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類
-
2013-09-12社福弱勢
剩食的下一哩路
豐衣足食過了頭
170萬社福邊緣戶
顧巴肚 剩食的下一哩路
接下來這也是一則關於食物的報導! 為了吃的健康,我們提倡從產地到餐桌最近的食物里程,吃當季當令的真食物,但是對於產地或餐桌過剩的東西該怎麼好好珍惜利用呢? 近50年來全球資本快速累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有的人吃的浪費,有的人卻得在垃圾桶裡找食物,台灣也是如此,每年有275萬噸食物被扔進廚餘桶,足足可讓31萬低收入戶溫飽。
從兩三年前開始,一些民間NGO組織結合企業和店家,合力募集多餘的食品和物資,像每天晚上賣不出去的自助餐、麵包,或即將到期的東西,匯集到食物銀行,讓弱勢和有需要的人用點數來兌換食物包,形成一種社會集體愛心鏈。全台灣低收入和中低收入戶61萬人,是政府救助的對象。但落在貧窮線以下的社福邊緣戶,卻有170萬,食物銀行多少補足了這些落差。獨立特派員追蹤剩食的下一哩路!
第312集
文字:范毓雯 / 攝影:李金龍 -
2012-09-20政治經濟
安康平宅大改造
臺灣的房價水漲船高,M型化社會也越來越趨於明顯,
四千家業者爭妍,新北市府打算以BOT方案推出的青年社會住宅,卻被譏為「山寨版」,
走進台北市政府於70年代所打造的安康平宅,透過現況來思考台灣的社宅大夢。
臺灣高房價帶來民怨,政府打房政策效果有限,還不如好好落實只租不賣的公營社會住宅。台北市最老一批的安康平價住宅已經有四十年,是臺灣最大的低收入戶集中地,不但老舊,公共衛生差,治安也不好,形同貧民窟,現在台北市政府要把它改頭換面,蓋成郝市長口中:建物最新、樓層最高、戶數最多旗艦型的公營住宅,但才三千多戶,這能實現台灣的社宅大夢嗎?未來要怎樣照顧到更多青年以及中產階級與弱勢族群住的需求?跟著獨立特派員看看安康平宅的現況。
第262集
文字:陳廷宇 / 攝影:賴秉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