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緬甸青年投身反抗軍,對抗軍政府求自由!
2021年2月,緬甸爆發軍事政變,之後緬甸內部反對軍政權的抗爭不斷。雙方僵持將近3年,2023年10月底,緬甸東部、北部等地都爆發反抗軍的反攻潮,並且成功奪下許多緬甸軍方占領的城市與要塞,讓緬甸反獨裁長時間的低迷,出現了新的希望。 記者前進反抗軍營地 直擊部隊為何而戰 為了要進入反抗軍的所在地,採訪團隊搭了3個半小時飛機,從台北飛到曼谷,再搭了8小時的巴士,到泰國與緬甸的邊境。 要進入烽火連天的緬甸並不容易,經過了幾天的協調,並且多次更變行程。最後,熟悉反抗軍的中間人,開著小卡車,帶採訪團隊出發。 跨越泰緬邊境檢查哨、進入緬甸國土後,原本平坦的柏油路變成崎嶇顛簸的紅泥土路,路上行人看記者的眼光,也多了幾分警戒。 帶著幾分忐忑的心情,小卡車抵達簡易木製哨口,柵欄升起後,穿著簡易軍裝的反抗軍向採訪團隊行禮。記者進入了緬甸叢林裡,反抗軍駐紮的祕密基地。 因為武器的水準差距太大,反抗軍必須且戰且走。猛虎特殊部隊的營寨,在幾個月前也遭空襲,付之一炬後,才搬到現在的據點。 猛虎特殊部隊分隊長盛恭回憶,緬甸軍人故意讓反抗軍親眼目睹割頸畫面,用砍頭的方式冷血殺害兩名戰友,另一位則是以直接向額頭開槍的方式處決。當時有一些居民、難民,還有一些反抗軍、緬甸軍正在渡河逃難到泰國邊境,緬軍還掃射正在逃難的人,當場死了七、八個人。 緬甸的內戰至今已經將近3年,總共超過2萬5千多人遭到逮捕、1萬9千多人被關在監獄中。並且造成了有4千2百多人死亡。而這個數字,每天都在攀升。 猛虎特殊部隊主要任務是埋伏與突擊,因此常會跟敵方近距交戰。面對緬軍的優勢火力跟戰機空襲,他們曾經打得相當吃力。 煙硝下的愛情故事 憑藉什麼信念堅持下去? 盛恭是2021年政變後,才提起槍反抗獨裁,但是身為猛虎特殊部隊指揮官的拉波,從11歲就加入克倫族反抗軍,擁有超過20年反抗軍事獨裁的經驗。戰爭的殘酷對他來說已是日常,讓他真正害怕的,是其他的事物。 猛虎特殊部隊指揮官拉波坦言,自己在什麼時候會害怕呢?就是子彈不夠多的時候,害怕犧牲自己的夥伴,擔心無法達到希望及目標。 除了跟著拉波出生入死的戰友之外,妻子是他最大的支柱。在戰場上,他們互相扶持。 猛虎特殊部隊士官長瑙昆表示,還是很想要開心地跟丈夫(編按:猛虎特殊部隊指揮官拉波)一起過日子,現在還沒有過過開心的生活。因為革命還未成功,他們都很希望革命趕快成功。 戰場上的愛情,結局通常非常極端,也很脆弱。但他們仍抱著希望,一起走下去。 反抗軍奔向戰場 迎向什麼樣的明天? 這一天,指揮官忽然要大家緊急集合,拉波一邊跟電話那頭的友軍通話,一邊向部隊透露了準備上前線的消息。 本來都穿著便服的士兵們,接到緊急出發的命令後,馬上回帳篷著裝,整理需要的物品,穿上軍服,拿好各式武器。軍營裡瀰漫著一股低氣壓,大家的沉重的心情,全寫在臉上。 跟據克倫邦的傳統,拉波跟妻子會在部隊要出發之前,舉行簡單的祈福儀式,將特殊的石頭磨成粉末,跟水混合後,灑在士兵的頭上、背上。並且也會給予部隊成員們特殊的信物,讓他們帶在身上,像是護身符一樣,保佑平安。 猛虎特殊部隊指揮官拉波祈求,大家這次出入平安、事事成功!要互相幫忙,才能屢戰屢勝! 大夥們在出發之前舉起三隻手指照相,留下他們反抗獨裁政權的照片。要上前線的士兵跳上卡車。留下來人們在門口向他們敬禮、給予祝福。 遍布在緬甸各地、數萬名的緬甸反抗軍,在將近三年裡,不斷重複著類似猛虎特殊部隊的日常,就是為了他們共同的信念而戰。而那個盼望,就是推翻軍事獨裁、恢復民主制度,返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回到三年前那種,被稱是平凡簡單的日常生活。 (※楊智強 蘇威銘/採訪報導)
專欄
台灣處非常時期 下任總統需具哪些特質?
中共近年在國際場合上屢屢打壓台灣,共機擾台強度不減反增,可見兩岸情勢真的是越來越劍拔弩張。兩岸議題,在下一任總統的待辦清單上絕對是重中之重!節目《獨立特派員》2024請問總統系列特別報導:相較承平時期,處於非常時期的台灣,下任總統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圖1,台灣正處於兩岸張力只增不減的非常時期。圖/獨立特派員 兩岸張力只增不減 「位於台灣西南空域,高度7600公尺的中共軍機注意,你已進入我空域,影響我飛航安全,立即迴轉脫離。」這段中華民國空軍廣播內容自2020年開始越來越多。「我覺得以實際的威脅來講,現在的威脅比1996年要威脅大多了,」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對比當時一些親朋好友認為共軍要打來了,因此打算移民,反觀今日,社會普遍認為歌舞昇平的日子不會結束,「我比較擔憂這點」。 為何擔憂?1996台海危機時,共軍在台灣西側與北側進行實彈演習範圍,李喜明指出,當時共軍完全沒有全方位進攻台灣的能力,因此當時他擔任海虎潛艦艦長,奉命裝滿武器,「我相信我的船,如果需要有一些衝突存在,我非常有信心,我覺得我一定會獲勝,因為當時解放軍的數量跟質量並沒有很好」。 時至今日,中國軍力不可同日可語。2022年共軍實彈演習範圍已擴及全台,展示出系統性包圍台灣的能力。「當敵人慢慢具備全方位進攻能力的同時,台灣反而不緊張,」李喜明憂心表示。 「其實所謂的戰爭早已開始!」政治大學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除了戰場上短兵相接外,中共早已對台灣進行「灰色作戰」,也就是透過經濟制裁,例如禁台灣商品;外交打壓,例如禁止台灣參與各類國際合作;以及透過假訊息來操控輿論的資訊戰,藉各種手段達到攻擊民主與瓦解台灣主權的目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明確表示「祖國的神聖領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前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於今年6月4日也公開表示:「如果有人膽敢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不會放棄使用武力」。台灣正處於兩岸張力只增不減的非常時期,國家領導人需要具備不同於承平時期的特質與能力嗎? 烏克蘭總統是教科書? 圖2,澤倫斯基在俄烏戰爭中擅用媒體效果,訴諸全球民意。圖/獨立特派員 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發動全面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國際預測烏克蘭撐不過三日,然而結果完全相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關鍵之一。 「從歷史我們學到:成為一個優秀的戰時領袖,不一定能在和平時期成為優秀的領袖,這需要不一樣的特質。」《基輔獨立報》總編輯奧爾佳.魯登科所率領的新聞團隊在俄烏戰爭前三個月才成立,戰爭爆發後成為烏克蘭成長速度最快的英文新聞媒體,是國際瞭解烏克蘭情勢的重要管道之一。 戰爭前奧爾佳.魯登科在國際媒體上撰文批評澤倫斯基的領導表現。他坦言,「戰前重砲抨擊澤倫斯基的表現,因為澤倫斯基沒有充分利用總統所擁有的巨大權力導正國家走上對的路。例如加強反貪污的力道等等。」 喜劇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2019年以73%的得票率高票當選,一介政治素人首次參選就成功坐上總統之座。然而,2021年底國內支持率卻跌落至31%。俄烏戰爭成了澤倫斯基重獲國內支持的轉捩點。 被認為可能逃難他國的澤倫斯基,戰爭爆發的第三日(2月26日)卻發表一則影片說:「早安,烏克蘭同胞。最近有很多假訊息說我要求軍隊放下武器投降。聽好,我人在這裡,我們不會放棄武器,我們將捍衛國土。」此話一出,讓國內民眾吃下了定心丸。 澤倫斯基的演說內容,也抓住國際社會的視線。戰爭首日,澤倫斯基便說:「尊敬的歐洲領導人,尊敬的世界領導人、自由世界的領導人,如果你們今天不幫助我們,如果你們不大力支援烏克蘭,那麼戰爭明天就會敲響你們的門。」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楊三億分析,澤倫斯的言論打破傳統受害者毫無尊嚴的乞求姿態,並將形象打造成「我是維護西方價值的守護者,如果你不支持我,那西方價值、民主價值就可能崩壞。」 澤倫斯基也善於利用各國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來對話。2022年3月17日向德國演說:「你們(德國)又在牆的後面,不是柏林牆,而是在歐洲中部,俄軍每丟一顆炸彈,這道分隔自由和奴役的圍牆就越來越高。」楊三億表示,戰事初期德國是所有歐洲國家中對不積極支持烏克蘭的國家之一,因此他用「指名道姓的強烈方式(Naming and Shaming)」直指他國做得還不夠,「這在歐盟制度運作過程中很常見」。 澤倫斯基每一次到各國或國際場合的演說都簡潔有力,激勵人心。楊三億認為,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擅用媒體效果,訴諸全球民意,因為「西方國家的一個特色是民主政治的特色,所以讓選區民眾支持他,西方國家的重要政治精英、經濟精英也會願意支持他。」支持聲量因而轉換為實際支援行動。 奧爾佳.魯登科表示,澤倫斯基是一位說故事高手,「他向世界講出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故事。」由此可看出「溝通與自我表達」有多重要。 挑戰1:全球外交戰略 圖3,歐盟在經濟、政治與規範上都是全球重要的行為者,台灣不可能忽略對歐的外交政策。圖/獨立特派員 過往,台美日關係一直是台灣外交主旋律。然而,處於非常時期的台灣,下一任總統應該要有全球性的外交戰略方案。 2015年前往烏克蘭經商的台灣人小吳告訴《獨立特派員》記者,俄烏戰爭前,烏克蘭人聽到台灣的反應是:我知道台灣,就是中國,中國人。然而俄烏戰爭後,中國保守的態度,相比又金援又捐物資的台灣實在差很大,「他們現在認真的知道說台灣中國不一樣!」 其實台灣議題在歐洲的能見度越來越高,從2022年開始,幾乎每個月至少有一團來自歐洲的訪問團。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於今年4月6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直言:「我們都同意台海穩定至關重要。維持台海穩定和平與現狀,符合我們的利益。」 台灣在歐盟會員國的形象從過往模糊不清到越來越清晰,楊三億分析,有一部分得益於中國的戰狼外交形象。他以中國與中東歐的經貿合作機制為例,原本簡稱16+1,希臘後來加入成為17+1。然而,中國攻城掠地的企圖心讓歐洲國家警鈴響起。 波羅的海三國中的立陶宛開了第一槍,於2021年「自動登出」。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當時表示:「中國握有如此多的權力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只要有政治上的需要,他們只要一拉動繩子,所有人都必須與之同盟。我們不樂見這種情形,也不想要活在這種世界。」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也陸續跟進退出。 隨著美中對立以及中國戰狼姿態,再加上台灣半導體晶片等議題共同發酵下,台灣在歐洲撐起了外交運作空間。「在美中俄這三大面向的互動架構底下,當歐洲人跟美中之間的競爭發生變化時,台灣在這個局裡面通常可以獲得到過往所沒有看到的一些的景象。」像是立陶宛就設立了台灣代表處,愛沙尼亞 目前也正在討論中。 楊三億進一步認為,歐盟有27個會員國,人口約4.6億,即便地緣關係遙遠,還是可以交朋友,再升級為盟友。「歐盟在經濟上、政治上或者是規範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為者。」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也認為歐盟在兩岸關係中可扮演重要角色,「我們不會期待跟歐盟國家打好關係後,他們會有軍事支援,這不切實際。但是我們可以期待假設發生軍事衝突時,歐盟可能可以透過外交上制裁、經濟制裁等手段給中共很多壓力。」 陳方隅進一步強調,台灣尤其需要注意各國的印太戰略。「身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必須要有一套戰略觀,宏觀的角度去告訴大家說,我們台灣要怎麼樣跟世界接軌。」 挑戰2:國防創新戰略方案 圖4,在兩岸軍力懸殊的不對稱戰爭中,領導人需在軍事上有知識見識才會推動國防創新。圖/獨立特派員 在俄烏戰爭中,造價才幾百美元的無人機可以摧毀價值幾百萬美元的軍事設備,屢次在發揮關鍵作用。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指出,國防科技日新月異,戰場上,傳統重裝武器不再一枝獨秀,反倒是「低成本、自主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小東西來主導這個戰爭」。 在兩岸軍力懸殊的不對稱戰爭中,領導人需要在軍事上有知識與見識才會推動國防創新。但是創新其實更需要膽識,「人們不喜歡做改變,職業軍人也不例外,」因此改革勢必面臨阻力,「這不是你願不願做、知不知道要做的問題,是有沒有決心毅力,這是膽識」。 國防視察是三軍統帥的例行事務,免不了與職業軍人互動。李喜明指出,領導人的言行需謹慎再三,例如「預防戰爭」、「以謀略代替作戰」等話對一般民眾合適,但對職業軍人不一定合適,「如果你認為只要謀略就可以獲得和平,你根本不需要軍隊,這會讓軍隊失去價值感。一個自我沒有價值與榮譽的一個軍隊保護不了人民。」 那麼犧牲生命保家衛國的軍人願意跟隨什麼樣的三軍統帥呢? 「忠誠」,李喜明表示,華人文化只強調「下對上要忠誠」,但其實也包括「上對下」。他舉例,說軍隊發生重大事件時,領袖若試圖切割說:這不是我的事!這是國軍內部的問題!「這樣的態度會失去軍心的,因為軍人會覺得在緊要關頭的時候國家會拋棄我。」 上上策是避免戰爭 無論是外交還是國防戰略,都是為了一終極目標:嚇阻敵人,避免戰爭。 「當我們是承平時期的時候,你不能夠就是因此而躺平,什麼事都不做。你必須先想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陳方隅一再強調有能力與意願未雨綢繆則是避免戰爭的必要步驟。 「我們需要一個領導人能夠預防戰爭發生,嚇阻戰爭發生,讓敵人不會去動這個念頭來侵犯我們,」李喜明說。 (※邱惠恩 鄭仲宏 羅盛達 賴振元 /採訪報導) 邱惠恩/編輯
專欄
中東火藥庫爆發,以哈之間為何而戰?
以哈戰爭爆發快兩個月了,衝突持續加劇。巴勒斯坦地區,向來有中東火藥庫之稱,究竟哈瑪斯為何而戰?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長年以來的宿怨又是什麼?台灣能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示與思考? 以哈衝突從何而起? 長年宿怨因何而起? 以色列、哈瑪斯開戰,戰火持續激烈延燒。而以哈衝突的長年宿怨從何而起呢? 時間回溯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列強同情猶太人遭大量殺害,支持猶太人到住滿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181號決議,此刻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分裂為以色列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統治的地區。 但阿拉伯人不同意這樣的土地劃分,以色列在1948年於巴勒斯坦地區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宣戰,從此以阿戰爭不斷。 歷經多次以阿戰爭之後,以色列占領了兩塊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土地。一個緊鄰約旦,稱為西岸;另一塊比較小的,在地中海沿岸,叫作加薩走廊。 巴勒斯坦人為了追求獨立建國,長年與以色列發生大小衝突。而這次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的哈瑪斯,就是以加薩走廊為根據地。 哈瑪斯認為以色列強占巴勒斯坦的土地,讓他們的生活彷彿是住在巨大的露天監獄裡,處處遭到以色列的控制,因此多年來常對以色列發動攻擊。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李登科觀察,哈瑪斯經常對以色列採取強硬手段,有時候放火箭炮,甚至突擊綁架以色列士兵。 以色列因此對資源匱乏的加薩走廊,採取各種嚴格的管控措施。 哈瑪斯經過長期的縝密規劃,採取不對稱作戰策略,出其不意突襲以色列。(圖/獨立特派員) 以哈戰況激烈 已有多人喪命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點燃戰火,宣稱為捍衛家園跟人民而戰。但哈瑪斯這次對以色列發動的,卻是大規模針對平民的恐怖攻擊,極其殘忍。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Maya Yaron表示,恐怖分子闖入以色列人的家中,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害他們,他們殺死了他們遇到的每一個人,他們不在乎殺了誰,綁架了誰。 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蘇紫雲分析,哈瑪斯的目的就是激怒以色列,他想要激怒以色列之後,以色列的報復手段,如果是沒有限制的話,就會把所有的伊斯蘭世界拉入戰火,這樣子的話,以色列跟阿拉伯就是永無寧日,甚至希望藉由阿拉伯國家聯合力量,消滅以色列。 以色列遭到突襲後,戰火點燃。雙方戰況激烈,短短兩天內,哈瑪斯對以色列地區,發射至少5000枚火箭炮,以色列則是從陸空兩路空襲加薩,兩天交戰下來已經有1100多人喪命。 以色列揚言殲滅哈瑪斯,集結重兵發動反擊,造成加薩走廊不少無辜人民傷亡。 從以軍快速集結 反思台灣國防戰訓量能 以軍在以巴衝突後的48小時內,就以驚人的高效率,快速動員大約30萬名預備役軍人,準備上戰場。如此強大的動員能量,足以帶給面臨中共軍事威脅的台灣不少啟示。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認為,可能國軍的後備軍人也可以在48小時內完成21萬人報到,但是問題在於可能需要三、五天,進行臨戰訓練,讓他們再熟悉一下相關武器的操作,去做任務提示。然後再花兩天,去進入戰術位置,同時構築一些工事。所以中華民國的後備軍人,在從報到到進入陣地完成戰備中間,說不定需要五到七天。 台灣後備軍人動員的速度,可能沒有太大問題,但集結後是否馬上就有作戰能力,令人關注。專家建議,要提升作戰能力,教召時的訓練方式和環境,至關緊要。 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韓岡明建議,萬安演習是下午一點半到兩點,只有半個小時,不像以色列,是利用夜間或凌晨來實施這種轉折點演習。它不管是政府機關、民間組織、NGO、宗教,共同來參與演習,讓演習的效果可以更逼真,更能夠符合現況。 以色列國民林雨夢:「我是當過兵的以色列人,我們不想要戰爭,但是我們大家都要瞭解戰爭,因為戰爭這個情況它會隨時發生,每個國家需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林雨夢的話,正提醒了台灣人,面對中共強大的軍事威脅,台灣應該更超前部署,做更多準備,來捍衛我們的家園。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專欄
【記者在烏克蘭2】綁架烏克蘭公民 俄軍有目的性挑選
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人權組織調查,有些烏克蘭民眾被俄軍有目的性的挑選並綁架。這些「被消失的生命」是戰爭罪的其中一項。全烏克蘭,包括政府與民間單位分頭進行調查戰爭罪,尋找倖存者錄口共。「蒐集所有罪證只為確保一件事:正義或遲或早都會到來。」 圖一,70歲的阿納托利,從沒想過會因為一個影片而被朋友出賣,遭俄軍刑求一百天。圖/獨立特派員 70歲攝影師遭刑求 70歲的阿納托利.哈拉哈蒂(Anatolii Harahatyi)居住在哈爾基夫州東南邊的小鎮。一生工作就是攝影師,受訪時他也拿著攝影機跟Gopro與公視採訪團隊「互拍」,記錄被台灣媒體採訪的時刻。 阿納托利在小鎮有兩個家,一個是公寓,一個是鄉村木屋。鄉村木屋後方種有各式蔬果跟香草植物。一旁放著自己劈好的柴,在屋內拿來燒熱石頭,水一澆,蒸氣上騰,便能在寒冬臘月時享受桑拿。 歲月靜好的日子直到2022年2月24日被俄軍全面入侵的行動打破了。 圖二,阿納托利於自家陽台上拍到俄軍坦克車駛入小鎮,也因此影片受到俄軍綁架刑求。圖/阿納托利提供 2022年2月24日阿納托利於自家陽台拍下俄軍拿著槍坐在坦克車上,一輛接著一輛駛進阿納托利住的小鎮,隨後將影片上傳到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看到影片的朋友都勸告不要上傳。比十,阿納托利認為這只是俄軍一如往常的挑釁舉動,不以為意,直至看到俄軍大舉入侵,才意識到大事不妙,趕緊躲藏。 然而,5月28日俄軍一行8人還是找到他並將其拘禁。期間,他們用電流、電擊槍、棍子、球棒等四種工具輪流刑求他,「他們要我承認我是一名校正手,意思是我把座標、縱隊數量、車輛等資訊報給烏軍,」阿納托利說。 在囚禁期間,俄軍也要求他拍攝頌揚普丁與俄軍的影片,並上傳到自己的YouTube頻道上,「他們要我拍影片說攻擊行動不是俄軍做的,是烏軍轟炸自己製造廢墟,要我讚揚普丁跟俄軍,」阿納托利表示,他拒絕這些命令,因為不能說謊,也不能對不起自己、父母與國家。 直到烏軍挺進前夕,於9月4日放走阿納托利,9月7日烏軍收復該區。 朋友已成曾經 圖三,阿納托利在小鎮掛上布條表達和平理念,寫著:不偷竊、要誠實;不冷漠、要關心。不要收賄。圖/獨立特派員 阿納托利情緒平穩地回顧被監禁拷問的日子,採訪期間空襲警報響了三次他都稀鬆平常的告訴記者:「現在任何砲彈都可能落在這裡,我們已經習慣了。」直到記者詢問:「這場戰爭改變你什麼?」阿納托利忍不掉淚說:「朋友已成曾經。」 阿納托利指著站在房間角落的太太,難過地說:「太太去菜市場,過往的好朋友都躲避他,因為他們認為我太太是有毒的,如果靠近他也會惹禍上身,像我一樣被囚禁。」 夫妻倆10歲就認識彼此,中學開始交往。阿納托利退伍後兩人隨即步入禮堂,育有一雙子女,至今結縭快半個世紀。談起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朋友,他對唯一支持自己的妻子充滿感謝:「我太太救了我,他為我向神禱告,讓我活下來。」 小鎮上的朋友不僅怕惹禍上身,政治理念也大相逕庭。阿納托利表示,自己住的小鎮超過一半,甚至70%都支持俄羅斯,他們生活中都是看俄羅斯的媒體,「當俄軍入侵小鎮時我正在攝影,孩子們站在對面拍手歡迎俄軍。」 支持烏克蘭的夫妻倆在小鎮處境尷尬,在小鎮有兩間房子的阿納托利能快速被俄軍找到,可想而知是誰出賣了他。即便如此,阿納托利於受訪時穿的黑色T恤上仍寫著:「晚安,我們來自烏克蘭。」 被俄軍消失的公民 表1,被俄軍綁架的烏克蘭活躍公民統計。 阿納托利並非個案。根據烏克蘭人權組織ZMINA調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被俄軍綁架、甚至就此下落不明的,能查到的至少有562起案件。 ZMINA人權中心人權顧問娜塔莉亞.奧霍特尼科娃(Natalia Okhotnikova)自2014年開始從事戰爭罪調查工作,他與其團隊透過各種方式尋找被俄軍消失的烏克蘭活躍公民(Active Citizens),今年六月發布調查報告。 結果顯示(表1),被消失的活躍公民最多是社運人士達到323位,再來是地方政府官員,社運人士的親友、記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宗教人士。調查進一步指出,俄軍是有目的性地挑選這些人。 「首先,俄軍阻止烏克蘭志工從事人道救援,目的是讓弱勢的烏克蘭民眾只能從俄羅斯得到救援,」娜塔莉亞分析,俄軍需要營造為和平出征的好形象。第二步是壓制有能力組織集會或者動員人力的社運人士。第三個重要的綁架目標則是擁有實權的地方政府官員,綁架原因是「他們不想成為俄軍口中所謂的政府」。 娜塔莉亞指出,俄軍鎖定這些活躍公民是因為「他們就像這塊土地的心臟,對俄軍來說,他們非常危險,只占領土地是不夠的,」這些人必須「消失」。 俄國政治宣傳手段 圖四,布查居民拿出俄軍遺留在他家的政治宣傳單。圖/獨立特派員 娜塔莉亞口中營造和平出征的好形象的俄軍,也得到居民證實。 記者走訪布查市(Bucha),這座距離基輔市中心車程1小時的地方,發生了令人髮指的大屠殺事件。有些地區仍處於全毀的廢墟狀態。然而,有一棟十幾樓的民宅大樓,雖然窗戶碎裂,但外觀看來整齊,也能助人。居民告訴記者,這是因為俄軍占領布查期間,闖空門入住。 俄軍也在民宅留下值得玩味的東西。居民拿出俄軍遺留在他房子裡的一疊紙,上面手寫俄語,例如:為祖國、都是為了俄羅斯、等待你的不只有家人還有俄羅斯,再搭配俄羅斯國旗跟象徵和平的鴿子等圖案。居民推斷這可能是為了營造出俄軍為了和平出征的政治宣傳單。宣傳單寫的對象是給俄軍自己人看,但也可能給支持俄羅斯的烏克蘭人看。 「俄羅斯善於政治宣傳(propaganda),他們需要在媒體上營造好形象,藉此宣稱烏克蘭人其實很歡迎俄羅斯。俄軍不是占領烏克蘭,而是解放烏克蘭,」娜塔莉亞分析。 無人機記錄戰爭罪 圖五,烏克蘭國防部空中偵察隊負責人講解無人機如何協助記錄戰爭罪。圖/獨立特派員 記錄戰爭罪的不只有人權組織,還有國家犯罪調查單位。 烏克蘭國防部空中偵察隊負責人瓦西里.比羅烏斯(Vasyl Bilous)本來是一名犯罪學教授。2014年俄軍占領克里米亞後,他開始自學無人機。2022年俄軍啟動全面入侵後,他以自願者身分攜帶五架無人機加入國防部,目的是藉此蒐集俄軍戰爭罪證。 瓦西里.比羅烏斯表示,無人機具有高機動特性,可以最快速度在廣闊的災區中進行拍攝,以3D環景的方式還原受災狀況,連屋內細節都能清楚呈現。一方面協助重建,二方面協助檢察官在最短的時間內蒐集完傷害範圍與嚴重程度,「我們與檢察機關合作的證據,已經在國家法庭和國際刑事法庭中訴訟中使用」。 然而,如何確保無人機的資安問題呢。瓦西里.比羅烏斯回應,已開發許多應用程式防止敵軍的無人機監測系統(AeroScope)偵查到「正確的」無人機與操作員的位置,意即,反偵察軟體會顯示錯誤座標給敵方。 記帳與算帳 烏克蘭城市正陸續恢復市容,記錄戰爭罪的工作刻不容緩。因為戰爭而受的苦、流的淚,都要一筆一筆地記清楚,將來好算帳,「所有作惡之人必須明白一定有究責之日。所有的烏克蘭人都盡己所能,有些人在前線、有些人紀錄,以此蒐集所有罪證。這些證據都在確保一件事,正義或遲或早終將到來,」娜塔莉亞說。(※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專欄
【記者在烏克蘭3】守護戰火下的笑靨 避難室成學校標配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約有1300所學校被攻擊毀壞殆盡。一年來,許多學校陸續重建完成。為確保師生安全,烏克蘭政府規定,所有教育機構都必須要有避難室,整個空間設計要符合長期居住的條件,包括通風、暖氣、飲水、洗手間、充電設備、醫療等,並且能容納全校人數。沒有避難室,就不能營運。 地鐵蓋學校 圖一,哈爾基夫市將學校蓋在相對安全的地鐵裡,從學校隔音窗往外看就是地鐵車站。圖/獨立特派員 早上八點校車抵達,學生手牽手一起走進的卻不是傳統學校,而是地鐵。 哈爾基夫教育部副主任瓦樂裡梅克拉耶維奇(Valery Mykolayovych)表示,每天早上巴士在指定地點,接送住在遙遠市區的學生,並在警察陪伴下送至五個地鐵站。 全烏克蘭至少有1300所學校毀於戰火之下,許多孩子只能線上上課。哈爾基夫市便將學校設立在地鐵裡,原因除了可以省下大興土木的時間與金錢,地鐵人員告訴記者,即便俄軍砲火猛烈,但地鐵結構至今完好無損,是相對安全的避難所。 圖二,一間一間的教室,教室內的設計都與一般教室一樣。圖/獨立特派員 哈爾基夫市在30個地鐵車站中,挑選出5個符合設立學校條件的車站,並且裝上通風管線、消防設施以及隔音窗,共計可以容納1400位國小學生。今年9月開學,截至9月底已經有1111名學生註冊。 地鐵學校老師斯維特拉娜波瓦爾丘克(Svitlana Povarchuk)表示,在此,「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持續的、安全的,孩子間可以交流溝通,」相比普通學校,唯一差異是孩子們不能自由地進出走廊,必須有人陪同。 受訪的學生也表示「一切都很好很美麗,」相較線上上課,比較喜歡實體上課。第一次走進這裡時,「我覺得真的是一所學校,不像是地鐵」。 避難室成學校標配  圖三,學校在戰火下殘破不堪。圖/伊爾平6號幼兒園提供 烏克蘭並非所有地區都有地鐵,多數學校還是需要原地重建。 由於烏克蘭預算大多在支援前線,重建經費絕大部分靠外援。像是伊爾平市的6號幼兒園重建經費中,有120萬歐元來自台灣。重建後的校園遊樂場中,也設有台灣國旗以茲感謝。 重建學校的重頭戲就是避難室。伊爾平3號學校是一所綜合學校,從國小到高中約有1500名學生,其中有300名學生遠端上學。上午是小學上課,下午則是中學與高中上課。 校長斯坦尼斯拉夫費多羅夫(Stanislav Fedorov)帶記者走入地下避難室。印入眼簾的是活潑溫暖的裝潢色彩,設有充足的3C充電裝置、洗手間,甚至有衛浴設備。校長費多羅夫表示,避難室可同時容納約600名學生。 伊爾平10號與6號幼兒園一樣放有充電裝置、醫藥包,還有充足的床鋪,也備有硬體設施如暖氣、飲水機、通風設備。6號幼兒園甚至可容納1千名孩童,校長克謝尼婭卡特里奇(Ksenia Katrich)表示,學生雖沒那麼多,但依照去年經驗,附近居民也會躲入學校避難。 這些地下室以往當雜物間使用,因應戰爭,全依政府規定重建,空間設計需要符合可以長期居住的條件。伊爾平教育科學管理局副主任柳波芙肖斯塔克(Lubov Shostak)表示,「沒有避難室的教育機構不能營運,避難室必須要能容納所有在校學生,」並且每個學校都要制定疏散計畫。 避難室的牆壁上貼有地雷知識的海報,以圖形的方式介紹各類常見的地雷與武器,教導學生一旦看到了,不要觸碰、趕緊離開,並且通報有關單位。 重建心理健康 圖四,心理學家指出正在笑的孩子,他們在心靈深處可能仍然害怕,需留意觀察。圖/獨立特派員 學校要重建的不只校舍,還有學生心理健康。記者造訪烏克蘭20天,學生是最常對著鏡頭開懷大笑的人。老師表示,學生們都已經適應每天都有警報並且躲進避難室的生活型態,但是習慣不代表正常。 「他們有時會玩一種叫空襲警報的遊戲,」伊爾平10號幼兒園校長奧萊娜庫什納劉娃(Kushnaryova Olena)觀察,有個孩子會說:「注意!空襲警報,」孩子間已經組織一個角色扮演的恐怖遊戲,「很不幸,但現實就是如此。」 「正在笑的孩子,他們在心靈深處仍然害怕,」哈爾科夫第43學校心理學家娜塔莉亞.克里沃尼斯(Kryvonis Natalya)表示,自己坐在教室後面,觀察師生的上課狀況,包括圖畫、肢體、互動等,藉此找出且輔導需要協助陪伴的師生,並且與家長建立溝通管道。 尤其烏克蘭部分城市的空襲警報不分晝夜響起,已是日常,更遑論武器攻擊的爆炸聲響有多駭人。娜塔莉亞指出,孩子們可能更常分心焦慮,導致無法好好休息,進而影響認知能力,記憶、思考、注意力都會隨之下降。 圖五,烏克蘭政府著手制定因應戰爭的教育指引。圖/截圖自網路 師生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學家的工作,國家也開始著手制定因應戰爭的教育指引。克謝尼婭舉例,要避免有太響亮刺耳聲音的玩具,那會讓孩子聯想到爆炸聲響。同時,以遊戲童話的方式向孩子解釋為何要去避難室。 然而,老師也指出教育指引仍有待討論之處,例如發生空襲警報時,學校不能收容在路上逃難的孩子,問題是,學校若是逃難者最近的避難室,為何學校要拒絕?相反的,指引中規定家長不能接走已經進入學校避難室的孩子,然而,如果家長已做好承擔孩子生命的責任,並簽署文件,為何要拒絕?這些避難時的行政指引都有待進一步實踐與討論。 但有一件事師生們很肯定。記者在一片廢墟的校園遊樂場中,採訪了一位13年級、線上上課的學生。記者問:「你害怕戰爭嗎?」他回應現在不怕了,「最重要的是我跟家人朋友都活著就好。」 「過去我總是擔心自己是否準備好授課內容,現在我明白這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克謝尼婭說,每一個烏克蘭人都重新調整了價值觀,比起物質,「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愛」。(※邱惠恩 鄭仲宏/採訪報導)
專欄
駐守彭佳嶼觀測氣象 直擊最北孤島的生活!
彭佳嶼是台灣本島的最北疆,目前已無人居住,但一直有氣象、海巡及燈塔人員駐守,飲水、食物都得靠漁船運補,遇上東北季風,島上人員常常面臨斷糧危機。最近中共在東海軍事演習,彭佳嶼更是首當其衝。這座孤島上的駐守人員,究竟是怎麼過日子? 彭佳嶼曾面臨斷糧危機 物資運補遇到什麼困難? 清晨5時許,萬里漁港天剛亮,一艘海釣船正準備出海。他們不是要釣魚,而是要執行每個月2次,幫彭佳嶼氣象站運補物資的任務。冬天能不能航行,得看東北風的臉色,到了彭佳嶼要靠岸,又得看南風。 船長蔡維祥無奈地說,只要是南風、東南風或西南風都不好靠岸,浪都打到堤防上,船會被推到岸上去。有時開了3小時到彭佳嶼,在碼頭旁等了5、6個小時,浪還是沒有下去,沒辦法,只好再開回本島。原本半個月要運補一次,最高紀錄被天候拖到35天。海釣船以接駁方式靠岸,工作人員搶時間,把船上的物資運上岸,有時若浪高超過一米,還得練好拋接特技。 蔬菜、水果、肉品,還有半個月要喝的水,全都被搬上鐵牛車。除了氣象站,彭佳嶼還有航港局人員管理燈塔、海巡署負責安全。運補這天,3個單位都一起出動。 運補船載著物資準備登島。(圖/獨立特派員) 島上的孤獨日常 氣象觀測員都在做些什麼? 現任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的主任顏增璽,原本是預報員,3年前來到這裡。顏增璽回憶起當時的感受:「沒想到這邊都沒有人,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就暈船,剛到的時候,是被人家拉上來的,一切都很奇特!」 這個奇特的島嶼,面積只有1.14平方公里,大約是4個大安森林公園,氣象局的門牌是彭佳嶼6號,但這座島只有3戶人家–氣象站、海巡,以及燈塔,郵差則由顏增璽充當。 彭佳嶼探空氣球升空觀測到的溫度、溼度及風向資料,可以用來預測大台北地區的午後熱對流和最高溫。而彭佳嶼的氣象資料,更能排除都市熱島效應,貢獻全球暖化的研究。 輪流駐守的3位氣象員除了監測氣象資料,還要負責站裡大大小小的事。校長兼撞鐘,最怕緊急狀況,如何確保供水供電、停電了要怎麼維持觀測,都是他們會遇上的考驗。 觀測員來島上一次要駐守15天,回台灣可以休假30天,但駐守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小島生活。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觀測員李洋,自願調來彭佳嶼,已經進入第5年,克服了孤獨感,更看到許多在本島看不到的風景。 李洋說:「住久會感覺到一種自然野性的美,我曾經在這邊遇到火災,火災燒得滿目瘡痍,可是一個月之後,你完全看不出痕跡。所以那時候就會感覺到說,其實生命力是非常強韌的。」 彭佳嶼氣象站。(圖/獨立特派員) 彭佳嶼特殊景象 成島上居民獨有記憶 除了主任及觀測員,氣象站還有一位工友兼大廚,包辦所有人的三餐。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工友吳俊明,在此工作已經32年,他說早期彭佳嶼還有駐軍7、80人,生活不算太無聊,但醫療是大問題。 吳俊明分享,他來第3年時被恙蟲咬到,在島上高燒了4天,後來才緊急雇了海釣船回去就醫,回台灣的第2天,白血球只剩800多,已經發病危通知了。 身處偏遠小島,生病了得自求多福,遇上雷雨胞籠罩,閃電、打雷也可能要人命。吳俊明回憶,曾有職員差點遭閃電打中,電視、電腦、觀測儀器通通都被燒毀,職員嚇得在屋子裡狂叫。 西北颱讓台灣人聞風色變,而在彭佳嶼感受更深。中央氣象局彭佳嶼氣象站觀測員李洋描述,颱風來前會有短短的寧靜期,夕陽光會變得非常紅,然後烏雲密布,風會變強、打雷、下雨,整個房舍玻璃窗都會震動,到最後慢慢又消失。其實經歷過就會發現,跟在台灣完全不一樣。 彭佳嶼的春天,滿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到了夏夜,沒有光害的星空、遠處漁船的點點燈火,都是這個小島獨有的景致。這裡還有一座佇立百年、結合日式跟西式特色的燈塔,要在日本通往台灣的海上發光,早期就靠整夜不斷的人力。 燈塔佇立在離海平面145公尺處,二戰時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歷經戰亂、修補,改為電力運作,彭佳嶼燈塔至今還是佇立台灣東北海上發光。而在2022中共軍演時,也首當其衝。 燈塔是日本人在1909年建造而成。(圖/獨立特派員) 對台灣本島民眾而言,彭佳嶼這個軍演、西北颱來襲時才想起的地名,是駐島人員乘風破浪,不間斷駐守的365天。 (※林珍汝 賴振元/採訪報導)
專欄
芬蘭入會,北約東擴,地緣政治情勢將如何改變?
2023年4月4日芬蘭正式加入北約,讓北約更深入北極圈,卻也可能使北約與俄羅斯情勢更加緊張,芬蘭的抉擇將讓和平到來?還是漸行漸遠?除國防之外,芬蘭也不忘在科技發展與人性服務間繼續前進,距離北極圈最近的城市奧盧,成為6G的火車頭;服務設計更在極圈內蓬勃發展。 芬蘭決定加入北約 背後有何歷史緣由? 俄烏戰爭後,長期保持中立國的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經過近一年的時間,芬蘭在2023年4月4日正式成為北約第31個會員國。 軍事不結盟的時代已經過去,然而芬蘭的加入,卻代表著北約這個全球最大的軍事聯盟與俄羅斯的陸地邊界,一口氣增加了超過1300公里,俄羅斯曾多次警告反對北約東擴,現在警語已成政治現實。 芬蘭總統尼尼斯托聲明,芬蘭加入北約的會員資格,並不是要跟任何人對抗,也不會改變芬蘭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礎或目標。芬蘭是一個穩定可預測的北歐國家,尋求和平解決爭端。 芬蘭和俄羅斯向來有著複雜的政治情結,俄烏戰爭前只有約4成芬蘭人贊成加入北約,戰後躍升至9成。芬蘭奧盧市商務促進局專案經理Petri Karinen表示,俄烏戰爭是主因,還有俄羅斯如何以能源作為對抗歐洲的工具,種種不同程度的行動,也改變了芬蘭人的想法。 芬蘭成為北約生力軍,自身擁有的國防實力及在北極的國土腹地,讓北極圈的地緣政治產生巨大變化。曾隸屬瑞典、蘇聯的芬蘭,十分珍惜獨立後的民主,因此長期保持中立國的地位,回望歷史,芬蘭人的這個抉擇並不容易。 芬蘭和蘇聯有過冬季及繼續戰爭兩次慘烈的交手,芬蘭也成立軍事博物館,記取戰爭的歷史教訓。芬蘭巴倫支及北方大使Jari Vilén說,他們被迫學習接受俄國,被迫保護、保存自己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芬蘭的國旗在北約總部升起,象徵第31個會員國的加入。(圖/獨立特派員) 芬蘭奧盧成6G城 產官學合力發展創新科技 過去戰爭的傷痕仍在,新的威脅尚未解除,芬蘭人做好防禦國家的準備,卻也沒有忘記往前探索希望的可能性。當全世界都還在努力落實5G應用時,離北極圈最近的芬蘭城市奧盧,5年前就已經開始放眼6G的未來。 奧盧大學6G團隊執行長Marja Matinmikko-Blue說明,最大的動力來自永續發展,所有6G的研發,主要是解決永續發展的各項挑戰。例如,過去相當耗時的3D建模,現在透過手機拍攝的現場畫面,以機器深度學習系統結合6G,可望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奧盧成為6G的領頭羊,源自這個城市本就是科技重鎮之一,曾經的手機龍頭Nokia在此設立研發中心,其退出手機市場後,留下的科技人才吸引許多國際廠商到奧盧設點,台灣的聯發科就是其中之一。 人才就是競爭力,奧盧還有芬蘭產官學界傾盡全力支持。芬蘭奧盧市商務促進局執行長Juha Ala-Mursula就說:「我們有Nokia的通訊科技網絡、聯發科的數據機,還有其他主要測試廠商,以及來自學校方面的策略研究,我們將各企業組織結合起來,這變成一個生態鏈。」 奧盧是科技重鎮,吸引許多國際廠商進駐。(圖/獨立特派員) 芬蘭人幸福感從哪來?服務設計貼合人性需求 研發創新的能量不只科技,更來自人性,服務設計近年也成為芬蘭的強項,奧盧大學附設醫院的健康實驗室,以人為本,找出問題解方。 奧盧大學醫院服務設計師Teemu Kemilä認為,服務設計是一門整合的科學,將所有知識與經濟結合,最重要的是以客戶為本。「當我們關注他的需求,我們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案,然後進行測試,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芬蘭和台灣一樣面臨老化危機,專業照護人員不足,醫院的設施就得更有效率。奧盧大學的健康實驗室因應病患的需求,以點滴為例,過去醫護人員必須不斷巡視每位病人的點滴注射狀況,現在透過智慧監控器,用手機APP就能同時監控7位以上病患的點滴注射量。 如何透過服務設計的實驗探索,找到新的機會及解方,在環境挑戰嚴酷的北極圈更形重要,芬蘭極圈內最北邊的大學拉普蘭,就因此成為服務設計重鎮,要解決小至社區民眾,大至全球企業的各式需求。 聯合國公布2023年全球幸福國家報告,芬蘭連續6年蟬聯冠軍,即使身處方方面面都相對挑戰的極圈北國,但務實國防外交帶來的安全感,與細膩的生活服務體驗,或許正是芬蘭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陳廷宇 羅盛達/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