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春仔花藝師陳惠美,傳承台灣女紅美學

分享文章

結合剪紙、纏繞等技術的春仔花,又稱為纏花。它在台灣早年盛行一時,成為婚嫁節慶時,不可缺少的吉祥飾品。被文化部公告尊稱為人間國寶的陳惠美,致力春仔花工藝二十餘年,傳承這項台灣早期女性的智慧與美學,希望和大家分享精巧工藝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心意。

速食時代下的傳統文化 陳惠美傳授學子關鍵心法

陳惠美是春仔花藝術家,他透過宜蘭縣五結鄉校園推廣計畫課程,教孩子們從基礎開始,學習這項傳統工藝。學生認為,春仔花滿難的,因為有些纏線都在前面鬆掉,沒有拉緊,就要重做。

看似簡單的纏繞,其實大有學問,陳惠美還不時提醒小朋友們,要做好春仔花,有個關鍵心法。

春仔花藝術家陳惠美認為,製作春仔花就是要慢,因為現在是速食的時代,小朋友在做的時候,老師可能會覺得學生從來沒有這麼安靜過,因為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心沉澱下來。

這項引起小朋友興趣的春仔花工藝,其實深藏文化底蘊,而陳惠美特別重視這堂課,因為他有傳承的使命。

陳惠美強調,最近我都會往下扎根,因為這件事很重要。現在很多小朋友都不曉得我們的傳統生活文化是什麼,其實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文化,尤其現在都有國際交流,國際交流的時候你拿什麼出去呢?當然是分享自己的文化給外國人知道。

宜蘭中興國小的孩子們在這堂課要做的是兔子春仔花,他們充滿期待地圍繞著陳惠美,細聽解說。(圖/獨立特派員)

從貴族走入民間 春仔花的運用範圍有多廣?

根據考察,春仔花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從達官顯貴當中開始流行,一直延伸到民間,甚至到當代。


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說明,春仔花在早期的婚宴習俗一定會用到。在過去五○、六○年代,農業社會的時候,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符碼,有潔淨跟祈福的概念。後來延伸到供桌上也會擺個春仔花,來作為最重要的供奉神明的符碼,所以可見在民間應用得非常廣泛。

而春仔花的基底,是從小小的紙片開始。再來,是絲線。而分線是很關鍵的過程。分線抽出來的細線,慢慢地、緊密地纏繞在半唇形紙片上,把紙片纏滿。

春仔花藝術家陳惠美強調,真的要有耐心,而且不能急。製作者如果整個技法都很正確,其實以後速度會很快,可是現在人都太急了,所以來學習春仔花是一件很能調適身心的技藝。

不同顏色的線材,纏繞在不同大小的唇形紙板後,再利用鐵線,組合成各種千姿百態的花型,這就是春仔花的基本工法。

文史工作者莊文生更進一步解釋,花卉其實是代表人間的富貴,所以也許是民間對花卉的喜愛,過去春仔花以花卉作為主題,它代表生氣盎然、生生不息的氣氛。

高貴喜氣的大紅花,栩栩如生,韻味十足。(圖/獨立特派員)

春仔花的變與不變 考驗傳承者智慧

2020年,文化部將纏花,也就是春仔花,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陳惠美也獲選為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藝保存人第一人。除了致力於創作,陳惠美也參與文化部的傳習計畫,以師徒制的方式收了徒弟,傳承春仔花技藝。

春仔花藝術家陳惠美表示,學習春仔花的人越來越多了,可是它的成長空間還非常大。因為二十幾年來,也推廣得滿久了,可是有時候接到新的課程,跟一些年輕人交流,他們不曉得春仔花是什麼,就代表還不夠,不過還好現在有藝生,他們可以一直傳下去。

而隨著時代流轉,如何賦予春仔花這個老傳統新的生命,甚至和現代生活接軌,也是陳惠美和他的學生們努力的目標。

師徒制藝生李宜真認為,因為每一樣東西背後都富含很吉祥的寓意,要怎麼做,讓春仔花現代化一點,適合現代人佩戴。

春仔花藝術家陳惠美坦言,文化的東西是不是流行,雖然春仔花是手工藝,可是不能用流行去詮釋它,因為它百年以後還是這樣子。陳惠美堅持,若不改變,可是一定要跟大時代結合,或是要變,可是變的時候,根一定要保護得很好。

春仔花,在不同時代綻放各種花顏,不變的是,它總為每個時代,做最亮麗的點綴。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最新專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