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
492021-12-01上個月初,南非出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命名為Omicron,並列為高關注變異株,接著許多國家都對南非及周邊國家發布旅遊禁令,變種病毒的出現為疫情發展投下許多變數,也讓各個剛開放邊境的國家突然手忙腳亂。
而因應春節返鄉潮,12月14日開始,入境台灣也將展開春節專案,除了一律隔離14天之外,如果家裡同住者有打滿兩劑疫苗,或者入境者本身也打了疫苗,就可以選擇10+4或者7+7方案,住完防疫旅館後回家隔離,不過同住者也必須快篩,並且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不能到人潮聚集處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這項新措施不但考驗入境者跟同住者能不能遵守規定,也是台灣邊境政策的試金石。到底面對多變的疫情,台灣要打開國門必須有哪些條件?又該如何降低社區感染風險?
第727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512021-11-03近幾年,植物肉創造了一波波的新話題。這些看起來和一般肉品沒有兩樣的植物肉,其實都是由植物性蛋白、油脂及蔬菜所組成的。許多名人推廣,打著無基改、植物蛋白、與肉一樣營養又好吃的形象,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這種未來肉,成了時尚代名詞。
植物肉不只在素食圈造成話題,更讓許多葷食者有意嚐鮮,口感、味道與動物肉的擬真程度越來越相仿,現在的植物肉,能變化出豐富的中式、西式美食,增加人們日常飲食的選項。
尤其這兩年的疫情帶動了肉品漲價,人造植物肉在疫情下,變得搶市,更有本土肉品大廠加入戰局、研發植物肉產品,台灣的餐廳和超市也都能買到這些植物肉產品。
從糧食短缺的角度或疫情影響,植物肉對整體市場及消費者的誘因似乎不小,但這些多樣化的人造肉應用,與真肉的營養有什麼差異,又如何避免過多的添加物確保健康需求?吃素真的能和救地球劃上等號嗎?
第72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
深入瞭解聽到植物肉(Plant-Based Meat),你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是素料、是仿肉的拉絲感、還是逼真多汁的漢堡?
近幾年來,植物肉創造了一波波話題,國際知名「植物肉」品牌,例如:比爾蓋茲、李奧納多投資的超越肉類(Beyond Meat)、以素食牛肉堡產品打響知名度的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根據亞洲人的飲食文化和烹調習慣研發的OmniPork新豬肉,現在在台灣的餐廳、網路商店或零售門市都能買到。
打著無基改、植物蛋白、與肉一樣營養又好吃的形象,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這種未來肉,還成了時尚代名詞。植物肉不只在素食圈造成話題,更讓許多葷食者有意嚐鮮,口感、味道與動物肉的擬真程度越來越相仿,現在的植物肉,能變化出豐富的中式、西式美食,增加人們日常飲食的選項。
其實,這兩年的疫情帶動了肉品漲價,人造植物肉在疫情下,變得搶市,更有本土肉品大廠加入戰局、研發植物肉產品,除了融入中西式餐廳菜單,更推出冷凍料理包,在家就能享用新奇的植物肉。
從糧食短缺的角度或疫情影響,植物肉對整體市場及消費者的誘因似乎不小,但這些多樣化的人造肉應用,與真肉的營養素有何差異、如何避免過多的添加物?吃素真的能救地球嗎?
植物肉的味道、口感與色澤,愈來愈像真肉,擁有仿肉類肌纖維束的結構,但少了肉類的缺點。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指出關鍵就在油脂與膽固醇。他說明:「飽和的油脂會比較少,大家都知道動物性油脂很多都是飽和的。再來是膽固醇,肉會有膽固醇,但是植物沒有膽固醇,所以他會感覺到吃植物肉是比較健康的。」
植物肉的原料來自各種植物蛋白,種類與比例是關鍵。食品公司協理溫昭凱表示:「新一代的植物肉從來源方面就開始做調整,它的來源可能就是更精緻的分離蛋白、濃縮小麥蛋白、豌豆蛋白甚至鷹嘴豆跟其他的植物蛋白類。」
植物蛋白本身沒有味道,有了仿肉的拉絲感之後,調味更是重點。食品公司總經理詹金和坦言:「植物肉裡面會有很多的添加,尤其是素食業裡面,過去可能管制沒那麼嚴,現在食安的問題,管制越來越嚴。」
人們的飲食除了填飽肚子,還有美味可口的期待,添加物的存在,是個兩難的議題。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直言:「所以就看消費者,他很害怕添加物,又不想吃肉,他就只能直接吃黃豆。」
色、香、味俱全的植物肉,讓吃素不再是一種犧牲和妥協,還能對環境友善。 食品公司總經理詹金和解釋:「畜產業會造成滿多碳排放的問題,植物肉可以彌補這一塊的缺失,可以讓環境更好,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趨勢,而且是國際性的趨勢,植物肉不是取代動物肉,植物肉是多一項選擇。」
畜牧業需要大量天然資源,加上可預見的糧食危機,選擇植物肉真的與友善地球劃上等號嗎?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的想法是:「地球暖化也不能完全說就是畜牧業,完全吃植物地球就不暖化,我覺得不可行。現在養豬、養動物也可以很環保,有很多精準營養、少排放臭氣,畜牧業現在做這一塊做得非常的多。」
植物肉的質地與外觀,已與動物肉相差無幾,除了熱量較低,脂肪與蛋白質跟真肉相近,不過鈉含量卻明顯偏高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解釋這個現象:「用好的原料取代紅肉,非常健康,只是因為後面加了不該加的東西、太多的糖、油、鹽,為了要好吃等等,結果要健康反而不健康。那怎麼辦?要吸收營養學、健康意識之外,盡量少油少鹽,是最基本的原則。」
追求美味與保持身體健康經常是兩難的選擇,植物肉不含膽固醇的特性,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但大部分植物肉已經過度調味,它的營養價值高最主要還是回歸日常飲食的均衡搭配。
到2050年,全球的人口預計上看90億,肉類供應明顯跟不上人口成長,比爾蓋茲提出要解決非洲饑荒就要用植物蛋白的論點,是因為植物蛋白成本低,而且夠營養。
植物肉是食品加工技術成熟的產物,除了能增加一天三餐的飲食樂趣,在個人營養需求、逼真的仿肉口感、少吃肉以減少碳排放的環保訴求下,如何做到均衡飲食,兼顧食品的機能性與美味,符合「醫食同源」的概念:重視食物本質、建構健康又愉快的飲食日常,是你我都要思考的課題。 -
542021-11-03隨著糧食安全、環保與健康意識的抬頭,全素者也能吃的「植物肉」被譽為「未來食物」,成為近年來最夯的食品話題之一。
植物肉不是新概念,台灣在1980年代,專家學者就投入研究,1991年台大就有「組織化植物蛋白」的碩士論文發表。
台灣的純素食人口超過三百萬人,植物肉就是第一代的素肉,因為技術的演進、名人加持,帶動歐美流行,紅回台灣。
台灣的素肉廠擁有領先海外的生產技術,全台最大的素肉工廠在雲林縣的四湖鄉,成立25年、有24小時不停運作的素肉擠壓機產線,不過,近幾年八成營收都是來自外銷。
台灣的植物肉能夠站穩全球領先地位,產、官、學之間有緊密的合作。獨立特派員帶您直擊本土素肉廠的植物肉原料產線,以及台灣領先國際的傲人成果。
第723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劉建邦
深入瞭解隨著糧食安全、環保與健康意識的抬頭,全素者也能吃的「植物肉」被譽為「未來食物」,成為近年來最熱門的食品話題之一。
其實,植物肉不是新概念,台灣在1980年代專家學者就投入研究,1991年台大就有「組織化植物蛋白」的碩士論文發表。
台灣的純素食人口超過300萬人,植物肉就是第一代的素肉,因為技術的演進、名人加持,帶動歐美流行、紅回台灣。
國外的植物肉,經過多年食品加工製程研發,目前仍舊價格不菲。「Beyond Meat累積了十年的研發,他投入的錢必須算進成本裡面。像Beyond Meat剛開始到台灣來,一公斤賣八百,在市場上是頭破血流。」食品公司總經理詹金和說明國外植物肉品牌進軍台灣時遇到的挑戰。
反觀台灣,有厚實的技術根基,1995年就有食品廠商洞燭機先,簽下技術移轉、生產製造。素食加工廠董事長謝奇峯說明自家產品的訂價策略:「不是跟任何品牌相比,我們是在跟真的肉相比,一公斤兩百元的東西,我們素的不能賣三、四百元,一定要在兩百元以下。」
謝奇峯年輕時主修過機械工程,買來的機器設備都經過他研究、改造。談起一路走來的經營模式,他說:「一台擠壓機從零到有,是由我們在台灣各個零件自己去拼裝起來的。包含出口的溫度、出口的壓力,這個參數是我們多年累積下來得出來的結果。再根據客人所希望的材質感、絲狀感,去做客製化。從素肉泡水、進到鍋子裡面開始焙炒,焙炒完了之後,倒出來就直接進乾燥機了,全自動化,一直到掉到袋子裡面,都沒有手摸到。」
謝奇峯經營的加工廠是賣肉鬆起家,無肉飲食逐漸成為潮流後,現在全改成無肉產線,代工之餘打造自有品牌,迎接商機。素食加工廠業務主任謝一祥說明現代植物肉的加工生產模式以及美味的關鍵:「植物性蛋白質,再運用高剪力,把它塑造成我們要的形狀,每個形狀都是平均、平整,材質都可以達到一模一樣的材質。我們的植物肉漢堡排,它的表面有一點一點白色小圓點,我們是運用固態的植物性油脂,去跟植物肉鑲嵌,它在料理的過程中,遇到熱就會融化。」
植物肉的紋理愈細緻,口感就更逼近真肉,這是台灣引以自豪的技術優勢,在經濟部科專計畫支持下,黃三龍博士長年投身研究,串起產業鏈。台灣近期開發出第三代技術,讓植物肉水分含量增加,肌理纖維更逼真,創造出豐富的口感。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黃三龍分析台灣近期開發出第三代植物肉技術特點:「它利用剪力流的形成,形成一個長的纖維,剪力流的垂直留方向,形成一個短纖維,在這種長纖維跟短纖維的作用之下,就可以做到仿肉技術的結構。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植物肉,注重食品營養 也兼具口感,可以減少添加物、省工省時,取代部分真肉的營養。 資深研究員黃三龍說明:「植物肉的營養來講,因為它可以用不同的蛋白質組合,比如用豆科類的植物蛋白,或者是穀類的植物蛋白,互相補足它們之間不同、對必需氨基酸的不足的情形,可以達到完全蛋白質的營養,植物肉的纖維素含量比動物肉要來得好。」
無肉飲食的需求持續成長,加上科技創新,把握這波飲食趨勢,台灣植物肉產業,就能站穩全球。成為供應鏈要角。蔬食潮流帶來「綠金經濟」,不論是為了信仰、基於養生或是環保減碳的因素,少吃肉多吃蔬食有益健康,已是全球的新共識、更是潮流,蔬食風的盛行讓素食人口年輕化,宗教素也不再是主流。
台灣的植物蛋白擠壓技術、加工技術,已是全球首屈一指,且有自主研發能力,不少海外廠商來取經,產、官、學成功串連後,更應加強品牌行銷與通路布局,讓Made in Taiwan成為高品質與高附加價值的象徵。 -
522021-10-27台灣出現越南走私肉品的破口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危機處理,暫時擋住了非洲豬瘟。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全國有62萬多頭的黑毛豬,屏東縣就占了30萬頭,在台灣還沒有發生口蹄疫之前,一年外銷日本的黑毛豬就有幾百萬頭,台灣原生種黑毛豬的優勢在哪裡?我們要帶您到屏東,看看一位科技人轉進畜牧業後,如何利用新思維,將台灣原生種黑毛豬創立品牌,與國際競爭。
另外,農委會在全國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後,宣布10月1日起,養豬規模在200頭以上,有許可執照者,可以繼續使用廚餘養豬,但是不到200頭的養豬場,繼續禁用廚餘,植物性殘渣除外。除了鼓勵小的廚餘場改餵飼料之外,也可以擇規模升級或者退場。但是這樣的風險管控,引發質疑,真的可以百分之百擋住非洲豬瘟嗎?如果全國難以禁用廚餘,為什麼養豬頭數接近全國三分之一、160萬頭的雲林縣可以做到呢?
第722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422021-10-20【老弱求安居】
高雄市城中城大火造成46死、41傷的重大事故,是繼1995年造成64死的衛爾康餐廳大火後的最嚴重的建築物火災。四十年前在王玉雲擔任市長時代落成的城中城大樓,因爲社會變遷,逐漸老舊,成為弱勢族群棲身之所。
政府認為未來類似建築必須督促成立管委會,但其實城中城一把火燒出的不只是消防建管問題,還有許多過去隱而未顯或是被忽略,甚至擱置的社福、住宅等城市治理問題。
【火場求生指南】
城中城各個樓層的防火安全門及廢棄電梯門全都被拆去當廢鐵賣,加上一樓五十多台機車延燒,導致各個樓層沒有防火防煙功能,濃煙沿著梯間竄升,可能是造成七樓以上住戶死傷慘重的原因。
消防人員表示,濃煙比火更致命,近幾年對於火場中的安全觀念已經從逃生轉為求生,與其慌亂逃離不如正確躲避。跟著獨立特派員一起了解火場中比火更危險的濃煙,學習在火場中如何正確躲避,才能提高救援的機率。
第721集
文字:周傳久 / 攝影:鄭仲宏 -
472021-10-06
-
532021-09-29去年十月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現在幾乎90%的確診案例都與Delta有關。中研院新冠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早在今年二月就已經注意,並做深度的解析。已經攀升到最高峰的Delta,究竟還會影響多久?是否持續變異?監測網也在密切觀察它的動向。
新冠肺炎2019年底流行以來,人類一直在跟變幻莫測的變種病毒作戰。世界衛生組織才在九月初,將變種的病毒株B.1.621,正式命名為「Mu」,並列入需要留意的名單中,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被WHO監控的的變種病毒株名單中,「R.1」竄出來,「R.1」 目前已經出現在37個國家,累計感染個案超過一萬例,美國就佔了五分之一。全球累計到九月底,即使打了快58億劑的疫苗,碰到變種病毒,還是只能苦苦追趕,見招拆招。
第71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48
-
502021-09-22台灣花了兩個半月,剛剛才從三級警戒降到二級沒多久,緊接著又發生Delta變種病毒入侵社區的疫情。今年五月本土疫情爆發,當時雙北都出現醫療量能嚴重不足的問題,面對Delta病毒,我們是否做好準備了呢?
之前當新北市疫情處於緊張的時候,亞東醫院曾統計,一個月間醫院就收治超過一千多名確診個案。為了擴大收治量能,亞東醫院在最短時間完成整備並承擔全國11%的重症照顧。當時雙北醫療量能不足是在於負壓隔離病房不夠,想要擴充並不容易。
亞東醫院打破既有規範,將一般加護病房加裝抽風機做成微負壓,而這樣的做法,對醫院來說必須承擔很大壓力。從病房照顧、篩檢到疫苗注射,醫院全力投入防疫工作並且當戰場管理,他們將收治的治療經驗做統整,建立模組分享交流,打破各科疆界,讓內外科醫師一起投入。
在疫情期間不斷擴充量能,考驗著決策的意志與應變能力,需要很大決心與勇氣,一起來看亞東的作戰哲學。
第71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512021-09-15中秋節快到了,又是品嚐月餅和烤肉的好時節,不過最近來自非洲豬瘟疫區國家的豬肉製品,長驅直入,嚴重影響食安。
第一個破口是,農委會8月22日公布,從越南走私肉品中,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陽性反應,而且不查則已,一查下去,警方從紀錄上來看,來自疫區的走私肉品,恐怕從今年三月開始,已經用偷渡的方式慢慢進入台灣。
而且破口不只越南走私肉品,也有民眾透過網路電商平台購買台灣月餅,結果發現是含有中國豬肉成分的月餅。對台灣來說,現在是危機四起的一個月,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月,必須戰戰兢兢。
除了全國提高警覺,獨立特派員也走訪非洲豬瘟初篩實驗室,看看台灣現在對非洲豬瘟病毒的檢驗量,能否因應現在及未來的挑戰。
第71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352021-09-08目前台灣第一劑疫苗施打率已經超過四成,過去打疫苗,民眾必須以預約方式到大型醫院接種,自從疫情升高到三級警戒之後,也開放基層診所加入打疫苗的行列,但是不管是基層診所或大型接種站,都要民眾直接來接種地點報到。
但是台灣還有一群接受在宅醫療的民眾,他們有的失能、有些是獨居老人,還有身心、肢體障礙者或罕見疾病患者,他們出門風險高,甚至有人出不了門,有到宅打疫苗的需求。這群人的需求,全國各縣市的在宅醫療團隊看到了,開始爭取提供「疫苗宅急便」的服務。
這樣的貼心服務,卻也是超跑任務,因為疫苗一旦開瓶,必須在時效內打完,有的民眾位處偏遠,個案與個案之間,也有一段距離,除了規劃路線、掌握時效,還有可能醫護人員都到家了,卻因為家人意見不同,臨時拒打的狀況通通有。
第71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58
-
562021-07-28
-
512021-07-28從五月中疫情升溫以來,全台確診人數的高峰時刻,防疫第一線人員都乘載著巨大的壓力,每天確診民眾的運輸北中南各地超過百趟,醫護及消防人員早已不堪負荷,多靠民間團體如逢甲大學侯勝宗教授成立的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動員組織防疫車隊,挑起護送確診者的重責大任。
從5月26日起,他們已經載送近四千名確診的個案平安返家,成為防堵社區疫情擴散的守護者。防疫司機,身著全副防疫重裝備,在夏日高溫中,總是汗流浹背而溼透的衣服,忍耐著無法進食與如廁的不便,接送著陽性確診者前往檢疫所、或返家隔離的高風險工作。
這波疫情已見曙光,是這群充滿愛心、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阻擋住瘟疫傳播的可能破口,在疫情黑暗期,以一盞盞微光,照亮民眾回家的路。
第709集
文字:鄭淑文 / 攝影:張智龍 -
40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