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492
2012-10-18 -
492
2012-09-06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
然而有千分之二到三的孩子有先天性的聽力障礙,
他們的父母百分之九十是正常人,
都想辦法讓孩子變成正常人,
做聽力訓練、學講話,能寫會說,將來才好跟人溝通。
只是,學說話是唯一一條路嗎?對聽障孩子來說,教育究竟怎麼做才最好?把他們集中送進啟聰學校,還是回歸主流社會,跟正常人一起上課?將來和正常人一起工作?是否一定要完全中文化?
近年觀念在改變,大家發現對聽障者而言,手語不只是最容易學習的第一語言,還包含了對聾人文化的自我認同,所以主張聾人應該學手語。這是一個多元社會,各種族群融合之際,我們想想是不是經常站在自己的高度看別人呢?公視記者走訪兩岸三地,實地體驗另一種母語運動。
第260集
文字:歐姵君 / 攝影:其他 -
492
2011-03-03吸毒的人很多,戒毒好困難。
一個戒毒團體開創抓魚和推輪椅來幫助戒毒,為什麼要這樣做?
近日藝人鄭進一因為吸毒被補受到各界矚目。而最近在高雄還有一個販毒案,是戒毒者利用在醫院戒毒的機會將毒品販售給其他的戒毒者,讓戒毒場所竟然變成了販毒市場。
一般人一旦染上毒癮要戒治非常不容易。常見的坐牢或是給予藥物的方法都很難根治,因為使用毒品不只是生理需要,還有更深的自我價值肯定的問題,因此心理重建在戒治毒癮的過程是相當必要的環節。在屏東有一個藥物與飲酒戒治團體他們根據心理重建的觀點,結合了中重度心智障礙團體還有地方資源發展牽罟來協助戒治輔導。牽罟是傳統漁民的捕魚方式,但是到海邊抓魚,怎麼用來發展戒治呢?
剛才看到的是設法從人與人間建立關係和自我價值的重建來協助戒治。新的戒毒方式,重視的是藉著陪伴的力量讓戒治者產生勇氣來超越自己,而不是讓身心狀態都非常脆弱的他們單獨來面對。
然而戒除毒癮還是必須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復原期。在沐恩之家院方都是採取一對一的陪伴,最早是由一位芬蘭護士她自願在這個空間,陪伴正在經歷因為毒癮發作,身體承受著巨大痛苦的勒戒者,她的不離不棄和耐性,讓很多戒治者非常感動,因為當自己好像被家人、社會放棄時,卻還有人願意陪伴他們走這段辛苦的漫漫長路。在這整個過程中,到底戒治者想法有什麼轉變?而他們現身說法的故事或許可以激勵更多人勇於走出毒品的控制。
第186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492
-
492
2009-10-02台灣有躲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嗎?從歷史的資料一起來了解當年台灣的情形。前一陣子大家戰戰兢兢提防的H1N1新流感,最近在台灣好像有疫情降溫的跡象。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擔心,北半球從十月開始,要進入第二個爆發潮,而台灣的專家也認為,十月分可能是疫情的高峰期,提醒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其實H1N1並不是第一次造訪人類,1918年引起全球恐慌的「西班牙流感」,就是H1N1病毒造成的。很多人誤以為台灣躲過了那一波大流行。不過其實在那一波疫情當中,台灣總共有八、九十萬的民眾受到感染,死亡人數超過了四萬人。為了讓觀眾了解當時大流行的情況,我們特別去找出將近一個世紀前,媒體報導全台疫情的資料。請大家一起來了解,台灣是如何走過1918西班牙流感的病毒風暴。
第11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491
2023-02-15說到蓮藕粉這個古早味,大家想到的產地可能是台南白河。不過您可能不知道,嘉義牛斗山農民製作純手工藕粉歷史悠久,到現在已經超過四十年。二十年前,洗藕粉的戶數曾經高達數十戶,隨著時代變遷,這項純手工產業目前只剩下六戶。
做藕粉繁瑣耗時,得經過清洗、榨汁、瀝渣、洗粉、沉澱、抓沙,曝曬等程序。當許多藕農不再看好,卻有兩戶農家能傳承到第三代。
年輕一代遵照阿嬤的古法做出純正藕粉,雖然無法大量生產,卻因著這分用心而溫暖的古早味,受到老饕的喜愛,曾經銷售到香港和日本。
但是這兩年受到疫情、俄烏戰爭影響,造成全球肥料上漲、基本時薪也上漲,加上極端氣候嚴重衝擊作物生產量,傳承三代的兩戶農家該怎麼突破內外環境夾殺,將流傳半世紀的粉古早味永續經營下去?
第788集
文字:賴麗君 / 攝影:彭家如 -
491
2018-04-02清明是慎終追遠、懷念先人的節日,不過對有親友因為自殺離世的民眾來說,心情格外複雜,這些被留下來的人稱為自殺者遺族。台灣過去這十幾年來,其實很注意自殺防治,但每十萬人約15%的自殺率卻仍居高不下。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中,是列入高危險地區的區塊。
以105年為例,自殺死亡的人數有3765人,其中男性2559人,女性1206人。根據自殺學之父心理學家史奈曼的估計,每一個自殺身亡的人,至少會影響6-10位自殺者遺族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二十年的漫漫悲傷之路該怎麼走?三位自殺者遺族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面對及療癒親人自殺的悲痛,也希望將更多光亮帶進自殺者遺族的心中。
♦延伸閱讀 → 療癒破碎的心 採訪側記
♦特派員+《哭吧!悲傷是你的權利》
♦特派員+《自殺者遺族的心理輔導》
第53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 -
491
-
491
-
491
-
491
-
490
-
490
-
490
-
490
-
490
2017-03-23 -
490
-
490
-
490
2014-10-282016年台灣有甚麼大事?大家第一個反應可能是選總統,但現在我們要說的是跟你我生活最緊密相關的一個數字,它叫做扶老比,也就是年輕人要照顧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將達到18%,首度超過扶幼比。在2016年,每一百個有生產能力的人口,得扶養18名老人加17.8個孩子,您想想看這個負擔沈不沈重。
上個月的日經Business雜誌就以【隱形照護 一千三百萬人的強震】做封面: 內卻報導戰後嬰兒潮今年全面邁入65歲,日本將進入下一個世代,但是多達20%的白領階級陷入白天上班、晚上回家還要照顧年老父母的困境。其實台灣也正一步步走向同樣的道路,但是長照喊了十年,卻總是看不到什麼明顯的進度,而被我們視為標竿的北歐國家,長照規格在這段時間又已經升級。獨立特派員這個星期開始,將從北歐快遞最新的相關報導,介紹在地老化的新做法。
第371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490
2014-07-22上個星期我們報導在台南學甲甘神父創建了台灣第一間的早療中心,近年他更主張應該採融合教育,讓發展遲緩的孩子跟一般生一起上課生活,這才是社會的正常面貌。
除了甘神父的融合幼稚園,新竹也有一所台灣獨一無二實驗了25年的融合學校,從幼稚園、國小到國中,每個班級都有三分之一是特殊孩子,他們叫小天使,上課,一般生會幫小天使握筆寫筆記,下課,也玩在一起,我們還親眼看到為了照顧妥瑞症同學,一定會有人坐在他前面保護他怕他摔倒,對特殊生來說,能夠跟普通孩子一起學習的經驗很重要,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唸這所學校,每天開車大老遠將小孩送來,甚至辭掉在美國的工作,帶孩子搬回台灣。不過很可惜,因為沒有法源依據,這個夏天過後,計畫要結束了。
第35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490
2013-09-23演習?演戲?
段考核三專家比居民多 國軍直昇機出任務
政府為了確保核能電廠意外事故時大家都能有最好的因應,所以舉行核災演習。日本福島事件後行政院原能會花了許多心力修整演習方式,在今年九月的核三廠演習驗證。除了廠內搶修程序外,也特別鼓勵民眾參與。因為任何防災計畫都需要民眾配合。
對於自家周圍的防災演練,民眾本有責任一起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和配合政府撤離。但是今年演習仍然只有幾輛遊覽車有限的民眾願意參加。當許多人批評政府的時候,是否也想想民眾應負的責任?但這是社會演進過程,需要時間。本則報導呈現這次核三演習政府鼓勵民眾參與的努力,也呈現民眾對未來如何擴大參與的建言。
第313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490
2013-06-03面對惡靈、守護老人
張淑蘭,蘭嶼的守護天使
幾天前高雄醫學院急診室前發生車禍,醫護人員沒有馬上出來急救,被人罵翻了,說他們見死不救,這些外在的批評,加上醫護人員超時工作,自己也在抱怨血汗醫院。今天台灣的醫療環境充滿了無奈和負面情緒,怎麼哪裡還能找到史懷哲和南丁格爾?今天逐夢世代要帶您認識一個長年在偏鄉蘭嶼,被稱為老人的天使—張淑蘭。
講到蘭嶼,一般人聯想到飛魚、核廢料,去那裡就是觀光,但很少人真正深入蘭嶼人的生活、瞭解他們的內心和需要。達悟族人有獨特的文化和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他們把很多未知的事,尤其是疾病與死亡,有著深深的恐懼,歸給惡靈。
在那裡,年輕人多半到台灣工作,也沒有專職照顧老人的機構,生病的老人不讓子女照顧,也不讓外人接近,就寧願躺在屋裡等死。達悟族女孩張淑蘭在返鄉做居家護理工作後,才真正認識自己的家鄉,他拍攝了一部紀錄片《面對惡靈》,讓族人看到殘酷的問題,扭轉許多蘭嶼老人的命運,當地很年輕人深受感動,投入義工行列。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張淑蘭還在蘭嶼持續面對惡靈、守護老人。
第297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490
2013-01-18國寶與文創的邂逅,
掛一把翠玉白菜在身擋雨,
乾隆玩物成為茶桌座上賓,
看現代設計者如何將國寶變身。
如果說甚麼是台灣最夯的產業,觀光應該排第一!去年來臺旅客突破700萬人次,今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加碼,準備推出四百項活動,可以說是每天都像過年,天天有活動!預計新的一年觀光產值上看八千億。其中最具代表性幾乎一定要到的觀光景點就是故宮,珍藏文物69萬件,你每次能看到的不過其中的一千七百件,包括最受歡迎的翠玉白菜、肉型石,如果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不重複的話,大約可以展出個100年。
國寶,其實就代表了歷史,要怎樣走出深宮大院得以讓民眾接近呢?故宮連著三年把國寶和文創結合,把乾隆皇帝把玩的瓶子變成泡茶的茶具,3C的喇叭,還有不銹鋼餐具,這些國寶你都可以帶回家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很棒吧!國寶變商品,故宮已經設計生產出了4300件,一年營業額六、七億。國寶結合設計,來看故宮是怎麼做這門生意的。
第279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 -
490
-
490
-
490
2009-10-22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老人多牽涉的資源分配、照顧品質和老年生涯發展議題,都逐漸浮現檯面。
挪威心 • 台灣情:畢嘉士醫師的故事下個月的二十三號是家庭照顧者日。我們將從這週開始,接連一個月為您報導相關專題。與老人相關的政策,包括大溫暖、十年長照、年金,還有長照保險等等,能不能把這個快速老化社會的生活品質帶入更高境界,是大家都應該關注的課題。和台灣一樣是高齡社會的北歐國家挪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運用資源因應日益沈的人口老化現象。
其實人口老化未必都是社會發展的負數,也可以創造許多豐富有去的生活驚奇。獨立特派員的資深記者周傳久、鄭仲宏實地到挪威,觀察挪威因應高齡社會的同時,如何維持人的價值與尊嚴。本周首先要透過一位在台灣服務數十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的故事,看看他為台灣的老人照顧和人性尊嚴的提升,可以帶來什麼啟示。
第120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490
-
489
-
489
2017-03-28整個世界的時空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在恐懼的總和歐洲的難題系列報導中,我們試圖從巨觀與微觀、 當下與歷史的視角,來深入探討每個時代面臨的不同難題。而人心及政策如何選擇與面對,則是能否翻 轉困境的重點。我們要帶您到奧地利和斯洛伐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難民潮的挑戰。
歐洲經歷過幾次難民潮,特別是1950及60年代,匈牙利十月革命及布拉格之春時,都有大量難民前往奧地利尋求庇護,也讓奧地利安置難民經驗豐富。然而這次敘利亞的百萬難民潮,卻因為歐盟的政策分歧,讓奧地利訂下收容難民上限,甚至派軍隊駐守邊界,徹底挑戰無國界的申根公約。而東歐各國如斯洛伐克反難 民立場堅定,也反映歐洲國家在人道人權和國家利益間的拉扯與矛盾。
第477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羅盛達 -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