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
712023-12-06疫情全球晶片荒,各國都積極希望能發展自己的晶圓廠,確保晶片供應。台積電最近就接連宣布三個海外設廠計畫,分別是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及德國德勒斯登。
但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面臨缺工問題,當地工會起身抗議,美國廠的量產時間被迫延後一年。德國最近又傳出,憲法法庭裁定聯邦政府預算挪用違憲,導致可能影響台積電50億歐元的設廠補貼。儘管德國總理蕭茲出面承諾,會儘快找到解決方式,全力支持設廠,但還是成為台積電德國廠的一項變數。
獨立特派員實地前往德國一趟,看看為什麼台積電歐洲廠,會選擇在德勒斯登設廠?這裡的投資環境如何?未來會不會也出現跟美國一樣的缺工及工作文化差異的問題?
第830集
文字:林珍汝 / 攝影:賴振元 -
242017-03-28德國去納粹化,是由美英盟軍發起的紐倫堡大審開始,但只持續到1948年,後來因為冷戰開始,轉型正義工作因此中斷。一直到1963年黑森邦檢察總長弗利茨.包爾推動「法克蘭大審」,這是德國首次審理奧許維茲集中營裡的納粹戰犯。
包爾認為,德國要成為正常法治的國家,必須從自己的土地推動轉型正義。緊接是1970年12月的華沙之跪,這一跪代表德國政府面對過去錯誤的決心。不過儘管如此,60-70年代德國社會對於加害者、共謀者仍然避而不談,於是六八學運世代開始追問自己的父母,二戰期間德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為何上一代選擇沉默?轉型正義也從這時候開始,成為公共論述的議題。
至於東德,因為處於四十年的共產專政,面對納粹這段歷史,一直到兩德統一之後,納粹轉型正義問題才又掀起另一波高峰。除了把過去的歷史記憶之地一個一個保留下來,處理納粹部分也更細緻化,不只對加害者進行研究,而是開始兼顧其他受害族群。
1996年起,每年1月27日是德國國定的受難者紀念日,2005年聯合國通過,改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再以「萬湖會議紀念館」為例,這裡是1942年討論召開猶太人最後解決方案的開會場所,成立紀念館的目的是「為了未來而記憶」。這是什麼意思呢?
第487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202017-03-28德國在統一後的第二年,除了立法著手開放祕密檔案,對於清查東德黨產,也沒有延遲。在東德末期就成立委員會,透過東德政黨法規定,對黨國不分時期產生的龐大黨產進行列冊、列管。
兩德統之一後,更確立獨立委員會運作與原則,委員會的委員相當於獨立檢察官。追回來的黨產,除了有一部分給轉型正義基金會做為創立基金之外,更用來處理東德所留下來的各種轉型正義問題,包括推動社福、醫療與教育工作等等。
另外德國國會還制定「共產時期非正義補償法」,東德四十年期間有二十幾萬的政治犯,其中有十萬五千人因為政治因素在職場上受到不平等待遇。1992年國會頒布補償法之後,到2005年有大約17萬人得到恢復平反,一次性的補償金支出就超過10億美元。
之後還針對政治入獄者,一個月給予430美元的補償金,2007年再放寬入獄六個月以上且為低收入戶者,每個月給予340美金的補償。這些實際的行動都經過相當多的努力,不過受難者被毀壞的人生,卻再也無法逆轉。
第486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212017-03-28今年是228七十週年,國內要求推動轉型正義的聲音不斷。多位學者、民間團體更提出多項具體建議,希望台灣的轉型正義能跨出重要的一步。
今天我們要把鏡頭轉向德國,來看看德國如何面對二戰結束之後,納粹留下來的罪行,以及東德共產黨垮台之後,必須處理威權遺緒問題,到底德國是如何推動兩次轉型正義的?
首先他們開放檔案,讓人民有知道真相的權利,同時配合司法追訴,及進行對加害體制、加害者的研究,避免歷史重蹈覆轍。而柏林可說是經歷兩段專制體制最典型的城市,柏林圍牆倒塌29年之後,德國社會是如何凝聚共識?
從理念到行動,從法律面到編列預算,把不能遺忘的歷史記憶之地,一個一個保留下來。這些紀念地、紀念園區或紀念碑,錯落在柏林市區中,從公車站、德國國鐵、百貨公司,甚至腳下的紀念石、絆腳石,不著痕跡的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讓人駐足柏林的同時,輕鬆卻深刻的重新省思這段歷史。
反觀台灣曾經歷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當時很多歷史現場,現在變成飯店、戲院、火車站,看不到當年曾受壓迫的人們所留下的印記。柏林是怎麼在新舊交替之間誠實面對歷史傷口?
第484集
文字:李瓊月 / 攝影:李金龍 -
30