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台灣除了地震之外,還有風災、水災的考驗。面對多樣的天災,民間的自主防災應變能力尤為重要。台灣在2018年,就參考日本建立防災士制度,可以在事前協助防災,真正發生災難時也可協助民眾緊急避難,甚至擔綱救援工作。到底什麼是防災士?他們對防災、救災又能帶來哪些貢獻?

借鏡日本 台灣引進防災士制度

防災士–是當民眾遇到災害時,有能力去協助、處理的人。

台大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柯凱元說:「防災士制度,當初在日本是因為災害發生,有很多熱心民眾希望能夠到現場幫忙,但這些民眾不一定受過專業訓練,所以日本就建立這樣一個制度,希望培訓比較有專業技能、觀念的人員,在災區現場可以實際投入公部門來救災。」

1995年日本關西地區發生規模7.3的阪神大地震,傷亡人數逼近5萬人,災後調查發現,大約有35%的民眾是自行脫困,32%是在家人的協助下逃出,另外有接近3成是透過鄰居或朋友的幫助才逃離災難,奠定後來自助7、互助2、公助1的災害防救法則。

新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執行祕書黃弟勝說:「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日本人更發現,複合型災害更危險,它結合了海嘯、地震、核能災害。第一時間政府幾乎沒辦法即時救援,要靠居民本身跟鄰里間的互助。」

日本的經驗,確立了防災士的重要性。台灣在2018年參考日本,建立防災士制度、設計了證照課程,為期2天15堂課的培訓,有對各種災害型態的認識以及應變訓練,甚至將來可以做為種子教官,推動社區的防災。

這是一場為期兩天的培訓課程,所有參與的學員,都是為了考取防災士證照而來。(圖/獨立特派員)

防災士走進社區 成為民間救災生力軍

這一天,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的自主防災守衛隊,趕著在汛期前,預先進行里內的防汛工作。穿上防災士專屬的背心,同時分發各種警戒工具,守衛隊成員輕車熟路地前往防汛重點地區。

依序爬上溪邊坡堤,隊員們沿著狹窄的邊坡前進,也沿路觀察溪床及堆積物的情形,清除岸邊可能掉進溪床的雜木。(圖/獨立特派員)

掩藏在林蔭中的河床,沒有溪水的痕跡。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自主防災守衛隊大隊長陳專森說:「如果發生豪大雨的時候,山上的水、兩邊的水就會沖進潛勢溪流,往下游流過去。」

巡視完潛勢溪流,隊員們順道拜訪附近的保全戶。保全戶是水保署管理潛在災區民眾的用語,代表居住所在地是水災高風險地區,也是災害發生時首要的撤離對象。

貼上守衛隊貼紙,平常用來載送關懷對象的復康巴士,在災害發生時就變身撤離專車。(圖/獨立特派員)

騎行在里內的巷弄中,除了巡視治安環境,也同步檢查巷弄間是否留有足夠消防救災空間。除了平時的巡視,一旦出現災害警訊,防災士就會上線執行任務,這完全仰賴平時就已經組織計畫好的分工表。有了事前的分工,一旦需要動員,每位防災士就能立刻執行各自的任務。

台灣防災士數量有待提升 政府民間共同努力 

防災士課程培訓結束後,學員必須通過考試檢核,才能拿到防災士的證照。在日本,法令明定包括大樓保全、大眾運輸駕駛、商店店長等特殊職業,都必須取得防災士資格才能擔任。

在台灣雖然沒有針對職業設下防災士資格的規定,但與防災相關的職業型態卻分布在各行各業中。在求職網站上輸入防災關鍵字,出現許多不同職業類別,主要都與環境場域的安全管理有關。人力銀行業者分析,相關職缺介於500到600個之間,平均月薪則在4.8萬的水準。

要經過培訓及考試才能取得的防災士證照,在台灣偏向志工性質,來參加的學員大部分都有防災或救災需求的背景,或是為了學習社區防災而來的里長。

台灣防災士制度建立以來,截至2024年6月為止,全台約有2.8萬名防災士。為了提升民間自主防災能力,新北市採取自籌經費,讓參與民眾不用負擔3000元培訓費用的策略,鼓勵市民參與,預計要在2026年之前,完訓至少1.5萬名防災士。

防災士測驗必須同時通過術科實作以及筆試檢核,才能拿到證照。受訓者交出寫好的試卷,每一張試卷背後,都將是民間防災、救災的生力軍。日本從2003年開始推動防災士證照制度以來,目前已經培養了29萬位防災士,以人口比例推估,總人口約為日本五分之一的台灣,大約需要5.8萬位防災士,目前距離這個數字還有3萬的差距,有賴政府和民間一起努力。

黃郁婷/編輯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