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434
2014-12-09除了買不起房子之外,台灣年輕人最常見的抱怨還有找不到工作,要不然就是薪水太低,從小唸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結果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產學之間的落差相當嚴重。一個社會除了有白領階級,還得有更多人做藍領工作,當多數人都只想坐辦公室或做服務業,就業市場的供需就會失衡,也不利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個跟台灣觀念完全不同的國家。提到德國工藝,相信大家都會豎起大姆指,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經濟一片慘澹,但德國卻能安然度過風暴,這跟他們的中小企業始終保持堅強實力有絕對的關係。
德國政府從1969年開始推動雙軌制技職教育,年輕人一進高中,老師就協助尋找未來可能投入的職場,企業也可以儘早培育人才,由基層起步,經過日復一日的磨練,長年累積下來的技術是個人和企業,甚至國家的重要資產。
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德國的做法跟台灣的建教合作完全不同,他們的學徒跟正職員工一樣領全薪,絕對不會把實習生當做廉價勞工!難怪德國人說,全世界都來向他們取經,但卻極少看到複製成功的國家。
第37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434
2012-11-30你或許沒聽過他們的名字,但他們是台東的守護天使,
以奉獻和熱忱,撐起後山醫療。
蓋醫院困難,要找醫生來台東更難。台灣鬧醫護荒,多少人搶著做醫美,但其實台東卻是醫護荒中的重災區。這裡沒有百貨公司沒有電影院,很多生活機能欠缺,因此即使有醫生願意來,他太太的工作和小孩的教育又讓人裹足不前。
台東市區五家醫院,除了榮總和署立醫院,其他三家都是教會醫院。獨立特派員發掘一些感人的故事,有些台大或西部的名醫在聽到東部需要醫生時,就立刻辭掉當時的工作,你問他為什麼,他告訴你,台北不差我一個,但是台東卻非常需要醫生。他們幾十年來或者用宗教熱忱,或者以無私奉獻的精神,撐起偏鄉醫療,真非常偉大。
第27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433
-
433
-
433
2013-09-05毒品、愛滋、貧窮
最能代表彝族文化的昭覺被這三個詞彙綑綁著
但這裡沒有被遺忘
許多人用愛心創造了新的印記
在世界各地除了有台商南征北討,越偏遠的地方也越可以發現台灣人的愛心。獨立特派員到四川大涼山採訪痲瘋村,發現有台灣記者張平宜耕耘11年的大營盤學校外,還有一個才30歲的年輕人林子閎,他也在四川走過一個又一個山頭,串連起更多年輕人,當地稱為支教,也就是志工教師,長期接力式的到沒人去的山區教當地貧窮失學的孩子。
五月,在獨立特派員節目中我們報導了達祖的美麗奇蹟,就是這位林子閎,他在四川鹽源縣把一所廢棄多年的達祖小學重建起來,讓瀘沽湖畔的孩子有100%入學率。達祖復校後,林子閎繼續成立達祖公益平台,把這份愛與用心送到大涼山的其他偏鄉。現在就跟著他的腳步到曾經是彝族自治州首府的昭覺,來看看這支美麗的鄉村教師團隊。
昭覺最能代表彝族文化,它也是目前大陸最頭痛的愛滋、毒品與貧窮地區,不同於到國外打工兼度假,有人選擇在這裡留下年輕的記憶。大涼山系列報導今天是完結篇,希望留給大家深刻的印象和省思。
第311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433
-
433
-
433
-
433
-
433
-
432
-
432
-
432
-
432
-
432
-
432
2013-12-11 -
432
2012-08-01四鄉五島遍佈256座防空設施世界密度最高,
完整的閩東聚落、最高的媽祖神像,
馬祖只有唯一,才能成為世界第一。
上個星期我們報導馬祖博弈公投過後,一連串的問題才正要開始,今天繼續帶您貼近馬祖的在地風情,認真想想,不管博弈特區五年後能不能付諸實現,馬祖以現有的資源該如何自救?觀光局從八月起,連續兩個週末推出卡蹓馬祖活動,有吹海風看海景聽音樂賞星星,以及到北海坑道划獨木舟、拜訪傳統聚落、吃特色料理等等,促銷只有馬祖才有的特色,預計今年觀光人數突破六萬人次。從世界最完整的閩東聚落、最高的馬祖石像,到世界密度最高的地下坑道、碉堡,獨立特派員帶您細數馬祖的唯一。
第25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羅盛達
電視類 專題新聞獎
李瓊月、羅盛達 -
431
-
431
-
431
2013-07-18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帶走累積近半世紀的大壩淤積物
讓老一輩才見過的沙灘重現
也讓艾爾華河流域重生
蘇力颱風剛過,它又急又快帶來超大雨量。台灣就是這樣,水資源看似豐富,卻在極短時間內就沖刷入海一切還給大自然,人類過去以為用工程就能建設並改善人居環境,但是這一百年看下來卻往往徒勞無功,還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彌補人定勝天這種觀念和作為的錯誤。
上個星期獨立特派員報導了美國華盛頓州艾爾華流域拆除大壩的現況,今天要繼續分析為什麼拆除兩座大壩需要四年的時間?因為拆大壩最大的挑戰來自多達3000萬立方米的土石淤積物,如果用卡車一車一車運出去,得花非常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工程專家在成本效益及鮭魚生態復育多重考量下,決定以四年時間分階段拆除,讓艾爾華河流域本身的能量將這些土石淤積物沖刷下去,也就是讓大自然當搬運工。
不過和大自然合作並不容易,專家必須精密計算拆除大壩的時間,同時持續不斷進行監測,獨立特派員特別跟著監測小組溯溪攀岩,走遍艾爾華流域的上中下游,來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怎樣重新刻劃愛爾華河流域的新面貌。
看到大自然掙脫人類的束縛重新奔放的過程,真的讓人震撼動容! 台灣也有很多束縛自然的工程,在氣候急遽變遷的今天,我們理解到要謙卑的和大自然共存,其中得學到的一課就是借力使力,善於利用自然的力量。
第304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431
2013-03-21五成降到三成,
台灣糧食自給率絕對低!
農地、林地回不去,
政府如何再活化?
台灣除了缺少天然資源,我們的土地也有限,還因為開發,蓋起了大樓建起了工業區,30年來人口成長,而耕地卻逐年減少。不要看我們稻米自給率九成,但是小麥、玉米、黃豆、蔗糖每年要進口893萬公噸,以熱量計算,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從民國70年的53.8%,下降到今天只有32%,相較於日本41%、韓國45%,美國、加拿大、澳洲糧食自給率都超過100%,我們處於「絕對低的狀態」,難怪麵包牛奶雞肉雞蛋甚麼都漲,擋也擋不住!加上2002年台灣加入世貿組織,政府鼓勵休耕,包括農地、林地、魚塭消失了一成,很多變成豪華別墅。
這幾年,休耕地面積達20萬公頃,有人樂得領補助,有人還是繼續在買地賣地蓋別墅,地價直直漲,很多人從都市走入農村,或者是農二代想返鄉耕作,有心,卻找不到地。農委會終於發覺了,要把每年一百億的休耕補助拿來獎勵活化農地,提高糧食自給率到35%,獨立特派員到農村實地訪查,卻發現還是有很多問題。
第287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 -
431
-
431
-
431
-
431
-
431
-
430
-
430
-
429
-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