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537
2014-08-12為什麼最近幾年社會上抱怨的聲音多了,仰賴社會福利補助的貧窮線也提高了,這其實是全球現象,自由市場運行的結果,大者恆大,弱者很難翻身,因此有人開始思考一定要大才是美嗎? 很多年輕人於是投入一種社會企業的行列,不以賺錢為出發點,而是弱者相互扶持,用賺來的錢持續投入,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形成新的公民自覺運動,甚至可以改變政府的公共政策。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孟加拉的窮人銀行。在台灣也有社企相繼成立,想要簡單生活讓環境永續發展的年輕人陸續加入,農業就是最主要的部份,但農業得靠經驗、技術,很多都市人要入行得跨過這個門檻,還要克服一般印象中又苦又累體力上的考驗,加上如果以自然農法耕種,規模小,大型通路商嫌麻煩,根本不會找他們收菜,幸好有像王福裕這樣的人,成立了社區型的支持團體,少而多樣,雖不符合經濟效益,卻是對土地最友善的耕作方式,他的魔法食堂想要傳給年輕人一種快樂經濟學。在大家都想做大生意賺大錢,很多企業也轉而經營生機農場,也都以大、以企業化經營為導向,但是真的只有這樣才能存活才會快樂嗎?
第360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504
2014-01-14立法院這個會期又休會了,趕在休會前農委會提出老農津貼修正案,要將現階段只要年滿65歲,投保6個月的農保就能領取老農津貼的門檻提高到15年,這個案子還是沒有過關。
老農津貼從民國84年開始,每逢選舉一路加碼,從三千漲到七千,領取人數從36萬增為67萬,你覺得可能嗎?離譜的是,農委會去年預算1195億,其中福利及各項補貼就佔了775億,超過六成,嚴重排擠農業建設、技術研發,以及更重要的─輔導年輕農民鼓勵從農。
老農津貼在2007年朝野一致共識下,讓它跟國民年金銜接,本來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加碼喊價的問題,但又在第二年來個政策大轉彎,造成2011年總統大選再加碼。
兩年前,我們到台灣各地訪問農民,了解他們對老農津貼的想法,也問了國民兩黨歷任的農委會主委副主委及政務委員,至今看來,問題還在原地踏步。請看我們的報導。
第330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513
-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