進前夕,於9月4日放走阿納托利,9月7日烏軍收復該區。 朋友已成曾經 圖三,阿納托利在小鎮掛上布條表達和平理念,寫著:不偷竊、要誠實;不冷漠、要關心。不要收賄。圖/獨立特派員 阿納托利情緒平穩地回顧被監禁拷問的日子,採訪期間空襲警報響了三次他都稀鬆平常的告訴記者:「現在任何砲彈都可能落在這裡,我們已經習慣了。」直到記者詢問:「這場戰爭改變你什麼?」阿納托利忍不掉淚說:「朋友已成曾經。」 阿納托利指著站在房間角落的太太,難過地說:「太太去菜市場,過往的好朋友都躲避他,因為他們認為我太太是有毒的,如果靠近他也會惹禍上身,像我一樣被囚禁。」 夫妻倆10歲就認識彼此,中學開始交往。阿納托利退伍後兩人隨即步入禮堂,育有一雙子女,至今結縭快半個世紀。談起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朋友,他對唯一支持自己的妻子充滿感謝:「我太太救了我,他為我向神禱告,讓我活下來。」 小鎮上的朋友不僅怕惹禍上身,政治理念也大相逕庭。阿納托利表示,自己住的小鎮超過一半,甚至70%都支持俄羅斯,他們生活中都是看俄羅斯的媒體,「當俄軍入侵小鎮時我正在攝影,孩子們站在對面拍手歡迎俄軍。」 支持烏克蘭的夫妻倆在小鎮處境尷尬,在小鎮有兩間房子的阿納托利能快速被俄軍找到,可想而知是誰出賣了他。即便如此,阿納托利於受訪時穿的黑色T恤上仍寫著:「晚安,我們來自烏克蘭。」 被俄軍消失的公民 表1,被俄軍綁架的烏克蘭活躍公民統計。 阿納托利並非個案。根據烏克蘭人權組織ZMINA調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被俄軍綁架、甚至就此下落不明的,能查到的至少有562起案件。 ZMINA人權中心人權顧問娜塔莉亞.奧霍特尼科娃(Natalia Okhotnikova)自2014年開始從事戰爭罪調查工作,他與其團隊透過各種方式尋找被俄軍消失的烏克蘭活躍公民(Active Citizens),今年六月發布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表1),被消失的活躍公民最多是社運人士達到323位,再來是地方政府官員,社運人士的親友、記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宗教人士。調查進一步指出,俄軍是有目的性地挑選這些人。 「首先,俄軍阻止烏克蘭志工從事人道救援,目的是讓弱勢的烏克蘭民眾只能從俄羅斯得到救援,」娜塔莉亞分析,俄軍需要營造為和平出征的好形象。第二步是壓制有能力組織集會或者動員人力的社運人士。第三個重要的綁架目標則是擁有實權的地方政府官員,綁架原因是「他們不想成為俄軍口中所謂的政府」。 娜塔莉亞指出,俄軍鎖定這些活躍公民是因為「他們就像這塊土地的心臟,對俄軍來說,他們非常危險,只占領土地是不夠的,」這些人必須「消失」。 俄國政治宣傳手段 圖四,布查居民拿出俄軍遺留在他家的政治宣傳單。圖/獨立特派員 娜塔莉亞口中營造和平出征的好形象的俄軍,也得到居民證實。 記者走訪布查市(Bucha),這座距離基輔市中心車程1小時的地方,發生了令人髮指的大屠殺事件。有些地區仍處於全毀的廢墟狀態。然而,有一棟十幾樓的民宅大樓,雖然窗戶碎裂,但外觀看來整齊,也能助人。居民告訴記者,這是因為俄軍占領布查期間,闖空門入住。 俄軍也在民宅留下值得玩味的東西。居民拿出俄軍遺留在他房子裡的一疊紙,上面手寫俄語,例如:為祖國、都是為了俄羅斯、等待你的不只有家人還有俄羅斯,再搭配俄羅斯國旗跟象徵和平的鴿子等圖案。居民推斷這可能是為了營造出俄軍為了和平出征的政治宣傳單。宣傳單寫的對象是給俄軍自己人看,但也可能給支持俄羅斯的烏克蘭人看。 「俄羅斯善於政治宣傳(propaganda),他們需要在媒體上營造好形象,藉此宣稱烏克蘭人其實很歡迎俄羅斯。俄軍不是占領烏克蘭,而是解放烏克蘭,」娜塔莉亞分析。 無人機記錄戰爭罪 圖五,烏克蘭國防部空中偵察隊負責人講解無人機如何協助記錄戰爭罪。圖/獨立特派員 記錄戰爭罪的不只有人權組織,還有國家犯罪調查單位。 烏克蘭國防部空中偵察隊負責人瓦西里.比羅烏斯(Vasyl Bilous)本來是一名犯罪學教授。2014年俄軍占領克里米亞後,他開始自學無人機。2022年俄軍啟動全面入侵後,他以自願者身分攜帶五架無人機加入國防部,目的是藉此蒐集俄軍戰爭罪證。 瓦西里.比羅烏斯表示,無人機具有高機動特性,可以最快速度在廣闊的災區中進行拍攝,以3D環景的方式還原受災狀況,連屋內細節都能清楚呈現。一方面協助重建,二方面協助檢察官在最短的時間內蒐集完傷害範圍與嚴重程度,「我們與檢察機關合作的證據,已經在國家法庭和國際刑事法庭中訴訟中使用」。 然而,如何確保無人機的資安問題呢。瓦西里.比羅烏斯回應,已開發許多應用程式防止敵軍的無人機監測系統(AeroScope)偵查到「正確的」無人機與操作員的位置,意即,反偵察軟體會顯示錯誤座標給敵方。 記帳與算帳 烏克蘭城市正陸續恢復市容,記錄戰爭罪的工作刻不容緩。因為戰爭而受的苦、流的淚,都要一筆一筆地記清楚,將來好算帳,「所有作惡之人必須明白一定有究責之日。所有的烏克蘭人都盡己所能,有些人在前線、有些人紀錄,以此蒐集所有罪證。這些證據都在確保一件事,正義或遲或早終將到來,」娜塔莉亞說。(※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專欄
【記者在烏克蘭3】守護戰火下的笑靨 避難室成學校標配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約有1300所學校被攻擊毀壞殆盡。一年來,許多學校陸續重建完成。為確保師生安全,烏克蘭政府規定,所有教育機構都必須要有避難室,整個空間設計要符合長期居住的條件,包括通風、暖氣、飲水、洗手間、充電設備、醫療等,並且能容納全校人數。沒有避難室,就不能營運。 地鐵蓋學校 圖一,哈爾基夫市將學校蓋在相對安全的地鐵裡,從學校隔音窗往外看就是地鐵車站。圖/獨立特派員 早上八點校車抵達,學生手牽手一起走進的卻不是傳統學校,而是地鐵。 哈爾基夫教育部副主任瓦樂裡梅克拉耶維奇(Valery Mykolayovych)表示,每天早上巴士在指定地點,接送住在遙遠市區的學生,並在警察陪伴下送至五個地鐵站。 全烏克蘭至少有1300所學校毀於戰火之下,許多孩子只能線上上課。哈爾基夫市便將學校設立在地鐵裡,原因除了可以省下大興土木的時間與金錢,地鐵人員告訴記者,即便俄軍砲火猛烈,但地鐵結構至今完好無損,是相對安全的避難所。 圖二,一間一間的教室,教室內的設計都與一般教室一樣。圖/獨立特派員 哈爾基夫市在30個地鐵車站中,挑選出5個符合設立學校條件的車站,並且裝上通風管線、消防設施以及隔音窗,共計可以容納1400位國小學生。今年9月開學,截至9月底已經有1111名學生註冊。 地鐵學校老師斯維特拉娜波瓦爾丘克(Svitlana Povarchuk)表示,在此,「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持續的、安全的,孩子間可以交流溝通,」相比普通學校,唯一差異是孩子們不能自由地進出走廊,必須有人陪同。 受訪的學生也表示「一切都很好很美麗,」相較線上上課,比較喜歡實體上課。第一次走進這裡時,「我覺得真的是一所學校,不像是地鐵」。 避難室成學校標配  圖三,學校在戰火下殘破不堪。圖/伊爾平6號幼兒園提供 烏克蘭並非所有地區都有地鐵,多數學校還是需要原地重建。 由於烏克蘭預算大多在支援前線,重建經費絕大部分靠外援。像是伊爾平市的6號幼兒園重建經費中,有120萬歐元來自台灣。重建後的校園遊樂場中,也設有台灣國旗以茲感謝。 重建學校的重頭戲就是避難室。伊爾平3號學校是一所綜合學校,從國小到高中約有1500名學生,其中有300名學生遠端上學。上午是小學上課,下午則是中學與高中上課。 校長斯坦尼斯拉夫費多羅夫(Stanislav Fedorov)帶記者走入地下避難室。印入眼簾的是活潑溫暖的裝潢色彩,設有充足的3C充電裝置、洗手間,甚至有衛浴設備。校長費多羅夫表示,避難室可同時容納約600名學生。 伊爾平10號與6號幼兒園一樣放有充電裝置、醫藥包,還有充足的床鋪,也備有硬體設施如暖氣、飲水機、通風設備。6號幼兒園甚至可容納1千名孩童,校長克謝尼婭卡特里奇(Ksenia Katrich)表示,學生雖沒那麼多,但依照去年經驗,附近居民也會躲入學校避難。 這些地下室以往當雜物間使用,因應戰爭,全依政府規定重建,空間設計需要符合可以長期居住的條件。伊爾平教育科學管理局副主任柳波芙肖斯塔克(Lubov Shostak)表示,「沒有避難室的教育機構不能營運,避難室必須要能容納所有在校學生,」並且每個學校都要制定疏散計畫。 避難室的牆壁上貼有地雷知識的海報,以圖形的方式介紹各類常見的地雷與武器,教導學生一旦看到了,不要觸碰、趕緊離開,並且通報有關單位。 重建心理健康 圖四,心理學家指出正在笑的孩子,他們在心靈深處可能仍然害怕,需留意觀察。圖/獨立特派員 學校要重建的不只校舍,還有學生心理健康。記者造訪烏克蘭20天,學生是最常對著鏡頭開懷大笑的人。老師表示,學生們都已經適應每天都有警報並且躲進避難室的生活型態,但是習慣不代表正常。 「他們有時會玩一種叫空襲警報的遊戲,」伊爾平10號幼兒園校長奧萊娜庫什納劉娃(Kushnaryova Olena)觀察,有個孩子會說:「注意!空襲警報,」孩子間已經組織一個角色扮演的恐怖遊戲,「很不幸,但現實就是如此。」 「正在笑的孩子,他們在心靈深處仍然害怕,」哈爾科夫第43學校心理學家娜塔莉亞.克里沃尼斯(Kryvonis Natalya)表示,自己坐在教室後面,觀察師生的上課狀況,包括圖畫、肢體、互動等,藉此找出且輔導需要協助陪伴的師生,並且與家長建立溝通管道。 尤其烏克蘭部分城市的空襲警報不分晝夜響起,已是日常,更遑論武器攻擊的爆炸聲響有多駭人。娜塔莉亞指出,孩子們可能更常分心焦慮,導致無法好好休息,進而影響認知能力,記憶、思考、注意力都會隨之下降。 圖五,烏克蘭政府著手制定因應戰爭的教育指引。圖/截圖自網路 師生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學家的工作,國家也開始著手制定因應戰爭的教育指引。克謝尼婭舉例,要避免有太響亮刺耳聲音的玩具,那會讓孩子聯想到爆炸聲響。同時,以遊戲童話的方式向孩子解釋為何要去避難室。 然而,老師也指出教育指引仍有待討論之處,例如發生空襲警報時,學校不能收容在路上逃難的孩子,問題是,學校若是逃難者最近的避難室,為何學校要拒絕?相反的,指引中規定家長不能接走已經進入學校避難室的孩子,然而,如果家長已做好承擔孩子生命的責任,並簽署文件,為何要拒絕?這些避難時的行政指引都有待進一步實踐與討論。 但有一件事師生們很肯定。記者在一片廢墟的校園遊樂場中,採訪了一位13年級、線上上課的學生。記者問:「你害怕戰爭嗎?」他回應現在不怕了,「最重要的是我跟家人朋友都活著就好。」 「過去我總是擔心自己是否準備好授課內容,現在我明白這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克謝尼婭說,每一個烏克蘭人都重新調整了價值觀,比起物質,「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愛」。(※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國防軍事
主題
俄烏城市戰 系列報導
00:00〈救難員〉 獨立特派員記者在9月份前進烏克蘭,造訪首都基輔市,走過震驚世界的大屠殺事件之地-布查市,還有布查市隔壁同樣遭受俄軍摧殘的伊爾平市,以及緊鄰俄羅斯邊境的哈爾基夫州。我們想帶觀眾看到,大敵當前,城市裡的每一個人如何起身應戰。 第一線的救難人員,包括消防員以及醫護人員,他們在敵軍攻擊的同時,還要執行救援任務,因此消防人員必須穿著防彈背心等裝備,再加上原來的消防設備,總重量達四十公斤。他們如何在前線面對這麼大的挑戰? 11:17〈消失的生命〉 戰火無情,城市中,有些生命被迫消失,但這些被消失的生命,有一部分是被俄軍綁架擄走。俄軍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獨立特派員採訪被俄軍綁架擄走的倖存者,現身說法。 25:47〈戰火笑靨〉 即便戰爭如此沉重,但在採訪過程中,有一群人,常常以美麗的笑容回應獨立特派員的鏡頭,就是孩子。為了守護孩子的笑靨,烏克蘭政府在制度跟軟硬體上,做了很多努力。 36:16〈戰地記者〉 城市裡,有一群傳遞戰爭消息的人,那就是新聞記者。特別的是,烏克蘭記者報導新聞時,自己本身就是新聞事件的當事者。尤其在極度希望自己國家贏得勝利的情緒下,新聞記者如何不成為國家大外宣工具,繼續堅持中立、客觀的新聞室準則呢? 44:51〈政治人物〉 戰爭之下,除了前線,其他民眾、各行各業都得照常過日子,如何讓整座城市在戰爭威脅下仍然正常運轉,是政治人物的責任。非常時期下的政治領導人,得有什麼樣的特質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