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駐守彭佳嶼觀測氣象 直擊最北孤島的生活!
彭佳嶼是台灣本島的最北疆,目前已無人居住,但一直有氣象、海巡及燈塔人員駐守,飲水、食物都得靠漁船運補,遇上東北季風,島上人員常常面臨斷糧危機。最近中共在東海軍事演習,彭佳嶼更是首當其衝。這座孤島上的駐守人員,究竟是怎麼過日子? 彭佳嶼曾面臨斷糧危機 物資運補遇到什麼困難? 清晨5時許,萬里漁港天剛亮,一艘海釣船正準備出海。他們不是要釣魚,而是要執行每個月2次,幫彭佳嶼氣象站運補物資的任務。冬天能不能航行,得看東北風的臉色,到了彭佳嶼要靠岸,又得看南風。 船長蔡維祥無奈地說,只要是南風、東南風或西南風都不好靠岸,浪都打到堤防上,船會被推到岸上去。有時開了3小時到彭佳嶼,在碼頭旁等了5、6個小時,浪還是沒有下去,沒辦法,只好再開回本島。原本半個月要運補一次,最高紀錄被天候拖到35天。海釣船以接駁方式靠岸,工作人員搶時間,把船上的物資運上岸,有時若浪高超過一米,還得練好拋接特技。 蔬菜、水果、肉品,還有半個月要喝的水,全都被搬上鐵牛車。除了氣象站,彭佳嶼還有航港局人員管理燈塔、海巡署負責安全。運補這天,3個單位都一起出動。 運補船載著物資準備登島。(圖/獨立特派員) 島上的孤獨日常 氣象觀測員都在做些什麼? 現任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的主任顏增璽,原本是預報員,3年前來到這裡。顏增璽回憶起當時的感受:「沒想到這邊都沒有人,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就暈船,剛到的時候,是被人家拉上來的,一切都很奇特!」 這個奇特的島嶼,面積只有1.14平方公里,大約是4個大安森林公園,氣象局的門牌是彭佳嶼6號,但這座島只有3戶人家–氣象站、海巡,以及燈塔,郵差則由顏增璽充當。 彭佳嶼探空氣球升空觀測到的溫度、溼度及風向資料,可以用來預測大台北地區的午後熱對流和最高溫。而彭佳嶼的氣象資料,更能排除都市熱島效應,貢獻全球暖化的研究。 輪流駐守的3位氣象員除了監測氣象資料,還要負責站裡大大小小的事。校長兼撞鐘,最怕緊急狀況,如何確保供水供電、停電了要怎麼維持觀測,都是他們會遇上的考驗。 觀測員來島上一次要駐守15天,回台灣可以休假30天,但駐守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小島生活。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觀測員李洋,自願調來彭佳嶼,已經進入第5年,克服了孤獨感,更看到許多在本島看不到的風景。 李洋說:「住久會感覺到一種自然野性的美,我曾經在這邊遇到火災,火災燒得滿目瘡痍,可是一個月之後,你完全看不出痕跡。所以那時候就會感覺到說,其實生命力是非常強韌的。」 彭佳嶼氣象站。(圖/獨立特派員) 彭佳嶼特殊景象 成島上居民獨有記憶 除了主任及觀測員,氣象站還有一位工友兼大廚,包辦所有人的三餐。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工友吳俊明,在此工作已經32年,他說早期彭佳嶼還有駐軍7、80人,生活不算太無聊,但醫療是大問題。 吳俊明分享,他來第3年時被恙蟲咬到,在島上高燒了4天,後來才緊急雇了海釣船回去就醫,回台灣的第2天,白血球只剩800多,已經發病危通知了。 身處偏遠小島,生病了得自求多福,遇上雷雨胞籠罩,閃電、打雷也可能要人命。吳俊明回憶,曾有職員差點遭閃電打中,電視、電腦、觀測儀器通通都被燒毀,職員嚇得在屋子裡狂叫。 西北颱讓台灣人聞風色變,而在彭佳嶼感受更深。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觀測員李洋描述,颱風來前會有短短的寧靜期,夕陽光會變得非常紅,然後烏雲密布,風會變強、打雷、下雨,整個房舍玻璃窗都會震動,到最後慢慢又消失。其實經歷過就會發現,跟在台灣完全不一樣。 彭佳嶼的春天,滿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到了夏夜,沒有光害的星空、遠處漁船的點點燈火,都是這個小島獨有的景致。這裡還有一座佇立百年、結合日式跟西式特色的燈塔,要在日本通往台灣的海上發光,早期就靠整夜不斷的人力。 燈塔佇立在離海平面145公尺處,二戰時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歷經戰亂、修補,改為電力運作,彭佳嶼燈塔至今還是佇立台灣東北海上發光。而在2022中共軍演時,也首當其衝。 燈塔是日本人在1909年建造而成。(圖/獨立特派員) 對台灣本島民眾而言,彭佳嶼這個軍演、西北颱來襲時才想起的地名,是駐島人員乘風破浪,不間斷駐守的365天。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專欄
基隆捷運拍板定案,可能存在哪些挑戰?【獨立特派員】
行政院上個月宣布拍板基隆捷運,目標要在2032年四月完工。不過我們實際走訪基隆,每天通勤台北的民眾,對於新捷運的搭乘意願都很低。學者更預估,未來不但得跟台鐵搶旅客、還將面臨嚴重虧損的命運。基隆捷運希望能夠達成基隆、台北、新北的三贏,除了財務負擔和成本效益,接下來的環評還有土地徵收,再再都是必須要克服的實際挑戰。早上七點半,基隆火車站附近人們行色匆匆,都是要趕著搭火車或客運去台北上班上學。基隆36萬人口,有超過11萬人每天通勤到台北,其中22%搭火車,31%開車,搭客運人最多,佔總數的33%,王小姐也是其中之一。 王小姐告訴《獨立特派員》,雖然客運可以直達台北市南京東路的辦公室,但從家裡騎車、等車加上搭客運,每天通勤還是一個半小時起跳,最無奈是遇上大塞車,最久甚至花上超過兩個小時。 排隊、轉車或塞車,是基隆人揮之不去的通勤惡夢。為了解決基隆到台北的交通,行政院拍板基隆捷運路線,共設13站,從南港往東、在樟樹灣與民生汐止線整合、經過汐止、五堵、六堵,終點站是八堵,全長16.05公里、2032年四月通車。八堵到基隆則列為第二期路網。 只是基隆捷運沒到基隆,不只王小姐表示因距離關係將來不會搭乘,在客運站問起通勤族未來意願,也幾乎都得到一樣的答案。就連搭火車通勤的民眾也認為,多了捷運的轉乘路線,不僅不方便也可能延長通勤時間。   基隆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民眾使用客運通勤。(圖/獨立特派員) 捷運轉乘路線複雜,方便性低使民眾卻步  而究竟未來基隆捷運轉乘到底方不方便,經過《獨立特派員》實測發現,八點二十七分的區間車,從基隆站出發,大約七分鐘就到達八堵火車站,不用出站直接從台鐵月台,可以走地下連通道,接到未來的八堵捷運站。   基隆捷運是中運量運輸,類似於台北捷運的文湖線。將以高架路段、穿過七堵、六堵、五堵及汐止,進入台北市南港展覽館後改走地下,到達五鐵共構的南港車站終點站。   未來南港站的地下,從北到南分別有基隆捷運、高鐵、台鐵及台北捷運板南線,基隆捷運要轉乘板南線,得先越過高鐵及台鐵。地下就算有連通道,因為各系統的軌道在地下不同樓層,距離也不能以直線三百公尺來計算。 實際走一次轉乘動線,得先搭電扶梯到地下二樓,穿過高鐵大廳、再搭電扶梯到地下一樓、繞過百貨商場,才能到達台北捷運板南線的入口。 在沒有迷路的狀況下,大約花費五分鐘的時間,而未來南港站有商場、有兩線捷運又有雙鐵,如果標示不夠清楚、將會是轉乘大考驗。 不只南港,基隆捷運的其他車站也一樣。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說明,例如汐止區公所站、百福站都是在與台鐵車站四到五百公尺的範圍內。一旦出現轉乘不方便的情形,可能會導致民眾只選擇單一交通工具的問題,最惡化的情況則是完全放棄捷運與台鐵,改為自行騎車或開車。  台鐵相較優勢多,捷運轉運量十分有限  基隆捷運許多路段都與台鐵平行,汐科站、汐止區公所、百福跟七堵站,都在台鐵的火車站附近、距離相差幾百公尺。未來的基隆捷運七堵站,位於基隆河畔的停車場,距離台鐵大約六百公尺,民眾若要轉乘得步行十分鐘。   捷運與台鐵平行的模式,是否會導致兩者的旅客都分別降低,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表示,由於基隆通勤人數本來就不多,因此兩個系統共存可能會產生營運困難。 台鐵正準備公司化、等待脫胎換骨,又有基隆捷運來挖旅客,兩鐵相爭不只比服務跟轉乘方便性,票價也得比一比。 以台北捷運費率計算,未來基隆捷運八堵到南港大約40元,到台北車站大約55元,但搭台鐵卻分別只要22元跟36元。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分析,由於不論是行車時間或是票價,台鐵相較基隆捷運都更佔優勢,因此將來在雙線平行的狀況下,從台鐵轉移到基捷的運量其實非常有限。就算民眾願意多掏錢、多花時間,去搭一條嶄新的捷運,但以台鐵沿線進出站人口來看,最多人的汐止每天也僅有1.9萬人搭乘。 基隆捷運經費預估425億,中央負擔七成七,其他由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協調分攤。學者認為,難題不只是誰要出多少錢、還有未來該由誰來負責營運、負擔虧損。李克聰補充,由於目前捷運招標情況成本大量上漲,因此目前的425億仍是嚴重低估,將來必定還會追加預算。  民代憂心雙線並行的形式,將為兩者帶來營運困難。(圖/獨立特派員)  虧損機率高,地方開發有疑慮  即使台北捷運每日運量突破兩百萬人次,去年依舊大虧損五十億,基隆捷運虧損已經是必然的宿命,而中央地方都在想辦法創造運量。 交通部鐵道局委託基隆市政府,規劃開發七堵站區,行政院長視察時簡報,會將七堵發展為新創及研究智庫。 基隆市都市發展處長徐燕興表示,目前的草案初步計算大概有140億的效益,但七堵是不是真的會有140億的大未來,地方民代很懷疑。 因為基隆市政府才剛花4200萬,規劃北五堵國際研發新鎮,且原本2020年底就應該完成的工程,至今仍沒有完工。 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說明,基隆市政府到現在都無法完成的原因,是因為涉及軍方及私人土地糾紛,目前整體計畫可能會延宕到2023年。 而政府連北五堵的研發新鎮都還沒規劃好,又端出七堵要建新創及研究智庫,也難免讓地方對開發效益畫上問號。 鐵道局規劃,基隆捷運是要串起內科、南港,然後帶動沿線工業區升級,將北五堵、百福、六堵、七堵與八堵,串聯成基隆河谷的產業廊帶。 但沿線這一大片貨櫃場要轉型,需要的時間恐怕遠超過捷運建設的十年。 五年前,總統蔡英文宣布基隆輕軌Tram Train計畫,原本是要買新車、運行在台鐵的第三軌,幾經折衝、五年後提升為中運量捷運。 而隨著經費變多了、運量變大了,不變的是城市的捷運路線,成為日復一日把居民往外送的城際運輸。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理事鄭羽哲分析,往後民眾不論是在求學或是就業上,都會需要透過通勤進入台北都會區,而當民眾的生活依賴於其他縣市時,對於基隆的商業活動跟基隆當地的運輸發展就會造成傷害。   現有人口、經濟及運量,都難以支撐基隆捷運,雙北對基隆的磁吸效應,更可能因為捷運而更加嚴重。基隆捷運將開往什麼樣的未來,不只是港都民眾等了二十年想要問的問題,還攸關北北基生活圈的國土規劃。基隆捷運的難題,也是台灣各地軌道建設的難題。  (※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