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
-
39
-
392018-11-12隨著社會及環境氣候的快速變遷,各種公共安全或天然災害層出不窮,面臨最大挑戰的是第一線救災的相關人員,尤其是消防隊的打火弟兄們真的非常辛苦,也造成這幾年基層消防員改革聲浪不斷。
1947年日本公布消防組織法,消防體系正式脫離警察部門,成為獨立的行政機關。70年來隨著組織規模的發展,分工也越來越專精,在原有的消防基礎下,救助與救護也有了劃分。也就是說,在台灣消防員一個人得身兼消防、救助和救護三個工作,但在日本卻是救助、消防、救護三組人的專業分工。
尤其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後,讓日本對救助領域越來越重視,不少地方政府在原有的救助隊伍外,成立特別的救助部隊,這些特殊的救助部隊肩負各種不同的特殊任務。獨立特派員要帶您到日本的東京和橫濱,看兩支特殊的救助部隊,他們如何訓練與運作。
第571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37
-
492018-10-23《普悠瑪出軌記》
10月21日,下午4點50分,從樹林開往台東的6432次普悠瑪列車,在宜蘭縣新馬車站發生嚴重出軌事故。八列車廂,有四節完全翻覆,造成18人死亡、187人受傷,這也是普悠瑪列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起事故。
從2013年2月開始營運的普悠瑪列車,時速最高可以到達每小時150公里,它最大的特色是傾斜式列車,轉彎不用減速,藉此縮短行車時間。目前台鐵有19列列車,每一列八節車廂,因為多使用在東部地區,成為一票難求的返鄉列車。普悠瑪的特色就是轉彎不用減速,但這一次發生意外的普悠瑪列車卻在轉彎時嚴重超速,而且列車配備的自動防護系統,也沒有發揮作用。到底是人為疏失還是列車機件故障?
《台鐵困局》
普悠瑪出軌翻車意外,肇事原因要進行調查確認。然而台鐵長期面對體質不佳造成的管理困境,例如票價過低、營運虧損連連,到2016年為止,台鐵累計虧損已經高達1110.5億,去年的淨損金額也有15.38億。面對財務壓力,台鐵運務量成長,但人事卻不斷緊縮。和民國六十年相比,台鐵員工減少將近一半,人力不足也造成維護風險大增,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真實面對的公共安全問題。
第568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黃政淵 -
422018-07-17火裡來、水裡去的消防人員,許多人會給予他們「英雄」的稱號,但對他們來說,英雄的代價實在太沉重,在光環背後,消防員其實承擔了巨大的工作風險與深具挑戰的訓練。
為了提升國內的救災能量,消防署在南投竹山設立了訓練中心。訓練中心的規模有109公頃,其中肩負訓練任務的T區更有各種全實境的模擬災害現場。除了消防人員,訓練中心也肩負國軍、特搜、民間救災單位等各種救援團體的訓練任務。
在實際的訓練裡,力求濃煙、能見度低等擬真元素,就是為了讓救災人員可以透過演練,降低實際救災時的風險。一起來看看,在這個亞洲最大的救災訓練基地裡,救災人員要通過什麼樣的訓練和考驗。
♦延伸閱讀 → 特派員+《消防員救災訓練》
第554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35
-
362018-05-082014年的高雄氣爆,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對照這次桃園敬鵬工業大火,一樣的問題再度上演。同樣都是企業的製程管理不當,讓消防人員在進行救災的同時,暴露在不明的危險當中。同樣遺憾的,這次也造成消防人員的死傷。每年燒一座PCB廠的說法,顯示了這個產業在製程上,存在極大的風險。
當企業靠著工廠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應該在製程安全管理上,付出對應的成本。否則一旦發生事故,人員死傷、環境汙染等後果,卻是由整體社會承擔。企業自主管理,已經無法被這個社會所信任。高雄氣爆一年後,高雄市通過自治條例,要求業者的相關設備,必須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的檢測。敬鵬大火,除了人命的犧牲、環境的汙染的代價,能將我們的工安,往前推進一步嗎?
第544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李金龍 -
312018-04-092015年6月27日造成15死499人受傷的八仙塵爆意外,就快要滿三年了。這場意外翻天覆地改變了五百多個家庭的命運,他們現在的生活如何?
我們要帶您來看一位單親媽媽王鈺琇,如何陪伴在八仙塵爆意外中受傷的兒子張承騏。張承騏在八仙塵爆中全身受到55%的二三度燒燙傷,當時他再兩個禮拜就準備入伍當兵,服役前和朋友一起到八仙樂園,沒想到卻碰上這場意外。因為大面積燒燙傷,醫院三度發出病危通知,做了七次手術。
難過心痛的母親王鈺琇,決定辭掉職場工作,全心陪伴孩子。他一邊幫助張承騏挺過辛苦的復健路,更積極陪孩子圓夢,創業開餐廳,同時他還組織傷患和家屬挺身對抗公權力,要求司法還給受害者公道,一起來看他們的故事。
第540集
文字:其他 / 攝影:其他 -
37
-
352018-02-05《花蓮強震夜》
東台灣深夜地牛翻身,全台餘震不斷,花蓮市區災情慘重,包括統帥飯店、雲門翠堤大樓等四棟建築物倒塌,搜救行動持續在進行當中。這場發生在深夜11點50分,芮氏規模6.0的地震,震央在花蓮近海,地質專家研判是貫穿花蓮的米崙斷層錯動所引起。而2月4日晚間花蓮近海已經發生過一起規模5.1的地震,就是這起地震的前震。由於餘震非常頻繁,氣象局表示不排除未來還可能引發更大地震。
《206啟示錄2.0》
兩年前,南台灣發生了震央在高雄美濃,造成117人死亡的南台大地震,是繼921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地震。而2月6日花蓮強震再次造成重大災情,這是巧合嗎?能不能有更科學的方法精確預測地震?地質學家指出,環太平洋地震帶已經進入了活躍期。和地震共存,是台灣人民必須正視的事實。如果我們將時間軸拉長來看,過去113年來,台灣發生過13次大地震。
內政部統計,全台超過三十年以上的老屋,有370萬戶,它們的耐震係數都不足。尤其是台北,像這種四、五十年的老建築總共有5萬3千棟。國家地震研究中心曾經估算,如果台北發生了像這次花蓮地震般6.2以上的地震,將有1850棟的房子會倒塌。為了確保民眾住的安全,營建署決議對民國88年底前興建的住宅,給予健檢補助。未來政府要如何輔導耐震力不足的住宅進行補強或拆除重建,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挑戰。
《挑戰‧蘇花改》
對東部地區花蓮台東的民眾來說,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一直是他們心中的最痛。這一次花蓮強震也造成台九線蘇花公路一度中斷,和中到崇德有零星落石,經過搶修,在3點55分恢復通車。蘇花公路每逢地震豪雨就坍方,地方人士訴求建蘇花高速公路,卻因為環保問題爭議多年,最後行政院核定以改善山區道路的方式進行工程,也就是目前俗稱的蘇花改。
蘇花改分成三段施工,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以及和中到大清水,蘇花改工程行經十四個斷層帶,工程單位採高標準設計,除了避開易坍地段,也加強防震設施,能夠抵抗震度七級的強震。其中A段也就是蘇澳到東澳的9.7公里,歷經五年多的施工,2月5日通車了。其他的南澳到和平以及和中到大清水,則預定要到108年底才能完成。現在通車的A段,2月5日剛通車就面臨地震的考驗,到底這段新的公路如何對抗強震豪雨?未來還面臨哪些困難及挑戰?
第531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402018-01-31
-
36
-
39
-
38
-
37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