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公衛
-
2412021-01-13台灣的健保讓一般民眾都能享有良好的醫療資源,一直是台灣的驕傲,不過在偏遠地區,由於交通不便、人口少,醫療資源普遍不足,也讓偏鄉民眾繳了一樣的健保費,卻無法得到同等的醫療。
為了解決偏鄉醫療問題,政府從民國64年開辦醫學系公費生制度,已經培育了6千多位公費醫師到偏鄉或離島服務。不過大部分的公費醫師在服務期滿後,通常都選擇離開偏鄉,醫院面臨總是留不住醫師的困境。
因此衛福部決定,今年度招收的公費生,服務年數要從現在的六年改為十年。不過延長公費生的服務年數就能解決問題嗎?醫師的養成訓練長,六年醫學系畢業再加上專科訓練,等升上主治醫師,之後再下鄉十年,直到還完公費,最少也要38歲。新制對公費醫師的生涯發展會有哪些影響?
第68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1522021-01-13長久以來,偏遠地區醫療最大的問題,是專科醫師人力以及醫院的經費不足。在金門醫院已經服務29年的婦產科醫師陳根雄,接生過六千多名嬰兒,幾年前還發生,整個金門只剩他一位婦產科醫師,早上看診,晚上接生,一個月有二十天睡在醫院裡。
金門醫院做為金門島上唯一的醫院,得齊備所有科別,連年虧損成了常態,因為偏遠地區醫院,不論設備採購或人事成本,樣樣都比都市高,醫院經營相當不易。
再加上台灣已經邁入高齡社會,許多老老照顧或是獨居長輩的照護問題相當挑戰,原本基層的衛生所正好可以扮演多元照護的角色。但台灣的衛生所業務多、收入少,很多地方衛生所,經常招不到醫師。台灣醫師人力不是不夠,而是分布不均,如何解決難題?
第68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1902020-10-21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國防疫的表現,也備受關注。根據日本新聞週刊的報導,日本智庫在今年7月份,發表一份針對全球49個有疫情的國家所做的評比報告,台灣在這一份報告當中的綜合評分,拿下第一名,傲視全球。台灣的防疫成效在國際間,相當亮眼。其中,口罩國家隊日以繼夜的生產口罩,幫助台灣人民守住防疫的第一道防線,功不可沒。
不過這幾個月卻也陸續傳出,有口罩國家隊成員,拿中國製的口罩魚目混珠,進入實名制系統販售;或冒充成台灣製醫療口罩,流入市場通路。為了不引起民眾疑慮,疫情指揮中心要求未來台灣製的醫用口罩都要有Made in Taiwan 及MD雙鋼印。不過有雙鋼印把關後,是否就能保證口罩品質沒有問題呢?疫情指揮中心跟相關單位及廠商合作之間,又有什麼疑慮呢?
第668集
文字:萬真彣 / 攝影:黃政淵 -
2372020-09-23台灣透過不斷到日本取經,引進在宅醫療之後,在國內開花結果,讓民眾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權。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13000位新收的在宅醫療個案中,比較前後半年就醫情形,急診少了34%、住院次數少了50%、住院天數下降60%。至於醫療費用部分,急診減少46%、住院減少61%、門診則增加30%,減少的部分當然也受到疫情的影響,不過從大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宅醫療的績效。
目前的居家整合計畫是團隊概念,有不同醫療院所加入,收案數以原始收案照顧的院所來計算,目前有收案的是一千三百多家,登記的則有二千多家。不過要病人回家,或民眾選擇接受在宅醫療,現行的給付、相關制度配套設計,甚至保險是否都已完備呢?
目前登記加入在宅醫療的收案院所明顯偏低,獨立特派員實際採訪第一線的在宅醫療醫師,他們正面臨「用藥整合有難度」、「給付太低」、「每天每月看診人次限制」等問題。相關的給付與制度,讓在宅醫療團隊相當吃力,許多情況都是靠個別醫師不計成本熱情投入,在這樣的挑戰和困境下,為何還有人堅持?
第665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243
-
2122020-08-12武漢肺炎全球流行以來,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人確診,70多萬人死亡,而台灣從4月12日最後一例本土病例確診後,四個月來,除了境外移入,沒有再新增本土案例,台灣真的就從此沒有本土病例了嗎?
過去一兩個禮拜以來,陸續出現疑似武漢肺炎的的隱形感染者,感染源又從何而來?到底社區存在多少無症狀感染者?以及確診者身上的抗體有沒有保護作用,會不會消失?都有待更多追蹤與科學證據提出解答。
為了釐清這些問題,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衛生局、彰化基督教醫院、中研院合作的新冠病毒血清抗體檢測,是國內第一個大規模血清抗體調查計畫。設定的調查對象是五大高風險族群,包括十幾位確診者。由台大公衛學院提供抗體檢測試劑,彰化衛生局找出受試對象抽血,透過有系統的血清檢驗,可以反映疫情的樣貌。
獨立特派員從六月中第一場抽血檢測,就開始記錄,目前已完成大約三、四千人,初步檢驗發現有1~2%受試者,呈現陽性反應。在五大類族群中,有四類族群都有人驗出抗體陽性反應,證實的確有些非典型或無症狀感染者漏接的案例存在。
但是對於初步報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未來研究結果出爐再做參考,並強調「中央追求是風險可控,社區裡有潛在的無症狀個案是可以預期」,跟公衛學界看法,各有見解與堅持。
第659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234
-
2512020-07-15
-
2402020-06-24從去年12月31日,疾管署針對武漢回台班機登機檢疫開始,台灣歷經160天的抗疫過程。同時深入幾個關鍵時刻,例如1月21日台灣有第一個確診病例,2月3日開始實施的口罩實名制,3月份湧現的歐美返台潮所帶來的防疫壓力,4月13日零確診後的挑戰,一直到6月7日全台解封後的防疫新生活。
因為有過去SARS的經驗、加上資源整合、資訊透明、善用資訊科技,最重要還有民眾的配合,台灣打了一場國際稱許的抗疫戰爭。但在整個過程中,也因為一開始對疾病症狀難以掌控、居家檢疫無法落實,出現好幾次社區感染的危機,全台有10個本土個案找不到感染源。
獨立特派員團隊帶大家看台灣是如何度過一次又一次的感染危機。我們的記者也採訪了幾個確診個案的親身經驗,看看這場世紀疫情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麼樣的改變。而面對未知何時反撲的疫情,台灣對於研發疫苗及快篩試劑,又做了哪些準備?
第652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2312020-05-27截至五月底,全球已經累計五百多萬武漢肺炎的確診病例。台灣因為超前部署,加上全民配合防疫,並沒有發生新的本土病例。
武漢肺炎對全球衝擊,不只改變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在醫療部分,國際上也出現兩種新的做法,第一是住院的病人,如果沒那麼嚴重,可以回家,由在宅醫療接手。第二,如果是輕症個案,讓他們回家裡進行追蹤,也同樣由在宅醫療團隊照護,以減輕醫院醫護人員的負擔。
面對這波前所未有的疫情衝擊,台灣的在宅醫療團隊不只開始行動建立模式,日前也在COVID-19在宅醫療線上世界大會,把台灣居家防疫的經驗分享給世界。
不過即使有在宅醫療接手,社區防疫才是根本。現在台灣成立「全國社區防疫行動聯盟」,嘉義新港鄉還率先全國成立「社區防疫行動委員會」,來整合警政、衛生、醫療、教育、宗教等一起分工合作。
第648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袁宏書 -
257
-
208
-
264
-
2462020-04-08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升溫,剛結束的清明連假,台灣各個旅遊景點大爆滿。指揮中心指揮官表示,國人連假出遊聚集的情況比想像中嚴重,引發疫情疑慮。
而隨著確診及返台入境者增加,目前全台居家檢疫及隔離者近五萬人,最近更頻傳居家檢疫及隔離者違反規定外出的情形,有人出去買東西,也有人外出談生意,還有人跑到夜店,或是到網咖打電動。
目前很多縣市為了執行居家檢疫服務工作,都成立居家檢疫關懷中心,除了執行每日電訪,還設置了關懷專線,協助獨居的居家檢疫者送餐或是倒垃圾,每天四處來回奔波,相當辛苦。
而除了這些站在第一線的防疫人員,醫院裡的醫護人員,他們內心的壓力更大,不只工作,還有更多是來自家人的擔心。武漢肺炎疫情已經是全球大流行,台灣社區感染兵臨城下,防疫人力問題是我們接下來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第641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周明文 -
241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