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優先 行不行
行人優先區改變人車路權,行人不必靠邊走!
行人友善區和優先區,是國外經常可以看見的設置,但在台灣仍是相當陌生的概念。從路口設計到鋪面,清楚地提醒用路人,這是一個需要減速慢行的地方。路口地上有減速丘、車輛時速必須降到20公里以下、禁鳴喇叭;行人有優先路權,可以全寬通行,完全翻轉了行人得靠邊走的既有規定。
花十年設立行人友善區 如何翻轉路權?
身為行人,走在巷弄裡有甚麼樣的感受?台北市大學里這個三角形地帶,應該是個寧靜的住宅區,卻因為地處辛亥路、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中間,外部車輛會為了抄近路,而進入這個區域。

早期大學里的巷弄兩旁停滿了汽機車,104年開始進行行人設施改善,劃了人行道之後,行人終於有立足之地,沒想到卻引來另一個問題。台北市大學里里長吳沛璇表示,原本道路兩邊有停車,車子只能慢慢前進,設立人行道之後,車子反而開得更快了,引來民眾抱怨。
要解決車速過快的問題,加裝紅綠燈、科技執法都不是正解。一位在丹麥研究交通議題的里民,點出了問題的癥結。周寬也是丹麥科技大學自行車安全研究博士候選人,他以歐洲的經驗,提出一個生活巷弄的提案。他提到,交通寧靜區的車速一定要很慢,歐洲的限速大部分都是15公里,同時也透過道路鋪面的改變,減少讓穿越車流。
大學里里長在社區裡進行問卷調查和工作坊,最後向台北市政府提案,設立行人友善區。從以車為本轉換到以人為本,台灣才剛邁出第一步,實施後仍有些細節需要調整。周寬也提出問題,因為只有一個彎,車子還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加速,只有標線還不夠,需要一些阻隔才能實際上讓車子減速。

大學里前後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就為了改善人行設施,一開始要畫人行道,面對的就是停車的難題。里長吳沛璇說:「在新亥路橋下,把閒置二、三十年的空間,改造成停車場。」同時也和台大協調,如何給予里民停車優惠。解決停車問題,幾乎就等於成功一半,大學里的成功案例,在於里長的推動和居民的共識。
不用靠邊走? 行人優先區該怎麼規劃?
目前台北市有28個里正在進行規劃與施工,交通部去年底公告實施行人優先區,完全改變人車路權,所有車輛有義務要停讓行人。而全台第一個試辦區,就在台北市的嘉興街。嘉興里里長鄭智耀表示,行人優先區起點的告示牌、20公里限速、禁鳴喇叭、減速丘,加上道路鋪面設計的提醒,都是希望能讓行人安全走在路上。

鄭智耀認為,行人當然會慢慢感受到,走在路中間是安全的,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做到那麼完善,因為幾十年下來的觀念都是「行人靠邊走」。因此,除了需要加強宣導之外,環境設計上也需要更為明確。

觀察進入嘉興街的車流,多為過境性車輛。行人優先區的主要考量,是居民的生活區域以及步行安全,車輛不只需要減速,還希望減少外部車流。在今年底之前,整條巷子都會設置成行人優先區,優先區不必畫人行道,也可以避免最大的障礙──停車問題。
擺脫行人地獄 打造以人為本的用路環境
根據交通部資料,台灣行人死傷數一路攀升,近年更是處在高原期,事故原因包含人車違規以及行人設施不完善。國土署統計,112年底全國市區人行道普及率為45%,各縣市落差極大,從10%到80%不等。這其中包含淨寬不足、障礙物阻隔等問題,時有時無的人行道,也讓行人很難行走,就連重劃區的人行道也不及格。而行人事故發生率,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晝短夜長的冬季幾乎是夏季的兩倍。
台中市清水區,也和大多數地方一樣,存在人行道不連續的問題。108年開始,清水區公所透過前瞻計畫、校園周邊道路改善,以及永續人行安全,分年分計畫,逐步將行人路網改善與串聯,至今仍在施作中。
各單位在申請經費時,容易流於單點改善,清水區在國土署的建議下,也將人行道延伸至社區,建置一個更為安全的通學路網。完善的基礎設施,包含行人路網的串聯,營造一個以人為本的用路環境,行人優先,就從這裡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