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239
-
237
-
237
-
236
-
236
-
235
-
234
-
230
2011-04-08台灣氣候土壤水文變化,人要適應生存,糧食作物也是一樣。
為了台灣不論環境如何變化,大家還有飯吃,政府有個特別冰箱儲備種子....
地球暖化導致極端氣候,農業首當其衝,過去一年,全球糧食主要生產國家,有的因為受到洪水的侵襲,或因為氣候異常導致糧食短收,有的因而出現糧食危機,所以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尋找、培養、並保存可以應付極端氣候的作物種原跟種子。
保存種子,需要有適當的環境,目前世界各國的做法是成立「種子庫」,把可以對抗不同環境、土壤、氣候的種子保存起來,而台灣也一樣,在中部的「農業試驗所」,也成立了一個國家級的作物種原中心,以短、中、長期的方式,培養、保存種子。
然而這些種子的保存,對糧食自給率逐年下降,耕地面積一直在減少中的台灣,是否能應付未來更惡劣的天候,更大的糧食危機挑戰呢?來看獨立特派員李瓊月李金龍的報導
第19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229
-
226
-
225
-
224
2012-09-06這篇文章,與其說是報導,不如說是一篇補綴的採訪側記,更要回應部分觀眾的疑問。
http://www.peopo.org/innews/post/107561
採訪聯福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受訪者,都會給我這樣一個問號。她們總要問我,政府隔了16年,要跟她們追討這筆錢,到底合不合理?
王秀鸞今年已經超過80歲,當初領錢時,承辦人員告訴她,必須要孩子來擔保,保證她有拿到這筆錢,於是,同樣對法律文件不甚了解的孩子,就這樣簽了字。一直到收到法院支付命令之前,她都還認為,當初簽的只是一份證明她有領款的文件。
在聯福事件中,像王秀鸞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少數。這些台灣第一代的老工人,大部分都不識字,尤其是女工,在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女孩子可能連寫自己的名字都有困難。當時,許多人連簽了甚麼文件都搞不清楚,現在政府求償的依據--「貸款書」,上頭的條文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堆看不懂的文字。
在採訪工會時,我有很深的感觸。
工會辦公室外頭排了一長排各種不同文書,裡頭所用的公文用語,如果不是需要寫公文,在日常生活根本不會接觸。「他們有些人就照著範例文件照描,或是看隔壁人怎麼寫就照抄,有些人連文號都照抄,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寫了些甚麼。我們只好一句一句用白話文跟他解釋,然後可能讓他們的小孩,或是跟他們一起來的人幫忙寫。」在工會幫忙的王浩說。
在那當下,我開始能理解,毛振飛理事長跟我提過,「要這群工人上法院,根本是一種凌遲」這句話是甚麼意思。
當然,有些人還了錢。
許多人在收到支付命令後,發現上頭,除了保證人之外,幾乎有繼承權的人都被羅列在上頭,因為除了財產能繼承,債務也能被繼承。
在這樣的壓力下,有能力的人,還了錢,沒能力的人,只好上街頭抗爭。
在聯福事件中,我們有太多問題可以問。包括,當初的款項到底是在甚麼情況下給出的?公部門有沒有給了甚麼承諾?有沒有清楚告知這群人款項的名目到底是甚麼?在這16年當中,公部門如何看待這筆現在被視為「債權」的款項?有沒有與這群「債務人」接觸,好了解還款的能力跟情況?如果當初的款項是借款,勞委會把錢討回去後,這群勞工當初應得的退休金與資遣費,又該怎麼算?又該找誰算?在這個事件中,勞委會難道沒有需要負責的地方?
對於,最後一個問題,勞委會,要負甚麼責?又要如何負責?這個問題,也許可以集合眾人之力去思考。
然而,如果你要問我,這群勞工難道沒有責任?難道沒有錯?我想是有的,在我卸下記者身分,純粹以一個可以有情緒的旁觀者立場來看,這群人確實有錯。他們的錯,在於生在無法接受教育的匱乏年代,無知的他們只能任人宰割。
第0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224
-
223
-
221
-
217
-
216
-
216
-
210
-
210
-
209
-
208
2014-12-02高雄市長陳菊連任成功,未來將面對更大的挑戰─高雄石化業究竟是留還是不留?高雄市能擺脫與石化產業共生七十年的命運嗎?獨立特派員今天就帶您從這段日據時代開始的高雄煉油史說起。日本當初因為二戰、為了南進,選擇高雄做為石油進口、煉製、提供海軍油料的重工業區。
戰後國民政府一路接收下來。這裡是全台灣石化工廠最多的城市,包括後勁五輕、高雄煉油總廠、仁大工業區、臨海工業區、還有林園工業區,很難想像過去高雄人不是家住在石化管線上,就是每天呼吸著工廠煙囪排放出來的廢氣,高雄的繁榮長久以來都是用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換來的! 直到731氣爆之後,市民開始思考:高雄真的需要那麼多石化工廠嗎?被氣爆爆破的殘缺路面雖然已經在選前修復通車,但高雄市民受傷的心很難平復,美麗市容下的問題更應該用長遠的政策來檢視。
第37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205
-
203
-
200
-
198
2025-11-18 -
192
2012-07-18今年6月中開始,金門廈門全日通,兩門成為一體經濟圈。
曾是反攻大陸的前線金門,變為錢線!
不僅地價漲幅全台第一,房價更直逼新北市,
不過在繁榮的背後,金門還是有它的隱憂。
就在大家感受薪資停滯,物價上漲,生活更苦悶更困難的時候,金門人的幸福恐怕讓很多人好奇也羨慕。小三通12年來,金門其實一直走自己的路,跟廈門往來頻繁,今年6月中,金廈更開通夜航,等於全日通了,兩邊成為一體同城經濟圈。錢多了,金門有了極大的轉變!過去是單打雙不打的戰地,現在則成為連鎖服務業和房地產的一級戰區,內政部公告地價,金門漲幅全台第一,房價直逼新北市。不過金門也有它的徬徨,徘徊在兩門之間、兩岸之間。獨立特派員的觀察報導!
第253集
文字:黃淑敏 / 攝影:李金龍 -
192
-
190
-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