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青年世代
26
青年世代
2017-09-05
我的老室友
如果年紀大了,你會想住在哪裡?有些人與子女一起住,或是選擇到養老院生活,但如果這些都不是你想要的,有什麼樣的新模式?國外近幾年出現青銀共居的新模式,家中有閒置空房的年長者,將房間租給青年一起共居。
透過交流互動年長者可以從中找到青春活力,青年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讓租屋不限於空間極小的套房,而是一種共居有家的感覺。現在這股風潮也進到台灣,有一群年輕人推行共生公寓,而這樣青銀共居的模式未來可行嗎?
第511集
文字:
文字:
韓瑩
/ 攝影:
鄭凱文
12
青年世代
攝影:周明文
2017-03-28
揪團共學
在台灣有很多體制外的實驗小學,而近十年來有更多家長申請自學由自己教孩子,或是由一群具有相同理念的家長組成共學團,讓孩子們一起上課。像2012年成立的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他們有幼兒團還有小學共學團,估計全台有800個家庭,1200多名孩子。
他們經常到全台各地走讀,帶著孩子深入探訪當地的歷史與文化,藉由實地走訪來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他們打破傳統分科上課,將數學、語文和自然融合在各地的走讀當中,以多元、整合的方式呈現課程,讓孩子們擁有源源不絕的學習熱情,這些家長認為,學校沒有辦法做到的事,他們可以自己來。
第486集
文字:
張筱瑩
/ 攝影:
周明文
10
青年世代
攝影:鄭仲宏
2017-03-28
技職新面貌-歷事練心
台灣技職體系近年面對不少挑戰,大學過度擴張設校,造成部分學校因為招生困難。
廣開大門,導致現在不少學校面臨經營困境,更重要的是造成學生學習意願低落,也無法樂在學習。虛耗教育資源的同時,又讓青年人感到前途茫茫。
和台灣一樣老化少子的荷蘭技職教育也有經營挑戰。不過他們因應局勢逐漸調整,重視知識和技術,更重視與人溝通合作和改善問題的思考素養。
帶您來看,以荷蘭老人護理的技職教育為例,看他們怎麼開拓市場,引導學生具足能力。
第476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10
青年世代
攝影:黃政淵
2017-03-28
硬地裡眾聲喧嘩
今年的台灣音樂圈出現了一個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他們在三月發行第一張專輯,寫下一萬張的銷售成績,這個數字遠遠勝過時下當紅的流行藝人。尤其在實體CD市場已被網路音樂逐步取代的今日,他們的竄紅,更讓許多音樂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實早在十年前,政府為了挽救瀕臨存亡的音樂市場,陸續砸下近一億元經費,補助創作樂團錄製專輯,有期待培植人才的目標,也有挽救市場危機的意味。雖然出現了像「草東沒有派對」這個打敗主流音樂市場的奇蹟,但現行的補助政策問題百出,獨立音樂仍舊在危機關頭。
第474集
文字:
卓冠齊
/ 攝影:
黃政淵
12
青年世代
攝影:鄭仲宏
2017-03-28
技職新面貌-擬真學習
技職教育要教知識和技術,但更重要的是確保讓學生學到態度和能力。這點大家都同意也知道,但要怎麼做到呢?向來善於將現有資源轉變用途的以色列,在科技大學將醫學擬真訓練的方式廣泛使用。
把真實職場的技術、溝通及倫理問題提早讓同學領悟。讓學生不只是拿到文憑或參加國家考試拿到證照而已,而是能有更多的臨床經驗和工作實力。以色列的擬真訓練不是沾醬油式的點到為止,學生畢業前可能經驗十二次以上這種學習方式,效益也相當顯著。
第474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14
青年世代
攝影:鄭仲宏
2017-03-28
技職新面貌-看見需求
教改是近年台灣重要議題。如何讓因為廣開大學之門一度斷裂的技職教育,再次像往年般紮實,重新成為培育人才的搖籃,技職教育的內容能夠真正回應社會需求,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本週開始,獨立特派員推出的技職教育系列報導,將帶您檢視不同國家的技職教育,如何面對這個挑戰。
新一代技職教育除了學技術,更重視看見社會需求。同時強化溝通和行銷素養,並且讓學制更彈性,來創造學校、學生和社會的多贏。這個禮拜我們要帶您看丹麥和土耳其的足部照顧學程,去看看他們如何細膩的將人們的需求轉化到技職教育的課程及訓練中。
第471集
文字:
周傳久
/ 攝影:
鄭仲宏
10
青年世代
文字:婁雅君
攝影:賴振元
2017-03-27
集資時代
說到創業,對多數人,尤其年輕人來說,是個很高的門檻。沒有資金,也找不到投資者。不過,這可能即將成為上個世紀的事情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很多舊有的模式,也逐漸被改變。一百萬的創業門檻說高不高,但是有可能就是跨不過去。但是如果有一千個人來支持,每個人只要負擔一千元,就相對容易很多。群眾集資,就是這樣的模式。
它的內容五花八門,有人出書、創業,也有隊伍出國比賽,只要有足夠的支持者,再奇怪的提案,都有成功的可能。在這些集資專案的背後,一個新的產業模式,正在建立。群眾集資在台灣才剛起步,它可能是一片新藍海,也有一些改變正在發生。
第470集
文字:
婁雅君
/ 攝影:
賴振元
14
青年世代
文字:萬真彣
攝影:羅盛達
2017-03-27
我的廢工廠家人
台南市向來有台灣古都之稱,許多巷弄中仍存在年代悠久、跨越半個世紀以上的老舊建築,不少經過翻修或重建,掀起了老屋活化的風潮,也有的被列為歷史建物,但還有很多被廢棄的老屋,等待復甦。
因為活化廢棄老屋不但要耗費許多時間、精神,整修經費也可能相當驚人,需要很多的巧思與熱情支撐。 不過幾年前,一群來自四面八方、平均年齡不超過26歲的年輕人,他們因為一起參加許多社會運動,意氣相投,選中一間有八十年多歷史,荒廢了二十年的鐵工廠,開始過著同居共享的生活。他們不但一起經營社會議題,還把理念落實在生活當中,來看他們的故事。
第458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羅盛達
10
青年世代
文字:萬真彣
2017-03-27
帶我去太空3
八年前,四個大學教授帶著一群學生,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不斷研究,打造出低成本的混合式燃料火箭,連美國太空總署 NASA都佩服不已。
現在他們組成ARRC前瞻火箭中心,自籌1600萬的研發費用,經費常困窘到老師們開玩笑說要帶著學生去搶銀行,不過他們的堅持和努力,也吸引不少貴人相助,現在他們瞄準微衛星商機,要實現讓台灣本土火箭飛上太空經濟市場的夢想。
第444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鄭凱文
15
青年世代
系列報導:台灣設計嶄露頭角
攝影:黃政淵
2017-03-27
發明之島
台灣在世界發明展中,一直有亮眼的表現。台灣代表團在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獎中,拿下5金20銀8銅以及7面特別獎。獲獎率在32個國家中,排名第一。台灣代表團,幾乎年年拿下全世界最多的金牌。光是2010到2011年這一年,台灣代表團戰果輝煌,橫掃瑞士日內瓦、美國匹茲堡、德國紐倫堡、韓國首爾等世界六大發明獎,獲獎數都是全球第一。
這些代表團多半由學校組成,將校園的知識加以運用,大大發揮了知識經濟的價值。不過得獎之後,這些獲得大賞的發明卻無法變成商品,創造附加價值,甚至沒有專利申請的人才,一個個年輕人的創意,只淪為出國比賽拿金牌,如煙火般短暫,相當可惜
第456集
文字:
王惠敏
/ 攝影:
黃政淵
最前
1
2
上一頁
Share
Tw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