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工藝作品背後故事,一探職人的異想世界
藝術的花苞正在綻放,不同世代的工藝職人創作各具特色,有80年製作花燈資歷的燈藝師蕭在淦,匠心獨具的作品極具歷史及文化價值,獲獎無數;年輕陶藝家林時植則以陶土、木頭、金屬鐵件等複合媒材,碰撞出富有創意的成品。 國寶級燈藝師匠心獨具 蕭在淦的花燈人生 「功夫就是,別人在糊的時候,骨幹像鳥籠一樣,方方正正;我的作品看不到骨幹。」蕭在淦是國寶級的燈藝師,花燈從未離開他的生活。 蕭在淦不曾拜師學藝,學生時代接觸花燈時,就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他回憶,附近會這項工藝的人很多,而他平常看別人操作,馬上就學得起來;學校的勞作,他看了之後馬上可以學會一半。 17歲那年,蕭在淦被日本政府徵召到神奈川縣大和市的高座海軍工廠,接受飛機維修員的訓練,當時他以為要去讀書。蕭在淦提到,去2年多就回來了,「回來之後,台灣很熱鬧,四處都在張燈結綵、演戲。我會糊花燈,人家叫我做,我就做。」 蕭在淦也分享,如果只幫宮廟做花燈,其實賺不到什麼錢,因為初一、十五才有。後來兼做百貨生意,從化妝品到皮包,什麼都賣。 蕭在淦已經97歲,仍不停創作花燈。(圖/獨立特派員) 花燈要與眾不同,功夫都藏在細節裡,做花燈之前,他不預先構圖,但是造型與圖案早在他的腦海中,每一個作品都慢工出細活。匠心獨具的創作,更讓他在1991到1993年,連續3年拿下新竹都城隍廟花燈競賽首獎。 蕭在淦不只是精通傳統手藝,還會與時俱進。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講師林時植說道,「不要看他年紀大,他的腦袋非常的清晰,以他這個年紀來說,竟然還有做一些突破。」 龍、鳳、麒麟是廟會中是不可或缺的重頭戲,也是蕭在淦重要的代表作,尤其是龍,經過他的巧手之後有著千變萬化的造型;現在他更打造出孔雀花燈,更是維妙維肖。 蕭在淦打造的孔雀花燈。(圖/獨立特派員) 結合陶、木、金屬媒材 新一代工藝家林時植創意無限 林時植是新竹市年輕的工藝師,也擔任玄奘大學藝術與創意設計系講師,2010年獲得「台灣工藝之家」的頭銜。他的作品有陶土、木頭與鐵件,3個重要的創作元素。 林時植說明,「使用鐵件,是因為創作空間本來是爸爸的鐵工廠,是我最早期創作時很重要的素材,所以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常常會有陶、金屬跟木頭的複合媒材。」 2000年是林時植的創作起點,他為自己訂下一個5年停損點,開始放手一搏,「那時候是在摸索的階段,大概第3年、第4年開始,有一個叫《找自己》的系列,這也是讓我決定要以『陶』來當終身志業的起點。」 《找自己》系列不只拿到台南「南灜獎」首獎,2004年完成的孕三態作品,被法國一位私人收藏家典藏,還有阿根廷馬賽克美術館收藏他的《歲月之歌》。林時植介紹,《歲月》系列是以磚塊來成形,因為自己成家了,聯想到成家之後,會希望有一個家庭,並有個堡壘來守護,堡壘就是用磚塊去堆疊。 陶藝開啟林時植的工藝家之路。(圖/獨立特派員) 接下來的《異域》系列,則是針對環境的控訴。林時植解釋,很多孩子都面臨環境賀爾蒙、空氣汙染等相同的問題,他便以此做為發想起點。這個系列是由陶、鐵及電路板組成的創作,林時植還特地去回收場收集廢棄金屬來完成。 現今林時植正在打造的是《真實色彩》系列作品,也是他的第4階段創作,源於2019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希望可以回溯到純真時期,用雙眼看到的美麗新世界。 林時植說明創作理念:「它是一個小女孩,但其實並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延續下來,機器人AI的產物。我希望在未來的世界,由AI來守護我們這顆地球。我認為我來這個地球上,有一個使命必須要去完成,這也是我在創作到十幾年之後,突然間有這個體認。」 林時植《真實色彩》系列作品之一。(圖/獨立特派員) 他們一位是台灣工藝之家,新竹市最資深的國寶級燈藝師;一位是年輕的創作者,兩人年紀相差兩個世代,卻在各自專業領域上不斷超越自己,創作源源不絕,走在工藝道路的腳步永不停止。 (※李瓊月 袁宏書/採訪報導)
專欄
AI時代下倡議手作價值,校園掀起工藝復興浪潮
生成式AI即將應用在各領域,改善工作效率,卻有一群教師倡議工藝復興,將工藝教育落實在校園,規劃了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各種工藝教育,讓孩子們透過手作,更認識自己、更貼近真實世界,也更懂得珍惜。 工藝教育引進校園 遇到哪些挑戰? 將植物的汁液敲染出來,留下獨一無二的痕跡與色彩,讓植物的形態或葉脈,留在手提袋的布面上。這是中和國小4年級的藝術課,融入了消失已久的工藝教育,由校內的教師與校外的工藝師協同教學。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指出,一般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地學習知識,比較少給孩子們自我探索的機會,尤其是國小課程。技藝學習讓孩子可以透過這些自然的素材,回過頭來,認識自己,以及自己跟環境之間的關係。要引進校外工藝師與教案,促成活潑生動的課程,有賴校內的幕後推手與行政體系的支持。中和國小教師楊宜蓉2019年起接受工藝教師培訓,將學習的收穫帶回校內實踐,於是他勤寫計畫,申請補助,為學校添購工藝設備。 孩子的學習成效豐富,但教師備課與準備工作更多;協同的教學工藝師待遇也不穩定。教學工藝師劉盈妡坦言,按照公部門訂的標準,其實鐘點費只有幾百元。他也不諱言,自己另有工作室,才能支持生活所需。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教授倪鳴香認為,真的需要解放老師,讓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夠進到教師這個行業。 學生將植物汁液敲染在布袋上,創造獨一無二的作品。(圖/獨立特派員) 「創造不完美但喜歡的東西」 AI時代下的工藝復興 現今的教育趨勢,期待孩子能主動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工藝學習成了學生實作的最佳機會。 「順著紋路磨,這時候如果你想要是方的筷子,你就要記得貼著面磨。」積極推動工藝課程融入國中小教育的陳明輝說道。教導學生製作筷子,順應自然材質的先天狀態,在不完美中,學習克服困難。 陳明輝在旁指導學生磨木條。(圖/獨立特派員) 中華國中9年級學生陳奕倢分享,「我失敗了很多次,就不要放棄繼續做,後來發現用3號木頭比較好割,因為它前後都差不多長,後來把這一半的地方割細一點,然後就成功了。」 體制外學校的學生們,也發現透過木工課,能逐步鍛鍊毅力與耐力,更宣洩精力。實驗學校學生黃又辰表示,存了一週沒有發洩的力氣,就剛好用這種出力的方式來發洩。 做中學,意味著教師和書本不再是唯一的指導者,雙手、眼睛、耳朵,整個身體都能成為知識的來源。身而為人的真實存在,更有意義。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提到,可以用手創造出一些屬於我自己,或我希望創造給其他人的事物時,獨特性才會出現,這是AI模擬不來的。「AI可能無法模擬出不完美的東西,可是人可以創造出不完美,但自己很喜歡的東西。」 學生在親手創造生活器物中找到樂趣。(圖/獨立特派員) 手作工藝費時費力 有何優點與價值? 108課綱回復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消失的工藝課,再度重視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方式,老師們也重新訓練自己,深化教學內涵。工藝教育教案成功的另一個重點,是為教學現場的教師賦能。 國北教大實小教師謝金鳳說,不管任何媒材的教學,有想法之後,一定要實際操作過、自己體驗過,甚至能夠發生一些困難或狀況是更好的,這樣才會理解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 手作工藝,重新喚醒對生活及事物的珍惜感。實驗學校教師黃瑞誠提及,人們使用的東西,大部分是在商店裡購買的,相對的就不會去珍惜。 在充滿科技與AI的世界中,培養用手創造的能力,讓工藝精神維繫「人的價值」。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認為,透過雙手完成就會有成就感,有時成就感會超越3C帶來的樂趣。3C消耗掉注意力,可是在工藝上面,卻是累積專注力。 用手學習,連結身心,感受AI時代的踏實。動手為自己做一張椅子、一雙筷子,或打磨一個餐盤,工藝復興運動,人人都可以參與。 (※鄭淑文 劉建邦/採訪報導)
專欄
承載古人智慧,草鞋文化的傳承與回憶
古人是用什麼材料做鞋子?答案是稻草或芒草,做出的鞋子就叫做草鞋。草鞋其實有它的智慧,不但排汗、防滑,甚至還能鎮邪。隨著時代演進,新科技材質早已取代了稻草跟芒草,草鞋文化式微,但如今仍有傳人,留下時代的記憶與印記。 草鞋怎麼做?在地青年延續古老傳統 一身古裝的小販們,沿街叫賣,彷彿來到古早年代。這場Cosplay遊街是南投草屯鎮北投社區的活動。長輩們Cosplay的衣著很講究,最特別的是,腳上的草鞋。 草屯鎮北投社區的居民們穿著草鞋,扮演古代小販,希望藉由遊街活動恢復社區往日榮景。(圖/獨立特派員) 古早的草鞋有什麼學問?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總幹事韓光範說明,人們為了保護腳,從獸皮或植物纖維做成鞋子,而台灣最容易取得的就是稻草。稻草跟黃麻皮交織而成,就可以製成只有鞋底的一種鞋子–草鞋。早年物資缺乏,草鞋就取材自大自然的稻草。前人將稻草疊成堆儲存,需要編織草鞋時,也方便抽出取用,而做草鞋的稻草有季節性。韓光範解釋,稻草含有鹼性,遇到水或者流汗,滲出來的鹼會對於破皮的地方造成刺激。通常都使用10月的,也就是第2期稻作來用。 澎湖的島上有著草鞋教學,特別的是,教做草鞋的老師相當年輕,他是澎湖在地青年洪瑀蓁。洪瑀蓁當年參與學校關於生活文化調查的計畫,認識了草鞋,並了解它昔日跟澎湖人的關係。 洪瑀蓁表示,草鞋有止滑作用,和現在的膠鞋、釘鞋相比也較有抓地力。以前去潮間帶必須要穿,所以這是澎湖漁民的生活必需品,他們必須要學會這個技藝,否則無法去海邊採集,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洪瑀蓁向耆老學會做草鞋後,開班授課,教過各種年齡層的學員。讓人們透過做草鞋了解草鞋文化,是他的理想;但對年紀較長的學員則有不同期待。洪瑀蓁說,和阿公、阿嬤的互動其實不在於傳承文化,而是用草鞋工藝,跟他們有更多對話,激起他們以前與海的記憶。 洪瑀蓁教導學員編織草鞋。(圖/獨立特派員) 海的記憶 和草鞋文化如何結合? 許秋芳是澎湖資深海女,退潮後,他走上潮間帶,才把草鞋穿上。因為在澎湖,穿草鞋有些禁忌。 澎湖南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有擇解釋,陸地上穿著草鞋一定是喪事在穿,要出殯的時候,抬棺者才會穿草鞋,另外就是孝男才穿草鞋,所以要下海的時候,都是拿到岸邊才在穿。 其實草鞋不只是人們討生活的工具,民俗上還能鎮邪。洪瑀蓁分享,他問阿嬤,都已經70幾歲,為什麼不怕危險,還這麼的手腳伶俐去採紫菜?阿嬤說草鞋非常好穿,而且才不會被鬼抓走。其實草鞋的兩個優點有共同的用意,都是保護人們的安全。 退休後,到潮間帶撿螺,是許秋芳每天的樂趣。但這潮間帶的螺,比以前少很多了。 面對自然環境變遷,許秋芳不禁感嘆:「那時候生活不是那麼好,其實穿草鞋就是為了省錢,方便自己打,因為我們以前沒有塑膠,比較不會像現在充斥著塑化劑。」塑膠鞋雖然便利,卻不如草鞋環保。 許秋芳穿上防滑的草鞋,避免在踩上海邊有青苔的礁石時滑倒。(圖/獨立特派員) 回憶童年 耆老做草鞋表達情懷 即使草鞋文化隨著時代式微,但不少當地耆老對草鞋仍抱持著情感。80幾歲的澎湖耆老楊蔡愛素很會做草鞋,這是他對老家和媽媽的記憶。 「我從年輕時候就會打草鞋,我媽媽在打草鞋,我就跟著他打。」當年,楊蔡愛素的家裡也是靠海吃飯,編草鞋就成為他生活裡的家常便飯。而做草鞋必須一直彎著腰,且完成一雙得耗時好幾個小時,並不輕鬆。 澎湖南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有擇提到,老一輩人說,如果未滿30歲,你不要編草鞋,因為可能將來老了以後會有腰的問題。 但楊蔡愛素腰力還很好,閒暇時就會做起草鞋,不為別的,只想分享對草鞋的情懷。楊蔡愛素住在遊客較多的南寮社區,他藉著分享草鞋文化,愛自己的家鄉。 草鞋承載著古人的生活智慧,我們也能藉著它,重溫前人的篳路藍縷。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 黃郁婷/編輯
專欄
國寶級春仔花藝師陳惠美,傳承台灣女紅美學
結合剪紙、纏繞等技術的春仔花,又稱為纏花。它在台灣早年盛行一時,成為婚嫁節慶時,不可缺少的吉祥飾品。被文化部公告尊稱為人間國寶的陳惠美,致力春仔花工藝二十餘年,傳承這項台灣早期女性的智慧與美學,希望和大家分享精巧工藝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心意。 速食時代下的傳統文化 陳惠美傳授學子關鍵心法 陳惠美是春仔花藝術家,他透過宜蘭縣五結鄉校園推廣計畫課程,教孩子們從基礎開始,學習這項傳統工藝。學生認為,春仔花滿難的,因為有些纏線都在前面鬆掉,沒有拉緊,就要重做。 看似簡單的纏繞,其實大有學問,陳惠美還不時提醒小朋友們,要做好春仔花,有個關鍵心法。 春仔花藝術家陳惠美認為,製作春仔花就是要慢,因為現在是速食的時代,小朋友在做的時候,老師可能會覺得學生從來沒有這麼安靜過,因為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心沉澱下來。 這項引起小朋友興趣的春仔花工藝,其實深藏文化底蘊,而陳惠美特別重視這堂課,因為他有傳承的使命。 陳惠美強調,最近我都會往下扎根,因為這件事很重要。現在很多小朋友都不曉得我們的傳統生活文化是什麼,其實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文化,尤其現在都有國際交流,國際交流的時候你拿什麼出去呢?當然是分享自己的文化給外國人知道。 宜蘭中興國小的孩子們在這堂課要做的是兔子春仔花,他們充滿期待地圍繞著陳惠美,細聽解說。(圖/獨立特派員) 從貴族走入民間 春仔花的運用範圍有多廣? 根據考察,春仔花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從達官顯貴當中開始流行,一直延伸到民間,甚至到當代。 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說明,春仔花在早期的婚宴習俗一定會用到。在過去五○、六○年代,農業社會的時候,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符碼,有潔淨跟祈福的概念。後來延伸到供桌上也會擺個春仔花,來作為最重要的供奉神明的符碼,所以可見在民間應用得非常廣泛。 而春仔花的基底,是從小小的紙片開始。再來,是絲線。而分線是很關鍵的過程。分線抽出來的細線,慢慢地、緊密地纏繞在半唇形紙片上,把紙片纏滿。 春仔花藝術家陳惠美強調,真的要有耐心,而且不能急。製作者如果整個技法都很正確,其實以後速度會很快,可是現在人都太急了,所以來學習春仔花是一件很能調適身心的技藝。 不同顏色的線材,纏繞在不同大小的唇形紙板後,再利用鐵線,組合成各種千姿百態的花型,這就是春仔花的基本工法。 文史工作者莊文生更進一步解釋,花卉其實是代表人間的富貴,所以也許是民間對花卉的喜愛,過去春仔花以花卉作為主題,它代表生氣盎然、生生不息的氣氛。 高貴喜氣的大紅花,栩栩如生,韻味十足。(圖/獨立特派員) 春仔花的變與不變 考驗傳承者智慧 2020年,文化部將纏花,也就是春仔花,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陳惠美也獲選為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藝保存人第一人。除了致力於創作,陳惠美也參與文化部的傳習計畫,以師徒制的方式收了徒弟,傳承春仔花技藝。 春仔花藝術家陳惠美表示,學習春仔花的人越來越多了,可是它的成長空間還非常大。因為二十幾年來,也推廣得滿久了,可是有時候接到新的課程,跟一些年輕人交流,他們不曉得春仔花是什麼,就代表還不夠,不過還好現在有藝生,他們可以一直傳下去。 而隨著時代流轉,如何賦予春仔花這個老傳統新的生命,甚至和現代生活接軌,也是陳惠美和他的學生們努力的目標。 師徒制藝生李宜真認為,因為每一樣東西背後都富含很吉祥的寓意,要怎麼做,讓春仔花現代化一點,適合現代人佩戴。 春仔花藝術家陳惠美坦言,文化的東西是不是流行,雖然春仔花是手工藝,可是不能用流行去詮釋它,因為它百年以後還是這樣子。陳惠美堅持,若不改變,可是一定要跟大時代結合,或是要變,可是變的時候,根一定要保護得很好。 春仔花,在不同時代綻放各種花顏,不變的是,它總為每個時代,做最亮麗的點綴。 (※萬真彣 黃政淵/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