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
229
-
2532017-12-26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今年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中指出,因為衝突、迫害等因素而流離失所的人數,在2016年高達6560萬人,不但比2015年增加了30萬人,人數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台灣不是沒有難民來台尋求庇護,2002年行政院研考會就決議要建立難民庇護制度及制定難民法,2005年提出難民法草案,整部難民法只有17條條文,是一部相當迷你的草案,2016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不過到現在難民法一直沒列入優先法案,遲遲未能三讀,也讓來台尋求庇護者無法有法源依據得到居留或幫助。
過去來台尋求庇護的大部分是中國或西藏人士,最近幾年國內人權團體發現,尋求庇護的歐亞非面孔增加了,不過因為法令的限制,救援工作反而比過去更難進行。
第525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張智龍 -
202
-
1822017-12-19《并:控制》觀察中國崛起後在言論、人權、網路、民主及思想等層面上的控制效應。不久前李明哲才剛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遭中國判刑五年,而最近中華文化總會副祕書長,也是知名文化人張鐵志,則發生被香港拒絕入境的事件。台灣很多人喜歡去香港旅遊,買張機票,週末去去就回來。其實張鐵志的情況也不稀奇,台灣的確有一批人就是去不了香港,他們沒有作奸犯科,也不是經濟罪犯,他們為什麼去不了?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也是被香港拒絕入境的其中之一。他認為可能和他正在拍攝的紀錄片「并:控制」有關。在這部片子裡面,他訪問了一些香港人,反映了九七之後,香港的變化。
《并:控制》香港篇的其中一位主角吳梓銘,原本是福建人。讀中學的時候來到香港,從此變成香港人,卻再也無法接受處處被管制的生活。九七之後,吳梓銘很不滿圖書館的禁書政策,很難想像的是,一位盲人,竟然因為四年來堅持不斷投訴,打破了圖書館禁書的限制。吳梓銘勝利的一小步,會是香港言論自由勝利的一大步嗎?現實,並不如此美好。香港,已經太多自我審查。
第524集
文字:呂培苓 / 攝影:李惠仁 -
2172017-12-11這幾年因為土地重劃,許多人被迫離開安身立命的家,生命也產生巨大變化。提到搬家,不知道您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歷經兩年抗爭、四年協商的紹興社區,在今年六月與台灣大學簽下合作意向書後,居民同意先搬遷到中繼住宅,等開發案完成,再搬回開發案中的「生活實驗村」租住。
居民們也在今年十月啟動搬遷。整個紹興社區的爭議,似乎圓滿落幕。然而,對於搬家這件事,居民們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或看法?能搬到屋況更新穎、環境更良好的房子居住,居民們就一定期盼開心嗎?
歷史背景也相似的華光社區,四年前以迫遷收場,現在的華光舊址整個拆除,只剩一片寬闊的草地。當初的華光住民,有些已經去世;少部分住在中繼住宅,卻面臨不知道何時要再搬遷的難題;大部分則散落四處無法追尋。不過相較看似落幕的紹興爭議,許多華光社區的原居民到現在還沒擺脫迫遷陰影,不當得利的官司、拆屋還地的執行費用,到現在還困擾著這群人。獨立特派員尋找當初的華光人,試圖透過他們的現況,了解迫遷這件事對當事人的後續影響。
第523集
文字:李婕綾 / 攝影:鄭凱文 -
1282017-12-11統府對面聳立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提醒著當政者勿忘過去的錯誤。而立法院剛三讀通過「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跟「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以及十月監察委員高鳳仙,完成長達六百多頁的鹿窟基地案調查報告,並糾正國防部,這些都是跟轉型正義息息相關的重要事件。
尤其是發生在1952年,被懷疑為中國共產黨支持武裝基地成員的鹿窟事件,當時上萬名軍警包圍石碇汐止鹿窟山區一帶,是繼二二八之後,牽連人數最廣的白色恐怖案件。在鹿窟案被波及,甚至遭到刑求者,年紀最小只有十二歲,村民以礦工、不識字居多,加上檢舉獎金制度,造成浮濫檢舉。
台灣解嚴後,鹿窟案因為不當審判,補償及賠償受害者合計5.4億元。但是還有許多受害者因為被逮捕、拘禁、刑求後沒有裁判或不起訴處分而被釋放,也有人因為不堪刑求而自殺,都因為沒有官方紀錄可查,無從補償或賠償。如今調查報告跟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都通過了,要如何還他們遲來的公道呢?
第523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2152017-11-28
-
217
-
187
-
2112017-11-06換季了,您是怎麼處理不穿的衣服呢?大多數人會整理打包後,投入街頭巷尾的回收箱。長久以來,我們對這些被我們丟入回收箱的舊衣有一些既定的想像。例如這些自己不穿的衣服會被送給慈善團體為窮苦人寒冬送暖,或是送往遙遠的非洲,而非洲當地孩童穿著台灣學生制服的畫面,一直以來便與公益畫上等號。
但其實舊衣回收在台灣,早已自成一套商業運作模式,真正做資源分配的是環保回收商,他們將舊衣分級,在傳統市場廉價販售,也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早期舊衣還能賣到對岸,但這幾年中國經濟崛起,反倒還成為台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
利潤不如以往,加上垃圾處理費提高,舊衣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垃圾。這個現象,在都會地區的民眾可能還感受不到,但是在中南部,這幾年已有業者因為不敷成本,決定跟政府毀約,撤掉回收箱,不收舊衣。舊衣變垃圾,將來往哪裡丟?
第519集
文字:卓冠齊 / 攝影:黃政淵 -
198
-
219
-
1492017-10-30捷運已經成為許多都會區民眾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我們今日所享受的便利,卻有一群工人付出了終身健康的代價。20年前一群曾在台北捷運工作的工人,近期內將由律師代表,對台北市捷運局和新亞公司提出告訴。
因為當年捷運部分路線採取壓氣工法,工人深入地底工作,卻沒有經過足夠的減壓過程,導致許多人罹患了終身無法根治的潛水夫症。潛水夫症又叫減壓症,捷運工人在高壓的環境下工作,體內儲存過多的氮氣來不及排出。氮氣如果累積在骨頭,可能造成骨頭發黑壞死,也可能累積在身體各組織部位。一旦發病,疼痛難耐,嚴重者影響行動能力,甚至癱瘓。
雖然先後有兩批罹病工人和日本承包商青木公司達成和解,但是第三批工人卻因為青木公司提高了和解標準,成了被遺忘的受害者。
第518集
文字:婁雅君 / 攝影:賴振元 -
2382017-10-24大林蒲、鳳鼻頭目前選定的遷村安置地點,屬於航港局跟台糖的土地。但是距離臨海工業區也只有幾公里,新的遷村地點,真的可以讓一萬多位居民完全脫離汙染嗎?
回顧已經遷村的紅毛港,歷時四十年,當時還一度選擇將紅毛港人遷到大林蒲、鳳鼻頭,還好沒有集體遷過來,否則得再面臨一次遷村的命運。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紅毛港就是大林蒲跟鳳鼻頭人的一部活教材。另外,大林蒲遷村之後,剩下來的土地,到底要做什麼?行政院雖然提出「循環經濟園區」,但哪些產業要進駐並不明朗。
過去大林蒲跟鳳鼻頭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被迫扮演台灣發展重工業、石化工業的火車頭。居民犧牲土地、健康、生活,如今他們擔心再次犧牲的意義。大高雄的環境品質會變得更好嗎?遷村不只是大林蒲跟鳳鼻頭四百年來最難的抉擇,也是高雄市民要共同正視的問題。
第51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周明文 -
2102017-10-24再過三天,金門就要舉辦博弈公投,這是台灣離島第四次舉辦博弈公投。澎湖辦過兩次,兩次都沒有通過,而馬祖舉辦過一次,是目前唯一通過,贊成設置觀光賭場的公投結果。
2009年立法院通過「離島建設條例」第十條之二,給了離島居民一個特許的政策,准許他們可以依公民投票決定是否要蓋觀光賭場。不過,設置觀光賭場還需要有相關法規,也就是所謂「博弈專法」進行規範。
之前行政院在馬祖通過博弈後立刻研擬「觀光賭場管理條例」草案。但法案在立法院躺了三年,去年民進黨執政就將草案撤回,並且在澎湖辦理第二次公投時,重申堅決反賭的立場。所以這次很多人認為,金門博弈根本是個假議題,那為什麼金門縣政府還是要辦?金門人又是如何看待這場公投的?
第517集
文字:張筱瑩 / 攝影:羅盛達 -
196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