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2020-07-15土地環境
穿山甲復育之路
台北市立動物園去年成立了穿山甲館,保育許多瀕危物種,而瀕臨滅絕的穿山甲是全世界走私最多的哺乳類動物。根據「國際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的調查報告,2010年至2015年間,全世界共查獲1,270起穿山甲走私案件,涉及67個國家或地區,查獲超過120噸的穿山甲,大多以中國為最終目的地,被用來入藥、食用。
走私的穿山甲如果是因為被查獲或野地救傷而來,人工照養不易,穿山甲因為食性特殊、生性緊張,一緊張就會捲成一團,像球一樣,可愛卻很難照養,所以世界動物園界能順利照養的例子很少見,更別說要成功繁殖。
不過台北動物園成功繁殖穿山甲到第四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養育並繁殖穿山甲的動物園,香港、日本、德國團隊都來取經。獨立特派員到有106年歷史的台北動物園實際走一遭,來瞭解動物園的運作,以及動物園裡動物生活的真實樣貌。
第655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許中熹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南韓社會議題攝影:羅盛達
地獄朝鮮
目前南韓獨立檢調小組,準備當面偵訊總統朴槿惠,來釐清他在世越號船難期間的行蹤和親信干政的詳情。而獨立特派員也觀察到,在國會通過朴槿惠彈劾案前的民調顯示,朴瑾惠在20-30歲支持度為0%,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
這些韓國年輕世代不滿總統的主要原因,包括了特權濫用、經濟狀況不佳、還有沉重的課業壓力加上高失業率。讓韓國青年世代自嘲現在是身處地獄朝鮮,甚至形容他們現在是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買房、夢想、希望都要通通拋棄的「七拋世代」,而這也反映出南韓政府對青年政策的不用心。
在朴槿惠親信干政的百萬燭光示威中,我們看到許多南韓的年輕世代,藉著燭光示威,希望以具體的行動改變現況,他們的期待能實現嗎?獨立特派員記者韓瑩羅盛達,深入南韓補習街及梨花女子大學等大專院校,看南韓的年輕人如何爭取他們的未來。
第482集
文字:文字:韓瑩 / 攝影:羅盛達 -
-
-
司法人權系列報導:從歷年重大司法案件,看司法改革的關鍵進程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
-
-
2012-10-11系列報導:動物故事集
狗狗主人上學去
你的生命中,是否有一個狗朋友,狗家人,狗伴侶?
但,你真正了解「牠」在想些什麼嗎?
還是只是用人的角度來思考?
立法院這個會期將修訂動物保護法,動保團體呼籲增加流浪動物專章,提高捕犬門檻,唯有咬了人,有立即性危險的狗狗才能被捉走,其他被棄養流浪的要實施節育,原地放養,這是歐美動保新觀念。台灣流浪貓狗越來越多,平均一年撲殺七萬隻,很多人養寵物只因一時興起,沒有做好當主人的準備。
狗狗不聽話、亂叫、在家搞破壞,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就以主人的姿態來教訓,以暴制暴,結果適得其反,助長狗的惡行,最後乾脆遺棄牠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狗學校協助主人矯正這些問題狗狗,並要求爸爸媽媽一起來上課,教你懂得愛犬的心,善用胡蘿蔔。
第265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秉寰 -
-
教育系列報導:毒品成癮容易,戒治難攝影:鄭仲宏
沐恩頌揚牽罟記
吸毒的人很多,戒毒好困難。
一個戒毒團體開創抓魚和推輪椅來幫助戒毒,為什麼要這樣做?
近日藝人鄭進一因為吸毒被補受到各界矚目。而最近在高雄還有一個販毒案,是戒毒者利用在醫院戒毒的機會將毒品販售給其他的戒毒者,讓戒毒場所竟然變成了販毒市場。
一般人一旦染上毒癮要戒治非常不容易。常見的坐牢或是給予藥物的方法都很難根治,因為使用毒品不只是生理需要,還有更深的自我價值肯定的問題,因此心理重建在戒治毒癮的過程是相當必要的環節。在屏東有一個藥物與飲酒戒治團體他們根據心理重建的觀點,結合了中重度心智障礙團體還有地方資源發展牽罟來協助戒治輔導。牽罟是傳統漁民的捕魚方式,但是到海邊抓魚,怎麼用來發展戒治呢?
剛才看到的是設法從人與人間建立關係和自我價值的重建來協助戒治。新的戒毒方式,重視的是藉著陪伴的力量讓戒治者產生勇氣來超越自己,而不是讓身心狀態都非常脆弱的他們單獨來面對。
然而戒除毒癮還是必須經歷一段非常痛苦的復原期。在沐恩之家院方都是採取一對一的陪伴,最早是由一位芬蘭護士她自願在這個空間,陪伴正在經歷因為毒癮發作,身體承受著巨大痛苦的勒戒者,她的不離不棄和耐性,讓很多戒治者非常感動,因為當自己好像被家人、社會放棄時,卻還有人願意陪伴他們走這段辛苦的漫漫長路。在這整個過程中,到底戒治者想法有什麼轉變?而他們現身說法的故事或許可以激勵更多人勇於走出毒品的控制。
第186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台灣歷年法規倡議與修法進度追蹤
無人機的天空
無人機的開發早期是以軍事用途為主,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體積小型化,成為消費市場的寵兒。現在無人機的應用相當廣泛,各式各樣的無人機不僅可以當作休閒娛樂、科學研究,更能運用在農業、商業領域,以及許多警政、國土維安的用途。
不過,當遙控無人機悠遊天空時,公共安全也成了需要重視的課題。研究報告指出,無人機市場發展快速,從台灣到全球,市場規模急速增加。除了一般玩家市場以外,企業應用高單價的商用無人機需求也快速增加。
交通部日前修正「民用航空法」,制定「遙控無人機管理規則」,未來250公克以上的無人機,必須向民航局申請註冊,想操控2公斤以上的無人機,玩家得通過學科和術科的考試。無人機專章要如何兼顧飛安、確保大眾安全、也保有產業創新的空間?
第606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鄭凱文 -
政治經濟攝影:周明文
白色斜塔
有句話說:「健保好,台灣健保特別好,大病小病通通保。」這是形容健保低保費,卻可以享有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但大部分人不知道,健保財源有限,健保署給醫院的給付其實都不高,台灣的醫學中心靠醫療本業賺不多,最主要是靠業外收入。
比醫院財務問題更令人擔心的是,急重症醫師嚴重斷層。過去還沒有實施健保前,住院和手術費用高,只有在校成績好的醫學生,才能當外科及婦產科醫師。健保開辦後,因為給付太低,大部分醫學生首選志願都偏向自費項目多、工作輕鬆、醫療糾紛又比較少的五官及皮膚科。
健保給付不足,對重症醫療產生影響最大,直接受到影響的和你我息息相關,未來許多急重症病患將面臨沒有醫生可看的困境。這座正在傾斜的白色巨塔,會如何影響台灣醫療的未來?
國外先進國家,醫學中心都是以接受轉診病人,救治急、重症以及發展研究及教學為主。但是在台灣由於醫療花費太便宜,導致到醫學中心看診的人數太多,有些醫院一天就超過七千人看診。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醫療需求越來越多,倘若讓醫學中心繼續疲於看輕症,日後大家看診時間只會越來越少,病床更加一位難求。為了有效解決問題,健保署祭出六大策略,要落實分級醫療,讓醫學中心能有更多時間照顧急、重、難、罕症的病人。
第48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從歷年重大司法案件,看司法改革的關鍵進程文字:婁雅君
人民的審判
台灣是一個高度重視民主的國家,但也正是因為社會上有太多聲音、彼此又缺乏互信,以至於相互質疑。就拿司法來說,這幾年有好幾個判決的法官、被外界嘲諷為恐龍法官。但到底是法官不食人間煙火、離百姓生活太遠,還是人民自己欠缺法律知識?這一點又吵個不停。
目前、世界上有78個國家或地區、實施人民參與審判的司法制度,台灣也在兩年前提出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先在士林、嘉義兩個地方法院、開辦模擬法庭;但是草案一推出、立刻引起司法界許多不同的聲音。
而獨立特派員今天要帶您實地參與、深入了解這項制度。不過、在這裡要先說明的是、每次進行的模擬庭、過程上都會有一些差異,我們在報導中只呈現當次模擬的版本,同時、為了方便節目的呈現、更動了部分的時間順序。好,現在我們就跟著觀審員、一起進入模擬法庭、看看一宗下藥取財案件,該如何審判?
第35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陳民紋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318學運十週年,太陽花世代的政治攝影:賴振元
指尖上的黑潮
過去要參與社會運動,要拋頭顱灑熱血,現在上街頭遊行示威靠的卻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網路。3月18日晚間當學生攻佔立法院的同時,搶先媒體一步,早在社群網站發布訊息,動員更多人到場參與,並透過行動網路,實況直播現場狀況,接著又集資募款,購買國際媒體廣告,讓這次的黑色學潮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這一波數位時代的革命運動,強調做自己的媒體,不僅挑戰了傳統媒體的發言權,也實現了一種新型態公民運動的可能。透過獨立特派員的觀察,為您還原幾個關鍵時刻,分析對未來公民社會有哪些指標性的意義。
台灣這次學運從活動策劃、現場秩序、感性號召、資源募集到國內外宣傳,都讓人側目,以這樣的行動力和組織力,面對市場開放,台灣年輕人應該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才對。過去二十幾年,台商全球跑透透,不也靠著這樣的耐力讓台灣經濟變得強大嗎?
第341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 -
司法人權系列報導:公投及格了嗎?攝影:賴振元
核必公投
能源與公安的拔河,
六次公投失敗經驗,
核四問題依然訴諸公投?
能源問題從核解決?
紛擾台灣社會長達30年的核四爭議,最近政府決定交由全民公投,決定核四要不要續建?將來要不要運轉?但是歷經三任總統、四次追加預算、12位行政院長、投入三千億,公投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過去台灣曾經辦過六次結合大選的公民投票,但因為公投法的同意門檻非常高,加上議題不吸引選民興趣,最終都以失敗收場。
但這次核四公投,是實行公投法以來,第一次沒有與其他選舉共同舉辦的政策投票,加上核四爭議不斷,反核人數今年首度超越擁核的一方,交由全民表決,很可能改寫公投歷史。政府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拋出公投提案?台電和能源局、原能會最近都在備戰狀態,如果真的廢核要如何因為未來的能源問題?
民眾也可以理性客觀的自省,究竟要怎樣永續生存?而不是高喊口號一昧嚮往桃花源,到頭來卻無薪可燒、無米可炊。
第287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賴振元 -
-
2012-11-08系列報導:體檢交通
大眾行有礙 (公路篇)
-
-
-
-
-
-
政治經濟系列報導:核去何從攝影:黃政淵
和食,核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