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演唱會公安怎麼做?代表性多功能場館安全比一比【獨立特派員】
萬真彣 黃政淵 鄭仲宏 / 採訪報導黃郁婷 / 整理報導獨立特派員走訪了三個也常常辦演唱會的多功能體育場,一個是高雄國家體育場,容留人數跟大巨蛋接近;另外還有高雄巨蛋及台北小巨蛋,同樣都是密閉場館。了解他們如何管理大型活動的公共安全,以及場館發生事故時,有哪些設施可以自保,又該如何配合人員應變。高雄世運滿座超過5萬人! 緊急狀況怎疏散? 高雄國家體育場(世運主場館),是台灣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體育場館。這台灣最大的戶外體育場,占地19公頃,座位多達5萬5千席,是和台北大巨蛋的容留人數最接近的場館。 因應多元突發事件的公共安全管理,世運邀集500名相關單位人員,演練民眾疏散、安全維護,及傷患後送等情境。 高雄市運動發展局長侯尊堯認為,相較於過去單點單線的SOP,目前各單位是走到彼此之間的磨合。 緊急疏散大多是多點多線的動態事件,隨著事故演進,各單位如何互相銜接任務,是這場演習的目的。 侯尊堯局長說明,如何引導民眾離開這個場地,地面上或者是走道上,相關的燈飾也協助引導。 寬敞廊道,也能同時運送傷患擔架,上場外救護車。而世運場外,周圍空曠,有更足夠的疏散避難空間外,也能讓相關車輛待命。 侯尊堯局長分析,場外是一個完全沒有障礙的外環道,所以讓所有救難或相關必要的車輛,都能夠快速準確到特定出口。 回顧今年9月,日本搖滾樂團ONE OK ROCK在世運開唱,場內外人數破6萬。 市府統計,當晚6萬人,在25分鐘內清場,75分鐘完成疏運。 高雄巨蛋大型密閉空間 防火措施怎麼做?2004年,高雄巨蛋由漢威巨蛋公司以BOT模式動工興建,2008年啟用,是座6層樓的多功能綜合體育館,容留人數只有大巨蛋的約四分之一,1萬5千人。進到高雄巨蛋主場館,它和台北大巨蛋一樣,是室內密閉空間,萬一發生火災,會在裡面悶燒。高雄九太巨蛋公司總經理李振妮解釋,高雄巨蛋的屋頂有圓弧形的設計,有蓄煙的功能;在屋頂的下方有自動排煙口,可以直接排煙。當緊急事件發生的時候,可以爭取更多時間來讓民眾避難。若發生火災等事故,工作人員會依實況緊急廣播。而關於演唱會緊急廣播的細節,專家做出提醒。活動工程技術專家謝寅龍直言,要指揮觀眾疏散,其實演唱會的音響才夠大聲,通常安全疏散的音量是蓋不過演唱會的聲音。而能進行這些控制是誰的權力?現場的指揮官是誰?能不能控制好現場?都是需要事前規劃的細節。 演唱會尾聲,會有彩帶、愛心氣球等道具落下。但這些效果,其實是常見的風險因子,容易引起火災或混亂。因此工作人員在開唱前,都得參與緊急避難訓練。全台首座大型多功能體育館–小巨蛋 防焰機關怎運作?每場演唱會開始前,台北小巨蛋的工作人員會拉出舞台附近消防栓箱的水帶,以備不時之需。舞台搭建的球場層場內,也放了至少10支滅火器。還有活動式逃生標示,方便依活動的不同,彈性調整吊掛位置,讓疏散動線更明確。樓上觀眾看台區,有3支放水槍,一偵測到火源,會自動鎖定、撒水撲滅。寬達4公尺的逃生出口周圍,掛的是有防焰證明的布幕。專家提醒,舞台布幕也得是同樣標準。活動工程技術專家謝寅龍說明,因為舞台上面,如果設備有任何意外的時候,防火布幕一降下來,煙、火通通隔離在舞台後面,觀眾不會受到影響。逃生口外,有清楚的消防設施配置圖;下方滅火器放進底座,避免被踢倒不見,或絆倒民眾。大型群聚活動的公共安全,每個環節都必須非常嚴謹。台北小巨蛋和高雄巨蛋,有較豐富的演唱會公安管理經驗,無奈容留人數太少;高雄世運場地夠大、公安軟硬體也齊備,但卻是露天空間。台灣的確需要像大巨蛋這樣的大型室內場地辦演唱會,但對比其他場館的公共安全機制,大巨蛋開唱,真的準備好了嗎? 延伸閱讀大巨蛋將迎來首場演唱會,場館安全問題備受質疑!大巨蛋安全管理資訊不透明,公共安全如何保障?
專欄
大巨蛋將迎來首場演唱會,場館安全問題備受質疑!【獨立特派員】
萬真彣 黃政淵 / 採訪報導黃心亮 / 整理報導大巨蛋園區在台北東區的繁華都心,附近被商辦大樓包圍,更是全球獨有的下沉式建築,草皮層位於地下10.5公尺深,興建過程引發許多公共安全疑慮,至今都還沒完全釋疑。原本辦比賽時,頂多4萬民眾入場,未來開演唱會,將增加到5萬5千人,場館的安全禁得起考驗嗎?大巨蛋將開唱 安全體檢仍有疑慮? 國慶晚會,是大巨蛋啟用以來,第一次辦非賽事活動。12月,周杰倫將成為第一位在大巨蛋辦演唱會的歌手;接著是年底張惠妹的演唱會,售票都傳秒殺佳績。但在眾人關注大巨蛋誰來開唱的同時,公共安全問題,也跟著延燒。 演唱會公共安全備受質疑的大巨蛋,由臺北市政府以BOT模式,交由遠雄集團興建及營運。那麼公共安全的爭議在哪裡?這可從孵蛋的過程說起。2006年10月,遠雄集團開始辦理大巨蛋BOT案後,安全問題頻傳。 2015年,台北市政府邀集國內外專家,為大巨蛋安全體檢,安檢報告直指建築量體過大,致災風險劇增,更提出了五項疑慮:商場共構有安全危機、各棟地下停車場連通、災害易蔓延擴散、戶外避難空間不足、消防救災無法進行,也延伸出備受安檢小組關注的逃生疏散疑慮。 場館複雜、場外避難空間不足 疏散動線可行嗎? 大巨蛋屬於「下沉式棒球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場地,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王价巨說:「它有不同的看臺層,平面層又在地下10米半,平面層要往上跑的時候,這個疏散避難行為,跟他在看臺層要往下跑的疏散行為,是完全不一樣。」 曾參與日本5座巨蛋設計,也是大巨蛋是安檢小組成員的日本建築師吉田克之,他提出警告,必須減少容留人數。以看台動線來說,往疏散口方向走,一走上樓梯,就是一根大柱子,容易造成疏散時人潮擠在一起。體育場外,有辦公大樓、旅館,以及緊貼著體育館的百貨商場共構,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擔憂,萬一有緊急災害,場外疏散避難空間恐怕不足。 來到大巨蛋地下停車場,是有2226個汽車車位的超大型停車場,安檢小組擔心,這大量車子中的汽油,可能成為巨大的爆炸物,火勢會在地下室迅速蔓延;再看停車場出口,車流多的街道上,週圍缺少車輛調度腹地,消防車若要進場,勢必與逃生動線重疊。 公共安全備受質疑 大巨蛋準備好要開唱了嗎? 當年安檢小組的建言,影響著幾萬人的安全,但有被採納落實嗎?2019年,一場大巨蛋都審會上,都審委員要求遠雄提供人流疏散的6種情境模擬結果,但遠雄以電腦當機為由,只提供2種。遠雄顧問徐一量說:「實際上是因為真正跑程式的話,參數會互斥、有影響,所以會跑不下去,不是我們動手腳。」 同年10月14日,大巨蛋都市設計審議修正後通過。這讓過去擔任台北市都審主任委員的前都發局長林洲民,發文抨擊大巨蛋會通過防災避難電腦模擬,是因為把民眾逃生方向設為熟悉,逃生情境設為泰若自然,這都不是較貼近真實狀況的不知所措。大巨蛋若疏散出問題,會不會進而危及周遭居民安全,令人憂心。 在各界對大巨蛋公共安全,有種種疑慮的狀況下,台北市政府卻宣佈,開放辦演唱會等非賽事活動。消息一出,土木技師蕭宇亮投書,不諱言大巨蛋開演唱會,容易導致災難。大巨蛋原設定為賽事用,地下10.5米的草皮層原本只有幾十位球員活動,若辦演唱會,將變成可容納1萬5千人的搖滾區。  人流疏散,真的沒問題嗎?舞台設備,不會增加風險嗎?活動工程技術專家謝寅龍認為,相關單位恐怕低估風險,他說:「(舞台)要壓在原來草皮上,你就要考慮這個草皮是不是真的耐燃阻燃。」 日前遠雄宣稱,大巨蛋已通過消防安全中心基金會驗證,安全無虞,而驗證重點之一,是建立自衛消防編組的模組。但消防專家林金宏透露,這個驗證可能忽略實際情境的變因,消防編組成員應變能力恐怕不足。消安中心雖然驗證了大巨蛋的消安計畫,但更複雜多元的公共安全問題,誰來把關呢?曾任大巨蛋審議委員的學者王价巨非常擔心,認為沒有把人的特性考慮進來。 大巨蛋園區的建築已完工,難以變更,在軟體上的人員安全管理,是否有足夠的水準因應硬體的不足?大巨蛋辦演唱會的公共安全,仍備受質疑,現在真的準備好要開唱了嗎? 延伸閱讀大巨蛋安全管理資訊不透明,公共安全如何保障?演唱會公安怎麼做?代表性多功能場館安全比一比
專欄
台灣也有防災士,提升民間防救災能量!
李婕綾 張智龍 / 採訪報導 黃心亮 / 整理報導 台灣除了地震之外,還有風災、水災的考驗。面對多樣的天災,民間的自主防災應變能力尤為重要。台灣在2018年,就參考日本建立防災士制度,可以在事前協助防災,真正發生災難時也可協助民眾緊急避難,甚至擔綱救援工作。到底什麼是防災士?他們對防災、救災又能帶來哪些貢獻? 借鏡日本 台灣引進防災士制度 防災士–是當民眾遇到災害時,有能力去協助、處理的人。 台大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柯凱元說:「防災士制度,當初在日本是因為災害發生,有很多熱心民眾希望能夠到現場幫忙,但這些民眾不一定受過專業訓練,所以日本就建立這樣一個制度,希望培訓比較有專業技能、觀念的人員,在災區現場可以實際投入公部門來救災。」 1995年日本關西地區發生規模7.3的阪神大地震,傷亡人數逼近5萬人,災後調查發現,大約有35%的民眾是自行脫困,32%是在家人的協助下逃出,另外有接近3成是透過鄰居或朋友的幫助才逃離災難,奠定後來自助7、互助2、公助1的災害防救法則。 新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執行祕書黃弟勝說:「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日本人更發現,複合型災害更危險,它結合了海嘯、地震、核能災害。第一時間政府幾乎沒辦法即時救援,要靠居民本身跟鄰里間的互助。」 日本的經驗,確立了防災士的重要性。台灣在2018年參考日本,建立防災士制度、設計了證照課程,為期2天15堂課的培訓,有對各種災害型態的認識以及應變訓練,甚至將來可以做為種子教官,推動社區的防災。 這是一場為期兩天的培訓課程,所有參與的學員,都是為了考取防災士證照而來。(圖/獨立特派員) 防災士走進社區 成為民間救災生力軍 這一天,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的自主防災守衛隊,趕著在汛期前,預先進行里內的防汛工作。穿上防災士專屬的背心,同時分發各種警戒工具,守衛隊成員輕車熟路地前往防汛重點地區。 依序爬上溪邊坡堤,隊員們沿著狹窄的邊坡前進,也沿路觀察溪床及堆積物的情形,清除岸邊可能掉進溪床的雜木。(圖/獨立特派員) 掩藏在林蔭中的河床,沒有溪水的痕跡。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自主防災守衛隊大隊長陳專森說:「如果發生豪大雨的時候,山上的水、兩邊的水就會沖進潛勢溪流,往下游流過去。」 巡視完潛勢溪流,隊員們順道拜訪附近的保全戶。保全戶是水保署管理潛在災區民眾的用語,代表居住所在地是水災高風險地區,也是災害發生時首要的撤離對象。 貼上守衛隊貼紙,平常用來載送關懷對象的復康巴士,在災害發生時就變身撤離專車。(圖/獨立特派員) 騎行在里內的巷弄中,除了巡視治安環境,也同步檢查巷弄間是否留有足夠消防救災空間。除了平時的巡視,一旦出現災害警訊,防災士就會上線執行任務,這完全仰賴平時就已經組織計畫好的分工表。有了事前的分工,一旦需要動員,每位防災士就能立刻執行各自的任務。 台灣防災士數量有待提升 政府民間共同努力  防災士課程培訓結束後,學員必須通過考試檢核,才能拿到防災士的證照。在日本,法令明定包括大樓保全、大眾運輸駕駛、商店店長等特殊職業,都必須取得防災士資格才能擔任。 在台灣雖然沒有針對職業設下防災士資格的規定,但與防災相關的職業型態卻分布在各行各業中。在求職網站上輸入防災關鍵字,出現許多不同職業類別,主要都與環境場域的安全管理有關。人力銀行業者分析,相關職缺介於500到600個之間,平均月薪則在4.8萬的水準。 要經過培訓及考試才能取得的防災士證照,在台灣偏向志工性質,來參加的學員大部分都有防災或救災需求的背景,或是為了學習社區防災而來的里長。 台灣防災士制度建立以來,截至2024年6月為止,全台約有2.8萬名防災士。為了提升民間自主防災能力,新北市採取自籌經費,讓參與民眾不用負擔3000元培訓費用的策略,鼓勵市民參與,預計要在2026年之前,完訓至少1.5萬名防災士。 防災士測驗必須同時通過術科實作以及筆試檢核,才能拿到證照。受訓者交出寫好的試卷,每一張試卷背後,都將是民間防災、救災的生力軍。日本從2003年開始推動防災士證照制度以來,目前已經培養了29萬位防災士,以人口比例推估,總人口約為日本五分之一的台灣,大約需要5.8萬位防災士,目前距離這個數字還有3萬的差距,有賴政府和民間一起努力。 黃郁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