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
Google Search
Toggle navigation
獨立特派員 - 週三晚間十點
:::
最新報導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系列報導
關於我們
首頁
主題分類
議題
議題
453
社福弱勢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鄭仲宏
2025-04-09
花蓮0403地震週年 重建篇
花蓮0403地震屆滿週年,當時多處大樓倒塌,一年過去了,倒塌的大樓已被拆除,夷為平地,鋪上柏油,但卻沒有一棟開始動土重建。另外,有些大樓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異樣,結構也沒有完全受損,但內部其實殘破不堪,分別被貼上紅單或黃單,但要做耐震補強,同樣是困難重重。
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經費,2018年發生的0206地震,光是花蓮縣政府就收到27.4億元的善款,但這次0403地震,花蓮縣政府收到7.9億元,中央的賑災基金會有16.4億元,但中央收的善款是要照顧全台灣的受災戶,而非只有花蓮,相比之下差距相當大。這些錢足夠因應受災戶的需求嗎?以及補貼的標準是否合理?
第896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周明文
300
土地環境
2025-04-02
花蓮0403地震週年 觀光篇
花蓮長期以來,大小地震不斷,但有別於過往,0403地震是重創花蓮觀光業最深的一次。2024年花蓮觀光人次直接腰斬,降幅達54.29%。原因除了因為餘震不斷,讓許多人卻步以外,更因為蘇花公路受創,還有太魯閣國家公園也受災嚴重,復原還需要好幾年。
這讓倚重自然資源的花蓮觀光業,一下子失去了世界級的旅遊亮點,許多外國團客,例如郵輪都直接取消花蓮港停靠點。這也讓當地觀光業者重新思考,花蓮還可以玩什麼?
第896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周明文
282
政治經濟
2025-03-26
台積電赴美投資啟示錄
今年3月,台灣最震撼的產業新聞,就是美國總統川普,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宣布,台積電將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加碼投資。台積電原本已經計畫投資650億美元,在當地興建3座晶圓廠,現在要再加碼1000億美元,另外蓋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和1個研發中心,總額達1650億美元。
這樣的決策,有專家認為,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拓展國外市場的好機會;但也有不少人擔心,台灣的經濟命脈半導體產業、晶圓技術和護國神山的矽盾效應,會不會受到衝擊?
第895集
文字:
萬真彣
/ 攝影:
黃政淵
電視新聞報導獎
鄭淑文、劉建邦
438
政治經濟
2025-03-19
陸客團,來?不來?
陸客來台旅遊已經中斷超過5年,去年12月雙城論壇一度燃起重新開放的契機,但卡在兩岸觀光小兩會無法談判協商,一直沒有進度。最近賴清德總統國安高層會議後談話,又引起部分旅遊業者大嘆,開放陸客團恐怕更遙遙無期。
獨立特派員走訪過去陸客來台最喜歡的景點之一日月潭,發現最近雖然少了陸客,卻多了其他國家遊客的面孔。到底陸客團來不來,對旅遊業者的收入影響有多少?未來台灣的景點如何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
第894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293
土地環境
2025-03-19
墾丁觀光下一步
你有多久沒去墾丁玩了?這幾年墾丁旅遊人數大幅下降,2024年幾乎只剩十年前的四分之一。儘管原因包含疫情衝擊、陸客團止步等等,但學者不諱言,墾丁觀光發展確實面臨瓶頸。
為了振興墾丁低迷的觀光產業,今年的228連假,屏東縣政府主辦了一場大型音樂活動台灣祭的行前派對、恆春半島也舉辦一場超級馬拉松多日賽。到底這些活動能幫墾丁留下多少遊客?墾丁發展觀光的下一步又有哪些挑戰?
第894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273
司法人權
2025-03-19
犯保重傷照顧
2024年3月,台北寶林茶室中毒案造成33人中毒、6人死亡。這件過失致死案件,因為符合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的補償條款,6名死亡被害家屬分別獲得180萬的補償金,是國內第一件食安案件犯罪被害補償。
事實上,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在2023年大修法,大幅提高對重傷犯罪被害人的照顧保護,除了原有的補償金,對於被害人後續的醫療、生活也以個案管理的方式量身提供協助。獨立特派員透過三位過失傷害案件的重傷被害者,一起關心修法後,新法案如何幫助他們重建生活。
第894集
文字:
李婕綾
/ 攝影:
張智龍
265
司法人權
2025-03-12
打詐攻略
您有親友曾經被詐騙過嗎?假投資、假購物、假交友,詐騙集團手法花招百出。統計最近5年,詐騙案件數持續攀升,財損金額到2024年已經高達502億,是5年前的11倍。
雖然今年1、2月有稍微下降,但詐騙問題依然是社會的嚴峻課題。去年政府三讀通過打詐新四法,詐欺犯罪最多關12年,最重罰3億元,但第一線警方,卻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
第893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
劉建邦
262
司法人權
2025-03-12
詐騙實錄
您的手機也常常收到各種詐騙訊息嗎?有些人被騙了,上網求助,竟然還被假律師二次詐騙。資訊爆炸的年代,各種訊息真真假假,詐騙集團甚至會假冒警察或檢察官,提供各種假文書、引誘被害者一步步上當。
獨立特派員訪問了幾位受害者個案也發現,即使家人朋友都出面勸告,受害者還是不願意承認受騙,才導致財損越來越大。到底怎麼做才能有效防詐、識詐、不受騙?農會、信用合作社,或是大型銀行等第一線金融機構如何防詐?
第893集
文字:
鄭淑文
/ 攝影:
劉建邦
367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2-12
慢食在台東
今年一月中,台東池上舉行了一場很特別的節慶活動–台東慢食節。慢食–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的飲食文化以及環境倡議運動,由義大利學者在1989年發起,「優質、純淨、公平」是它的核心精神。
慢食的理念落腳台東已經十多年,揉合在地多元族群的飲食文化,漸漸發展出獨特的樣貌。策展團隊甚至還仿效米其林餐廳星等,針對台東地區餐廳,推出《慢食評鑑》飲食指南,兩年出版一次。跟著獨立特派員的鏡頭,一起來瞭解。
第890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474
政治經濟
文字:邱惠恩
攝影:周明文
2025-02-12
國會:民主的試金石
今年2月1日,第11屆立法委員就職滿一年,這一年來立法院風波不斷,包括國會改革、憲訴法、選罷法、財劃法、以及總預算審查等,屢屢出現重大爭議,也成為網路熱搜話題、引發青鳥運動,今年各地更掀起藍綠立委罷免潮。
去年新科立委就職時,獨立特派員就曾經報導,總統賴清德作為少數總統、以及兩大黨未過半的新國會,將面臨艱難的挑戰。一年過後,這些困難有解決嗎?
第889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周明文
402
政治經濟
文字:廖怡芬
攝影:賴振元
2025-02-12
財劃法修法的爭議
《財政收支劃分法》去年三讀通過修法,中央政府每年的非法定支出,將有28%必須轉移到地方政府。新法若順利上路,估計地方將多出3753億元的預算,但行政院及中央部會都疾呼,修法將破壞財政秩序、嚴重衝擊中央施政。地方也因為分配公式的改變,藍綠首長反應大不同。
到底財劃法修正了哪些內容?將影響到哪些施政項目?還有地方如何分配這些錢?多了這些錢該如何運用、能不能有效監督?
第889集
文字:
廖怡芬
/ 攝影:
賴振元
394
司法人權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2-05
【卓越大賞】印度崛起–兩個世界
印度經濟爆炸性的成長,意味著社會進步與改變的契機。根據研究,印度大約有2.29億的人口,生活在每日2.15美元的最低生活基準,也就是貧困線以下,更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兒童處於貧困狀態,數量是全球最多。
另外在全球性別差距指數方面,印度在146個國家當中排名第135名,性別平權的推動幾乎是敬陪末座。保守封閉的性別偏見、受教權的被剝奪、經濟主權操控在男性手中,在在使得女性進入勞動市場困難重重,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隱憂。
第888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364
司法人權
文字:邱惠恩
攝影:周明文
2025-01-22
移工成詐騙肥羊
詐騙猖獗已經不是新聞,但是在台灣,連81萬名外籍移工都成為詐騙對象。調查保守推估,移工被騙金額至少新台幣17億元,被騙的類型從假親友借錢、假購物網站及投資都有,但比較特別的,是利用移工跨境匯款來詐騙。
目前移工可以用手機APP登入帳號密碼,輸入匯款金額,就會產生一組條碼,去四大便利超商櫃台掃條碼付款,幾分鐘就可以合法完成跨境匯款回母國、養家糊口,但這便利的管道卻給了詐騙集團操作空間。
第887集
文字:
邱惠恩
/ 攝影:
周明文
356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1-22
汙名的外衣
2024年9月,台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多名部落族人分食阿粨–一種小米包裹蝸牛製作而成的傳統食物後,產生不適症狀緊急送醫。最後造成4人死亡、8人重傷,目前仍有1人昏迷,震驚台灣社會。
全案到12月底偵結,原來是部落老婦人製作阿粨時,誤用混入托福松農藥保存的小米種子,才造成這起遺憾,老婦人也已經中毒身亡。雖然全案查無人為故意或過失,但這起不幸事件在網路上引發熱議,也出現對原住民傳統飲食文化汙名化的獵巫現象。
第887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335
土地環境
攝影:鄭仲宏
2025-01-15
高鐵開進高雄站
2024年底,行政院長卓榮泰宣布高鐵南延屏東路廊方案,確定採用高雄車站至到屏東六塊厝的「高雄方案」。未來高鐵將從左營往南進入高雄市區,經過高雄車站,最後到達屏東六塊厝,全長25.9公里,預計行車18到19分鐘。
爭議多年的路線方案看似劃下句點,高鐵進入高雄車站,也為南高雄的區域發展帶來希望。不過工程經費暴增超過千億,路線卻幾乎與台鐵重疊,效益如何?引來外界質疑。高雄車站周邊,歷經近二十年鐵路地下化的工程黑暗期,如今又要迎來高鐵工程,也讓居民憂喜參半。
第886集
文字:
王皓民
/ 攝影:
鄭仲宏
390
土地環境
文字:尹雯慧
攝影:羅盛達
2025-01-15
老瀝青 新面貌
你注意過腳下每天行走的柏油路嗎?在台灣,公路養護的方式大多是直接刨除瀝青,再鋪設新路面。
根據統計,全台3年來大約產生1500萬噸的瀝青刨除料,再用率只有15%。保守推估,近十多年,全台已經累積超過三千萬噸的瀝青刨除料,無處可去。
工研院經過多年研發,開發出再生劑與瀝青砂石分離技術,可將瀝青刨除料分離出70%的新砂石,以及30%的瀝青砂,為台灣天然資源永續循環利用,提供新解方,不過,推廣過程也有不少挑戰。
第886集
文字:
尹雯慧
/ 攝影:
羅盛達
最前
1
2
3
4
5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
Share
Tweet
:::
主題分類
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
民生
食品安全
醫療公衛
公共安全
能源問題
觀察
全球脈動
社福弱勢
青年世代
科學新知
人文
教育
藝術
體育
人物故事
:::
全部議題
政治經濟
司法人權
土地環境
國防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