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303
-
3032017-04-05兩週前,香港的特首選舉產生了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寫下歷史新頁。香港人對這個結果不意外也不滿意:他們認為一個低民望的候選人能夠勝出,明顯是中國政府介入操作,一錘定音。1997至今香港回歸二十年,中港之間不斷在一國兩制的落實狀態彼此角力。
除了政治參與,是檢驗民主的指標之一,言論自由也能看出,中國讓香港能自治到哪個程度。兩年前,中國政府主動警示香港人,民主不能越界,特別不能碰這幾年越來越從思想昇華為行動的港獨。但是眼見民主即將畫下休止符,走向一國一制。
香港年輕一代逐漸發出本土、自決甚至獨立的聲音,從「我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這個問題,思考香港的前途未來。
第490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303
-
303
-
303
-
303
-
3032014-04-08台灣新住民人數超過48萬,教育部統計,其中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小的佔國小總人數十分之一,依目前成長速度,17年後台灣25歲青壯年世代有將近13.5%是新住民之子,他們將參與台灣的未來。在台灣,大家很重視每個人的人權,包括新住民、移工,因此獨立特派員花了一年時間,貼身紀錄三個從越南嫁來台灣的女人故事。
他們為什麼要跨越兩千公里來到這麼陌生的地方,將命運交付給一個連語言都不通的人家?透過孩子的一份家庭作業:幸福是甚麼,我們慢慢了解,在他們原本很單純,只是想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之外,其實他們也有著恐懼和不安,他們在越南的家人同樣有著不捨。很多人來到台灣幾年都沒法回去團圓,還好有個外婆橋計畫,幫助學校老師帶著孩子和越南媽媽回娘家,獨立特派員也隨行採訪了三個星期,確實,到了越南,包括老師和我們才終於實地體會這些女人不得不的抉擇。
用心、瞭解就是最好的一種溝通。在台灣現在有很多新住民的報導和節目,甚至有各種東南亞語言的報紙和電台,但台灣民眾還是很少走進他們的生活圈,這部紀錄片希望能架起一座橋,跨越語言和文化,看見人性,彼此尊重。讓我們翻開這本幸福作業簿!
第342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張智龍 -
302
-
3022019-09-18再過幾天,921大地震就滿20週年了,儘管時間流逝,這場地震依然是台灣許多人心中難以抹去的傷痕。這場芮氏地震規模7.3,天搖地動持續102秒的921大地震相信許多人至今餘悸猶存。全台有2415人死亡、29人失蹤,慘痛的傷亡也讓許多家庭因此破碎,但也有人將失去親人及劫後重生的傷痛,轉化為希望與力量。
20年前才高二的李進德,在大地震中失去母親,後來因為外界的援助才完成學業,他決心成為一名特教老師,希望用一己之力回饋社會。還有原本已經離開部落的泰雅族青年林建治,在大地震劫後餘生才決定重返故鄉,二十年來,他在部落開起共食廚房、推動友善耕作,要讓部落災民透過自己的力量重生。
第614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3022018-07-02《高中生的抉擇》
大學指考剛結束,又有一批高中畢業的新鮮人即將進入大學,但台灣高等教育環境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少子化生源減少,這兩年中國大陸積極向學生、教授招手,甚至祭出惠台措施,鎖定最頂尖的高教人才。
獨立特派員推出高教西進選擇題的特別報導,走訪台灣、香港、廈門及上海,深入兩岸三地的大學,從升學、就業、以及師資爭戰的不同層面,來檢視這波高教西進造成的效應及影響。
獨立特派員記者跟著高中畢業生的腳步,實地採訪台生在廈門大學的面試現場,原本要招收20人的廈門大學,卻吸引128名台灣高中生,而且幾乎都是各縣市第一志願的高材生,自掏腰包、飄洋過海參加面試。
我們一起到現場看看學子們18歲的抉擇是什麼?同時聽聽家長的心聲,也探究這波連監察院都警告教育部必須正視的西進潮,將如何影響台灣。
《學業交叉點》
當越來越多優秀的高中畢業生選擇出國,台灣的高等教育素質難免受到影響,而這群學生未來有沒有機會回台貢獻所長,也攸關台灣未來的競爭力。這些出國念書的學生畢業後會選擇在哪裡就業發展呢?他們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獨立特派員透過兩岸三地,七個年輕人的故事,發現選擇出外求學,除了中國大陸的學費、就學環境都具有吸引力之外,最大的原因還是看好未來的就業市場。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年輕人就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甚至已經向下延伸到求學階段就得實習,才可能取得職場的入場券。
第552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3022018-04-11「自殺者遺族」這五個字,在去年12月26日之前,不曾進入我的腦海中深刻思索,而今,我與這個名詞有了深刻的連結。
起初,面對陌生的題目、面對未曾經歷、甚至難以想像的傷慟經驗時,該怎麼切入?我大量地閱讀文獻資料,希望在聯繫自殺者遺族之前,能夠做足準備,開口時能言之有「情」、擬寫出合適的訪綱,畢竟「自殺」的字眼牽涉到華人社會隱晦的話題、連結的是無法挽回的情感。
前期籌備時,我一路戰戰兢兢,揣想著要遺族在攝影機前再次揭開心痛傷疤,也許遺族會不願受訪,因此設定諸多訪題針對專業人員如: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社工、護理師、關懷訪視員等,沒想到,邀訪的遺族個案一一應允受訪,談及事件時,無法抑制的眼淚也在眼眶中打轉。
順利的在一月份完成十一位受訪者的採訪,二月份寫了兩個版本的腳本(現在想想,應是我心中對自殺兩字有不可言說的隱約恐懼,讓我訴諸於權威,第一個版本的腳本以專家學者為主軸、遺族為輔,製作人左看右看,點醒我:人的真實故事比專業與權威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讓議題得到關注,於是我重新改寫為現在的版本)。
直到三月份粗剪出爐,感謝攝影記者黃政淵捕捉的細膩畫面、恰如其分的剪輯節奏,看到影片的時候我自己數度眼眶發熱、感動得起雞皮疙瘩,我喃喃自語地跟製作人說:如果可能,真想再多訪幾位遺族,把不同的療癒方式,做成系列報導,讓身處痛苦、以為自己很孤單的人能得到共鳴,而局外人可以多一點理解。
電視專題篇幅有限,許多真誠動人的訪問段落必須割捨、邀來的小詩片頭、片尾都放不下,療癒之路曲折蜿蜒,而我對這個題目的認識是否還能再深入?心裡有種種惋惜或遺憾,但這次的經歷更讓我體會:不完美的過程才是人生,我們盡力,然後面對現實的限制與挑戰。
摘錄兩段遺珠訪談,是在製作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且文獻中不容易看到的觀點—
自殺者遺族呂芯秦:
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怎麼去「同理死者」,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我們怎麼可能去同理一個自殺的人?這個社會面對自殺的眼光是什麼?多麼的嚴格、多麼的苛刻,怎麼可能去同理自殺的人?但你如果只是同理他的心情,沒有同理他的做法,那不是真正的同理。那人既然已經死了,你就算再反對,你就算再覺得這是一件多麼錯誤、多麼不孝的事情,多麼不應該的事情,人都已經死了,那我們可不可以試著去同理這個死者?就是說你去想一想,他活著的時候有多麼痛苦,他是不是走投無路,他是不是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他是不是扛不了那個很重的重擔?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
自殺者遺族游賀凱:
自殺者之所以選擇自殺不是為了想要結束生命,而是為了想要「結束痛苦」,只是自殺是那個時刻的唯一所知的方式。不可諱言,多半遺族也會尋找「單一」的死者選擇自殺的理由,可是一但落入這個「單一」的思考系統其實都會非常辛苦,而要承認可能沒有那個「單一」的理由,或是沒有那個「單一」可以救得了死者的方式,都是一段艱難面對的歷程,但我也相信,承認也面對了沒有那個「單一」,反而是讓我可以走到今天的踏實方式。回到生命本身的複雜與差異,我們才有可能多一點真實的認識他們,還有面對著這個事件以及必須要做這些功課的自己。
製作過程中,我與既是受訪者也是諮詢輔導領域專家的游賀凱、呂芯秦,討論切入的角度,與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的周昕韻心理師徵詢相關概念與數據,數度長篇郵件往返,期望這篇報導角度既要感性、也要理性,但不呈現出權威式、「唯一、正確的解答」,避免單一化這個議題。衷心感謝這幾位被我不停打擾的專家朋友們,這些真是很重要的提醒。
結束訪談後,游賀凱寫了一段話給我,我反覆讀了幾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想,每一次都因為這些太真實的描述而內心震動不已、但卻能感到一股真摯的力量。
我想愈是生前和死者愈親密的親友就愈是自責,我一點也不覺得這些自責是問題,會有自責其實是因為在乎,我們需要這些自責,才明白,我們原來有多在乎。
面對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其他家人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可以說:記得讓自己休息。
面對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總是擔心著會發生最壞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不敢好好休息,因為怕一休息家人就自殺了。
但那一定不是那位想自殺的家人希望見到的事,不願意自己造成其他家人的負擔,就算明白自己已經是家人們的負擔,他 ⁄ 她一定也希望家人有把日子過好。
這是很矛盾的事情,而矛盾當然也是自殺事件的本質之一,所以我會覺得在矛盾的生活中自己想辦法面對得更好是其中之一的方式,但...那讓這種事情永遠是家內之事,也是在複製有自殺行為歸因的個人化歸因方式,從自殺的個人議題變成家庭照顧支持議題,只是多擴大了一點點,多擴及了幾個人,然後,那個人以及其他家人,都仍然是孤單的。
所以,我自己會說,不是有自殺意念的人要做什麼,不是這些在旁邊的家人要做什麼,光是願意讓自己休息都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
在那些時候,我反倒覺得是家外的人可以做些什麼,去關心與傾聽他們的生活,直接問問或做出可以提供支持的事情,在現實的系統裡面有自殺個案關懷訪視員,這已經是現行可以進入家中的資源,但他們的勞動條件很差,也很不容易多做什麼或持續做什麼。
所以,我們也許不是告訴這些家人可以做什麼,
而是我們能不能做什麼讓這些家人有願意休息與喘息的時候。
在那些陪伴著有自殺意念的家人去就醫或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
能不能多提供一些資源的選項讓有自殺意念的家人遇到合適的介入方式?
能不能讓已經成為支持性的資源盡可能長期穩定下來?
能不能讓這些陪伴的過程也分一些目光到這些陪伴的家人身上?
能不能我們在對有自殺意念的家人的觀念與做法在進化的同時,我們對這些陪伴的家人的對待方式也有進化?
我如果可以想到的方式是,從處理與解決問題的邏輯進化到,讓更多人有更多的理解後,有可能更願意產生人我關係連結,不管是有自殺意念的人或是陪伴的家人,就多了在這個世界中被支持的可能,而這就是您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自殺者遺族的對待,對我來說是從自殺者的生命故事理解,到帶著這些理解生活,仍然是要回到這個生活當中,而不單單是對於自殺事件有安置而已,什麼樣的安置方式會影響我們怎麼繼續生活的方式。
上段文字摘自與游賀凱的往來信件
身為記者,在製作期接觸到第一線的人事物,已經是最大的收穫,加上經歷這個題目的前期、製作、後期,我自己算是上了一課生命教育的必修課:生命的全貌,不僅是全然的陽光,陰影,也構成重要的組成。生命的灰色地帶,是人人都要學習接受、並且釋懷的。
這是我初接此一專題時,始料未及的體會,完成這個專題,我自己的生命態度也有所調整:不完美,其實是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雖然過程真的很辛苦。遺族走過悲傷,帶著生命中的黑暗往前行,不硬將悲傷失落轉為光明力量,而是遭逢親愛的親友離世後,在無可預期的生命失落中,允許自己以各種方式悲傷、若有餘力,在不斷的探問「為什麼」的過程中,試著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再次感謝協助製作專題的朋友們,分享珍貴的療癒歷程,這是生命教育寶貴的一課:學著在逆境之後,也能抬頭挺胸、繼續前行。
若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自殺者遺族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
♦呂欣秦、方俊凱合著《我是自殺者遺族》
♦獨立特派員《療癒破碎的心》
♦特派員+《哭吧!悲傷是你的權利》
第53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黃政淵 -
302
-
302
-
302
-
302
-
302
-
301
-
3012019-09-04近幾年台灣一直是香港人移民亞洲優先考慮的國家,反送中運動之後更是成為首選。移居台灣的港人年年增加,最近大幅成長。每一位香港人移居或定居台灣有不同的故事,不過獨立特派員要跟您介紹的兩位在台港人,一位是在台灣工作23年的音樂人鍾錦培,他自稱自己是香灣人。另一位則是曾經在香港從事出版業及香港大學從事生死教育的鍾慧沁,他去年以投資移民方式申請移居台灣,目前在台南開了一家道地的香港離島家庭料理餐廳。
兩人來台灣的時間和理由雖然不同,但他們同樣對正在進行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有著濃濃的情懷。音樂人陳明章是鍾錦培多年好友,他特別寫了〈香港!自由〉這首歌,聲援反送中運動,也是對鍾錦培的最大支持。而鍾慧沁則將自己的餐廳空間打造成認識香港,聲援香港的平台。一起來看看這兩位在台港人,他們從香港來到台灣的故事。
第61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張智龍 -
301
-
301
-
301
-
3012015-08-18接下來我們要帶您到城市的邊緣,看看街友,遊民或者他們現在稱自己是城市寄居蟹的人們,他們的生活。這幾年不時聽到遊民遭到潑水、強光照射等驅趕手段。這些作法,不但無助於解決遊民問題,更加深了社會的對立,而這些對立,多半來自於不瞭解甚至是誤解。
其實遊民面臨的生存挑戰,是讓他們難以擺脫漂泊命運的最主要原因。像是他們最常做的工作就是發傳單、出陣頭,但是這些工作不固定,又長期存在著剝削結構。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民間組織,長期關注遊民議題,他們試著以不同的方式,邀請遊民參與攝影班,讓他們以影像,和這個社會對話。或者成立工站,讓難以找工作的中高齡者,能夠選擇不同的工作模式。
第411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3012012-05-17蘇花公路又因為連日豪雨中斷了,
東部交通一直都是問題。
通車六年的雪隧,
倒還真是功德一樁,抒解不少北宜交通流量,
為宜蘭人帶來每天五萬輛次的通勤和觀光人潮。
但是就在上星期,5月7日,發生火燒車事故,2死31傷,是雪隧通車以來最嚴重的死亡意外。雪隧是世界排名第五的長隧道,一場火就像一次大考,檢驗我們過去對長隧道的防救災工作,到底做得夠不夠?花41分鐘滅火、37分鐘排煙,一百多輛人車在嗆鼻的濃煙中摸黑逃命。
為了滿足更多用路人的需求,雪隧從原先每小時速限七十公里,提高到今天的九十公里,有人質疑,增加流量、提高車速,就是拿安全做代價。今天高公局和專家會商,討論速限和安全車距問題。台灣地形多山,橋樑隧道不可少,現在蘇花改也動工了,長隧道的救災安全與逃生常識,跟每個人都有關。
第244集
文字:黃淑敏 / 攝影:李金龍 -
301
-
301
-
300
-
300
-
3002020-11-18【泰國新世代覺醒】
泰國從七月開始爆發一波又一波的學運浪潮,在曼谷街頭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抗議。我們要將鏡頭轉向泰國首都曼谷的民主紀念碑,這個民主紀念碑是1932年暹羅政變時,為了紀念泰國從帝制變成君主立憲所興建的,象徵泰國的西化及獨立民主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在民主紀念碑建立之後,泰國就真的民主了嗎?
今年七月到現在,學運領袖及大批的抗議群眾不斷在民主紀念碑集結,他們的訴求是總理帕拉育下台、修憲及進行王室改革。值得注意的是,登高一呼的示威領袖都是年輕學生,這些泰國的新世代力量如何在獨裁政權下覺醒,民主思想的種子又是否能在泰國遍地開花。
泰國的抗議從學運擴大成為全民運動,改革對象更衝破底線,直指過去禁忌的王室改革議題,這彷彿讓泰國過去隱晦不可說的包袱一次被掀開,也讓2020的學運示威抗議成為泰國歷史的轉捩點。
【泰國:國際人的烏托邦】
泰國特有的王室及佛教文化,讓這個國度的人民有著親切和善的特質,更有著微笑王國的美稱。泰國的多元文化和豐富的地理景觀不但是全球旅客最喜歡造訪的國家之一,近年更因為快速的國際化,成為亞洲最大的外籍工作者聚集地。
有人說泰國是國際旅人和國際工作者的烏托邦,因為生活費比起亞洲其他大城市,只要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不到。不過在這樣看起來CP值超高的國家生活及工作,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泰國性別平權發展】
去過泰國旅遊的人,大概都認為泰國是LGBTQ族群的天堂,因為他們有很多變裝皇后秀,也有許多跨性別的工作者,不過泰國社會真的有大家想像中這麼開放嗎?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19年12月公布一份報告,指出泰國雖然以包容 LGBTQ族群著稱,不過實際上LGBTQ族群仍面臨各界的歧視及汙名化,而在法律上真的能保障的性別平權相關權益更相對不足。
這也讓許多泰國人羨慕,台灣能在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究竟泰國的性別平權發展現況如何?距離真正的性別平權還有幾步之遙?
第673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300
-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