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2023-05-10司法人權
我的帳篷人生
一位都更案中的民眾許素華,七年來他留守在被拆的家門口不願離開,過著帳篷人生的日子。許素華是在圖書館工作的公務員,看似平順的人生卻因為住家被判拆屋還地後,完全變調。
許素華的家是,民國53年,阿嬤透過建商朋友,向三重神明會舍人公管理委員會購買土地。家人以管委會出具的「土地使用權證明書」,向台北縣建設局申請「營造執照」蓋兩層磚造樓房。房子蓋好沒有完成土地登記,依現行法律上,他所擁有的土地、建物都沒有所有權。
不過許素華強調,他們家有「三重神明會舍人公」出具的使用土地權證明書,因為「公私協力」造成他失去家園。98年許素華被告拆屋還地之後,他將自己上班外所有的時間用來研讀法律,開始寫陳情書,四處陳情,並拒絕建商的所有的補償方案。106年許素華的家被拆除之後,他堅持留在原地,從睡小貨車,廂型車,到現在已經換了第三個帳篷。
第80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許中熹 -
政治經濟文字:婁雅君攝影:袁宏書
不花錢蓋新房
台灣自然災害多,地震時,耐震指數偏低的老舊房屋容易毀損,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內政部統計,107年底,台灣30年以上的住宅有410 萬戶,而且在10年內就會提升到640萬戶。超過150萬戶的房子可能有危險,需要做耐震評估,這些危老屋對民眾的居住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但是過去執行都更引發諸多爭議,造成都更腳步緩慢。為了加速危險房子改建,政府在106年推出《危老條例》,也就是針對危險及老舊的建築物加速重建的條例,並且增加容積獎勵10%的條款。截至9月底,透過《危老條例》核准重建的案子達到273件,成果顯著。
不過大部分核准的案子都集中在台北市跟新北市,中南部幾乎是個位數,為什麼呢?而《危老條例》真的解決了釘子戶、以及住戶跟建商之間的矛盾了嗎?我們實際走一趟南部,了解想要房屋改建的人,遇到哪些困難。
第623集
文字:邱惠恩 / 攝影:袁宏書 -
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誰的社子島
社子島禁建將近五十年,要不要開發一直成為歷任台北市長的難題,前市長郝龍斌說要讓社子島成為台北曼哈頓,現任市長柯文哲則是一開始提出社子島成為台北威尼斯,現在則有生態社子島的規劃。
但不管是台北曼哈頓、台北威尼斯還是生態社子島,這些願景不只涉及了都市計畫,還有大台北的防洪計畫。根據台北市政府提出的社子島防洪計畫,堤防將從現在的6公尺提高到9.65公尺,以符合200年的洪水重現期。但是這樣的治水思維,是否足以因應極端氣候的年代,各方有不同的見解。
另一方面,生態社子島開發案,是否需要全區區段徵收,引發爭議。台北市政府所提出的拆遷安置方案,無法獲得居民的認同。他們擔心,一旦執行,社子島上萬居民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會被迫離開家鄉。
第51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土地環境文字:婁雅君攝影:賴振元
洲美區段徵收記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社子島被禁建了將近50年,但是隔著洲美快速道路的洲美里,也承受著同樣的命運,卻很少人知道。當社子島還在爭議未來的開發方式時,洲美里早已經通過區段徵收,進入到拆遷安置的階段。
不過,相關的拆遷安置內容相當複雜,尤其是禁建之後所產生的違建問題。例如合法的三合院,兩邊護龍的翻修改建就成了違建,禁建違建並存的結果,導致洲美里出現了一個門牌竟然有多達26戶的狀況。
產權複雜,也讓後續的購屋資格審查,出現許多爭議。政府喊出的先安置後拆遷,並不是所有居民都能獲得安置,甚至連承租的資格都沒有。區段徵收的開發案,一旦進行到拆遷階段,將有多少居民得被迫離開?
第51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