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彭佳嶼觀測氣象 直擊最北孤島的生活!

分享文章

彭佳嶼是台灣本島的最北疆,目前已無人居住,但一直有氣象、海巡及燈塔人員駐守,飲水、食物都得靠漁船運補,遇上東北季風,島上人員常常面臨斷糧危機。最近中共在東海軍事演習,彭佳嶼更是首當其衝。這座孤島上的駐守人員,究竟是怎麼過日子?

彭佳嶼曾面臨斷糧危機 物資運補遇到什麼困難?

清晨5時許,萬里漁港天剛亮,一艘海釣船正準備出海。他們不是要釣魚,而是要執行每個月2次,幫彭佳嶼氣象站運補物資的任務。冬天能不能航行,得看東北風的臉色,到了彭佳嶼要靠岸,又得看南風。

船長蔡維祥無奈地說,只要是南風、東南風或西南風都不好靠岸,浪都打到堤防上,船會被推到岸上去。有時開了3小時到彭佳嶼,在碼頭旁等了5、6個小時,浪還是沒有下去,沒辦法,只好再開回本島。原本半個月要運補一次,最高紀錄被天候拖到35天。海釣船以接駁方式靠岸,工作人員搶時間,把船上的物資運上岸,有時若浪高超過一米,還得練好拋接特技。

蔬菜、水果、肉品,還有半個月要喝的水,全都被搬上鐵牛車。除了氣象站,彭佳嶼還有航港局人員管理燈塔、海巡署負責安全。運補這天,3個單位都一起出動。

運補船載著物資準備登島。(圖/獨立特派員)

島上的孤獨日常 氣象觀測員都在做些什麼?

現任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的主任顏增璽,原本是預報員,3年前來到這裡。顏增璽回憶起當時的感受:「沒想到這邊都沒有人,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就暈船,剛到的時候,是被人家拉上來的,一切都很奇特!」

這個奇特的島嶼,面積只有1.14平方公里,大約是4個大安森林公園,氣象局的門牌是彭佳嶼6號,但這座島只有3戶人家–氣象站、海巡,以及燈塔,郵差則由顏增璽充當。

彭佳嶼探空氣球升空觀測到的溫度、溼度及風向資料,可以用來預測大台北地區的午後熱對流和最高溫。而彭佳嶼的氣象資料,更能排除都市熱島效應,貢獻全球暖化的研究。

輪流駐守的3位氣象員除了監測氣象資料,還要負責站裡大大小小的事。校長兼撞鐘,最怕緊急狀況,如何確保供水供電、停電了要怎麼維持觀測,都是他們會遇上的考驗。

觀測員來島上一次要駐守15天,回台灣可以休假30天,但駐守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小島生活。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觀測員李洋,自願調來彭佳嶼,已經進入第5年,克服了孤獨感,更看到許多在本島看不到的風景。

李洋說:「住久會感覺到一種自然野性的美,我曾經在這邊遇到火災,火災燒得滿目瘡痍,可是一個月之後,你完全看不出痕跡。所以那時候就會感覺到說,其實生命力是非常強韌的。」

彭佳嶼氣象站。(圖/獨立特派員)

彭佳嶼特殊景象 成島上居民獨有記憶

除了主任及觀測員,氣象站還有一位工友兼大廚,包辦所有人的三餐。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工友吳俊明,在此工作已經32年,他說早期彭佳嶼還有駐軍7、80人,生活不算太無聊,但醫療是大問題。

吳俊明分享,他來第3年時被恙蟲咬到,在島上高燒了4天,後來才緊急雇了海釣船回去就醫,回台灣的第2天,白血球只剩800多,已經發病危通知了。

身處偏遠小島,生病了得自求多福,遇上雷雨胞籠罩,閃電、打雷也可能要人命。吳俊明回憶,曾有職員差點遭閃電打中,電視、電腦、觀測儀器通通都被燒毀,職員嚇得在屋子裡狂叫。

西北颱讓台灣人聞風色變,而在彭佳嶼感受更深。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觀測員李洋描述,颱風來前會有短短的寧靜期,夕陽光會變得非常紅,然後烏雲密布,風會變強、打雷、下雨,整個房舍玻璃窗都會震動,到最後慢慢又消失。其實經歷過就會發現,跟在台灣完全不一樣。

彭佳嶼的春天,滿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到了夏夜,沒有光害的星空、遠處漁船的點點燈火,都是這個小島獨有的景致。這裡還有一座佇立百年、結合日式跟西式特色的燈塔,要在日本通往台灣的海上發光,早期就靠整夜不斷的人力。

燈塔佇立在離海平面145公尺處,二戰時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歷經戰亂、修補,改為電力運作,彭佳嶼燈塔至今還是佇立台灣東北海上發光。而在2022中共軍演時,也首當其衝。

燈塔是日本人在1909年建造而成。(圖/獨立特派員)

對台灣本島民眾而言,彭佳嶼這個軍演、西北颱來襲時才想起的地名,是駐島人員乘風破浪,不間斷駐守的365天。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