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128
-
128
-
127
-
127
-
127
-
1272010-02-11台灣水果銷到中國,真的可以攻佔頂級的高消費市場?
實際上,台灣柳丁加上運費增值稅管銷費用等等,賣到中國沿海城市,一公斤要賣到台幣塊半,才合乎成本。但是今年一月份,廈門、上海賣的柳丁,一公斤只要台幣17塊7。賠錢的生意為什麼有人做呢?出錢補貼的人又是什麼目的? 中國是世界第三大柑橘生產國,所以台灣柳丁在大陸,並非奇貨可居,前景並不看好。
那麼外銷的路走不通,回過頭再來看看,在台灣的市場上,真的就沒有辦法,可以提高柳丁的價格,讓農民的收入更好嗎?柳丁,真的只能一斤三、四塊,俗俗仔賣?接著。我們要到台灣最大的柳丁生產地,雲林縣的古坑鄉,看看台灣的柳丁,如何殺出一條血路,發現新藍海。記者呂培苓、賴秉寰的報導。
第136集
文字:呂培苓 / 攝影:賴秉寰 -
127
-
126
-
126
-
126
-
125
-
125
-
1242011-07-29
-
1242011-04-17更徹底的飲食保健包括將食物提供生產履歷,這種在別的國家可以順利推動的制度,在台灣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呢?
想要吃的健康吃得安心,食材的安全非常重要。農漁產品的安全與否在消費者意識抬頭的情況下成為相當被重視的議題,台灣目前認證安全農產品的機制有很多種,例如行之有年的吉園圃、CAS及有機認證等。
不過為了建立更完整的追溯制度,農委會四年前開始推廣產銷履歷制度, 所謂產銷履歷制度就是將農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全都記錄下來,來確保農產品符合對人體安全和環境友善的標準。不過如同農產品身分證的產銷履歷制度,農委會推廣四年,市場占有率卻只有千分之一,究竟哪裡出了問題?記者陳廷宇賴秉寰的報導。
第192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賴秉寰 -
124
-
1232012-10-04
-
123
-
1222012-06-14聲音療癒理性感性兼具,
不管是音樂或單音,聽得見的或聽不見的震動頻率,
透過聲音療癒師的協助或發出聲音自我療癒,
只要願意打開心去體驗,都可以展開一場身心靈的奇妙旅程。
現代人壓力大到會生病,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的人曾有肩頸緊繃的毛病,這是因為壓力讓身體釋放過多的類固醇、腎上腺素,傷害大腦皮質與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掌管全身器官,所以在長期壓力下,容易提早老化,30%的上班族都處於長期壓力下的「亞健康」狀態。有一個心理治療師發現用簡單的長音吟唱,竟然讓車禍腦部受到重創,喪失記憶的病患得以奇蹟式的痊癒,於是開始聲音療癒工作。
一個失去愛女的大陸導演,傷心到忽然失語了,卻在唱出古老西藏梵音後,身心得以復原。獨立特派員帶您深入瞭解聲音療癒的奧妙之處。
第248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賴秉寰 -
122
-
122
-
121
-
1212010-06-17每年約有三成大專生,必須靠就學貸款才能註冊,這群青貧一族,一畢業就背負幾十萬的債務。申請就學貸款的人數越來越多,從1994年的4萬人次,到2007年已經攀升到將近80萬人。
這些大專生,一畢業就必須背負幾十萬的債務,他們還有築夢的機會嗎?而教育部的就學貸款補助,就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了嗎?補助真的幫助到所有有需要的人了嗎? 教育部去年編列了29億的特別預算,不分貧富,不分需要不需要,全面性地補助免費營養午餐,卻沒有經費擴大就學貸款補助範圍,監察委員認為,政府預算的分配不符合公平原則,而提出糾正。而這些青貧一族,沒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只好自己找出路,邊省錢邊築夢…
第152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羅盛達 -
1202012-04-13基隆,是最早開發的港口都市,卻受限於腹地狹小,越來越落後;
這個彷彿被遺忘的都市,到底都更的必要性在哪裡?
基隆都更又遇到什麼瓶頸呢?
就在台北市為了都更問題吵個不休,台灣還有更多地方停滯在三四十年前,更待更新。台灣頭的基隆,是最早開發的港口都市,曾經繁榮,卻受限於腹地狹小,越來越落後,基隆人很多以台北為工作和生活的核心,認同感也不夠。過去媒體所做的縣市調查中,居民滿意度敬陪末座。這個彷彿被遺忘的都市,沒有新的、整體的規劃,只會越來越凌亂和落後,不只市容難看,城市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更影響人民居住安全。獨立特派員本週要帶您去瞭解都更的必要,也探討基隆都更喊了好多年,瓶頸在哪裡?
第239集
文字:黃淑敏 / 攝影:李金龍 -
120
-
120
-
120
-
120
-
119
-
119
-
1182014-11-10選戰開打,到底人人手中的一票能選出怎樣的公職人員?未來我們的居住環境能改善嗎?生活與工作條件會有怎樣的改變?從這週開始獨立特派員將走訪六都,包括年底即將升格的桃園,追蹤調查各個地方民怨很深、積弊已久的老問題,端看未來的地方首長如何接下這樣的挑戰。
首先來到台北市,首善之區的台北市其實已經年紀不小了,住宅平均屋齡29年,全台最老,甚至將近八成的建築物屋齡在三十年以上,其中五萬三千棟還高齡四五十,佔47.2%,沒有電梯、巷子狹窄,隨著居民年紀越大爬樓梯越困難,管線也常堵塞,有的連消防車都進不去,防災防震完全不合格,誰不想都更,換個新的有電梯的。
但是過去很多都更案喊了十幾年依舊吵不完,原因是建商為了取得多數居民的同意,多半私下個別簽約談條件,佔地一千多坪的永春社區就是個例子,日前終於通過審議會,預計年底前動工,多數拆除重建,少數4%不同意的就老房子拉皮,但是十三年吵下來,把原本四十年老鄰居的關係都吵壞了。
台北市的新房子能蓋的都蓋了,老舊社區都更無疑是未來都市發展的首要任務,過去缺乏整體規畫,任建商各顯神通,造成市容凌亂,公共空間不足,還炒高了房價,這絕對是未來台北市長應該給市民的改變。
第373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